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自2003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国内就业问题、通货紧缩、巨额贸易逆差以及财政赤字等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一改奉行多年的强势美元政策,使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大幅度贬值,由于人民币基本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这就使得人民币跟随美元如影随形地贬值,遭到了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的非议。他们通过各种多边和双边场合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造成世界范围内人民币升值压力陡然加剧。
2003年初,随着日本在7国财长会上明确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张之后,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虽然来自美元大幅度贬值后的日、美、欧和中国周边地区,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从汇率的决定因素来看,人民币购买力平价(PPP)、中美通货膨胀率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和利率差异都显示出人民币升值压力。
关于购买力平价,世界银行200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推算,按1美元=8.28元人民币的现行汇率换算,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的话,人民币汇率应提高到1美元=1.74元人民币(8.28×0.21)。关志雄(2003)对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做出调整。他认为,越是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其本国汇率越是低于P PP。人民币汇率与PPP的偏离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另一部分是中国的特殊因素造成的。与中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其物价为美国的31%,其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偏离幅度为3.2倍,中国的物价比这一平均值还便宜32%。如果以相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物价为基准,则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理论应是1美元=8.28×(1-0.3 2)=5.63元。
从通货膨胀率差异看,美国自1998年以来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23%,中国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为-0.3%,中国比美国低2.53%。
中美两国的利率差异也同样存在。以两国最后一次调低利率后的情况来看,中国同业银行拆借利率2002年底为2.7%,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25%。中国的短期利率比美国高1. 5个百分点。在国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也比美元存款利率高1.4个百分点。
因此,在现有运行体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是明显存在的。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这些升值压力必定会转变为现实的升值趋势。
二、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
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是过度的出口以及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
(一)过度出口
汇率调整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是由国务院决定的。其决定的依据主要是出口换汇成本。因此,出口换汇成本过高或卖价过贱导致人民币定价过低或者低估。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杯子国内成本是8元人民币,该产品在美国卖1元,换汇成本是8元,那么美元的人民币价格大于这个换汇成本时,出口才能获利,如果茶杯在美国卖价是2美元,换汇成本为4元,那么即使人民币汇率为5:1,企业仍可获较大收益。因此,人民币低估是由出口贱卖造成的。有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卖价甚至比国内卖价还要低。那么出口产品为何贱卖?其直接原因是过度出口。过度出口与国内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同一的,那就是国内严重的生产过剩。另外,地方政府行为、与市场分割相联系的多头对外的无序竞争,以及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也是
导致出口过度和过贱的重要原因。
(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
从汇率的直接决定因素——国际收支的变化来看,90年代以来中国已从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演变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错误与遗漏项也出现顺差,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已出现了三顺差的状况。来看下面一组数字。
表1 中国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1990—2006)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7 %的高速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所
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人民币走强的基础。其次, 当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出现的“双顺差”, 构成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强的因素。2001年达到52 2 亿美元, 其中资本项目为348 亿美元, 经常项目为174 亿美元, 外汇收入大于支出,外汇储备呈稳步上升势头, 至2003年底预计达到4 000 亿美元。长期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 再加上经常项目创汇的强制性结汇和经常项目用汇的有条件售汇, 导致我国外汇
市场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 外汇供给的“虚胖”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之一。再次, 外国投资大量进入我国,更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2 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达527143 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了3419 %。2003年前5 个月就有200 多亿美元游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时至今日, 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盯住单一货币的固定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既无法避免汇率扭曲造成的资源配置失当, 也不能为汇率内外均衡提供灵敏的政策手段和宏观调控提供便利, 这种固定汇率制度要求资本管制才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当前, 这一架构是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措施。然而,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非市场化的
条件下, 从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来看, 这一架构鼓励资本流入的政策增加了外汇供给, 而
限制资本流出的政策会抑制外汇需求, 势必造成本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 则通过扩大外汇储备来吸收外币的超额供给, 从而使现实压力变成潜在压力, 即期
压力变成远期压力, 使得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因此,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是持续的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和由此引起的巨额外汇储备。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从理论上看
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它的变化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国际经济学的理论,汇率的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汇率平均水平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本币实际汇率的上升将使本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从而使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相反,实际汇率的下降将有助于本国产品出口增加,抑制进口。但是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本国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马歇尔—勒纳条件就指出:要使本国货币贬值起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本国产品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要大于1。国际贸易受汇率变动影响的第二个层面是汇率的波动程度。汇率的剧烈波动使得政府、经济实体、个人在远期交易存在着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国际贸易的交易风险。即使由于国际金融套期保值的工具(远期市场操作、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及货币互换)的广泛使用,使交易商能够对汇率风险加以有效的控制,但却相应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
近年来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主要研究是通过估算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来检验我国的贸易收支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来分析的。比如厉以宁等对中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中国进出口弹性分别为0. 68和0.05,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贬值不但不能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导致出口状况的恶化。还有研究得出结论是:我国出口的国别差异最大程度取决于贸易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越大。其次,国家地理距离的远近与我国双边出口也有很强的关联性,我国与近邻国家更容易开展双边贸易。汇率波动总体来说对我国的出口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甚微,这为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留下了很大的调整空间。
2、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1)出口弹性小于1,决定出口数量与金额呈反方向运动而不是同方向运动,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会减少出口金额。
“汇率升值必定打击出口”,是反对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理由。可是大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经济发展某阶段都经历过货币大幅度升值,出口不降反升。中国大陆的情况,1994—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2001年前为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此间中国对美欧日的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3%、14.4%和14.1%;1994—1995年国内通货膨胀率超过20%,1997—1998年亚洲许多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贬值之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