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艺术的特性_杨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月 河北学刊 J a n.,2010第30卷第1期 H e b e i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V o l.30 N o.1
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艺术的特性
杨 松
(海潮出版社,北京100084)
[摘 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形成城市化的格局。人需要交流与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必然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传统的城市格局将受到冲击。围绕公共空间历史成因的探讨,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空间;功能;特性
[作者简介]杨 松(1978—),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海潮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0)01-0199-05 [收稿日期]2009-10-25
一、公共空间艺术的概念
公共领域(P u b l i c S p h e r e)是近年来英语语系国家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是根据德语“O f f e n t L i c h k e i e”(开放、公开)一词转译为英文的[1](P1)。
21世纪中国的快速发展,令世人瞩目。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建设与环境景观问题的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都市面貌的急剧变化,已促成了现代人新的环境价值观。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格局消亡于高耸的现代楼群之中,鸟语花香的天然境界少了,和自然田园亲近的机会丧失了,驻步市井之中的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陌生世界,并由此产生了孤独感和失落感。于此,作为公众与环境关系纽带的公共空间艺术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人文景观建设和城市环境空间的改观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设计课题。
公共空间是指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是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和城市环境空间改观的主要内容。而公共空间艺术则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与之相应的环境设计,同时也是公共空间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它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其开放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公共空间艺术的活动场所的开放性。这些场所往往在路边、广场、公园、车站等视野开阔、人流稠密的开放型空间。这些空间的艺术品须具有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
二是指对观赏者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性。社会群体的不同审美情趣要求公共空间艺术不仅为公共场所而作,还要作为沟通环境和人之间的重要媒介。
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具有了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及设计上的综合性。
1.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
公共空间艺术在形式上的开放性要求作品适应时代、空间和人的需求。首先,作品要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在作品造型设计和整个公共空间整体设计上与时代同步,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次,在空间上,作品必须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互动关系,作品的形态与空间环境相互融合,共同营造整体艺术氛围,同时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视觉观赏要求。再者,在作品与人的关系上,作品必须能够适应各层面人群的审美层次,即具备审美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特质,作品的形式必须是面向大众的。
2.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不仅包含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也包含着艺术家的创意。历代艺术创作中被人们接受和认同的艺术形式,以及建立在传统文化意识基础之上的共同性的审美意趣,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审美倾向。而那些建立在个人审美意趣之上的艺术作品,虽然不乏生动、新颖的艺术精神,但难以进入大众审美的层次,不适合放置在具有开放
199
性和大众性的公共空间中。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所面对的是川流不息、具有不同社会层次与教育背景,乃至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及国度的人群。因此,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满足公共性和开放性条件下的通俗化倾向。这里的所谓通俗性,专指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强调作品与公众的亲和力,作品与环境的和谐性,进而营造出和谐完美的人文环境。
此外,在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要提升文化层次,反对一味地迎合公众心态的、随声附和的、毫无创意的作品,更要避免将艺术品从艺术家工作室和美术馆直接搬到公共空间中的做法。
3.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空间艺术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视觉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即综合考虑功能性、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要素。这种综合性特征,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同时还涉及材料科学、材料美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总之,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合的“桥梁”的活动。
与艺术家在工作室中所从事的单纯为美术展览和博物馆陈列而创造的艺术作品不同,一个公共空间艺术家须在充分认识公共空间的综合性的基础上,展现个人艺术风格,进而创作出满足公共空间综合性要求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
二、公共空间艺术的分类、演进与功能
人类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探究其历史演进脉络,把握各类公共空间特质,才能正确理解其功能,从而有效地发挥公共艺术空间的作用。
由于公共空间的开放特质,导致公共空间艺术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因此,对其分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艺术形式角度上分,其包括雕塑、绘画、摄影、表演、音乐、园艺等形式;从艺术功能上分,其包括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庆典活动等公共艺术;从展示的形式上看,可以有平面、立体之分,壁面、空间之分和室内、室外之分以及地景等艺术形式。从人文角度来看,公共空间艺术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实用性的公共空间艺术
艺术化的公共设施作为都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外,还具有装饰性与意象性。美化点缀都市生活环境,沟通人与环境的互动,都市人群通过一些艺术化的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产生情感化审美交流。
2.装点性的公共空间艺术
这是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扮演树立城市形象、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层次和品味的重要角色。
3.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空间艺术
依据当地的人文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历史特性等所创作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不仅容易与环境相融洽,而且能够与该区域的人文精神大环境相融洽。在此类公共空间艺术中,景观纪念性创作占主要部分,并往往是区域文化精神高度概括的集中体现。
4.依附自然景观而存在的公共空间艺术
依附自然景观而存在的公共空间艺术自古有之。例如古代皇家的陵寝,周边的环境与神道以及两侧华表、翼马、朱雀、石人、石马等雕刻艺术品共同形成大气磅礴的公共空间艺术。同时,以上诸元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安排,使得陵地的精神氛围得以恰如其分的渲染,“天人合一”的思想得以完美的表达。进入21世纪,全世界普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所造成的种种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附自然景观而存在的公共空间艺术成为艺术创作的新亮点。“大地艺术(E a r t hA r t)”、“地景艺术(l a n d A r t)”、“环境艺术(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A r t)”等艺术形式的出现,为公共空间艺术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类公共开放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折射出人类文明的衍化历程。人类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与地貌、人种、文脉、生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生存环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和对待公共开放空间,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1世纪的今天,公共开放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与以往的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较大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公共特性却始终不变。
1.公共空间艺术在西方的演进
古代的洞穴绘画和在英国发现的石环斯顿亨吉(S t o n e h e n g e),可能是西方最早的公共空间艺术形式。在罗马帝国时代,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类似蛛网状的八角形的城市空间模式,其中在城市几条交通要道的交叉口或广场上耸立起方尖碑和凯旋门,它既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
200
河北学刊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