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项目代码 : CG0201
完成单位 : 北京市政府研究室
研究人员 :
获奖情况 :
1.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1.1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总量快速增长,比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5.78亿元增加到的1659.3亿元,扩大了64倍。23年间年平均递增速度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于第一、二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升到的58.9%,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体现了首都经济特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首都城市性质的定位,首都经济发展应当充分体现“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而能够充分体现这四个服务内容的,主要应当依靠北京的第三产业。因此,调整北京第三产业结构,使其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四个服务”,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以运输、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业为主。
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而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业等快速发展,比重明显提高;信息咨询、网络服务业更是异军突起。新兴产业成长壮大,促进了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下表是1978年和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位次变化情况:
(3)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产业在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1990年,北京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7635元/人,比第二产业低了1683元;1997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30073元/人,比第二产业高出1402元,成为三次产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到48196元/人,间,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倍以上。
(4)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
第三产业吸收外商投资最初主要体现在房地产领域,近年来逐步拓宽到商贸、金融、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零售、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规模不断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市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领域。截止底,第三产业累计吸收协议外资金额202亿美元,占全市全部协议外资额的62.9%。新批外资企业总数占新批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
(5)科技贡献率快速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今新技术的发展和向第三产业的渗透,科技进步对北京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的出现,大量先进科学技术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如光纤通讯、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进入邮电、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服务手段日趋电子化和现代化,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七五”时期的33.7%提高到“八五”时期的47.4%,“九五”期间进一步提高到52.9%。十年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但在北京整个三次产业中,“九五”期间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这一指标达到54.6%,第三产业与其相比相差近2个百分点。
1.2 制约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九五”期间,北京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有所下滑,这既有宏观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是:
(1)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化程度低的重要表现是:民有经济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政企不分、行业垄断、限制经营的现象还较多,且各级政府管理的服务价格依然偏多。
市场化程度低还表现在:一些服务行业尚未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化发展轨道,增长方式粗放,企业经济效益亟待提高;福利型、事业型的第三产业单位还很多,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的步伐不快。因此,加快事业型单位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对这些单位来说应当说是当务之急。
与市场化程度低密切相联的问题是,由于相当多数行业国有经济比重大,垄断程度高,多方面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整体上利用外资数量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相当多领域还是空白,因而第三产业国际
化水平较低。
(2)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有待升级
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虽然在全国领先,产业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内部构成仍不尽合理。这主要表现在:相对于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快速增长,面向生产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比重依然偏高,相对于首都所拥有的明显资源优势,如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等,开发利用不够,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未充分发挥出来。
(3)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和健全
第三产业很多行业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和规范,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配套。一些行业的政策执行缺少透明度,行业管理混乱,亟待整顿和规范,开放、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以中介组织为例,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很多中介组织无序混乱,使得中介组织的信誉大打折扣,同时也阻碍了中介组织的发展。因此,面对中国入世后的形势,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法律法规的建设,清理一些过时的政策,加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应是当务之急。
(4)总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服务质量、服务意识亟待提高90年代以来,虽然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虽然一些新兴行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效益好、服务功能强的企业仍较少,当前还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第三产业中相当多数的企业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由于管理水平落后,直接导致第三产业服务质量较低,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5)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
要推动第三产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然要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北京当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将加快进入北京,对人才的争夺将日益激烈,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瓶颈”。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在进一步吸纳劳动力就业同时,如何吸纳到适应就业岗位需要的劳动力已成为北京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2.北京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发展产业
2.1发展思路
按照大力发展和完善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的要求,今后五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进一步明确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基础上,优化和调整第一、二产业结构,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加快发展以知识密集型和以科技、信息资源优势为基础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实现第三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