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电效应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测量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2.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数。 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金属在光的照射下释放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概念”,每一个电子具有能量E h ν=,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其能量被电子吸收,一部分消耗于电子的逸出功W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2

12

mv h W νν=- (1) (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光电方程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基本实验事实:

(1)仅当光频高于某一阈值时,才能从金属表面打出光电子; (2)单个光电子的动能随光频提高而增大,与入射光强无关; (3)单位时间内产生光电子的数目仅与入射光强有关,与光频无关; (4)光电效应是瞬时完成的,电子吸收光能几乎不需要积累时间。

在理想光电管中,令光电子在反向电场中前进,当剩余的动能刚好被耗尽时,电子所经历的电势差U v 叫做遏止电势差,显然eU v =

22

1

νmv ,代入(1)式可得 h W

U e e

νν=- (2)

(2)式表明,遏止电势差U v 是入射光频ν的一次函数,h/e 就是一次曲线的斜率。爱因斯坦方程预见了实验测算普朗克常数的可行方案。除了求出h 的量值以外,还可通过(2)式了解光电管的特性。令ν=0,可得理想阴极的逸出电势等于曲线的纵轴截距,U 0=-W /e ;令U v =0,可得理想阴极的截止频率等于曲线的横轴截距,ν0=W /h 。实际光电管的情况比较复杂,只能把两个截距U 0、ν0看作整体光电管的宏观参量。 2.验证爱因斯坦方程,求普朗克常数

图1是研究光电效应的简化电路。一束单色光照射真空光电管的阴极K ,设光频ν>ν0,有光电子产生且有剩余动能。只要外电路闭合,即使电源分压U =0,光电子也能到达阳极

A

图1实验原理

形成光电流I A,I A的量值由μA表读出。

仪器简介:

本实验使用PC—Ⅱ型普朗克常数测定仪,它包括下列4部分:

(1)光源:GGQ—50W高压汞灯,在320.3~872.0nm范围内有若干种单色光供选用。

(2)ZD-Ⅱ型介质膜干涉滤色片,分别可从汞灯中滤选365.0nm、404.7 nm、435.8 nm、546.1 nm、577.0 nm的单色光。

(3)GD-27型光电管:阳极为镍圈,阴极为银—氧—钾材料,光谱响应范围320.0~700.0 nm,峰值波长350±20 nm,通光窗口为无铅多硼硅玻璃。光电管安装在铝质暗盒中,只要改变汞灯到暗盒的距离便可改变入射光的光强。不做实验时用遮光罩盖住暗盒光窗。

(4)PC—Ⅱ型微电流测试仪,即图1中的μA表,表头在面板左边,量程倍率为100×(10-8~10-12)A,分5档转换,并有改变表头极性的换向按钮,测到I A过零位置应及时换向;读数时不要漏记了量程。μA表用同轴电缆连接光电管,由于灵敏度极高,实验中不要触碰同轴电缆,以免接触不良或人体感应导致表针乱摆,尤其在10-7档随机误差更大。

实验内容:

1.测量I-U安伏安特性曲线:由短波到长波逐次换上五种不同的滤色片,分别记录I-U 值。

2.改变入射光强的强度,测量I-U特性曲线,测量饱和光电流与光的强度的关系。

操作步骤:

1.冷态准备。检查导线连接是否正确,档位预置是否合理(“测量范围”旋钮置于“短路”,“电流表极性”置“0”),电压调节旋钮逆时针旋到底,用遮光罩盖住暗盒光窗,令光源离开暗盒30—40cm。

2.热态准备。开启微电流测试仪电源开关,预热20分钟左右,调整μA表的零点和满度:将“测量范围”旋置“短路”档,电流表极性置于“+”档,调节“调零旋钮”使电流表为零;将“测量范围”旋置“满度”档,电流表极性置于“+”档,调节“满度旋钮”使电流表为100;重复上述过程几次,使之都达到要求。

3.观察暗电流。将“测量范围”旋置“10-12”档,调节工作电压观察暗电流的变化情况。测出-1.800V~+1.800V间若干电压下相应的电流值。

4.浏览光电流。将“测量范围”旋置“10-11”档,除去暗盒遮光罩,换上36

5.0nm滤色片,用汞灯照射。工作电压从-1.800V起调直到0V,浏览光电流变化情况。注意随时改变μA量程,使之既有示值,又不超偏;当电流趋零时应及时触按换向按钮,以免表针倒偏。电流如果太大或太小,则需调节汞灯距离,改变入射光强。

5.正式测量。将光源移至最远,将“测量范围”旋置“10-11”档,调节工作电压使μA表达到100,继续调节工作电压使电流减小,记录相应的电流、电压数据。注意电流的符号开始为正,逐渐趋零时要将电流极性按扭置于“-”端,此后电流为负,应及时记载符号。

6.更换单色光。测毕一种单色光后,要按照波长递增的顺序更换滤色片,重复步骤5,最大电流都取10-11安培。

7.善后工作。测量完毕,请教师检查数据。将仪器调节钮复位,断电;用遮光罩盖住暗盒光窗;经容许后离开实验室。

数据处理:

1.根据测量数据作出5种不同频率的照射光所对应的U-I伏安特性曲线,由此确定5种不同频率的照射光所对应的截止电压值Us。

2.作出s U ν-的实验直线图,求此直线的斜率k ,普朗克常数h e k =,与公认值(34

6.62610

h J s -=⨯⋅)比较计算百分比误差。该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红限”频率0ν;与

纵轴相交点即为光电管的宏观逸出电势U 0 参考表格:

注意事项:

(1) 更换滤色片时注意避免污染,以免除不必要的折射光带来实验误差;

(2 )更换滤色片时先将光源出光孔遮住,而且做完实验后也要用遮光罩盖住光电管入光孔,避免强光直接照射阴极而缩短光电管寿命; (3) 光电管入光孔勿对着其他强光源,以减少杂散光干扰。 (4) 汞灯光源外壳加热后温度较高,试验过程中不要接触到光源外壳。

(5)电压从大量程换为小量程要先调节旋钮使指针偏转到最小,以免损坏仪表。 【思考题】

1. 实验测得的光电流特性曲线与理想的光电流特性曲线有何不

同?为什么不同?

2. 为什么会出现反向光电流?如何减小反向光电流?

3. 你所测得的h 值是偏大还是偏小?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 4. 做实验时,如改变光电管上的照度,对U-I 曲线有何影响?

5. 光电管的阴极上涂有脱出功小的材料,而阳极上选择脱出功大的金属材料制造,为什么?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