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真正死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真正死因
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夜郎中学张其建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中“杨修之死”的一贯说法是因为曹操“忌才”。鄙人以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杨修真正的死因不应该是曹操“忌才”,而是杨修没有搞好本职工作,犯了“奴才”之“忌”,犯了曹操的“忌”。
那么,曹操忌讳的是什么呢?愚以为,就是别人揭他的短,不给他面子。关于面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所谓的“人有脸,树有皮”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杨修是多次不给他的主子面子。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讳,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没有当好“狗”的角色。
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都是一个对人才特别重视的人。曹操在《求贤令》中说“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在《让九锡表》中说:“大量能处位,记功受爵。”从曹操对徐庶来说,曹操挟持徐母,希望徐庶能为己用。虽然他手段让人不齿,但是也是他爱惜人才的肯定啊。其实,就曹操用人目的的本身而言,不应该是那种忌才的人,而是一个很爱才的明主。比较其他人而言,曹操更懂得爱才的价值和意义。
从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和心理来看,这些事件构成曹操杀杨修确实存在它的合理性。尤其是作者罗贯中对曹操的心理分析:曹操对杨修是从“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是不得不杀之。但是,如果说是曹操“嫉妒”杨修之才,那就将讲不通了。确实曹操是“忌”杨修,只不过不是“嫉妒”,而是“忌恨”,由“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最后因“鸡肋事件”——杨修触犯军纪,曹操不得不杀之的“忌恨”。确实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但是,不是杨修“恃才放旷”之“忌”,而是“奴才”之“忌”——多次不给他“主子”面子,多次使他的“主子”生气,还触犯军纪。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文人以及所谓有才干的人,他们之所以被重用,能够得到高官厚禄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才干用在忠于主子上,绝对不是像杨修那样,处处跟自己的主子过不去。可以这样说,杨修多多少少带
了一点中国文人的某些陋习。本来,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一个“活”字,是为了卖弄一下自己的才干。可杨修这家伙不懂“政治”,偏要弄穿他的西洋镜。你说他曹操会高兴你杨修吗?就这样,杨修一步一步地走向被曹操所杀的死路。
由此可知,杨修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曹操“忌”杨修之才,而是因为杨修没有当好一条好狗——奴才,犯了做“奴才”的大“忌”,成了一条“咬”了自己主人的狗,最终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