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腐蚀与防护第三讲-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阴极去极化
强烈搅拌溶液-加速扩散-减少浓差极化 阴极去极化剂:H+、O2 最重要和最常见的阴极去极化过程:
– 氢离子放电析出H2-析氢反应 负电性金属在酸性溶液中
– 氧原子或氧分子还原-吸氧反应 多数金属在大气、土壤和中性电解质溶液中
.
3.3 腐蚀极化图及其应用
在腐蚀极化图中,忽略电位随电流的变化细 节,将极化曲线画成直线—— 艾文思极化图
按极化原因: –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 浓差极化 – 电阻极化 – 混合极化
.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 阳极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的速度 > 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度(电化学反应速度)
金属表面由于电子流失速度 比反应速度快而积累正电荷
——电位升高
.
阴极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电子由阳极流入阴极的速度
>电极反应(氧化剂与电子结合)的速度 —— 电子多余:负电荷在阴极表面积累 —— 电极电位降低
.
浓差极化
阳极浓差极化:
金属离子时入溶液的速度大于
金属离子进入溶液后迁移速度
—扩散过程滞后,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附近堆
积
—引起电位升高
能斯特方程
浓度. C αMn+ E
阴极浓差极化: 反应物或者生成物迁移速度< 反应速度
(如土壤环境中), 则腐蚀电流密度 就主要由电阻控制
.
3.4 混合电位理论
• 混合电位理论的两个假说: (1)任何电化学反应都能分成两个
或更多个的局部氧化反应和局部还原反应 (2)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能有净电荷积累
• 混合电位理论表明: 电化学反应由两个或多个氧化、还原分反应组成 总的氧化反应速度= 总的还原反应速度 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阴极反应的电流密度
.
电极极化率 – 即:电流增加时,电极电位移动不大, 表明电极过程受到的阻碍小, 极化能力差→极化率小 – 极化率=极化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Pa-阳极极化率 Pc -阴极极化率
.
如果考虑体系的内阻:
R -腐蚀电池的内阻
不考虑体系的内阻:
.
电极电位与腐蚀电流的关系
• 极化阻力和内电阻相同的情况下, 初始电位差越大,最大腐蚀电流也越大
虽然Zn较Fe的电位更负, 腐蚀倾向更大, 但氢在Zn上的过电位比Fe大, 腐蚀速率:Zn <Fe (I1 < I2)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少量铂盐, 铂黑提高(I3 > I2)在Zn、Fe表面析出, 由于氢在铂黑上的过电位更低, 使Fe的腐蚀速度大为提高(I3 >.I2)
腐蚀控制因素
腐蚀过程中: 阻力大的步骤——最慢——控制步骤 ——腐蚀控制因素
(氧化剂到达或还原产物离开 反应界面的速度 太慢)
阴极浓差引起的极化比阳极更加显著: 如碱性溶液中氧浓差
.
电阻极化
阳极电阻极化 阳极表面生成致密的保护膜——钝化 或者高阻值的介质(如土壤) ⇒电压降⇒ 电位升高 ⇒ 电阻极化
金属在含有氧化剂的电解质溶液中, 因表面能形成保护膜而被钝化 铁电极钝化时,电位移动的数值可超过1V
(25℃时铁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44V)
.
阳极去极化
阳极极化 – 金属溶解过程受阻,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 阻碍腐蚀,有利于防腐
阳极去极化 – 消除阳极极化,加速阳极腐蚀
强烈搅拌溶液-加速金属离子扩散速度 -减少浓差极化
加入阳极去极化剂(阳极沉淀剂、络合剂), -使反应产物生成沉淀或络合离子,离开阳极,
.
第三章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3.1 腐蚀速率 3.2 极化现象 3.3 腐蚀极化图及其应用 3.4 混合电位理论及其应用 3.5 极化控制下的腐蚀动力学方程
.
3.2 极化现象
• – 电极极化定义: 当电极上有净电流通过时, 引起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
电极反应的过电位:
为了表示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程度, 把某一极化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位E 与其平衡电极电位Ee间之差的绝对值 称为该反应的过电位,以η表示。
.
• 金属平衡电位越负,腐蚀电流越大 • (条件:阳极极化率较小,阴极反应相同)
.
极化性能对腐蚀电流影响很大: 极化阻力越小(极化率越小), 腐蚀电流越大
.
氢过电位对腐蚀电流影响: 析氢腐蚀,阴极反应(H+ +e→H2)
在不同金属的表面上, 极化程度有很大不同, 即过电位不同,导致腐蚀电流不同
平衡电位较高的电极反应主要向还原方向进行, 成为阴极反应,电位负向移动,
– 电位向负方向移动,ηc = E0 -Ec,阴极极化
.
