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

关于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

摘要:月经周期和持续时间基本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80 m1,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常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先期量多,后期量多,经期延长伴经量过多;故治疗上应参考有关合并症综合施治。

关键词:月经过多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

中医学认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月经量多,月经过多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和血瘀。

1 病因

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量过多。

血热: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七情过极,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行量多。

血瘀:紊性抑郁或愤怒过度,气滞而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行量多。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可有大病久病,或精神刺激,或饮食不节,或经期,产后感邪或不禁房事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经期均正常,经期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或伴有痛经、不孕、瘢癥,失血过多,病程长者,可现贫血貌。

检查:全身可见贫血貌,面色少华,神情倦怠。

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子宫增大或可触及肌瘤结节,无妊娠迹象。

辅助检查: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肿块。宫腔镜检查,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

鉴别诊断

经崩:经崩属于崩漏,与月经过多均可见出血量明显增多。但经崩者月经周期紊乱,出血往往不能自止,或崩漏交替,或月经血量正常而于非行经期,突然下血,量多如注,不能自止。月经过多者月经周期规律,仅是月经

失血量增多。

流产:早期自然流产,尤其孕后一个月即流产者,其血量较以往增多,且伴有下腹坠痛,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组织流出。

3 辨证论治

本病以经量多为主症,辨证重在辨经色、经质,结合全身表现及舌苔、脉象,临证多呈虚实并见,或虚中夹瘀。

气虚: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小腹绵绵作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血热: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心烦口干,体热面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

血瘀:经血量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和经期基本正常,紫黑有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4 审因论治

月经过多的治疗,重在止血固经,据其病因病机而辨证施治,气虚者,治宜补气摄血固冲;血热者,宜凉血清热;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在此基础上,选加相应止血药,以减少出血。

气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予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减。党参25 g,黄芪30 g,升麻10 g,白术15 g,甘草10 g。

原方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症见:面色无华,小腹下坠,绵绵作痛,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经血量多如注者,加茜草、乌贼骨;若小腹冷痛,加艾叶、炮姜。

血热:清热凉血,止血凋经,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生地25 g,熟地25 g,黄芩15 g,黄柏10 g,芥穗10 g,当归25 g,白芍15 g,山药25 g,续断10 g,甘草10 g,地榆20 g,乌梅15 g。

原方是治疗阳热内盛,伏于冲任,所致的月经不调和胎动不安等病证,症见:经血量多,色红,质稠黏,面赤心烦,口渴、尿黄,或妊娠期现阴道流血。舌红,苔黄,脉数,便秘者加知母、大黄,咽干口燥者,加沙参、麦冬。若感热邪,可加金银花、桑叶、少腹疼痛拒按者加败酱草、红藤、蒲公英。

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止血,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蒲黄25 g,五灵脂25 g,益母草50 g,血余炭10 g,茜草10 g。

原方是治疗血瘀作痛,尤以肝经血瘀所致之病症,症见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若气滞较甚,可合

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小茴香;血滞兼血虚之月经不调,可与四物汤同用。

5 中成药治疗

乌鸡白凤丸

药物组成:乌鸡、鹿角胶、鳖甲、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鹿角霜。

适应证:滋阴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行腹痛,产后体弱等。

服法:每次1丸,日2次口服。

桂枝茯苓胶囊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芍药、桃仁、牡丹皮。

适应证:活血化瘀,缓消瘢块。用于妇女血瘀所致下腹宿有癥块,月经量多,小腹隐痛或腹痛拒按。

服法:每次3粒,日3次,饭后口服,经期停服。

参茜固经冲剂

药物组成:党参、升麻、生地、白芍、茜草、大蓟、小蓟、生山楂、生槐花、乌贼骨。

适应证:益气养阴,滋肝健脾,和血固经。用于气阴虚夹有瘀阻的月经过多症,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引起的月经过多。

服法:开水冲服,1次50 g,1日2次,经前1周开始,至经净止。

茜芷胶囊

药物组成:川牛膝、三茜草、白芷。

适应证:活血止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用于功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子宫肌瘤出血等症。

用法:每次5粒,日3次口服。

6 其他疗法

耳针疗法

(1)主穴:肾、子宫、附件、内分泌、肾上腺、卵巢。

(2)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3)方法: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置于cm× cm胶布上,贴压于穴位上,主穴必贴,配穴随症选用,每次只贴一侧,左右交替。嘱

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0~15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参考文献

林洁涛.化瘀止血法在妇产科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XX年.

