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上学原理》第⼀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在世界之中,⼀般地,甚⾄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个⽆条件善的东西。

理解、明智、判断⼒等,或者说那些精神上的才能勇敢、果断、忍耐等,或者说那些性格上的素质,毫⽆疑问,从很多⽅⾯看是善的并且令⼈称羡。

然⽽,它们也可能是极⼤的恶,⾮常有害,如若那使⽤这些⾃然禀赋,其固有属性称为品质(Charakter)的意志不是善良的话。

这个道理对幸运所致的东西同样适⽤。

财富、权⼒、名誉甚⾄健康和全部⽣活美好、境遇如意,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就使⼈⾃满,并由此经常使⼈傲慢,如若没有⼀个善良意志去正确指导它们对⼼灵的影响,使⾏动原则和普遍⽬的相符合的话。

⼤家都知道,⼀个有理性⽽⽆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个纯粹善良意志丝毫没有的⼈却总是⽓运亨通,并不会感到快慰。

这样看来,善良意志甚⾄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些特性是善良意志所需要的,并有助于它发挥作⽤,然⽽并不因此⽽具有内在的、⽆条件的价值,⽽必须以⼀个善良意志为前提,它限制⼈们对这些特性往往不合理的称颂,更不容许把它们看作完全是善的。

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不仅从各⽅⾯看是善的,甚⾄似乎构成了⼈的内在价值的⼀部分;它们虽然被古⼈⽆保留地称颂,然⽽远不能被说成是⽆条件地善的。

因为,假如不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这些特性就可能变成最⼤的恶。

⼀个恶棍的沉着会使他更加危险,并且在⼈们眼⾥,⽐起没有这⼀特性更为可憎。

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标⽽善,⽽仅是由于意愿⽽善,它是⾃在的善。

并且,就它⾃⾝来看,它⾃为地就是⽆⽐⾼贵。

任何为了满⾜⼀种爱好⽽产⽣的东西,甚⾄所有爱好的总和,都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由于⽣不逢时,或者由于⽆情⾃然的苛待,这样的意志完全丧失了实现其意图的能⼒。

如果他竭尽⾃⼰最⼤的⼒量,仍然还是⼀⽆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当然不是个单纯的愿望,⽽是⽤尽了⼀切⼒所能及的办法),它仍然如⼀颗宝⽯⼀样,⾃⾝就发射着耀⽬的光芒,⾃⾝之内就具有价值。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作业学号;S1******* 姓名;郭立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学习心得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本著作于1785年出版,正如我们本学期集中学习中使用的苗力田所翻译的后记中所指出的“这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H.J.帕通)”。

通过本学期的阅读学习,我试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一,论善的意志康德认为在世界之中甚至世界之外,只有善的意志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绝对善的东西。

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善的东西都不具备这一属性,例如勇敢、机智、荣誉这些大众认为善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如果没有一个善的意志或者善的品质,以上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随时可以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去干坏事,例如一个人十分乐善好施,我们觉得此人应该被誉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只从一个人的行为和取得的结果去进行是非善恶评价,但是假若此人正是利用乐善好施为手段而去博得别人的拥戴,然后再去变本加厉的干坏事,那么乐善好施在他那里就成为了一个作恶的工具,例如历史上的田成子就是通过乐善好施来收买人心而谋反篡权的。

康德认为其他大众认为善的东西充其量只能作为履行善的意志的一种工具,它们具有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貌似构成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品质的苦乐适度、不骄不躁、深思熟虑等在我们看来和一个人的美德相关的东西也不具备绝对的善,它们是服务于善的意志的。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善的意志,唯有善的意志,其自身就是善的,而且是种无条件的善。

