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拟行路难(其四)》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理解诗歌意象,感受作者暗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中反问等手法的运用。

3.通过学习本诗领悟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关系。

阶段1:晨读___开卷有益

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提示:如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等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飞红万点愁如海。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高楼何处连宵宴,塞管吹幽怨

无边愁绪系苍天,琵琶声残歌亦残。举杯欲语泪先流,道声珍重心已寒。

半卷诗书诉忧愤,一支铁笔写流年。今宵话尽离别意,不知何日话凯旋?

◆逆境中,中国古代文坛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往往在诗文中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如王勃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白写《行路难》,歌“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感“人生如梦”,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再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第2阶段链接——课文导读

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后世按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表模拟的意思。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中的“鲍参军”即鲍照。他有非凡的才华,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一辈子愤愤不得志。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其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传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是本诗的写作缘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反问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用肯定形式反说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说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其中,人们可以从反说的形式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1.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会没有感情?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愤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酌.酒( Zhuo ) 踯.躅(zhí ) 珍馐.( xiū ) 歧.

路(qí)

2.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泻(xi è) 泄(xi è) {箸(zh ù) 著(zh ù)

倾泻/泄洪 竹箸/著作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 (2)踯躅:徘徊不前。

(3)吞声:声将发又止

1.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之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如何把握本诗的主旨?

本诗一开篇就含有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现实难以改变,所以诗人只能用“命”来自我

安慰,接着又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第七句一个反问,慷慨激昂,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八句又一急转,表示无可奈何,在“愁”的背后是悲愤。我们不禁要问,诗人何来悲愤之气?鲍照少年即有大志,自认为才华出众,而门阀制度阻塞了他的进士之路,诗人自然心怀不平。可以说本诗就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字里行间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