徐敏珠.月经过多的药物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0年03期.

余小苹.治月经过多方[N];民族医药报;20XX年.

赵莉.清热止血宁治疗血热型崩漏、月经过多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XX年.

论文在线 :s://

关于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

关于月经过多的中医治疗 摘要:月经周期和持续时间基本正常,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80 m1,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常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先期量多,后期量多,经期延长伴经量过多;故治疗上应参考有关合并症综合施治。 关键词:月经过多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 中医学认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月经量多,月经过多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和血瘀。 1 病因 气虚: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量过多。 血热: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七情过极,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行量多。 血瘀:紊性抑郁或愤怒过度,气滞而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行量多。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可有大病久病,或精神刺激,或饮食不节,或经期,产后感邪或不禁房事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经期均正常,经期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或伴有痛经、不孕、瘢癥,失血过多,病程长者,可现贫血貌。 检查:全身可见贫血貌,面色少华,神情倦怠。 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或有子宫增大或可触及肌瘤结节,无妊娠迹象。 辅助检查: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肿块。宫腔镜检查,明确有无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 鉴别诊断 经崩:经崩属于崩漏,与月经过多均可见出血量明显增多。但经崩者月经周期紊乱,出血往往不能自止,或崩漏交替,或月经血量正常而于非行经期,突然下血,量多如注,不能自止。月经过多者月经周期规律,仅是月经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中医治疗崩漏的案例: 案例一:女性患者,35岁,经期不调,每次月经量过多,持续时间长达10天,伴有腰腹疼痛和乏力感。中医诊断为崩漏症,属于肾虚血瘀型。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连续服用3个月后,月经恢复规律,量减少,疼痛明显减轻。 案例二:女性患者,42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有时提前,有时延后,经量不稳定,时多时少,伴有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舒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针灸疗法。经过2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经量逐渐增加,疲倦无力和腹胀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三:女性患者,28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长达40天以上,经量少而稀,经期间断,伴有腹痛和头晕症状。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拔罐疗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缩短至30天左右,经量增加,腹痛和头晕症状也明显好转。 案例四:女性患者,38岁,经期不调已有两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多而长,甚至达到15天以上,伴有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中医诊断为肾阳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温补肾阳的中

药方剂,同时结合艾灸疗法。经过4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28天左右,经量减少,腹部胀痛和情绪波动明显减轻。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不固定,经量少而稀,经期提前,伴有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滋阴养血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推拿按摩疗法。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30-35天左右,经量增加,腹胀和口干咽燥症状也明显缓解。 案例六:女性患者,33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长,经期间断,伴有腰酸背痛和失眠症状。中医诊断为肝肾不足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肝肾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太极拳锻炼。经过2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稳定在28-30天左右,经量减少,腰酸背痛和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案例七:女性患者,40岁,经期不调已有半年,每次月经周期长达45天以上,经量少而稀,经期间断,伴有乏力和头晕症状。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补脾肾阳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食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逐渐缩短至35天左右,经量增加,乏力和头晕症状也明显好转。 案例八:女性患者,37岁,经期不调已有一年,每次月经提前,经量多而长,伴有腹胀痛和情绪波动。中医诊断为肝胆湿热型崩漏。采用中药调理治疗,包括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同时结合中药泡脚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各种月经不调中药调理

的月经稀少,服用中药和中成药是很难补上来的,因此,奉劝年轻女性应慎做人工流产。 月经过多: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凝血机制不好。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根据个体情况开方,常见有芩莲四物汤。 服用时间:经前和经期服用,饭前空腹服用,月经前4到5天开始服药,吃到月经后,共吃10天。 服用疗程:两到三个月经周期。 月经量超过100毫升为月经过多,中医认为月经过多是由于气虚统摄失控、血热妄行,或者是血淤阻冲、新血不能归经造成的。月经量多、色淡、质稀为气虚;量多、色深红多属血热,治疗时要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 专家指出:遇到月经过多的患者,医生首先应排除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血液病,了解