它如同一颗宝石一样,本身就具有无上的价值。

善的意志才是一种纯粹的,不夹杂任何其他爱好和主观客观条件的崇高的东西。

康德认为理性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应用理性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以理性作为实现自我功利的手段,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在一个有机物,一个与生活目的相适应的东西的自然结构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没有一个用于一定目的的器官不是于这一目的最相适应的、最为便利的,自然的真正目的就是保存它使它生活的舒适,一句话就是幸福”这句话也就是在说这样一个道理——幸福就是感官和欲望的某种满足,也就是像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所揭示的一样,真正的幸福就是这么自然而然。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一部分的评析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是康 德的另一部伦理学著作 《 实践理 性批判》 的准备 和纲要 。虽然 它 的篇 幅不长 ,但 是集 中论述 了 德 性 是 人 的 意 志 的一 种 道 德 力 量 的思 想 。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分 三个 部分谈 理性原 则。第一部 分 , 从 道德的普 通理性 知识过 渡到道德 的哲学原理知识 。第 二部分 , 从 大众 道德哲 学过 渡到道 德形而 上学。第三 部分 ,从 道德形 而 上 学过 渡 到对 纯 粹 实 践 理 性 的批 判 考 察 。 下 面 将 详 细 阐 述 对 第 部 分 的理 解 。 第 一部分 的标题就 是从普通 的道德理性 知识 到哲 学 的道德 理性知识的转变 。文章开 篇就 写到 “ 在 尘世 之 中,一 般地 ,甚 至在尘世之外 ,除 了善 良意志 ,不 可能设 想一个 无条件 善 的东 西。 ” 抛 出一 个 道 德 的最 高 原 则 善 良意 志 ,接 着 解 释 什 么 是 他 所 谓的 “ 善 良意志 ” 。善 良意志是 唯一 的无条件 的善 ,然而这并不 意味着 它是 唯一 的善 ,相反 ,除 了善 良意志之外 ,康 德提 到 了 有许多东西 “ 在很多方面毫无疑问是善的和可取 的” ,比如 ,思 维能力方面 的智力 、机 智和判 断力 ;精神 才能方 面 的勇敢 、果 断和执着 ;由幸运赠 赐 的东 西如 权力 、财 富、荣 誉 、健康 和幸 福 ;以及各种精 神气质 如节 欲 、自制 和沉静 。这些 都是人 们在 普通 的实践生活 中理所 当然地认 同为 善美 的东 西 ,康德也 认为 它们是善 的,但与 日常直 观 的看 法不 同 ,康 德认 为它们 只是有 条件 的善 ,而不 是绝 对 而无条 件 的善 。而且这 种有 条 件 的善 , 是需要善 良意志去匡正的 ,“ 财 富、权利 、荣誉 、甚至健康和全 部生活美好 、境 遇如意 ,也 就是那 名为幸 福 的东 西 ,就使 人 自 满 ,并 由此经常使人 傲慢 ,如若 没有 一个 善 良意 志去正确 指导 它们对心灵 的影 响,使行动原则和普遍 目的相符合 。 ” 比如一个 恶徒 的沉着冷静 ,康德 认为假 如一个 恶徒 拥有这 一善 良品质会 更加危 险、可憎 。所 以要 以善 良意志为 出发点 ,用善 良意 志去 指正 。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 ,享 有善 的东西 的人利 用它们 去实 现某种 目的,并且 一方 面这 目的是善 的 ,另一方 面这些东 西作 为手段对实现该善 良目的是 有价 值的 ,我们 才能够 说它们 是善 的;显然 ,它们的善 良性依 赖于人们 使用 它们 的方式 、它们 与 别 的东西结成的价值 关系 ,特 别是通 过它们要 达 到的 目的的价 值性质 ,如果 所有 这些 因素都 是 善 的——用 康德 的语言 来说 , 如果有善 良意志相伴 随或 以其为前 提条件 的话 ,那 么它们 就是 善 的,既然依赖于 自身之外 的环境 关 系,并且 是受前 提条 件制 约 的 ,所 以 是 有 条 件 的 善 。智 力 、勇 敢 、权 力 和 财 富 等 是 善 的 , 因为它们可被运用于 诸如促 进公益 事业 、维 护世界 和平等 善 良 之举 ,但并非是无条 件的善 物 ,因为 它们也有 可能受 邪恶 意志 支配而被运用 于诸如偷 盗 、奸淫 、杀戮 等邪 恶之行 ,在这 种情 况下 ,它们 就不 止是一般意义上 的恶行 ,而且如康德所说 ,“ 成 为 最 大 的恶 ,是 极 端 有 害 的 ” 。一 个 杀 人 凶手 若 是 智 勇 双 全 ,并 且具有极 高 的判 断力 ,那 么 当他逍 遥 法外 ,继 续行 凶作 案 时 , 他 所 造 成 的恶 行 一 定 会 比他 若 是 没 有 这 些 品 质 所 造 成 的恶 行 要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句读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一直是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的重要理论。

他把道德与心理学、哲学、文化等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许多个体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特征,并分析他如何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

首先,康德把道德分为两个部分:即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道德原则。

普遍的道德原则是指我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则,而具体的道德原则是指行动的判断。

康德认为,这些普遍的道德原则可以通过推理得出,而这些具体的道德原则需要我们作出判断。

其次,康德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个人的理性上。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理性的思考来理解和实施道德,而不是凭借教条或传统。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一种“纯粹理性”,即他认为理性应该首先考虑行为的逻辑性和必要性,而不是传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

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的观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坚定性。

