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合集下载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水循环与洋流教案1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教案】水循环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案】水循环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

本章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

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其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而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

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

教材首先从导入,,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水循环的简要过程和意义。

这也就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成为本章教材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同时,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本节教材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解析:1.新的课程标准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并不做过多要求,而是要求以水的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

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使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虽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其开放性。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标准解读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

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

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水循环和洋流》一等奖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一等奖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一等奖说课稿《《水循环和洋流》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水循环和洋流》一等奖说课稿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

水循环与洋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循环与洋流教案目标:1. 了解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2. 探索水循环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动力驱动;3. 了解不同区域的洋流和水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教学时长:3个学时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2. 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一些重要的洋流和水循环术语和概念;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2. PowerPoin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3. 大白纸和彩色笔;4. 适当的参考资料和教学素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1. 使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水域和陆地分布,并引导他们思考水循环和洋流的概念。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以下问题:- 你听说过水循环和洋流吗?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 你认为水循环和洋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 鼓励学生共享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学生已经了解或猜测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知识探索(30分钟)1. 准备一份简短的幻灯片或图表,介绍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解释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的意义和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过程在不同地方和季节的不同。

2. 简要介绍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

解释重要概念,如赤道洋流、海洋风系统和暖流/寒流。

3. 制作一份简单的图表,展示全球某些重要洋流和水循环的特点和分布。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并探讨这些洋流和水循环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第三步:团队合作探究(6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的洋流和水循环进行深入研究。

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或其他感兴趣的地方。

2. 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和自行搜集到的信息,分析所选地区的洋流和水循环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他们可以记录关键信息和数据。

3.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和讨论各自研究结果,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展示(如海报或口头报告)来展示他们的发现。

高中地理洋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洋流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知识反馈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本节课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海洋水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既是空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本身也处于不断地运动中,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运动,通过海水的运动,影响到其它各自然地理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为以后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资源和灾害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

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学情分析第一单元中已经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对于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海洋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且有一定了解,在学习中有充分的主动性。

学生有一种想要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他们对自然事物进行思考,充分发挥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

依据课标规定及教学实际,考虑到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教案(1)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1)一、教学内容水循环、洋流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用心爱心专心七、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教师提问】【教师点评】【引入新课】【板书】【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板书】【教师讲解】【放投影图】【板书】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洋流说课稿13篇

洋流说课稿13篇

洋流说课稿13篇把昨天都作废,现在我们背洋流不想背,却一定要背如果你不知怎么办就让我来教你背我不怕你嘲笑我极端南北赤道都很暖日本暖千岛就寒北太平洋也很暖美国的阿拉斯加暖加利福尼亚却很寒澳大利亚两边窜西边寒东边所以暖秘鲁很寒巴西暖他们两边对着干拉布拉多寒北大西洋暖本格拉很寒墨西哥暖~~~加那利却寒~~~不止洋流要背现在背分布规律别说烦,反正没事干洋流运动成因也算只有三条很简单你唱这歌你就背不乱陆地形状和地转海水密度不均匀盛行风也来捣乱中低纬就北顺南逆中高纬只有北逆东北季风在北洋印度洋受影响o夏顺冬逆40南纬西风吹他方向朝着东上面8字形下面一个0简略画图形Onceagain美国的阿拉斯加暖加利福尼亚却很寒澳大利亚两边窜西边寒东边所以暖秘鲁很寒巴西暖他们两边对着干拉布拉多寒北大西洋暖本格拉很寒墨西哥暖~~~南非马岛暖~~~~~洋流专题1、洋流的形成(1)影响洋流的动力和方向的因素: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有风向、地球自转偏向力、陆地形状。

(2)洋流分类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按成因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运动,叫密度流一地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叫补偿流(水平和垂直)按性质:寒流、暖流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

我国大陆沿岸的沿岸流:冬季受偏北风的影响,沿海海水向南流动形成沿岸流(寒流)。

2、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气旋型);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全球影响: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4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2.3.1.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

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

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推进新课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

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生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

一旦水循环的开发强度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么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水循环的数量是有限的,必须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只有在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地区水循环更新速度以及控制水污染的条件下,水资源才能不断获得更新,才能水循环的强度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这也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就产生了各地的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讨论后发言: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师生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水循环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与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必须认识水循环的运动变化规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其永续利用,不断更新。

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

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

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优秀版)word资料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重庆万州三中崔邦俊一、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六、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音乐《长江之歌》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长江之歌。