是否有排卵功能等,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中药调治。 月经血块多、痛经:经前期和经期服药。 病因:寒凝气滞血淤。 月经不调中药方剂:痛经丸、吴茱萸汤等。 服用时间:经前吃4天,月经来吃3天,共7天。 服用疗程:3个月经周期。 1)气虚型 月经周期易提前,经量增多,易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常伴有肠胃消化功能不好或易腹泻的情形。脸色苍白,舌质淡白,脉弱。治疗时宜补益肺气,并适度运动,锻炼体能。 补气山药汤--黄耆、党参各30(布包)、淮山30克、大枣30克,加水同煮熟,盐适量调味。去药包,饮汤,淮山、大枣皆可食用。 2)血虚型 此种体质的女性多患有贫血,经色较淡,质地较稀,脸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倦、头晕、心悸,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平时应多吃瘦

肉、红凤菜或菠菜、蕃薯叶等绿色蔬菜或苹果、樱桃、葡萄等富含铁质的食物。治疗宜补气、养血。 四物乌骨鸡--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5克、乌骨鸡半只、生姜3片,加水适量炖熟,再加入葱白数段后食用。 3)血瘀型 月经易延后,经量过少或有血块,经血颜色紫或暗黑,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血块排出后疼痛稍微减轻,严重者甚至不孕,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时宜活血化瘀。 益母草蛋--益母草15克、鸡蛋1个,加水同煮。熟鸡蛋去壳,吃蛋饮汤。治月经延后或痛经。 4)宫寒型 这种体质常发生于爱吃冰冷食物的女性。月经较易延后,经量较少或颜色较暗,有些在月经来前或来潮时小腹冷痛,剧烈时甚至脸色发青,四肢冰冷,热敷则疼痛可稍微减轻。诊察时,常可发现舌质颜色较淡,舌苔白,脉沈紧。治宜温经散寒,并应忌吃生冷的食品。 艾叶生姜蛋--艾叶10克、生姜15克,水1

中医月经病

第一节月经病小论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上述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此外,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同,应予考

中医妇科治疗月经过多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中医妇科治疗月经过多病例分析专题 报告 曹××,女,24岁,未婚,1975年8月21日初诊。五月前患外感发热,头痛身疼,自服解热止痛片、银翘解毒片之类,渐觉好转。玆后每有日夕疲困倦怠、烦热口干,掌心如灼等症,初未介意,久之适发现低烧,自试体温,腋下37.6~37.8℃之间,曾经胸透、心电图及各项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低烧待查,迭服中西药物,时或有效但不巩固。近三月来,形困益加,纳谷不馨,行经量多,色红有块,每次用纸约三、四包,伴见腰腹胀痛,口干不喜饮。现正值经期,诸症如前,舌红少苔,脉细弦略数。揆度此证,当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冲任为损者,颇有乳怯途之虑,拟滋阴清热、养血固经为法。 处方秦当归15克炒白芍、细生地、棕榈炭各9克,陈阿胶9克(烊化冲服),生侧柏12克,紫丹参,淡青蒿各9克,地骨皮9克,元胡索4.5克,香附米、炙甘草各6克,3剂,水煎服。 二诊(8月24日) 服上方一剂剂量减少,三剂经止。此次带经五天,用纸两包余,惟潮热未清,脉呈弦细。此血去阴虚,再拟滋养肝肾,以丽齐经。 处方杭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炙鳖甲、地骨皮各9克,淡青蒿、细生地各10克,原寸冬9克,云茯苓12克,香附米、银柴胡各6克,6剂,水煎服。