第三,康德认为道德不是一种宗教命令,而是一种关系。

他认为,我们应该以爱和尊重为基础,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准则。

康德认为,这种关系可以基于普遍的道德原则,可以引导我们做出理性和公正的行为。

最后,康德认为,“自由”是道德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人才能够做出自主的行为,而自主的行为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此外,康德还认为,拥有自由的人也更有可能拥有责任感,不仅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也能够把责任负在自己身上。

以上便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特征。

康德的道德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变我们对道德的看法:一是他把道德的基础从传统和教条转换到理性;二是他把道德的重点从宗教转换到社会关系;三是他把自由视为道德的基础。

这些改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责任感,使人们有能力做出更加理性和公正的行为。

因此,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改变了人们对道德的思考,使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195035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

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缜密周到,令人叹为观止,细细品来却又令人感到望而生畏。

在通读完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之后,结合各家各派对其的批评,我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首先对康德伦理学的批评来自后果论(功利主义):考虑后果有时候比只考虑动机更重要。

比如在孤岛上当只有一人能得救时,选择一个即将开发出抗癌药物的科学家优于选择一个破乞丐。

可以尝试将“考虑后果”也可以作为一个善良意志的动机被纳入康德的体系吗?只要“考虑后果”符合可普遍化原则?但这个似乎与善良意志冲突了。

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个口子开了,又有什么不能符合该原则呢?当我决定为了复仇而杀人,我可以这么想:任何处于我这种境地的人,都会做出杀人的选择。

而康德绝不会同意杀人是道德的行为。

康德的道德准则似乎只能困住不太机灵的人,这是麦金泰尔对康德的决定性批评之一。

但麦金泰尔似乎忽略了绝对命令的第二个形式。

无论如何,杀人的行为不可能以被杀者为目的。

其次,麦金泰尔对康德的批评之二是针对康德对于道德原则的“先验理想”:康德视道德原则神圣不可侵犯,希冀能摆脱一切经验的玷污演绎出绝对有效的先天道德原则。

但这是不可能的。

第一个缺陷已如上文所示;第二个缺陷则是,可普遍化准则的生效,无可避免地要依附于某个具体的,可感的社会传统。

这可能助长某些习以为常的恶习。

比如在一个提倡裹脚的社会,某个女子希望免受摧残,但可普遍化原则却制止她这么做。

康德认为,可普遍化规定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那么,谁来规定可普遍化呢?一言以蔽之,“寻找完全独立于社会秩序的道德立场的企图,可能是对一种幻觉的探求”。

然后是情感论的批评。

该观点认为,康德对出于责任和合乎责任的区分,对道德提出了太严苛的要求。

道德一旦被提纯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情感将被剥夺。

比如,当我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时,我说我是仅出于我的责任,而不是对你的情感来看望你的。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呀!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东西哦。

你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选择,小到吃什么饭,大到怎么对待别人。

这中间就有道德的影子呀!康德说,道德不是随随便便的,它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就好比我们走路,得有个方向吧,不能瞎走一气。

道德就是我们行为的指南针呢!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比如说,诚实就是个很重要的道德准则。

你总不能到处撒谎吧?那多不靠谱呀!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房子能稳吗?我们和别人相处,要是没了诚实,那关系不就跟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啦。

再想想,善良也是吧?看到别人有困难,咱能帮就帮一把呀,这多好。

这就像是给别人的心里照进一束光,能温暖人家的心呢。

那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底厉害在哪呢?它不是光说表面的东西,而是深入到本质。

它告诉我们,道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是本身就应该去做的。

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不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什么,而是单纯地喜欢呀。

咱平时做事,是不是有时候会犹豫,这个对不对呀?这时候康德的理论就能帮咱啦!它就像个智慧的老师,在旁边给咱指点迷津。

你说,要是大家都按照这个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来做事,这世界得变得多美好呀!没有欺骗,没有伤害,到处都充满了爱和温暖。

这难道不好吗?反正我觉得挺好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呀,做个有道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就像一颗火种,慢慢点燃更多的火焰。

大家可别小瞧了自己的力量哦!一个人的改变也许微不足道,但很多人的改变加起来,那可就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更美好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吗?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加油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在哲学和伦理学的世界,康德可谓是鼎鼎有名。

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元旦书简》中写道:“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这个名人的著作之一,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除了提供了“自律”“道德尊严”等关键概念外,还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框架。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不是很复杂:为了提供先天的道德知识,必须研究道德形而上学。

善良意志是唯一绝对善之物,在经验中表现为义务和道德法则。

道德概念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通过分析法则(law)这一概念,康德给出了道德命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客观)、人是目的(主观)、自律(整全)。

