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糖、润肠、益生
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
唐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
L-阿拉伯糖(L-arabinose)是一种五碳天然稀有糖,纯品呈白色结晶、味甜似蔗糖,因在阿拉伯胶首先发现,故名。
现多从植物半纤维素中提取,。
业已证实,阿糖不仅本身不为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而且还通过强烈抑制小肠蔗糖酶活性而阻止蔗糖的消化吸收。
结肠生理细菌可以利用阿糖。
有鉴于此,阿糖具有如下三大功能:1. 控制糖的摄入量。
在以蔗糖为甜味剂的食品中加入阿糖或服食阿糖后再进食含蔗糖食物,机体能量的摄取显然因蔗糖不吸收而减少。
2. 润肠通便。
阿糖不消化吸收而致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水电解质吸收而起润肠通便作用。
3. 作为益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
抑制蔗糖消化吸收
蔗糖是一种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构成,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用糖。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含有丰富的蔗糖酶,紧接着胃的十二指肠尤高。
蔗糖酶可特异地将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葡萄糖和果糖最终被吸收利用。
阿拉伯糖具有特异性抑制蔗糖酶的作用。
因此,在出现阿拉伯糖的情况下,蔗糖的分解吸收将会受阻。
最后排入大肠的蔗糖会被肠道细菌利用。
蔗糖是人类的最喜欢甜味,但糖尿病、肥胖等情形并不适合用糖。
虽然有各种无糖甜味剂,但没有一种口感能胜过蔗糖。
因此,将阿拉伯糖与蔗糖混合使用,将起致既保留蔗糖甜味又避免高糖的风险。
附:三大营养物质消化酶抑制剂
碳水化合物拜糖平(阿卡波糖,Acarbos)抑制淀粉酶活性;阿拉伯糖抑制蔗糖酶活性。
脂肪赛尼可(奥利司他,Orlistat)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蛋白质还没适合口服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润肠通便
泻药分类
便秘是胃肠道的常见症状,其中部分是由于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所致而需对因治疗,但很多情况下是肠动力减弱、饮食习惯不良等非明显的病因所致,即所谓的功能性便秘,则需泻药对症外理。
此外,泻药还用于结肠镜检查等术前准备。
泻药是一类能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的药物。
目前用于市售泻药品种繁多,按治疗原理大致分为四类:1. 接触性泻药,系某些能刺激大肠或小肠分泌和运动的化学物;2. 润滑性泻药,系某些油脂类物质,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3. 容积性泻药,是目前医生处方较多的泻药,其中一类是高渗性泻药,通过在肠腔内的高渗性便粪便稀而量增多;另一类是膨胀性泻药,通过肠腔内膨胀以增加粪便的容积。
4. 胃肠动力药,作用于下消化道的胃肠动力药有促进结肠蠕动之效,利于排便。
必须指出,若病因未除如肠动力减弱未恢复、饮食习惯不改善,任何泻药停用后便秘将复发。
一、接触性泻药
接触性泻药,过去曾称为刺激性泻药,它是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与肠粘膜接触后,引起粘膜通透性增加、电解质和水向肠腔渗透,从而使肠内液体增加,引起导泻。
此外,药物刺激肠壁神经,使肠道蠕动增加、促使排便。
其代表药物有大黄打片等中成药、芘麻油、果导(酚酞)、比沙可定等。
刺激性泻药历史悠久、效果确切、价格低廉。
主要副作用是肠壁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因肠壁神经损伤而加重便秘,还会发生结肠黑变病。
所以,刺激性泻药只能作为严重便秘的临时性缓解药,不可长期使用。
市售所谓“排毒养颜、减肥”中成药多属此类。
因此,大肠黑变病过去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如今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多见。
蒽醌类中成药是国人在药店自购最多的通便药,名目繁多如大黄苏打片、牛黄解毒丸、复方麻仁丸、芦荟胶囊、润肠通便茶、排毒养颜胶囊等等,其主药多离不开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苷类的植物药。
蒽醌苷在肠内被细菌分解成蒽醌,后者刺激结肠推进性蠕动,用药后6~8小时排便。
芘麻油麻油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种子经加热压榨精制而得的脂肪油。
是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有微臭,味淡而微辛。
蓖麻油本身并无刺激性,内服到达小肠后经胰脂肪酶分解成蓖麻油酸和甘油,前者在小肠内很快变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黏膜,促进小肠蠕动而致泻。
未分解的蓖麻油对肠道的润滑作用也有助于粪便的排泻。
因此,芘麻油兼备刺激性通便和润滑性通便双重功效。
因臭味和服用不方便,加上有大量的替代用药,芘麻油现已很少使用。
由于多数驱虫药尤其是脂溶性驱虫药能溶于油,所以使用驱虫药后不能用蓖麻油等泻药,以免增进吸收而中毒。
同时,由于蓖麻油内服后易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影响消化机能。