嘱药后每日上午服知柏地黄丸一付,下午服二至丸20粒,二十天。 三诊(9月17日) 药后低热已退,余恙悉解。昨日汛至,经期正常,色量均可,惟少腹胀痛,食纳尚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拟养血调经并益肝肾。 处方秦当归、杭白芍各15克,炒杜仲、桑寄生各9克,刘寄奴10克,香附米。软柴胡、川芎片各6克,川楝子10克,元胡索、广陈皮、粉甘草各6克,炒神粬10克,4剂,水煎服。 嘱药后每日上午服八宝坤顺丹一付,下午服二至丸20粒,连服20天。 历数月,患者见访,谓药后经事一直正常。 【按】本例因外邪未尽,内迫化热,消灼阴血,虚火妄动,故低热绵延不已;胃阴不足,和降失司,故纳谷不佳;热蕴血分,血不循经,是以汛水色量多;热蕴气滞,经脉不畅,故腰腹胀痛。《妇科玉尺》谓:“经水过多不止,平日瘦弱,常发热者,由火旺也”颇与本例病机洽合。然病延既久,营阴暗耗,已有入损之虞,非实热而可以徒执寒凉者。因以归、芍、阿胶养血,生地、骨皮、青蒿等,滋阴清热退蒸,香附、元胡、丹参等,理气行血,引血归经;又以生侧柏、棕榈炭固涩止血。再诊则益肝肾以固本,清虚热以治标,佚经止热清,复以陈皮、甘草、神粬等理胃和中,启运后天,病遂获癒。

月经过多中药方剂

月经过多中药方剂 月经过多中药方剂 妇科月经病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平肝解郁,调冲止血。 【方名】平肝开郁止血汤。 【组成】醋炒白芍30克,土炒白术30克,酒洗当归30克,丹皮9克,三七根末9克,酒炒生地9克,甘草6克,黑芥穗6克,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傅青主女科》卷上。 中药处方(二) 【辨证】阴虚血热,瘀滞胞络。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化瘀。 【方名】上海甲方。 【组成】生地12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炒槐花9克,茜草9克,炒蒲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月经过多> 排卵期子宫出血方三温经三棱煎妇科月经病方名:温经三棱煎 【功能主治】 功能温肾疏肝,调补阴阳,主治排卵期子宫1出血病。 【处方组成】 经前期用:红花15克、丹参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桂枝10克、首乌10克、牛膝10克、山楂10克、五灵脂10克、萸英5克、肉桂粉5克、广木香5克,水煎服。 经间期用:当归15克、香附15克、阿胶15克、赤白芍各15克、牡蛎15克、乌贼骨15克、侧柏炭15克、藕节炭15克、乌梅5克、制军5克,水煎服。

平时调补气血用:生地10克、仙灵脾10克、补骨脂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女贞10克、旱莲10克、丹参12克、元胡12克、陈皮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1例排卵期子宫出血病3年余,久治无效,用上药后即愈,疗效满意。 【处方来源】 羊菊芬。 【按语】 排卵期子宫出血系肾虚肝郁、阴阳失于平衡所致,久则气滞瘀阻,故治疗以温肾调肝、祛瘀止应法可以获效。<子宫>

月经量过多的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量过多的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过多中医是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月经量较正常明显曾多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 过多”,月经过多传统理论认为辨证当分为寒、热、虚、实(虚、实)本病发展过程中,病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临证中须详察,并灵活施治。 一、以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须分辩虚实,虚证者重在补气、养阴 或益气摄血固冲。实证者重在活血化瘀或清热。固冲止血,以通调冲任,脾病及肾可出现脾 肾同病,经血失约,也可出现月经过多,若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崩漏。 1、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或兼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小腹空坠 或心悸怔中,舌淡,苔簿,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 淡而稀。气行则血行,气虚阳气不布,面色晄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气虚失于升举,血 虚外不荣肌肤,故面色晄白,皮肤不润,舌淡,苔簿,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2.血热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盛于里,扰及血海,乘经行之际,迫血下行,故经量增多,血为热灼,则 经色鲜红或深红而质稠,热雍气滞,经行不畅,故有小血块,热邪扰心则心烦,伤津则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皆邪热内盛之象。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黯,有血块伴小腹疼痛拒按,色紫黯或有瘀点, 脉细涩。 证候分析:淤血内阻,络伤血溢,故经量增多,於阻胞络,新血难安,则经来持续难净,淤血凝结,则色黯有块,阻滞胞宫,则小腹疼痛拒按,色质紫黯或有瘀点,脉细涩,亦为淤 血阻滞之征。 二、治疗原则: 治法重在摄血止血为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宜安冲,固冲为主, 血瘀者重在化瘀止血,以本病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慎用温燥动血,以免动血耗血,应积 极治疗。 辨证施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簿哦,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质稀,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故经行量多,气虚中阳不振,故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簿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象。

