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缺失及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道德缺失及重构
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的全球化,易导致他们道德价值观的错位、伦理情感的疏远、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行为的失衡。因此,研究网络道德
建设迫在眉睫。
一、网络道德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型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它更加注重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网民关系及其网络行为的一系列规范与准则的总和。
(二)网络道德的特点
第一,网络道德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它与网络这一新兴技术紧密相关;
第二,网络道德的主体依然是现实中的人,说到底,网络是一种技术,它没有思想、意识和情感,没有做出社会行为的能力,不可能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体;
第三,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密切相联,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社会的延伸,因为人是现实社会的人,其行为不自觉地体现在网络社会中;
第四,网络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节网络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规范,仍然具有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和调节作用;
第五,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更加强调网民的自律,网络社会注重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力量来调节网民的行为,使网民之间、网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一)价值观混乱,道德意识弱化
青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交流大开便捷之门时,对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青少年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已不再仅仅是个案, 且呈增幅巨大的上升趋势。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在网络中占居主导地位,这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必将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由于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形成价值元化, 造成价值观混乱, 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泛滥成灾,使得不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严重冲击着当代青少年的头脑。
(二)传播垃圾信息,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的同时,也传播和散布不良信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网络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网上审查和监督制度的缺乏,自律意识弱的青少年经常在网络上随意传播一些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 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
工作者的敌人。”如果利用网上自由场所, 肆意传播以侵犯他人人格、败坏企业名誉、危害国家安全和颠覆他国政府为目的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信息垃圾。这些垃圾信息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现象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三)言行随意放纵,暴力倾向严重
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掩盖了人的外在特征,隐去了相貌、年龄、穿戴等特征,暴露了人的灵魂。这样青少年就容易放松自我道德的约束,放弃道德责任感,从而导致青少年言行的放纵。语言暴力是网络上经常发生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在虚拟网络中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喜欢的人或事进行攻击、谩骂。网络中的色情、名人隐私、恐吓信息以及反动言论等等,在现代技术的包装下有多样化的传播并诱惑着青少年,使他们编造形形色色的网络邮件广告、四处散布小道消息、将色情淫秽文字、图片发送到他人信箱、在BBS 上恶性“灌水”、在聊天室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发表一些低级庸俗言论, 把网络当成泄怒的“情绪公厕”。其实,青少年说脏话、侮辱性的话没有任何目的,只是觉得好玩、刺激,发泄不满和怨气,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四)诚信缺失,引发信任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但是,网络的监督、审查和控制机制是不健全的,网络的特征使得其又给青少年网民创造了去个性化的情景, 容易导致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 自我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的丧失, 从而做出种种有悖社会伦理的非道德行为。比如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弄虚作假, 网络聊天时谎话连篇,甚至在网络交往时伪造资历等。青少年通过网络伤害他人、偷看文件和剽窃论文等现象屡见不鲜,网络上的诚信缺失极有可能影响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青少年网络不诚信行为会造成社会对学生的不信任,使青少年在未来的社会中难以立足,给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五)沉溺网络,导致人格障碍
由于互联网充满着新鲜事物,对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迷恋。有的学生甚至染上网络毒瘾,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有的考试不及格、留级,甚至因此而被退学;有的几天时间全在网吧中,顾不上吃饭和休息。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不但会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而且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为什么会如此迷恋于网络呢?这是因为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可以获得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满足感, 自然也就更倾向于逃避现实世界。这将会导致他们为人处世态度的消极化, 将会使其忽视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甚至会对社会的交往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自身的缺陷
1.网络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影响。虚拟性是网络社会的独特表现, 其基本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因此, 青少年可以脱离现实的约束去体验自己想要的一切,这样网络行为相对于现实交往就可能发生偏差。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
体的人格虚拟化。网络社会中,彼此的身份是虚拟与隐蔽的,缺乏外在的约束与牵制。青少年在网上使用的姓名、年龄、经历、性格等一般都是虚拟的, 即大多数学生均以虚拟人格的面目进行交往。而虚拟人格易造成道德意识弱化,行为随心所欲, 以自己的感受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 不顾他人的感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2.网络自由度和开放性的影响。网络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可以在任何地方发表意见和观点,也可以将信息发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也为网民个体自身体验的表达、情感的宣泄等提供了一个很自由的空间,即使是最内向和腼腆的人也不会拒绝网络所提供的条件。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的信息,这必然会引起道德上的怀疑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令青少年陷入迷茫,对既有道德产生怀疑,导致其行为的散漫和随意。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散布各类谣言!对领导和教师进行人身攻击,有的甚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歪曲和抨击。从某种程度上说, 网络的开放自由引发了道德失范事件。
(二)青少年自身的弱点
1.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青少年的特点是生理日趋成熟,心理比较脆弱,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所以,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往往与心理成熟滞后形成矛盾, 生理心理需求与客观现实形成矛盾,这都会使其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
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于是,网络成为青少年宣泄情绪最合适的地方,许多青少年沉醉于刺激的游戏之中, 热衷于BBS 上的“成功体验”,以此来缓解压力、逃避困境。当面对网上海量信息时,他们很难甄别外来事物是否有用, 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外来事物,此时青少年从众心理表露得越发明显。盲目的从众之后,青少年们开始发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 信息垃圾、账号被盗、交友被骗--于是,一部分青少年采取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 撒谎、谩骂等不道德行为频频发生。
2.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青少年的独立性、自主性逐渐突出,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自身道德意识的淡薄,社会责任的淡化助长了青少年的放纵心理,诱发了种种道德问题。网络道德问题是青少年心理不成熟的反映, 这折射出青少年道德意识十分薄弱。在网络社会中, 青少年模糊的价值观念、放纵的道德情感、较差的道德意志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种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与排解,青少年很可能去网上发泄。而网络的弱规范性又放纵了青少年人性系统当中那些劣性因素的萌生和泛滥, 网络强大的诱惑力远远超过了青少年自身的自制力。这样,青少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道德问题。
(三)网德道德教育的落后
1.中学网德教育的缺失。网络为中学的德育提供了新途径,也提出了新挑战。中学在讲授信息技术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网上道德教育,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没有传授网络道德规范。大多数中学没有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课程,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因教师专业技能不高、教学方法单一而效果不佳。总体来看,中学的网络道德教育还不能适应网络环境对道德教育的需要,中学网络道德教育还明鲜地滞后于网络的发展,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专业网德教育队伍比较缺乏。目前进行网德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数教师对网德教育的特点、方法、形式还很陌生,也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