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云南民族大学田昭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云南民族大学 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1.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二)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年)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1.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3.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4.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二、比较文学的三个流派及流派研究的方法

(一)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法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1.比较文学是对文学史的研究,即“国际文学关系史”;

2.崇尚考据考证,研究方法科学;

3.注重事实联系,治学态度严谨;

4.研究是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前提的。

(二)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美国学派研究的四个特点:

1.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2.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3.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4.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是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于1976年正式提出来的,但“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或方法,早已出现在中国学者(如王国维、吴毖、朱光潜等)的学术实践之中。

所谓的“中国学派”,一要以中国为主,二要反对欧洲中心论。

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学派”的三种意见:

1.中国学派是一种可供“展望”的设想和远景(老一辈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

2.对“中国学派”的提法持审慎的态度(严绍璗、王宇根);

3.热情鼓吹“中国学派”,并且认为中国学派已经形成(曹顺庆)。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四、不同类型研究的问题(文类学、类型学)

(一)文类学:文类学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形成,故也是比较文学的一个概念和研究方法。“文类学”又称“体类学”、“文志学”或“文学类型学”。

在比较文学中,它专门研究一种文体向他国的流传情况以及流传过程中的各种变异。关于“文类”的解释,存在着许多分歧看法。但从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中看,大多数学者把它理解为文学的体裁。法国著名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谈论文体时,指的都是古典悲剧、浪漫戏剧、十四行诗、田园小说等文学体裁。因此,文类学从本质上说是文学体裁学,把它泛称为“文志学”或“文学类型学”是不准确的。

原因:由于时代、国情、民族心理的不同,有的文学体裁只能在国内演变,不能向国外流传;有的文学体裁能突破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也有的文学体裁只能流传到某几个国家,而不能为更多的国家接受。文学体裁学的研究课题,除了该体裁的产生、发展、定型、流传、演变、衰落、消亡的情况以外,还应当有:文学体裁在国内外演变中的各种变种;文学体裁变异的环境与条件;各国、各民族同类文学体裁的单独发生机制;各不同类文学体裁的排斥和融合等等。所有这些研究课题,都应当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得出规律性认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体裁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丰富的文学体裁。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体裁,对各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类型学:这个意义的类型学在语言学领域内外都用。普通的定义大致与“分类”同义,即把研究的对象分成类型特别是结构类型。最一般的语言学定义是指“跨语言结构类型的分类”,简单地称为“类型学分类”。二是“概括”意义的类型学,主要是指对跨语言比较中系统呈现出的语言学模式(共性特别是蕴含性共性)的研究。这个定义的类型学可指称为“类型学概括”。这个意义的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解释”意义的类型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