如果铁在溶液中还存在第二个电极反应, 如: 可以得到类似的表达式与示意图
.
当腐蚀发生时,同一电极上进行两个不同的电 极反应,两个反应都不再维持平衡状态
平衡电位较低的电极反应主要向氧化方向进行, 成为阳极反应,电位正向移动,
如Fe→Fe2++2e,同时形成阳极净电流ia。
阴极: Ec<Ece, ηc = Ece-Ec
阳极: Ea>Eae, ηa = Ea-Eae
.
阳极极化: 通过电流时 阳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极化: 通过电流时 阴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的现象
**极化作用使电池两电极间电位差减小、 电流强度降低,从而减缓了腐蚀速率
极化是决定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
3.3 极化的种类和原因
腐蚀电流I 的大小,可能受到Pc、Pa、R等阻力控制
a)阴极控制b)阳极控制. c)混合控制d)欧姆控制
阴极控制: 当R非常小时, 如果Pc>>Pa, 则Imax基本上取决于Pc的大小, 即取决于阴极极化能力
阳极控制: 当R非常小时,
.
• 混合控制:
Pc和Pa同时对腐蚀电流产生影响
• 电阻控制: 如果系统中的电阻较大
.
金属发生腐蚀时: – 金属表面至少发生两个不同的、共轭的电
极反应:金属阳极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 两反应平衡电位不同而相互极化:
阳极反应向正方向极化, 阴极反应向负方向极化
– 最腐终蚀达电到位一个共同W的h混y?合电位(中间值),
.
若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只有一个电极反应:
处于平衡态时:ia = ic = i0
i0 :交换电流密度
溶解速度>沉积速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当于阳极溶解反应, ia > ic
– 形成净阳极电流ia = ia − ic 阳极溶解
– 电位向正方向移动,阳极极化 – 过电位ηa =Ea -E0 .
溶解速度<沉积速度,相当于阴极还原反应, ia < ic
– 形成净阴极电流ic = ic − ia 阴极还原
阴极去极化
强烈搅拌溶液-加速扩散-减少浓差极化 阴极去极化剂:H+、O2 最重要和最常见的阴极去极化过程:
– 氢离子放电析出H2-析氢反应 负电性金属在酸性溶液中
– 氧原子或氧分子还原-吸氧反应 多数金属在大气、土壤和中性电解质溶液中
.
3.3 腐蚀极化图及其应用
在腐蚀极化图中,忽略电位随电流的变化细 节,将极化曲线画成直线—— 艾文思极化图
按极化原因: –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 浓差极化 – 电阻极化 – 混合极化
.
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 阳极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的速度 > 金属离子进入溶液的速度(电化学反应速度)
金属表面由于电子流失速度 比反应速度快而积累正电荷
——电位升高
.
阴极电化学极化(活化极化): 电子由阳极流入阴极的速度
>电极反应(氧化剂与电子结合)的速度 —— 电子多余:负电荷在阴极表面积累 —— 电极电位降低
.
浓差极化
阳极浓差极化:
金属离子时入溶液的速度大于
金属离子进入溶液后迁移速度
—扩散过程滞后,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附近堆
积
—引起电位升高
能斯特方程
浓度. C αMn+ E
阴极浓差极化: 反应物或者生成物迁移速度< 反应速度
(如土壤环境中), 则腐蚀电流密度 就主要由电阻控制
.
3.4 混合电位理论
• 混合电位理论的两个假说: (1)任何电化学反应都能分成两个
或更多个的局部氧化反应和局部还原反应 (2)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能有净电荷积累
• 混合电位理论表明: 电化学反应由两个或多个氧化、还原分反应组成 总的氧化反应速度= 总的还原反应速度 阳极反应的电流密度=阴极反应的电流密度
.
电极极化率 – 即:电流增加时,电极电位移动不大, 表明电极过程受到的阻碍小, 极化能力差→极化率小 – 极化率=极化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Pa-阳极极化率 Pc -阴极极化率
.
如果考虑体系的内阻:
R -腐蚀电池的内阻
不考虑体系的内阻:
.