在追问“道德法则因何而有约束力?”时,康德回到本体论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答案:道德法则无非是属于理知世界的真正的理智自我对也属于感官世界的“人-自我”的一种呈现或命令。

那么“自由”“道德自律”如何可能?康德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说明的,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捍卫,可以算作是“理性的信仰”概念。

因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道德思考的三个层次: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由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一开始康德就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因此在大自然的赐予中,理性的功能超越自我保存和幸福。

为了阐明good will的概念,康德提出了义务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

”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普通实践理性以上述原则为圭臬,而且在道德事物中只需要普通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哲学在此仅仅是更为完整地展现道德的体系。

“绝对命令“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

“绝对命令“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

“绝对命令”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读《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有感周以嵘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道德主张,由于其内容从表面上看类似于康德所提出的“绝对命令”,所以很容易将二者视为对同一个原则的不同方式之表述,并用来相互论释。

通过对儒家的这一道德主张的“解构”,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具备道德法则必须具备的普遮性和绝对性,从而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作为伦理学之“金律”的“绝对命令”有着质的区别,不能被视为人类道德实践中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绝对命令;道德法则;意志准则;普遮性;绝对性;纯粹性帕通(H.J.Paton)说,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发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并且其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之深刻远在柏拉图《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之上。

苗力田先生指出,《原理》中所确立的最高原则不但是康德的道德学说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最高原则。

那么,康德在这部书中所确立的最高原则是什么呢?这就是“道德律”,就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尾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中提到的,使其“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之一的“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所说的“道德律”也被其称为“绝对命令",是指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一切支配个体行为的意志所遵守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规律,但它不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康德伦理学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给道德建立稳固的基础,并以此确立普遍必然的道德法则,而不是制定具体的道德规范,所以他的伦理学不是道德规范学,而是道德哲学)。

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只有一条,即: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一原则也被后人称为伦理学上的“金规则”或“金律”。

它是一切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规范以及一切日常的道德判断的最后根据。

其他的道德主张、道德规范乃至道德行为都应当由此派生,并能够由其来检验,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对道德所能言说的最低限度。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康德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伦理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本文将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和探讨,试图阐明康德的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首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道德如何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观决断。

他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宗教、习俗或社会规范,而是在于人们固有的理性。

康德主张道德律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得出的普遍规范,而不是凭借外部的权威。

这使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其次,康德提出了他的“行动准则”:即“人人都应当按照一种原则而行动,这种原则可以成为普遍法则。

”这意味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应只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欲望或情感,而是应该符合普适性的规律。

康德坚信人类理性的自主性,认为自由意志需要通过理性来约束和决定。

只有通过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个人的行为才能具备真正的道德性。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符合道德规律与追求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人的幸福为目标,而是基于普遍法则的义务感。

个人的道德行为要遵循普遍法则,而不是出于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康德用“人人都必须这样行动,而且这样行动才是对的”这个准则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正确与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此外,康德也对德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德性的本质在于自律,即通过自觉、自我约束和自主性的行动来遵从道德律。

与此同时,他也批判了基于动机的道德行为,即出于自我利益或动机而追求道德的人,并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道德律的原则而不带有任何动机。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自律并行使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综上所述,《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展现了康德哲学中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康德通过强调道德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适性,接受道德律作为普遍法则的判断标准。

第9讲 康德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第9讲 康德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一、善良意志(good will)
• (一)人不同于物。后者只是按照规律而活动,前者的活动则由意志 而发动。康德强调,要使规律见之于行动,必然需要理性,所以,这 种意志绝不是一种非理性力量,而是实践理性。 • (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至善,但善有两种:意志的善和结果的 善。只有意志的善才是真正的道德善。人性中其他好的特征如理解、 明智、判断力以及勇敢、果断和忍耐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是有价 值的,因为它们既可以被用于善,也可以被用于恶。而善良意志则内 在地即是善的,其价值完全是自足的,全然独立于其各种外部关系, 甚至独立于它的结果。 • (三)善良意志不仅合乎义务,而且出于义务。康德严格区分出于道 德与合乎道德。拥有善良意志的人,会仅仅因为义务本身而履行义务, 而不会期望任何回报,或可能带给他的任何幸福或快乐。 • (四)区分幸福论与德性论。“区别由经验原则构成整个根基的幸福 论与毫无经验成份的道德论,是赋予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第一的和 最重要的任务”。
• (二)哥白尼革命(Kant‘s Copernican Revolution) • 1.在对行星运动现象的解释上,相对于传统的托勒密的地 心说的理论框架,哥白尼建立了新的思维模式,主张地球 在运动,而太阳是不动的,并处于宇宙的中心。人们一般 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在于对自然意识的克服。 • 2.在解释知识的本性时,相对于传统认识论“认识必须符 合对象”的立场,康德提出: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 知性是自然的立法者,于是,实现了哲学中的“哥白尼革 命”。这种革命的实质也是对于自然意识的颠覆。在近代 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对这种自然意识提出了挑战,强调 了第一人称观点的重要性。康德进一步推进了笛卡尔的工 作。
• (三)康德的不可知论 • 1. 感性:用先验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 整理感觉材料,形成关于现象的知识。 • 2. 知性:用先验范畴(因果性等十二范畴) 整理感性知识,形成关于现象的知识。 • 3. 理性:用先验范畴认识世界整体,形成 各种幻相。物自体(先验自我、上帝、灵 魂等)是不可知的。科学知识只能达到现 象,不能触及物自体。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德]康德著读后感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德]康德著读后感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康德著读后感权利,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被频繁提及的词汇,它既充满了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引发了许多争论。

