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形
朱行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
地位。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学生对本节内容有
一定的认识,但比较笼统。
虽然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谈一谈,就说不出太多的
东西。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浅,因此,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
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教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
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4.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三、学法指导
多媒体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演示法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山脉纵横交错。
(二)难点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
借助于录相、地形图、动态地图、教具等教学媒体,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形特征和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突出本节的重点内容等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假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达到解决“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组织学生演示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利用动态地形图让学生更好的认清地形位置;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媒体演示】录像《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人新课】歌词中哪一句表示的是长江
的流向?,为什么长江会自西向东流呢?
对,这是我国的地势特征造成的。
下边请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
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个
特点地势特点。
【转折过渡】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
趋势。
请问同学们,你们可以通过什么地
图看出地表的高低起伏。
感受情景、思考、回答。
利用媒体能从
视听觉感受多方位
感知,这比文字更能
吸引学生,能更好的
创设情景,激起学生
求知,让学生感到所
学的是实际中存在
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而不是空洞的纯理
论的。
讲授新课
1、中国的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媒体演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中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
【教师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
得出了结论,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演示】:由三位同学,
利用道具演示我国地势
特征,并说明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在人的内心
深处,都有根深蒂固
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而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为加深学生印象,所
以我利用道具由学
生自己读图自己演
示的方法突出这一
重点。
2、各级阶
【媒体演示】中国地形图【分析图例回答】第一级利用动画,充分
梯的平均
海拔
【提问】从图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
三级阶梯,同学们能否通过颜色差异推测
出每级阶梯的海拔呢?
【转折过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两级
阶梯间落差有大概有多大,哪一种地形图
能更清晰的看出这一差异呢?
【媒体演示】中国地形剖面动态示意
图(沿北纬32度)
【提问】请看书第20页图2-1。
找
到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
原分别位于哪一级阶梯上?
【转折过渡】同学们还记得陆地有
哪几种基本地形,我国都有吗?我国是一
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
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
中,同时也是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下边我
们就来学习纵横交错的山脉。
(4000米以上);第二级
(1000米—2000米);第
三级(500米以下)
【指图回答】青藏高原位
于第一级阶梯;四川盆地
位于第二级阶梯、和长江
中下游平原位于第三级
阶梯。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
学的优势能充分体
现出地形剖面图与
分层设色等高线地
形图之间的联系,培
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能力。
3、山脉纵横交错【媒体演示】《中国的主要地形》交
互课件
【提问】我国主要的山脉有哪些?
【媒体演示】2008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录
相
【点击图回答】主要山
脉:东-西走向:天
山――阴山;昆仑山
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
岭――太行山――巫
山――雪峰山;长白山
脉――-武夷山脉;台湾
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
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
山、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1、利用多媒体
课件《中国的主要地
形》,灵活多变地创
造学生可参与、想参
与的环境,由学生自
己点击各种走向的
山脉位置说出名称
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感受情景、思考、
回答。
4、各级阶梯的分界
线【媒体演示】《中国的主要地形》交
互课件
【提问】各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
【点击图回答】第
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
山脉-祁连山脉-横断
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界
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
-巫山-雪峰山。
交互课件的使
用有利于学生对地
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么?
5、各级阶梯的主要
地形【媒体演示】《中国的主要地形》交
互课件
【提问】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是什
么?
【点击图回答】第一
级:主要地形类型是高
原,主要地形区是青藏高
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主要地形类
型是高原、盆地,主要地
形区是内蒙古高原、云贵
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
盆地;第三级阶梯阶梯
主要地形类型平原、丘
陵,主要地形区是东北平
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东南丘陵。
1、交互课件有
利于学生对地理事
物的空间定位。
2、学生通过观
察、思考、分析得出
结论经,培养学生的
综合分析能力。
6、中国地势的影响
请思考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
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和交通有什么
影响?
【媒体演示】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图
【提问】地势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媒体演示】长江、黄河、珠江流向图
【提问】我国河流的流向大多是?
【学生回答】 1.地
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
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
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
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
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
沛的降水。
2.河流流向和流经
阶梯交界处:河流流向大
多是自西向东流。
阶梯交
界处水能丰富适合建水
电站。
1、利用动画,充分
发挥多媒体辅助教
学的优势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
维能力;
2、学生通过对动画
观察、思考、分析得
出结论经,培养学生
的综合分析能力。
【媒体演示】船从东向西航行演示
【提问】如果船从东向西航行会出现什么
情况呢?
3.地势对交通的影
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
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
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
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
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
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
障碍。
探究空间
分组讨论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分组讨论。
1、课后延伸,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探
究学习习惯。
阶梯状分布,情况又将如何?
2、通过分组讨论,
培养合作精神。
巩固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精心设计的系列活动,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但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还有几点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由于我对学生的不够信任,我采用了“三根木棒”和“一根长绳”连接的方法制作“中国地势模拟教具”,设计好套子让学生钻,学生很容易演示成功,但却错失了让学生深入探究的机会。
我认为在今后的
平原、丘陵为主
500米以下
第三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三阶梯分界线高原、盆地1000米—2000第二阶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一、二阶梯分界线高原
4000米以上
第一阶梯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低(米)阶梯名称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一、中国地势特征
影响
交通
气候主要地形类型
河流二、山脉纵横交错
界线平均海拔
教学中,应改为由“一根长绳”来制作“中国地势模拟教具”,这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一
步深入探究,充分感受探究的乐趣。
在分组讨论“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时,我国情况又将如何?”的活动中,学生十分勇
跃,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提出了很多假设,其中最有创意的假设是“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地区天
亮得将比现在早得多。
”在这时本人却没有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而是简单回答
“天亮的早晚与地势高低无关,而与所在的时区有关。
”没有及时把握住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之轻易流走,这是在这堂课中,最令我遗憾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如遇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时,应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
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比学生知道得更多。
当老师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得到的
不是学生的轻视,而是学生的尊重,从学生身上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正所谓“教学相长”。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
自心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