电极电位与腐蚀电流的关系
• 极化阻力和内电阻相同的情况下, 初始电位差越大,最大腐蚀电流也越大
虽然Zn较Fe的电位更负, 腐蚀倾向更大, 但氢在Zn上的过电位比Fe大, 腐蚀速率:Zn <Fe (I1 < I2)
如果在溶液中加入少量铂盐, 铂黑提高(I3 > I2)在Zn、Fe表面析出, 由于氢在铂黑上的过电位更低, 使Fe的腐蚀速度大为提高(I3 >.I2)
腐蚀控制因素
腐蚀过程中: 阻力大的步骤——最慢——控制步骤 ——腐蚀控制因素
(氧化剂到达或还原产物离开 反应界面的速度 太慢)
阴极浓差引起的极化比阳极更加显著: 如碱性溶液中氧浓差
.
电阻极化
阳极电阻极化 阳极表面生成致密的保护膜——钝化 或者高阻值的介质(如土壤) ⇒电压降⇒ 电位升高 ⇒ 电阻极化
金属在含有氧化剂的电解质溶液中, 因表面能形成保护膜而被钝化 铁电极钝化时,电位移动的数值可超过1V
(25℃时铁的标准电极电位为-0.44V)
.
阳极去极化
阳极极化 – 金属溶解过程受阻,电位向正方向移动 – 阻碍腐蚀,有利于防腐
阳极去极化 – 消除阳极极化,加速阳极腐蚀
强烈搅拌溶液-加速金属离子扩散速度 -减少浓差极化
加入阳极去极化剂(阳极沉淀剂、络合剂), -使反应产物生成沉淀或络合离子,离开阳极,
.
第三章 电化学腐蚀动力学
3.1 腐蚀速率 3.2 极化现象 3.3 腐蚀极化图及其应用 3.4 混合电位理论及其应用 3.5 极化控制下的腐蚀动力学方程
.
3.2 极化现象
• – 电极极化定义: 当电极上有净电流通过时, 引起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
.
电极反应的过电位:
为了表示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程度, 把某一极化电流密度下的电极电位E 与其平衡电极电位Ee间之差的绝对值 称为该反应的过电位,以η表示。
.
• 金属平衡电位越负,腐蚀电流越大 • (条件:阳极极化率较小,阴极反应相同)
.
极化性能对腐蚀电流影响很大: 极化阻力越小(极化率越小), 腐蚀电流越大
.
氢过电位对腐蚀电流影响: 析氢腐蚀,阴极反应(H+ +e→H2)
在不同金属的表面上, 极化程度有很大不同, 即过电位不同,导致腐蚀电流不同
平衡电位较高的电极反应主要向还原方向进行, 成为阴极反应,电位负向移动,
– 电位向负方向移动,ηc = E0 -Ec,阴极极化
.
如果铁在溶液中还存在第二个电极反应, 如: 可以得到类似的表达式与示意图
.
当腐蚀发生时,同一电极上进行两个不同的电 极反应,两个反应都不再维持平衡状态
平衡电位较低的电极反应主要向氧化方向进行, 成为阳极反应,电位正向移动,
如Fe→Fe2++2e,同时形成阳极净电流ia。
阴极: Ec<Ece, ηc = Ece-Ec
阳极: Ea>Eae, ηa = Ea-Eae
.
阳极极化: 通过电流时 阳极电位向正方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极化: 通过电流时 阴极电位向负方向移动的现象
**极化作用使电池两电极间电位差减小、 电流强度降低,从而减缓了腐蚀速率
极化是决定腐蚀速率的主要因素
.
3.3 极化的种类和原因
腐蚀电流I 的大小,可能受到Pc、Pa、R等阻力控制
a)阴极控制b)阳极控制. c)混合控制d)欧姆控制
阴极控制: 当R非常小时, 如果Pc>>Pa, 则Imax基本上取决于Pc的大小, 即取决于阴极极化能力
阳极控制: 当R非常小时,
.
• 混合控制:
Pc和Pa同时对腐蚀电流产生影响
• 电阻控制: 如果系统中的电阻较大
.
金属发生腐蚀时: – 金属表面至少发生两个不同的、共轭的电
极反应:金属阳极反应+阴极还原反应 – 两反应平衡电位不同而相互极化:
阳极反应向正方向极化, 阴极反应向负方向极化
– 最腐终蚀达电到位一个共同W的h混y?合电位(中间值),
.
若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只有一个电极反应:
处于平衡态时:ia = ic = i0
i0 :交换电流密度
溶解速度>沉积速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当于阳极溶解反应, ia > ic
– 形成净阳极电流ia = ia − ic 阳极溶解
– 电位向正方向移动,阳极极化 – 过电位ηa =Ea -E0 .
溶解速度<沉积速度,相当于阴极还原反应, ia < ic
– 形成净阴极电流ic = ic − ia 阴极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