果导化学名酚酞,内服后在胃内不溶解,到达小肠道后遇碱性肠液才缓慢分解,形成可溶性钠盐,从而刺激结肠壁神经丛,促进蠕动而起缓泻作用,作用性质温和。
可溶性钠盐能被小肠吸收,主要从尿中排出,使碱性尿变成红色,一部分也可经胆汁排出,到达肠内后又被重新吸收,这种肠肝循环能延长它在体内作用时间。
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比莎可定本品为接触性缓泻药,通过与肠黏膜的直接接触,刺激其感觉神经末梢,引起肠反射性蠕动增加而导致排便。
服药前2小时不得服牛奶或制酸药,对本品过敏者、6岁以下儿童禁用,孕妇禁用。
二、润滑性泻药
润滑性泻药系某些油脂类物质,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
液状石蜡为矿物油,无味。
久用妨碍钙、磷吸收。
现已很少用。
甘油多以50%浓度灌肠(开塞露),高渗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并有局布润滑作用,数分钟内引起排便。
三、容积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是目前医生处方较多的泻药,其中一类是高渗性泻药,通过在肠腔内的高渗性便粪便稀而量增多,代表药物有硫酸镁等无机盐、乳果糖、聚乙二醇;另一类是膨胀性泻药,通过肠腔内膨胀以增加粪便的容积,代表性药物是甲基纤维素。
硫酸镁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而减少水分吸收,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导致肠蠕动加快,引起泻下。
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很强,但因味涩难服,现主要用于肠道术前准备,很少用于慢性便秘。
其它无机盐类硫酸钠、磷酸钠、氧化镁等也有导泻作用,原理和硫酸镁相同,但作用较硫酸镁弱。
国内少用。
乳果糖一种将半乳糖和果糖人工聚合而成的双糖,味甜,人不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细菌分解利用产生乳酸。
不吸收的乳果糖及其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而发挥导泻作用,故可用于慢性便秘治疗;乳果糖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行成的酸性环境阻止氨吸收,故可用预防和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高氨血症和高血氨引起的肝性脑病;乳果糖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行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正常菌群生存。
乳果糖的缺点是味太甜,不能长期坚持。
糖尿病患者慎用。
聚乙二醇4000 变是近年用量越来越多的通便药,它是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长链聚合体,通过氢键来固定水分子并发挥作用。
它在肠内不被细菌降解,也不产生有机酸或气体。
10-20g即可产生理效应,通常用药后4小时起效。
四、促动力药
作用于下消化道的胃肠动力药有促进结肠蠕动之效,利于排便。
曾用药有西沙比利风行一时,但因心脏副作用而退市。
尚无新药。
阿拉伯糖的特点
唐传阿拉伯糖是一种天然非吸收5碳糖,味甜,略淡于蔗糖,口服后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阻止水分吸收。
因此,药理分类上阿糖属于渗透性泻剂,结肠细菌分解阿糖所产短链脂肪酸等刺激肠道运动也与通便有关。
此外,阿糖还有抑制蔗糖消化吸收和调整结肠微生态的作用。
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比较分析可知,虽为植物提取,但阿糖的润肠通便原理有别于番泻叶、大黄、芦荟等蒽醌类刺激性泻剂,既不损伤肠神经,也不发生结肠黑病变。
虽同为渗透性泻药,但阿糖避免了其它渗透性泻药的许多缺点。
硫酸镁虽作用强大,但味涩难服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不宜久用;聚乙二醇虽可调成适宜口味并可长期使用,但单纯导泻而无降糖和调节微生态作用;乳果糖虽有调节结肠微生态作用,但味太甜,很难长期坚持,糖尿病人不宜使用。
调整大肠微生态
大肠微生态基础
一、正常胃肠菌群
无菌的胎儿一出生即染上环境细菌,最终发展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正常胃内基本无菌,缘于胃腔是一极端微生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胃酸能将绝大多数细菌杀灭,仅少数耐酸细菌如幽门螺杆菌和真菌可定植、存活。
胃腔内菌群属特殊环境菌群。
近端小肠腔内容物也基本无菌或仅有少量Gram阳性的口咽型需氧细菌。
维系这种微生态特征的条件以胃酸对吞入口咽部细菌的杀灭作用和小肠蠕动对内容物的驱排作用最为重要。
吞入氧气对厌氧菌的毒性,肠腔内分泌型IgA的免疫作用,胆汁和胰液对细菌的杀灭,以及回盲瓣的抗倒流作用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远端小肠,由于胃酸作用的消失,“逃脱”细菌得以生存,氧气的耗竭使得厌氧菌开始出现,细菌密集度增加、菌群开始多样化、优势菌仍以需氧菌为主。
一过回盲瓣,单位细菌密集度100万倍于小肠,菌群高度复杂化、并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群。
据估计,一个成年人个体的细胞总数约为10万亿个(103),而寄居于人体的细菌总数却10倍于人体细胞总数,达100万亿个以上(104)。
若以重量计,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量约为1271克,其中胃肠道占1000克,肺20克、皮肤200克、口腔20克、阴道20克、眼1克。
胃肠道微生物总量占人体总生生物量的78.67%。
据测定,1克人粪便含有50~500亿个可以培养的细菌(5×109~5×109)。