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一书中,德国哲学家康德试图对权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权利理论。

我带着对权利的好奇与疑惑,翻开了这本书,试图寻找对权利的答案。

康德在书中首先对权利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权利是一种自由的行为,这种行为既不受他人的干预,也不侵犯他人的自由。

康德提出,权利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只有理性的人类才能拥有权利。

这个观点让我深思,因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权利往往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赋予,而康德却将其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这无疑是对权利的一种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进一步阐述了权利的来源,他认为权利的来源并不是某种外在的赋予,而是人的理性本身。

康德说:“权利不是他人赠予的,而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揭示了权利的真正来源,也让我对权利有了更深的理解。

然而,康德的权利理论并非没有争议。

他对权利的定义过于狭窄,只限于自由的行为,这使得一些权利问题无法得到解释。

例如,康德的权利理论无法解释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这些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康德的理论虽然在理性上有着深刻的见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康德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权利的深入理解,使我们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看待权利,这对于我们理解权利、保护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康德的理论也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权利理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二篇范文:《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康德著读后感权利,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被频繁提及的词汇,它既充满了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引发了许多争论。

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一书中,德国哲学家康德试图对权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权利理论。

哲学教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哲学教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哲学教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哲学教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人类思考道德问题的道路。

本教案旨在深入浅出地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核心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康德其人及其哲学背景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生活在 18 世纪的德国,当时的哲学界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双重影响。

经验主义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而理性主义则认为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康德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构建起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绝对命令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是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它不是基于个人的欲望、利益或情感,而是基于纯粹的理性。

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两种表述形式。

第一种表述是:“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去行动。

” 这意味着我们的行为准则必须具有普遍性,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这个准则行动,而不会导致自相矛盾或不合理的结果,那么这个准则就是道德的。

例如,“说谎”这个行为准则就不能成为普遍法则,因为如果每个人都随意说谎,那么就没有人会相信别人的话,交流就会变得不可能。

第二种表述是:“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 这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价值,不能被仅仅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

例如,剥削工人就是把工人当作了获取利润的手段,而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自身目的和价值的人,这种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三、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中,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

只有当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我们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有道德可言。

然而,康德所说的自由不是指随意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是指在理性的指导下自主地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

康德认为,我们在现象世界中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但在本体世界中,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先秦儒学道德形上学

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先秦儒学道德形上学

Vol.10No.12013年1月第10卷第1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an.2013一、中西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

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上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始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关注的焦点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始基),希望从复杂多变的自然世界出发,寻找万物生长变化的始源、起点。

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他们的看法虽然不同,但是都认为万物有一个本原,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这个本原。

这种情况到了巴门尼德有了一个转向,他认为,真正的实在就是“存在”,只有存在者才是存在的,非存在则不存在。

巴门尼德的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诞生,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坚持了巴门尼德的思路,并明确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可以说,他的“第一哲学”就是以宇宙最终实体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公元前1世纪,安德罗尼柯在整理亚里士多德著作时,把讨论“第一哲学”的一组论文放在讨论自然事物的著作之后,称为ta meta ta physica ,这个希腊文的原意即为“物理学之后”。

从此,“物理学之后”就成了“第一哲学”的代名词。

后来,我们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借用《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虽然我们用了中国人自己的语言翻译了西方的这个概念,但很难讲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就真的有了“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

孔孟生于乱世,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奔波劳顿、到处游说,希望找到理想中的开明君主,挽狂澜于即倒,拯黎民于乱世,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什么万物的本原。

就人的问题本身而言,孔子感兴趣的只是那些活着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灵魂或者神灵。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康德是18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他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特别是在道德形而上学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一、康德的道德理论基础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道德律和道德义务上。

