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P9

2、价值: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P14

3、交换价值:是指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P14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P17 5价值规律:

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P39

7、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P39

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P39

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P41

1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P42

1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差额。P43

12、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投放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P53

13、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P54

14、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运动。P56 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P60

16、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价值。P67

17、平均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P69

18、商业资本:是指投放到流通领悟中,用于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形式。P74

19、商业利润:就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是商业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形式。P76

20、银行利润:是指银行的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间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各项费用,剩余的就是银行利润。实质上同样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P81 21、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P128

2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总量或人均量为尺度。P146

23、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P148

二、判断题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2、资本表现为货币,货币也可以表现为资本。()

3、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4、地租只是针对农业而言,其他产业没有地租。()三、简答

1、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2、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P14~15 答: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体。

(1)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a.有的物品,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b.有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是它们只对生产者本人有用,也不是商品。

c.有的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并且是供他人使用,但是没有通过交换,也不是商品。

d.有的物品是劳动产品,但是没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

e.一种物品是劳动产品,又有使用价值,用于交换,则它是商品。

f.一种物品没有没有使用价值,是没有价值的。

(2)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为了取得价值。但是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商品的二因素是相互排除、相互矛盾的。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3、简述劳动的二重性?P15~16

答: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1)、具体劳动:是具有各种特殊形态的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点:〈1〉具体劳动在性质上的差别;〈2〉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2)、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特点:〈1〉抽象劳动是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2〉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3〉抽象劳动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商品经济社会特定的产物。(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支出了抽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一方面,买方是为了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买方是为了得到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是自然物质结合起来共同成长使用价值的源泉的,而抽象劳动则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不以社会形态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实体,则是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特定范畴。

4、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P18 答: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为:(1)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从而平均到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2)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少,平均到单位产品中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简述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货币表现和衡量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由于商品售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就会降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这就是说,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更不能说价值规律失去作用。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变动,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太远。其次,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会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或长期来看,同一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总体上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6、如何理解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P19 答:(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4)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关注市场信息 7、简述货币与资本的区别?P32~33 答:(1)首先是形式上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形式是先买后卖。

(2)其次是内容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价值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资本流通形式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

(3)再次是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即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资本流通是为了价值,而且是为了更多的价值。(4)最后是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商品流通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货币,这就决定了它的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5)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价值增殖。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意义?P39~40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的意义在于:

首先: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其次: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是怎样的?P49

答: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所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包括各种各样劳务。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在量的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a.当物价水平等条件稳定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是一致的。

b.如果以名义工资不变为条件,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工资将会下降;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将会上升。

c.如果名义工资伴随物价水平上升也随之上升,并且上升速度更快,那么实际工资也会上升;如果上升速度较之物价水平上升得慢,那么实际工资会下降:如果二者上升速度相等,则实际工资水平不变。

d.实际工资=名义工资/(1+生活资料物价指数,包括各种劳务) 10、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P55

答:资本不能在完成一个循环以后就停下来,而必须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这样,资本循环不仅进行着货币资本的循环,而且该同时进行着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含义:从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开始,到货币增殖结束。孤立地看,似乎剩余价值是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公式:

表明:资本的循环的目的是价值增殖,通俗的说就是赚钱。 2、生产资本的循环

含义:从价值增殖开始,连接两个生产过程,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孤立地看,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价值增殖,就是为生产而生产。公式:表明:价值增殖是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3、商品资本的循环

含义:以已经增殖的价值开始,以重新增殖的价值结束。孤立地看,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榨取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社会需要。公式:

表明:商品实现和销售的重要性,如果不能顺利转换为货币,就会资金断裂。

把这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发现他们都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因此,必须把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全面理解资本的运动过程及实质。综上,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1、怎样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P57 答:(1)物质形态和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

(2)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次转移,分次收回,最后通过实物形式的更新而完成周转。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其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到新产品中去,产品销售以货币的形式一次收回。 12、理解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57~58 答: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两种。

物质磨损又叫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原因有:a.在工作使用过程中引起的,成正比,即使用时间越长,强度次数越多,磨损越大。

b.因自然力的原因引起的,成反比,即机器设备越使用越保养,磨损越小。精神磨损又叫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原因: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的机器设备价值降低;二是由于科技进步,出现了质量好、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设备,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的价值贬值。 13、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P60~61 答:资本积聚是指由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转化为资本,是资本家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增大其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为:

(1)资本积聚促进资本的集中。资本积聚越多,大资本经济力量增长越迅速,能够增强资本竞争的力量,因而可以通过竞争加速资本集中,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资本积聚水平决定着集中能力。

(2)资本的集中也能加速资本积聚。随着资本集中,使得大资本的生产和经营的规模、范围不断提高、扩张,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可以促进资本积聚,从而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资本积聚。其区别表现为:

(1)资本积聚表现为资本“增量”,由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从而增加了全社会资本的总量;而资本集中则是社会资本存量的调整与重组,总量不变。

(2)资本积聚受到剩余价值量绝对增长的限制,因而增长缓慢,花费的时间较长。资本集中通过合并或联合中小资本可以在短时间使企业集中大量资本。14、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P69 答:(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成正比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若其他条件相同,则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可变资本越少,利润率越低;反之就越高。因此,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是成反比例变化。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本学期所讲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商品理论与商品经济 ●第三章货币理论与通货膨胀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的创造 ●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六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 ●第七章经济运行机制 考试题型及分值安排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复习重点内容 (一)名词解释(共33个)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国际储备货币 ●剩余价值率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成本价格实际工资 ●产业资本生产价格 ●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通货膨胀 ●自然垄断行政垄断 ●虚拟资本有价证券 ●政策银行投资银行 ●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消费者均衡边际产量 ●边际成本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均衡宏观调控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二)各章节复习要点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最早提出“经济”一词的人、最早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人、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思想。 ●2。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 ●3。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4。货币的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6。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征。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0。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12。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 ●13。商业资本独立存在的作用。 ●14。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 ●15。生产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16。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7。生产集中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18。垄断形成的根源。 ●19。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20。垄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可能性。 ●2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2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23。当代资本主义生命力延续的原因。 ●24。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6。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27。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28。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与主要手段。 ●29。中央银行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含答案) 考题类型(四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 (一)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三) 简答题(每题8分,5选4,共32分) (四) 论述题(每题16分,3选2,32分) 复习参考题(2021级) 一、名词解释(36小题,每小题3分) 1、(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2)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3)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式。 第 1 页共 27 页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价值规律是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是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价值的决定方面) 第二种含义:是指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所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了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上的分配,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价值的实现方面)二者联系与区别:(1)联系: A、二者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B、第一种含义考察是价值的决定;第二种含义考察价值的实现。(2)区别:A、第一种含义是生产的角度,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3.劳动对象:是指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4.劳动资料:是指生产中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导论(考点)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方面的实体要素。 2.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3.经济范畴:也叫范围经济。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 范围经济。 4.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5.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考点一:简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以及研究对象。 经济经国济民经邦济世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英国威廉·配第(1623--1687)著作《赋税论》 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若干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讨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资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研究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必然结论。 第一篇商品经济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考点) 第一节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第二节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 1.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 同共中间的个别分工。 2.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分工发展第一阶段) 3.社会分工:即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4.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5.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 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6.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局部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可称为私人劳动。 7.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可称为社会劳动。 8. 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的标志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第三次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人阶层的出现以及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 讨论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己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从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评价: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值的最后形式。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重点知识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P9 2、价值: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P14 3、交换价值:是指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P14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P17 5价值规律: 6、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P39 7、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资本,用v表示。P39 8、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价值量的资本,用c表示。P39 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长度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P41 10、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P42 1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照社会价值出售所产生的差额。P43 12、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投放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P53 13、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P54

