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经验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化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实践-探究-发现学习方式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改经验材料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卢梭
根据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实际,寻找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专题,确定学生研究方向,将现行教材中抽象的政治理论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人文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一思想政治一生活”的实践过程,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思想政治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针对课堂教学,第一,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教学中把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环节和课堂教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把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渗透到政治课堂中去,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新知;第三,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方案,指导生活,或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这三个环节相对独立,各自承担的功能不同,但它们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师根据新课标,寻找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形成探究专题
(2)专题调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研究。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4)在实践--发现性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5)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排座及班级管理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第一步,尊重差异,科学分组、分层:2009年9月,我校在全省高中率先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采取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各科动态分层教学为课堂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的新模式。
班主任老师以尊重个体差异、学习差异为原则,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甚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好、中、差搭配,将全班36名学生分成六组。
政治任课老师在班主任分组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政治课学习程度将他们重新分层,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有利于让学生主动、自由、充分、和谐发展自己个性、特长。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合作设计小组档案、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
(1)建立小组档案。
划分好小组后,要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档案袋。
指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作为小组的第一份作业收入档案袋内作为第一页:
小组名称---要新颖、有含义,要求每位小组成员都能比较准确地说出其含义。
小组口号---要求能激励士气,体现目标。
成长目标---包括本学期小组成长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
目标不能太高、太难或时期太久。
要具体,有可操作性。
小组纪律----教师先提出基本要求,然后小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小组的具体纪律。
小组分工---每组推选出组长(主持小组工作,进行常规管理,比如收发作业、督促完成学案、检查基础知识的背诵等等)、记录员(记录组员的得分)、新闻播报员(上课前五分钟代表本组进行新闻播报。
为锻炼每一位学生,可大家轮流当)、课件制作者等。
这些职务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
(2)制定考评标准。
由师生讨论完成。
教师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天天有收获”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在制订标准时,根据完成任务情况、课堂表参与度和纪律等方面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还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和创新等方面内容作为制订评价标准的依据。
(3)设计评价方式。
采用基础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赋分加评语相结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
”为增强学生的自信,老师可对于当堂课表现特别好的小组与同学,可以将评语写到他们小组档案和课本的封面上,使学生在看到档案和使用课本时,经常看到这些评语而不断强化他们“我很优秀”的认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特别要注意的是:考评是我们用来激励学生的手段,而不是挫伤其积极性的工具,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不要过于用考评标准来苛求学生。
对于评价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小结公布一次,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二步,整合教材内容,确定研究主题,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要通盘考虑。
在学期一开学,针对新课
程的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基础性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比如《经济生活》我们将第一课的《神奇的货币》、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课内容整合到一起,作为第一部分的基本理论由老师讲;再将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七课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三部分内容整合到一起,作为第二部分的基本理论,也由老师来讲。
将剩余的内容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学生生活实际,寻找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定的专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并配发相关内容的学案,这样就将大社会融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学学案的基础上,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调查、探究。
见下表:
为了提高专题调研的质量,每个模块的专题老师不要把它们当做任务一次分配下去,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荣誉,由各组竞争取得资格。
如《经济生活》,老师在讲第一部分基本理论前,先将第一、第二个专题布置下去,由各小组竞争取得资格,完成这两个专题内容后,由全班同学对专题完成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确定等级。
然后,再布置另外两个专题,仍是竞争取得资格。
当然,竞争得胜的组,测评的不同等级,在评价上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记入小组档案。
由于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老师对讲授内容的时间安排,便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不一定非按课本顺序。
第三步,编辑学案。
对第二步中重新整合的知识,将每部分学案提前发到同学手中,引导学生自学。
在开学之初,老师就要将学案编辑出来,装订成册,全部发给学生。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复习使用,又可防止按课时发,发了后面的,弄丢前面的情况。
学案内容:
(一)知识回顾:既包括这堂课要检查的上节课讲的基础知识,也包括以前讲过的但这节课要用的基础知识。
比如《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的有关内容,是在第一部分基础原理中讲到的,但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也要用到这部分内容,可以把它放到“知识回顾”中,让学生再温习一遍。
(二)本课课程标准、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三)学生自修室。
包括(1)自学教材。
即主干知识填空,要注明在教材中的页数、段落,便于学生寻找,并在填完空后将题目、答案整理到书上,以节约课堂时间。
(2)自主探究。
对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
(3)自成体系。
在前面自学的基础上,将本课内容梳理成框架。
(四)知能训练场。
主要是针对本课内容设计的练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体现分层教学理念,面向每个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四步,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督促、指导,在学生备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对全班同学,在每节课前指导他们如何使用学案、如何自学。
对于承担调查任务的小组,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设计、确定搜集、整理哪些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提炼,以及设计教案等。
由于各班学生不同,对同一问题,他们调查的资料、角度可能不同,老师要针对每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指导。
比如《经济生活》中就业问题,大多数班级调查的是大学生就业状况,有一个班同学调查的是农民工就业状况。
而各班找的的就业明星也各不相同,有一个班的学生的亲戚正好是济南当年五个大学生掏粪工中的一员,于是他们组采访了这个亲戚,把他作为就业明星推举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当甩手掌柜的,由于学生在调查时的角度、材料的差异,教师的工作量反而更大了。
而教师的这种督导作用是保证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
第二,学生的工作:
第一步,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1)组长带领本小组同学先根据学案自学教材,然后围绕老师布置的主题去设计问题、收集、整理资料。
(2)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进行论证或说明,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提问。
(3)最后针对本专题内容设计一个实践活动方案,指导生活,学以致用。
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有负责调查、搜集资料的,有负责整理资料的、有负责制作课件的,以发挥每个人的所长。
学生对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全程参与,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有力保障。
比如,在研究《经济生活》“探究商品价格”这一专题时,有位学生的家长正好搞蔬菜批发生意,他们重点采访了他的父亲,并让父亲将蔬菜批发的整个环节用照片记录下来,根据父亲提供的资料,他们不仅总结出影响价格的因素除书上讲的价值、供求、季节、气候等因素外,还涉及到蔬菜批发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流通环节多、信息闭塞等多种原因。