流经我们万州的大河就是长江,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的水最终都流到哪去了吗?生:海洋(东海)师:你们有没有想过长江水一直这么流,怎么水总是流不干呢?生:降水(下雨)师:哦,来自大气降水,那大气中的水汽又来自哪里呢?生:海洋蒸发的水汽师:对,海洋蒸发的水进入大气,然后再形成降水。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的 模拟实验,学会通过具体 操作加深知识 掌握;
2.学会读图,利用图表信息 归纳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 ,学会协作学习 ;
(三)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1.培养节约用水 意识,生活中节约用 水,并参加相关节 水宣传工作,树立科学的资 源观;
2.根据海水运动 ,初步树立起物 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 的等较基本的 哲学观点。
水循环与洋流
一、说教材
本节是继前两节《地壳物质循环 》和《大气运动》之后,自然环境的又 一大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过 程。在学习了气压 带风带的基础 上进行,有一定的理论 基础。对于本节内容 的充分理解有 助于对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的 把握和对相关 地理现象的解 释。
由于水循环牵 涉到可持续发 展中的水利用 问题,洋流对自然地 理环境有重要 影响,因此本节在自 然地理中居于 重要地位,是历年高考的 重要内容。
四、说重难点
(一)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 和意义;
2.洋流的分布规 律;
3.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二)难点
1.水循环与人类 活动的密切联 系
作为课堂教学 的拓展部分,课堂氛围较自 由,需要教师加以 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教材中无明确 具体的表述,需要通过活动 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初具辩证思维 ,对生活中关于“水”的各种现象有 较多见解;缺乏宏观想象 能力,对大规模的海 水运动较陌生 (需用多媒体演 示等方法弥补 )。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的 重要意义;
2.能画出世界洋 流布局图;
3.能举例说明洋 流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解决导入时的 问题:南极阿德利企 鹅体内的农药 可能来自哪里 ?洋流路线如何 ?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x

24《水循环和洋流1》教案(湘教版必修1).docx

第四节《洋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洋流二、课时安排2课吋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稈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1.常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教师导学】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请大家思考海水为什么会产生大规模运动?促使其运动的动力又是什么呢?洋流可分为哪些类型?意,有效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播放动画】【教师总结】演示实验盛行风是推动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动力。

刚才我们知道了促使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现在,我们來冋忆全球风带的分布悄况,共同探讨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循环和洋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水循环和洋流”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上水的运动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洋流则是海洋中的大规模水体运动,对全球的气候、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水循环和洋流两大部分。

水循环部分,教材首先介绍了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接着详细阐述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并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洋流部分,教材介绍了洋流的概念、分类(暖流和寒流),以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包括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和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

最后探讨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行和海洋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水的循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和地理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对于洋流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通常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海洋中的洋流、水循环对气候的影响等,这为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和主要环节。

2、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

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

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 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
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

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二、说学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

对好多的地理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删减,但对于整体来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为零。

虽然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学习热情较低,针对这一实际状况。

我拟定以下对策。

1、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充分挖掘本节课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体会和网上资源,简化地理知识。

3、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结--绘—探”的学法模式。

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图解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图分析法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起立:同学们好!)
(一)导入:有美国海滨漂流瓶的故事导入课堂(学生讨论:为什么从澳大利亚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国弗罗里达海滨?老师留个学生悬念,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

然后通过水盆实验导入洋流,从而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

)(导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定向: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让学生对整体课堂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推进新课:
知识点一:简单介绍洋流的定义、分类及其成因。

1、定义中要特别强调“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几个关键词。

把洋流与其他的海水运动方式----海浪、潮汐区别开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义。

2、如何区分寒流、暖流?鉴于学生早已遗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归纳洋流的分类:寒流----由低温流向高温或者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由高温流向低温或者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

用口诀“高来寒,低来暖”,帮助学生更快记忆。

3、洋流主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1页第三段,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风带。

如: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

知识点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

教材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规律,必须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图解法,结合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方法,总结:洋流名称=所经地区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快记忆洋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能力和绘图能力;知识讲解中和学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并引起学生注意。

规律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主,先启发学生北印度洋季风的变化,总结出冬逆夏顺的规律;南纬30°—60°是带状的西风漂流;然后从洋流的分布-----8和0, 着手详解分析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规律。

因为借助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规律。

知识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影响沿岸气候,列举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一月份气温差异与洋流的关系的探究来说明暖流增温增势,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影响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办法,总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麦哲伦两次航行的时间差引入,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

影响四:影响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小了污染,列举英吉利海峡石油污染事件作为示例。

(四)温习巩固,通过泰坦尼克号的事例,让同学们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洋流环流圈:北半球的“8”字环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顺冬逆洋流圈。

如果形成于副热带海区就叫副热带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极地就叫副极地洋流圈。

洋流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气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种奇怪的现象均与洋流有关。

(六)课堂练习:详见导纲“课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详见导纲“课后探究”和练习册69—70页
五、说板书设计:
一、洋流
1.洋流的分类
(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