他的道德观点有两个基本要素:普遍性和目的性。

普遍性是指道德行为不应受到个人或特定情境的影响,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

目的性是指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某种道德法则的遵守,而不是个人或利益的追求。

二、康德的道德法则康德提出了著名的“无条件的命令”:即人们应该根据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无条件的道德法则被称为“康德的分类法则”,其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原则:行动的普遍化原则和人的目的性原则。

行动的普遍化原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中心原理之一,它要求我们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准则来判断正误。

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应该符合普世的道德准则,而不是个人的偏见或私利。

人的目的性原则是指人们的行为应该以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而不是追求自身的欲望或个人的利益。

康德认为,人的目的性应该是以道德律为准绳,而不是以任意的欲望为导向。

三、康德的意志和自由康德认为人的意志是其行为的根源,而意志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律。

他将自由意志与道德行为联系了起来,认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人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行为。

对于康德而言,自由意志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所具备的特质。

意志的自由使我们能够选择遵守道德律,并在行为中实现普遍性和目的性的原则。

四、康德的道德价值康德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为其普遍性和目的性。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一种以普世的道德原则为准绳的行为,而不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或私利。

康德还认为,道德行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来评价其行为的好坏,而不是局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

这种道德评价是客观的,不受个人喜好或情感的影响。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可以说是伦理学的经典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这本书于1785年发表,是一部介绍伦理学的著作。

它展示了康德对伦理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和哲学思想,尤其是对行为模式和行为准则的探讨,反映了康德对伦理学的独特思考方式。

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许多内容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强调道德准则不是由经验而来,而是植根于人的道德本性之中。

人类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一些天生的道德信仰,这种信仰来自于对普遍道德准则的直觉意识。

康德的理论强调,道德不应该尝试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来类比,更不能通俗地解释成人们的行为是出于一种自私的自我利益动机。

相反,道德应该是超越这些经验的、原则性的、不可违犯的、拥有普遍意义的。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康德强调规范的重要性。

他提出的伦理规范不仅是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而且是普适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遵守。

在康德看来,对于道德范围而言,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多个最高的原则,规定了如何行动是对的或是错的。

他的这种观点引发了我对人性本质的深层思考,人类在内心深处究竟有哪些基本的本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际交往是否有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行为准则呢?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深刻且独特,他用理性和知识来探究道德规范的本质。

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因为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是什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康德的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感悟到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对探究道德规范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下,这本书启示了我对伦理学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探究“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愈发追求高尚的价值和准则,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要。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道德形而上学》读书笔记每章《道德形而上学》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著的一本伦理学著作,该书共分为两卷,分别探讨了道德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道德的普遍性和道德的形而上学。

在第一卷中,康德首先对道德进行了普遍性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文化、宗教或社会背景。

他认为道德的普遍性来自于人类的理性本质,因为理性本质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形式,而不在于其内容。

因为无论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任何社会背景下,道德的规则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这些规则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在第二卷中,康德对道德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康德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因为人类理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道德的形而上学也是普遍存在的。

康德还指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因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对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道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理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只有自由才是道德的本质。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

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

3022013年12月下半月刊现代教育管理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张 堃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在教育学方面至今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文中强调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匾乏而不健全的。

”这表明,在现代世界如果只看重知识的力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但长期看却会留下隐患。

一味追求急功近利的填鸭式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现有教育中的缺失。

这种道德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多的引发了我们关于当代道德哲学及其教育意义的思考。

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是:人只服从自己立法的道德,人是自己的,不是上帝的工具。

人是目的,人是自身的主宰。

它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道德就是关乎人自身行为准则的,因此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

这样的“普遍的立法形式”,使人们“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履行这条人人都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条绝对命令。

它不能带来任何利益,有的只是道德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

义务成了道德最牢固的支柱,成了绝对命令的唯一源泉。

只有义务而不是其它动机才能使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

一个为了“道德义务”而行事的意志就是善的意志。

康德讲:“德性之所以有那样大的价值,知识因为它只招来那么大的牺牲,于是因为它带来任何利益,全部仰慕之心,甚至效法这种人品的企图,都完全依据在道德原理的纯粹性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道德的力量------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一. 道德形而上学本书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一部经典,虽然他的篇幅很短,只有薄薄的一小本,甚至小到可以装到口袋里.但是他却详尽、细致并且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地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

我只是浅显粗略地看了一遍,而且还是边看边忘,虽说据说他是很适合我们这种初学者去研读的,但是它晦涩难懂的文字依旧令我望而生畏。

所以,我就简单地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大致印象。

全书包括译者的一篇长序,作为本书的导读。

分段地提纲挈领地解释了康德于本书中的观点以降低其阅读难度。

1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本书分析的从普通认识过渡到这种认识的最高原则的规定;再反过来综合地从这种原则的验证、从它的源泉回到它在那里得到应用的普通认识。