最新妇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 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TCD编码:BFY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N93.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血热证 血瘀证 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对于痊愈病例,停药后进行2个月经周期随访。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

2.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患者,宫颈疾病手术、妊娠及使用激素的妇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盆腔B超; (3)血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性激素、凝血功能、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2)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3)气虚证:补气固冲,摄血止血。 2.针灸治疗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月经量恢复正常或明显减少。 2.月经失血图(PBAC)<130;或月经失血图(PBAC)>130,但减少达1/4以上。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治疗期间出现继发性重度贫血,需要输血、诊刮或宫腔镜手术等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能完成路径,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中医妇科医案(月经先期、经期延长、不孕、崩漏、闭经)

中医妇科医案(月经先期、经期延长、不孕、崩漏、闭经) 【医案】 【月经先期】郑某,48岁。近半年来,月经常提前8天左右,量多,且淋漓不尽,常延至7天以上。伴面浮、乏力、口干、乏味,大便1日2次不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宗健脾、理血、养阴大法,方用黄芪六君子汤加砂仁、鸡金,益气健脾助胃;三炭、仙鹤草活血行血以止血;二至丸、淮山药养阴补阴。以其面浮(面肿为风)故加桑叶启皮毛,宣肺气而疏风邪,黄芪配茯苓,亦可益气利水消肿,故不再增利水消肿药;以其口干,故另用参须,木蝴蝶泡水代茶饮,益气生津以润燥。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 2克甘草3克陈皮5克半夏5克砂仁3克鸡内金3克、蒲黄炭10克、灵脂炭10克荆芥炭3克仙鹤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淮山15克桑叶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方参须10克木蝴蝶3克,泡水代茶饮。先后来诊3次,守方不变,服药40余剂,月经准期,量中,5天尽,余症次第消失而愈。 【经期延长】王某,23岁。近半年来,经期延长,淋漓不净10余日,呈浓咖啡色。伴经前轻度不适,腹痛,舌淡苔薄,脉细弱。以健脾理血养阴为治。方用归芪六君子汤加鸡金麦芽,益气养血,健脾助化;三炭、仙鹤草活血止血;二至丸养阴。处方:黄芪12克当归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陈皮5克半夏5克、蒲黄炭10克、灵脂炭10 克荆芥炭5克仙鹤草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0克内金5克、麦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28剂,月经期、量、色、质均恢复正常。 月经量多案:郑某,47岁。近年来月经量多,每次约用纸2~4包,第2~3天量多如注,后淋漓不尽,迁延10余日以上,且常先期,甚或1月2次,经色黑,夹紫黑凝块。伴腰痛,手足心热,眠差梦多,神疲气短,肢软无力,食少纳呆,口干喜热饮,二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小。(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证)治从健脾、理血、养阴入手。方用黄芪六君子汤加西砂仁、鸡内金,益气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

