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理解诗歌意象,感受作者暗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中反问等手法的运用。

3.通过学习本诗领悟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

阶段1:晨读___开卷有益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提示:如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等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飞红万点愁如海。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无边愁绪系苍天,琵琶声残歌亦残。

举杯欲语泪先流,道声珍重心已寒。

半卷诗书诉忧愤,一支铁笔写流年。

今宵话尽离别意,不知何日话凯旋?
◆逆境中,中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往往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如王勃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白写《行路难》,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感“人生如梦”,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第2阶段链接——课文导读
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不存。

《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

”《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

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

”后世按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表模拟的意思。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中的“鲍参军”即鲍照。

他有非凡的才华,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一辈子愤愤不得志。

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其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传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是本诗的写作缘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反问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用肯定形式反说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说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其中,人们可以从反说的形式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1.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会没有感情?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愤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酌.酒( Zhuo ) 踯.躅(zhí ) 珍馐.( xiū ) 歧.
路(qí)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泻(xi è) 泄(xi è) {箸(zh ù) 著(zh ù)
倾泻/泄洪 竹箸/著作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

(2)踯躅:徘徊不前。

(3)吞声:声将发又止
1.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之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如何把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一开篇就含有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现实难以改变,所以诗人只能用“命”来自我
安慰,接着又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一个反问,慷慨激昂,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八句又一急转,表示无可奈何,在“愁”的背后是悲愤。

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何来悲愤之气?鲍照少年即有大志,自认为才华出众,而门阀制度阻塞了他的进士之路,诗人自然心怀不平。

可以说本诗就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字里行间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灵。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

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4.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为例,简析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妙处。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气势。

5.按照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人到底是认命还是不认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

先“认命”了,后又“不认命”,最后还是“认命”了。

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一、反问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自然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它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目的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使所说的话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

反问在形式上只问不答,却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人们可以从其中领会到表述者的真意,而语气通常更为强烈,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立足于句子的语气,也作用于句子的语气,因此,论述辩驳类文章和答问形式中最为常用,古典诗歌中运用反问的例子也不少见。

三国时曹植的《七步诗》中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的就是反问手法,曹植借豆对豆萁的反问,质问曹丕,为什么要对自己苦苦相逼,这里运用反问,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唐诗中有不少运用反问手法的佳句。

王翰的《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用反问表达奔赴战场的决心,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视死如归的勇气,荡气回肠,令读者动容。

杜甫的《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用反问高度赞扬了乐曲之美。

高适的《别董大》后两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运用反问,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宋词因为句子长短错落,反问也不鲜见。

秦观的《鹊桥仙》中,“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运用反问手法,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李清照的《声声慢》更是多次运用反问表达感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通过反问,借说酒难御寒,说酒无法浇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借反问说满腹忧伤,无心采摘菊花。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运用反问,说自己孤独难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再一次运用反问,将内心的愁倾泻无遗,使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总之,运用反问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诗文的气势和说服力。

【示例】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鉴赏]张九龄这首诗歌颂丹橘。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问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最后诗人又以反问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只叫人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读到这样的反问,读者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

这首诗平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反问的句子,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

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
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
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
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
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
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
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
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
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
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
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
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
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向,经过前面的反
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
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
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
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
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
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①说一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些诗句写出诗人李白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处境?
提示: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胸怀大志而无处实现,到处碰壁,所以面对那样的美
酒、那样的好菜,诗人也烦闷得吃不下去。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宾语前置句式突出强调人生道路之艰难,“我”今到底置身何
处?进一步抒发诗人心中不得志的苦闷。

②将李白《行路难》的最后两句与鲍照《拟行路难》的最后两句作比较,分析两人面
对人生困境时,各自采取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鲍照的诗歌,有对命运的抗争,但也是无力的表达,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吞声踯躅不敢言”)而李诗虽有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表现了一种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凸现出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
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③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答:①、思想内容:都写怀才不遇,深感世路艰难的悲愎不平的感情。

②、语言风格: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