二、责任与善2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而人类行为在道德上的善良,并不是处于3直接爱好,更不是出于利己之心,而是因为出于责任。

责任是判断善的最佳标准和准则。

责任是一种行为上的必然性我们判断一个人一个事物是否符合善的时候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仅仅是处于自己主观、浅显的判断,而是应该理性的去分析判断。

在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不知道他是否是真正的善的时候就应该去思考他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

有些表面看上去是善良的举动,其实内在包含着做这件事情的人的主观好恶或者是出于利己主义的思想和潜在利益的驱动。

比如说有些企业每年都会向各个慈善机构捐出一大笔款项做善事,并且会说许多冠冕堂皇的话突显自己这种“善意”的举动。

但是其实这些企业这么做并非是出于对那些受难群众的关心和怜悯,而是利用法律中每年捐出多少金额的款项就可以免除1 戴维.路宾森:《视读伦理学》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第一页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88页一定量的税收这一条款经过详细精密的计算而作出的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判断。

并且顺便借助这种能够迎合大众心理的做法宣传自己的企业以及产品。

这种行为我们就不能说他是善良的举动。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动丐馈赠,富人捐出100便士,穷人捐出10便士,但是穷人的远远比那个富人珍贵的多。

因为这些已经是他的全部。

这是出于他善良的意志,出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有需要的人的责任感,是一种无条件的善,而出于责任的行为是最具有道德价值的。

正如苗力田先生所说,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4的,不是爱好的动机而是责任的动机。

责任与善不只是相对于他人也是相对于自己的。

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并不表现在出于爱好的善良行为里,而表现在出于责任的善良行为里,这就表现出了道德价值。

在伦理学上责任和义务两者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不知何去何从,甚至想到要放弃自己生命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想要做的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责任,是否符合我们的义务。

例如说一个人在一场意外里四肢残缺,容貌尽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光彩,绝望中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是一种解脱,是最好的归宿。

但是,认真思考,这真的合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吗,或许你有父母需要赡养,有孩子需要抚养,或许因为报纸上关于你自杀的一则新闻会改变一个正准备从绝望中重新振作的人的人生轨迹,你的选择除了给社会和关心你的人留下一抹伤痛之外毫无意义,与德性背道相驰。

当你想到自己的责任的时候,你也许会获得一种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责任的诫命越是严厉,内在的尊严越是崇高,主观原则起的作用也就越少,尽管我们起劲地反对他,但责任诫命规律性的约束并不因之减弱,也毫5不影响他的有效性。

责任和德性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它能给予你抗争命运的勇气。

三、属于康德的伦理学把普遍必然的规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这是康德伦理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以普遍有效性相标榜的看的的德性论和古希腊多亚派德性论的一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100页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44页6个重大区别.形而上学是道德时间上至关重要的道德规律,他不包含任何个人的经验之谈和感情色彩,是最最纯粹、反璞归真的行为准则. 在康德看来,善良意志之所以以善良自身为目的,就是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

“自由7概念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

正是意识的自由,才给我们判断道德是否真的纯洁,责任是否真的崇高提供了契机和准则.道德规律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只要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我们就可以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善.所以一切有理性的自由的意志都会鞭策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律.人们对于道德规律的尊重,使我们的意志符合道德规律,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尽可能的排除私欲和经验,更加符合善的意志.比如说一个人为了一件慈善事业工作,并且为此奋斗终身.他这么做的目的是出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善.很多人对他表示尊重和敬慕,并且效法他献身于慈善事业.表面上这些人是尊重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情.但是,其实,他们尊重的是这种奉献自己, 服务社会的道德规律.道德规律是普遍必然的存在,他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力量引导着人们朝善前进.这本<<道德形而上学>>以最精辟的语言诠释了康德的伦理道德观,虽然一遍的匆匆阅读,我依旧看的懵懵懂懂,似雾里看花,但是我至少知道了判断事物的善与否,不能只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是需要思考其本质和目的,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15页 7樊浩:<<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6页下面是赠送的经典语录和搞笑语录,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不急删除~~~谢谢~~, 【感人的话】要学会感恩、同情、宽容、忍耐、积极与真诚。

希望是心灵的一种支持力量.逆境的回馈,使生命将更加精彩而富足., 【感人的话】每个人的好运跟坏运都是分配好的,虽然我的好运没有别人多,所以只要是一点点好事,我就非常感恩了。