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 月经过多血热证的治法是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肾虚证,推荐的方剂是定经汤 下列各项,不属于月经先期肾气虚证临床表现的是经色红,质铜 月经后期的主要病机不包括痰湿 治疗经期延长气虚证,推荐的方剂是安冲汤 下列各项,不属于闭止性月经不调主要病机的是血热 对闭经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患者年逾16周岁尚未行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夜尿频多,性欲淡淡,面色晦黯,眼眶黯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其证候是肾气亏损证 闭经痰湿阻滞证的治法是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停经的是有龄期停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是虚者朴而通之,实者渴而通之 治疗闭经气滞血瘀证,推荐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疼痛类型不包含肌肉酸痛 闭经痰湿阻滞证的治法是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停经的是育龄期停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渴而通之 治疗闭经气滞血瘀证,推荐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疼痛类型不包含肌肉酸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病机是血瘀 治疗继发性痛经痰瘀互结证,推荐的方剂为消癔丸 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腹痛特点是胀痛拒按 下列中医外治法推荐用于治疗内异症,除了坐浴 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下列各项,不属于崩漏肾气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畏寒肢冷 下列各项,不属于崩漏常见证候的是气滞证 崩漏的常见病因是脾虚、肾虚、血热、血瘀 患者经血非时暴下不止,血色淡黯或淡红,质清稀,面色晦暗或面浮肢肿,目眼青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我尿多,舌淡脂,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治法是温肾昼气,固冲止血 提出“蒸流、澄源、复旧”治腐三法的是《丹溪心法附余》 治疗崩弱血瘀证,推荐的方剂是逐瘀止血汤 催乳素复测,下面正确的是:在月经周期的第2~4天,早上空暖,静尘1小时,在10~11点抽血 选择性激素检查的时间和项目下面错误的是:T、PRL可任一时间测定 关于LH测定,下面正确的是:而基础FSH相对低水平,提示PCOS LH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中错误的是:预测排卵:结合B超,排卵前LH≥10IU/L,提示LH 锋出现 催乳素相关问题错误的是:额激素可以促使催乳素降低 孕酮( P)测定的临床意义错误的是:P值上升,通常说明排卵前 脾虚证型崩漏的舌脉表现是( ) 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节白,脉细弱 产后恶露持续( )周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3 下列关于赤带说法有误的是( ) 妇检:无宫颈鹿烂,子宫,附件区压病不明显 肾阴虚证型崩漏的舌脉表现是( ) 舌红,少苷或有裂纹,脉细软 崩漏的辅助检查包括( ) 以上均是 下列关于崩漏说法正确的是( ) 以上均正确 采用针灸处理刷漏急症时,选穴为( ) 而会穴、大敦穴、隐白穴 生脉散山( )组成人参(完参)、麦冬、五味子 采用艾灸处理刷漏急症时,选穴为( ) 百会穴、大敦穴、隐白穴 对于> ( )周岁仍未绝经,崩漏反复发作又无须手术者,可采用促绝经法治疗55 虚热证型崩漏的治法是养阴清热,因冲止血,主方是( ) 上下相资汤 下列关于气虚崩漏得说法有误的是( ) 可用参制汤治疗 国环境等国素改变停经( )者,可不予治疗12月

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治疗 现在有很多女性在治疗月经的问题上,选择喝中药调理,这是因为中药的副作用较小,并且中药的效果也很好,那么,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治疗怎么回事?在月经期间能喝中药吗?月经不调喝什么中药?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治疗 1、经期延长 气虚型:症见月经淋漓不净,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心慌失眠,食少,大便稀,舌淡。治疗宜选用人参归脾丸。 血热型:症见月经持续不净,量少色红,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舌红,苔少。治疗可用止血片合知柏地黄丸。 2、月经过多 气虚型:症见月经量多,色淡,清稀如水,伴面色萎黄,心慌气短懒言,四肢无力,舌淡。治疗可选用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 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治疗宜选用止血片。 月经是由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脱落的子宫内膜和血液混合在一起,而组成了经血。如果有较大的内膜脱落,即有血块,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出现月经量大,且月经期间血块多,为血瘀症。月经过多时可以先考虑服用中成药来止血。但血止后,可以及时到当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主要是排除其它病因诱发。月经血中带血块这和出血量以及出血速度有关,如果出血多的时候很冲来不及,就会凝成一个血块排出来了,往往带有血块可能这个时候的出血量比较多,就集成的一个块。经血出来内膜会脱落,但可能是一些碎片,血块还是应该供应子宫内膜的血管出的血。也就是说,经期时排出血块表示月经量过多。另外,正常月经持续时间为2~7天,少数为3~5天。如果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就算经期延长,是异常现象,经期延长应加以重视。行经期延长,月经血块多,可由于对雌激素水平低,子宫肌瘤,息肉,内膜炎及宫内节育器原因引起,因此需要到医院妇科

