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二、西周的宗法制

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的建立

(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独尊;(2)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皇位世袭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影响

(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

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3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5)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二、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

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

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牵等形式加以控制。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起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

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宋元:继承、完善科举制。

4、科举制的作用:

(1)积极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被历朝沿用。

(2)消极作用:士人为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3)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特点:简、速、密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