, 【祝福的话】这里有一本你当年用过的笔记,它有点儿泛黄了,书页里夹着的话也早已没了香气,却还是谢谢你把它借给了我。

今天的我们已经分开,却依然是朋友。

还是要跟以前一样,我听着你的述说,看着你笑,看着你难过委屈去安慰你。

我会把祝福写在这本笔记里,在那多枯黄的花的旁边,我会写下我的祝福:祝福你过得好~祝福你过得比我好~然后,将它寄给你。

不要哭泣,你。

, 【表白的话】爱你是一个念头,爱你是一种冲动,爱你是一种宿命,只属于我的宿命。

爱你是一段旅程,爱你是一场幸福的长跑,爱你是一路沐浴阳光,爱你是一径的花香。

爱你,是睡觉呼吸一般的自然~请,给我你的爱。

, 【有哲理的话】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激励人的话】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 【感人的话】一身白衣为你洗尽铅华,白衣白发白胜雪,捧一卷古墨,盈袭暗香,我踏着平平仄仄的长长短短,款款步入风情万种的宋词里。

溪边桃红青染,流水潺潺,柳丝随风絮,我在桃花下写着红笺小字,一抹嫣然回眸,惊落了桃花,也惊落了你的心。

佛说千年一轮回,今生,你在哪里,, 【有哲理的话】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 【表白的话】我深深地恳求你;不要把我逐出你的爱门之外,我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少你的爱。

只有赢得你的爱,我的生命才有光彩。

, 【表白的话】爱你,却要无欲无求,好难~爱你,却要偷偷摸摸,好累~爱你,却让自己心碎,好惨~但竟然心甘情愿,好傻~但是我能肯定的是:我是真的很爱你~ , 【表白的话】我扬一把散沙粒粒想念漫天纷飞带给我对你的祝福,我洒下一瓢涟水滴滴飘洋流到你的心海,爱你,今生无悔,牵了你的情,爱了你的人,我会努力呵护你,一生一世~, 【表白的话】你的热情,温暖了我冰冻的心;你的大胆,鼓起了我爱的热忱;你的关怀,激起了我感激之情。

新年伊始,愿我们透过那爱湖的波光水雾,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情人节快乐~, 【表白的话】也许我的笑容不够灿烂,但足够为你扫清冬日里的阴霾;也许我的双手不够温柔,但还能为你拂去俗世尘埃~如果命运安排我们在一起,我会好好珍惜你~情人节快乐~, 【甜言蜜语的话】我们结婚吧,好不好,那样我们就可以不再对着电话诉说想念,就可以每天清晨起来看见你的睡脸,然后一起吃一顿不太丰盛却很温暖的早餐。

我们结婚吧,好不好,那样我们就可以拿着民政局发的红色小本子四处炫耀,我们可以在房间里挂满结婚照,看着看着就会不自觉的微笑。

我们结婚吧。

, 【表白的话】我需要你,就像冬天里的棉袄,夏天里的雪糕,黑暗中的灯泡,饥饿中的面包—–我不能没有你~, 【有哲理的话】用真理检验真理永远是真理,用错误掩饰错误将会一错再错。

我们不能拥有真理,但是我们可以防止错误。

, 【离别的话】愿你作一滴晶亮的水,投射到浩瀚的大海;作一朵鲜美的花,组成百花满园;作一丝闪光的纤维,绣织出鲜红的战旗;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一辈子坚守自己的岗位……, 【离别的话】我们曾经在一起欣赏过美丽的花;我们曾经在一起幻想过美丽的季节。

同学啊,同学,分别后不要忘了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

, 【离别的话】红叶纷飞的枫林里,我们曾拥有多少回忆。

那飘舞着的枫叶,将我们带进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

, 【离别的话】别离,是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是有点遗憾,但不悲观。

因为我们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

, 【有哲理的话】人活着,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有眼光。

有了眼光,并相应确定应该为之努力的目的和目标,工作就会出现乐趣,这样才有希望最终成为一个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者,生命就会丰富多彩。

, 【有哲理的话】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

有些事情的确没有人知道,除你之外,没有人知道,但是你必须对得住自己,最好能问心无愧。

因为问心无愧可生自信,而自信会让你生活得更从容。

, 【有哲理的话】没有任何的动物是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是最沉默寡言的。

与其埋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比什么都强。

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

别把失去看得过重,放弃是另一种拥有;不要经常艳羡他人,人做到了,心悟到了,相信属于你的风景就在下一个拐弯处。

, 【有哲理的话】有些人成就不大,不在于智力或能力不够,而在于没有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和谬见,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既有的潜力和才能。

只有不断向自己挑战,向生活挑战,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 【有哲理的话】面对别人的反对意见,如果你针锋相对地进行争执和批驳,对方很难从内心真正接受,在表达方式上委婉一些,效果就好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