沈绍功:月经出血量多,淋漓不断

沈绍功:月经出血量多,淋漓不断 【温胆汤化裁治疗各种各样的女科病】 竹茹10g+枳壳10g+云苓10g+陈皮10g、香附10g、鸡血藤40g、丹参30g、菟丝子10g、车前草30g+草决明30g+生薏苡仁10g+泽兰15g。 *这个处方很温和,病人吃了很舒服,吃一个月左右没有问题,一个月后要变方。 *血分和津液代谢问题+石菖蒲+郁金。石菖蒲芳香开窍、豁痰,可以祛痰。郁金理气活血止痛,走血分。一个化痰,一个活血。所以病走的深一点的时候加这两个药。 * 血分淤血明显+川芎10克+丹参30克。这四味药配合;祛痰利湿,健脾和胃。 * 月经前后乳房胀、肚子胀、腰难受+香附和鸡血藤理气活血。鸡血藤有通经脉的作用。像鸡血藤、忍冬藤、路路通这些都是走细的经脉的,就是病久了而且不容易去的地方,它能去。鸡血腾可以治疗关节炎,手指、手尖、脚尖那个麻木都可以治疗。 月经出血量多,淋漓不断,丹参不用,鸡血藤有时也不用。 十一个疗效颇佳的治月经不调秘方 治月经不调秘方 一、柴芍调经汤 【来源】朱南孙,《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女贞子各12克,旱莲草、麦冬、地骨皮各10克,白茅根12克,香附、地榆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分2次服用,早饭前及晚饭后一小时各温服1次。 【功用】清热养阴,调气理血。 【方解】方中柴胡、白芍一升散一收敛,可奏舒肝解郁、清热养

阴、协理阴阳之功。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培元;麦冬、地骨皮、白茅根、地榆等清热凉血;在大队养阴凉血药中加入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香附,既能制其香燥之偏,且收相得益彰之妙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调气理血之功。 【主治】月经先期,经血量多或非时出血(少量)。 【加减】本方适于因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经血量多及轻微的非时出血诸症。因实热者可酌加丹皮、青蒿、黄柏;虚热宜以生地、地骨皮为主,配滋阴壮水及阿胶等养血柔肝之品自可收功;郁热者可以本方与丹桅逍遥散合参化裁治之。本症因血热所致,易发展成崩漏,其治应以防微杜渐着眼,故可随证加入丹参、牡蛎、槐花、樗根皮诸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二、理血补肾调经汤 【来源】梁剑波,《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6克,白芍、赤芍、泽兰、益母草、鸡血藤、怀牛膝、刘寄奴、苏木、生蒲黄、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克。 【用法】月经期服药:月经第1天开始连服3~4剂。中期服药:月经第13天开始连服3~4剂,若月经错后或稀发,则采用服药3剂,停药7天,再服3剂,以后停药7天再服。同时配合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超过36.6℃,连服3天就停药。若月经来潮后,再按第1种方法服药。如果不来月经,仍按基础体温的测定序贯服药。如果基础体温连续上升15~20天,有可能是怀孕,则应化验,如为妊娠则服保胎药,以预防流产。 【功用】舒肝理血,补肾益精。 【方解】本方以柴胡、白芍舒肝解郁,敛阴调经;赤芍、鸡血藤、益母草和血调经;刘寄奴除新旧之瘀血;泽兰入厥阴经,能行血利水;怀牛膝为肝肾引经药,以泻恶血、引药下行,使瘀结消散,气血得以畅行,且能益肝肾而强筋骨;女贞子、覆盆子滋补肝肾,疗肾水亏虚;枸杞子滋补肝肾,填精补血;菟丝子温补三阴经以益精髓,其性柔润,

中医(专长)-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第三单元月经病 细目一概述 (一)月经病的定义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二)月经病的范围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病因病机。治本即是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和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使月经恢复正常,即遵循《内经》“谨守病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具体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的期、量可正常。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 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津伤阴,耗损肝血。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调经诸法,又常以补肾扶脾为要。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四)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一是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二是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是掌握虚实补泻规律,月经病可分虚实两类论治,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施。 总之,月经病多种多样,病证寒热虚实错杂,临证治疗月经病应全面掌握其治疗原则和治法,顺应和掌握一些规律,灵活运用,对于经期、周期、经量均严重失调的崩漏、闭经者,又当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才能获得调经最佳疗效。 细目二月经先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