要平抑蔬菜物价,让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都获得实惠,就要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宏观调控等,这个结论远远超出课本的内容。
第二步,涉及教案,制作课件。
在小组调查研究基础上,先由小组推举出一名同学,根据老师的学案,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写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然后把小组研究结论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步,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小组推举出一名主讲人,负责将小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展示、讲解。
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引导、帮助的作用。
由于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课题,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组织、概括、归纳、整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并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我。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1,通过组长检查、督促,保证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小组长在上课之前将本组交作业的情况、学案完成情况、学案上“知识回顾”中的有关内容背诵检查情况等内容写到黑板的固定位置。
老师上课时抽查并给各小组赋分,并将成绩记入小组档案。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将学生的学案收上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做好预习反馈的统计工作,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有序讨论、展示。
2,展示自学成果。
上课前,请各组同学将学案上习题的答案、自己的疑问、本课框架等有关内容分别写到教室的侧黑板和后黑板上,以便课堂讲解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环节,课堂五步教学法:
一,复习回顾。
老师抽查学案上“知识回顾”中的内容,并对上节课留下的疑难问题解答。
二,成果展示。
1,调查成果展示。
课堂上先由调查小组推举出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展示调查成果,教授新课有关内容。
接着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留到“合作探究”环节。
2,小组合作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课前同学在黑板上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学案上自主探究部分的内容。
老师将这些问题投到大屏幕上,先是由组内成员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由组长作总结,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歧见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成纲要,以便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监督员、监听员和辅导员,不应过多干涉学生活动。
教师通过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密切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补,使他们置身于协作和竞争的环境,通过会话交流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
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
小组合作探究是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意识、交际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为下一步组际交流提供了保障。
3,组际交流。
组际交流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延伸和发展,在小组谈论的基础上,由各组自愿派代表汇报本组对所研讨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然后由其他小组作出补充。
组际交流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有关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关键问题,引导各小组围绕中心任务,突出重点地开展研讨、交流,并适时进行评价,把握好节奏和时间,使交流高效进行。
三,专家报告厅:教师答疑、纠错、串讲知识重点。
老师对小组合作探究、组际交流
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进行答疑、纠错,对重点知识进行理论概括和提升。
四,知能训练场:经过前面几个环节后,由学生小结这堂课的内容,对课前学生写到侧黑板上的框架结构重新修改,最终形成本节课知识框架结构,完成理论的学习。
最后,解决学案上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五,生活瞭望台:教师提供相关一个或多个资料,引导学生将课本的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课后实践。
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实践性作业。
比如《经济生活》讲完《投资理财的选择》后,让学生做一份家庭理财计划;在讲完《新时代的劳动者》后,让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内容做自己的人生设计师---规划自己的就业准备期;《文化生活》讲完《文化影响人》后,让学生来设计班级文化---美化我们的教室等等。
这种作业,赋予了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去指导现实生活,逐渐改变学生认为政治课“假大空”的错误认识,增强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实践能力。
第四,激励性评价机制:
“评价是一盏灯,能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完善评价机制是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全面考虑三种评价:
一,是基础性评价机制。
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为每个人制定一个“水平线”。
在评价时,教师既要强调小组的整体评价,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课堂学习中任课教师要根据本学科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在布置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可采用不同的作业量和测评量,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量化标准。
比如我们对于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赋分标准,如A 层次1分,B层次2分,C层次3分等。
注重把握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加以评价与指导,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学生会真切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而这种喜悦会内化为学生自我激励与督促的内驱力,从而使学生在激励中不断地发挥潜能,形成“追求成功”“努力实现成功”“不断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目的。
二,是过程性评价。
实践-探究-发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而学生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调查是取得实效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如何得出结论”等等过程的激励性评价,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最终目标,除按前面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实施外,
在评价内容上还要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策略、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和创新等进行全面综合性评价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矫正学生学习轨迹,促进学生学习的进程。
三,是成果评价。
教师要定期对小组的学习状况进行摸底了解,如定时查看小组档案,询问每个小组的组长在开展小组活动中的情况,包括组内成员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合作状况、实施困难等,鼓励认真负责、开展顺利的小组,对于一些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进行讨论解决。
在评价方法上,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如,老师可对于当堂课表现特别好的小组与同学,除按考评标准进行量化外,可以将评语写到他们小组档案和课本的封面上,使学生在看到档案和使用课本时,经常看到这些评语而不断强化他们“我很优秀”的认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开展“最佳小组长”“最佳合作小组”“最佳表现学生”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给予学生喜欢的奖励和激励。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
(1)学习方式的创新。
本课题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对于思想政治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了然于胸;课上,学生讲授、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调查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课后,学生在演练、模仿等活动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心中。
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生成知识,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锻炼融为一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思想政治课变成学生探究、主体弘扬、师生互动的课堂,变一言堂为多言堂、群言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探究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感受成功的喜悦,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学习的热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地点冲出了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
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育理念的创新。
实践—探究—发现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把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多被关注的机会。
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生为主,实行分层教学,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教学活动。
贯彻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身知识构建的积极参与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教材处理上的创新。
在新课改条件下,教材对于教学来说只是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坚持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筛选,广泛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时事政策、校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实现了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