14、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运动。P56 1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P60 16、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价值。P67 17、平均利润: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P69 18、商业资本:是指投放到流通领悟中,用于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形式。P74 19、商业利润:就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是商业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的形式。P76 20、银行利润:是指银行的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贷款利息一般都高于存款利息,两者间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经营银行业务的各项费用,剩余的就是银行利润。实质上同样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P81 21、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P128 2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总量或人均量为尺度。P146 23、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P148 二、判断题 1、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2、资本表现为货币,货币也可以表现为资本。() 3、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4、地租只是针对农业而言,其他产业没有地租。()三、简答 1、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重要知识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5.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如何理解?)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属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个物可以有使用价值但不含有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耗费在其中的劳动不形成价值,比如人们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无偿的提供给他人消费,这种产品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并且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做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最后,一个物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不形成价值。 7.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如何理解?) 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们生产某种商品并不是为了取得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而是取得这种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反过来说,商品的购买者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在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行着相反的运动。可见,正是因为存在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或矛盾,才产生了商品交换。也只有通过交换,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而一旦交换失败,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商品生产者则会陷入困境。 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9.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10.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1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 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1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2.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二、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1. 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为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2. 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1.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2. 它供给别人满足需要,不是无代价地奉献或赠与,而是通过交换转移到别人手里。因此,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 ㈢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政治经济学 1. 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 + v+m中,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2. :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依据是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 3.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4. 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超额剩余价值。 5.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6. 没有生产活动,就不能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也就谈不上分配、交换和消费,因此,在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环节是生产。 7. 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8.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

造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9.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是最本质、有决定意义的经济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就是垄断。 10. 社会主义之所以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是因为各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比过去更加严重。 11.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2.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13.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4.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则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5.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16.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个别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大。 17.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8. 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形成后,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才可获得超额利润。

大学《政治经济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科学因素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 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 根本变革。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原因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砖瓦等。(要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属于哪一类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6、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包括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从而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选择题) 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选择题)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任务 ①研究对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中去研究生产关系; ②任务: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去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彼此结成的相互关系; 3)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既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具体如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或将会有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A: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要求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会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5、经济规律及其客观必然性 1)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客观必然性的表现: ①经济规律总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 ②人们既不能按照自己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③任何人都只能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能违背经济规律的要求,否则会受到其惩罚。 6、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共同的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

大学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

导论: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指人们以*种式结合起来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1〕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的总和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的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试述经济规律的特点 a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 b经济规律不是永恒的 c与自然规律不同,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 怎样理解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并发挥作用不与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可以制定,修改和取消经济规律 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人们带来经济利益。 4.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包括四个根本面〔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一切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篇: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根底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价格,供求,竞争**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1〕两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而市场经济则是资源配置的式 2〕两者又有联系 a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根底 b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在根据 c商品经济的开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a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种需要的属性 b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精华汇总

0-1章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5、当今世界的经济学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6、科学抽象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二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 7、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 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 9、经济规律分为三个层次:一切社会共有的规律、若干社会存在的规律以及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10、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 1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1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13、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14、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15、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指人类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三要素指劳动者(主导要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劳动对象 1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商品是商品经济的细胞,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它包含着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可以反映出商品经济中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所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从商品开始。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4、使用价值是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在任何社会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5、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它必须与自然物质相结合,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抽象劳动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doc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在公有制范围内,人们的劳动成果在作了各种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每个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 重要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 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应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和作用。 必然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长期存在。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存在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决 定的。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而且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的显著特 点。这种多元结构的生产力状况客观上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 构。 作用: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和约束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经济资源,促进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引进 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就业和产品供应,丰富人民的物质 文化生活。 2、全民所有制特点、作用、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 其基本特点是: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而不是在局部范围实现了公有,是一种公有化程度很高的公有制形式;全体劳动人民都是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 者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作为所有者的一分了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全社会的劳 动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任何社会集团和个人都不得瓜 分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并将其据为己有。 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国家的主要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②全民所有制经济与先进的 生产力相适应,拥有现代化的机器大工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具有雄厚 的经济技术实力;③全民所有制经济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物质产品和劳务,为社会创 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政府提供了主要收入来源,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 依靠力量。 不成熟和不完善的表现:①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还只是全社会生产资料的一部分;②全民所有制还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社会劳动人民行使所有 者职能;③全民所有制内部由于个经济单位自身有独立的利益,可能存在事实上的 单位所有制。 3、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形式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及股份合作制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多样化,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改变了过去国有经营、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 一、填空: 第一章: 1、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中叶产生,到19世纪初完成。“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仍然存在许多派别,当代西方经济学演变为(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两大主流经济思潮。 3、在生产力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其中人的因素处于主动地位。――――――――――――――――――――――――――――――――――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从商品分析开始的。其运动反映着其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三章: 1、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而使生产规模扩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4、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即一极是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