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12 周玉朱寒痹脱疽重用麻黄攻坚破瘀水蛭为君
周老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之一,从事中医外科临床30多年,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有独到之处。
周老临证所用药量大多超过古典药籍方书所载的剂量。周老认为一方面古今人之体质强弱不同,耐药量不一;另一方面,现今药物多为人工种植,且采集、贮存时间较久,与古时天然野生,即采即用相比药效有所下降。邪盛之实证,药轻则邪难祛,只要辨证准确,药重而祛邪力强,邪祛则病退。另外,尚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病程缓急等情况不同而全面考虑,分清主次,区别对待。一般需由小至大,逐渐加量,并仔细观察用药后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
1.寒痹脱疽,重用麻黄
对于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白肿、疼痛,喜温而恶寒,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或沉迟或细等属风寒湿邪痹阻之证的颈、肩、腰腿痛及脱疽,周老善用麻黄治疗。治疗颈、肩、腰腿痛常用炙麻黄,用量在30~60g,小儿酌减量,配威灵仙30~50g,干姜、肉桂各15~30g,乌梢蛇10~15g,炙蜈蚣3~5条;治疗脱疽配威灵仙30~50g,肉桂10~15g,炙黄芪、穿山甲各20~30g,炙全蝎6~8g。周老认为风寒湿痹痛及脱疽多为沉痼顽疾,非重用温散之品不足以祛邪,故重用麻黄取其温散寒邪、祛风化湿的作用;炙用以减其发汗作用,以免伤津;加威灵仙以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其用量宜逐渐递增,用药期间根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而酌情调整用药。若口不干、舌不红、苔不黄、脉不数,则用之无误。若属热痹或有化热伤津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病案举例】
张某,男,32岁,1998年2月6日初诊。多关节肿痛4月余。曾用过消炎痛、强的松等药肿痛可减轻,但停药后则如故。面色〓白,指(趾)、腕、踝及膝关节白肿,疼痛拒按,喜温恶寒,关节活动不利以晨起为甚,舌淡苔薄白,脉弦而缓。证属风寒入络。治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方用炙麻黄40g,威灵仙、怀牛膝、炙甘草各30g,干姜、肉桂各15g,乌梢蛇10g,蜈蚣3条。服用14剂后,关节肿痛略减,余症如故。上方炙麻黄增为60g,威灵仙50g,乌梢蛇15g,继进14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较前便利。续以原方改制丸药服用,以巩固疗效。
2.攻坚破瘀,水蛭为君
对于临床表现常有患处变硬、凹陷,或为肿块,或有条索状物,皮色紫暗或苍白,伴有疼痛,痛有定处,舌质暗,脉涩或结代或细弱等属血瘀证的脱疽、硬皮病患者,周老善用水蛭治疗。常用炙水蛭20~60g,配威灵仙、三棱、莪术、穿山甲、皂角刺各20~30g。周老认为,血瘀为患,轻者表现为瘀斑、紫癜、血肿,宜活血散瘀,以当归、芍药、丹参等活血之品即可;重者则表现为硬化、萎陷、梗塞或血管闭塞、曲张,或结块成瘤,当破血逐瘀,宜用水蛭、虻虫、血竭等破血之药方可奏效。水蛭破中有补,即使对因虚致瘀或血瘀体弱者也可应用,或配伍补养气血之药为助。水蛭多以粉装胶囊或制成粗制剂,既能保存药效,又便于使用。
【病案举例】
李某,男,42岁,1998年3月12日初诊。右足疼痛20天,右足趾变紫3天。有长期吸烟史,从事野外筑路工作。右足第1、2趾微
肿,色紫暗,触痛明显,皮温较低,趺阳脉弱欲绝,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证属血瘀脉络。治宜破血逐瘀,通络止痛。方用水蛭、三棱、莪术各20g,穿山甲、皂角刺各25g,威灵仙30g,肉桂10g,血竭3g。服用10剂后,疼痛稍减,足趾紫肿略退。继用10
剂后,疼痛显著减轻,足趾紫肿范围缩小,趺阳脉弱较前有力,皮温恢复较正常。续服10剂后,诸症已消。续服丸药,以巩固疗效。
朱良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朱良春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
朱良春教授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有不足,所以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就开创了辨病论治的先河,既辨病,又辨证,先辨病,后辨证,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例如,辨经病,太阳病是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而太阳病之下,有“汗出,身热,恶风,脉缓”的桂枝汤证,有“无汗,恶寒,发热,脉紧”的麻黄汤证,有“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等等。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中医绝大多数病都是以症状命名的,如咳嗽、胃脘痛、哮喘等等,都很难一一确立治疗大法、主方主药,绝大多数中医的病还是以辨证治疗为主。中医的辨病,除了对疾病有全过程的了解外,可作为辨证的参考,还要以辨证论治为主。
朱良春教授讲的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指的是西医的病。朱良春教授认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
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综合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也就是根据病情,运用四诊八纲,结合病因,加以归纳、分析,了解疾病所在的部位,寒热虚实等属性,辨识邪正盛衰,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从而确定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措施。而西医的辨病论治,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的证,是疾病反
映出来的现象,病是证产生的根源,因此“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辨证论治的优点,是不管什么疾病,无论何等复杂的病情,都可以从辨证入手,提出治疗方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疾病产生的具体机制和确定的诊断缺乏现代科学根据。因此,朱良春教授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在此前提下,还要进一步辨识西医的病,使二者结合起来,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其重要意义如下几点:
(1)明确诊断,防止误诊、误治:在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可以把很多疾病的诊断弄明确,防止误诊、误治。当然,也有很多疾病,现代尚不清楚其本质,或认识尚不全面,或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现代各种理、化检测手段,尚不可能都搞清楚,也就是说,还有很多病目前是检查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只是说,有条件的话,尽可能明确诊断而已。借助于西医诊断,固属要紧,但中医的诊断绝不能放弃,中医的诊断,实际上主要还是辨证诊断,即“定病位、定病性、定病因、定病势”,这些内容,是为论治提供依据的。
(2)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既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的症结,也就有利于早期治疗,此即《内经》所讲“上工治其萌芽”的意思。
(3)启发治疗思路。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在中国,既有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