可以形象地说,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
大肠内的细菌不仅密度大,而且种类繁多,过去,通过培养的办法就已发现了至少6门40个属400~500种;最近,将全部基因都进行测定的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发现,人粪便中的细菌种类高达1000多种。
根据来源,大肠内的细菌分为固有菌、过路菌、共生菌三大类。
长期存在于肠内并有益于机体的细菌称为固有菌或原籍菌。
原籍菌数量最多,基本上属于厌氧菌如双歧杆菌;过路菌,顾名思义,仅一定时期存在的细菌,数量少,各种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即属过路菌;而共生菌则是一类生理性细菌,与固有菌呈共生关系而与过路菌呈拮抗关系。
二、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肠道微生态系统(或说肠道菌群)并非一程不变,肠道细菌的密度、细菌种类、优势菌群随着人体状态、饮食改变、疾病与抗菌药物等无时不在影响着肠道菌群。
⒈人体状态包括胃酸、胆汁酸、氧气、胃肠道运动、内【关键词232】分泌、免疫力、年龄等。
胃酸缺乏会引起胃内细菌大量增加,胆汁酸减少则无法有效杀灭餐后从胃排入肠内的细菌,胃肠道运动减缓更会造成小肠细菌过生长,年老或免疫力低下者可发生双歧杆菌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的变化。
2. 食物因素摄入胃肠道的食物因被消化吸收而成为人体的营养素,末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则又成了大肠道细菌的营养素。
不同的饮食成分明显影响着肠道菌群的种类,例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而高蛋白或高脂肪饮食者双歧杆菌数量则减少。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以淀粉、高纤维素饮食为主,肠道菌群也与此相适应。
但工业革命以来,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蛋白、高脂肪、精细饮食成了主流,肠道菌群也随之发生显著。
人类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完全适应这种变化。
3. 疾病和抗菌药某些疾病对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急性胰腺炎病人因肠麻痹会导致道细菌急性过生长,从而进一步加剧病情。
肝硬化和心脏病人引起肠道淤血可促进有害细菌生长,容易诱发感染;糖尿病、肥胖、肿瘤等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也与正常有很大的差别。
抗菌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更显而易见。
三、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细菌等并不总是有害的,所有动植物离开了细菌都不能生存。
包括大肠细菌在内的大多数细菌对健康是有益和必需的。
结肠菌群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与几方面。
⒈营养作用人体所需的维生素K基本来自肠道细菌合成,其它还有维生素B1、B2、B6、B12等。
细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为机体所利用。
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发生的严重出血副作用的机理就是肠道细菌被清除、维生素K缺乏所致。
2. 代谢调节肠道细菌代谢产物通过复杂的机制影响到食欲、胃肠动力状态等,进而影响到机体能量的摄取及代谢等[图]。
最近有报道发现,肥鼠和瘦鼠的粪便菌群明显不同,将肥鼠粪便移植于瘦鼠,结果瘦鼠变肥[X]。
3. 屏障作用正常情况下,双歧杆菌等原籍菌通过如下三大屏障功能阻止有害过路细菌入侵和引发感染。
首先是原籍菌密集粘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道机械性的生物屏障阻止有害菌接触,其次化学屏障即原籍菌代谢产生的乳酸等酸化肠道不利于有害菌粘附,再则是免疫屏障作用即原籍菌刺激肠道分泌抗体清除入侵的有害细菌。
可见,正常的结肠菌群对于防止机体感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肝硬化和心脏病人容易诱发感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肠道淤血破坏了屏障功能。
4. 免疫赋活只有在肠道菌群刺激下,肠道及全身免疫系统才能发育成熟。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道菌群失调明显有关。
5. 抗癌作用肠道菌群既有抗癌作用,也有诱发癌症的作用,这与食物有极大的关系,因为肠道细菌能将食物残渣分解产生的化学物质种类与食物有关。
素食为主者化学产物基本上就是短链脂肪酸,后者有抑癌作用。
而肉食者则生成各种复杂的化合物,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欧美等发达国家结肠癌高发而非洲则很少见莫不与此相关。
5. 延缓衰老通过消除毒素、生产抗氧化物质等机制,正常肠道菌群对延缓衰老起一定作用。
四、肠道菌群失调与疾病
肠道细菌的密度、种类、优势菌群偏离了正常的现象称之为菌群失调。
产生菌群失调的原因是人体状态失常、饮食改变、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菌群失调又可引起一系列急慢性疾病。
此不赘。
五、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
据上可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纠正人体异常治疗原发病、解除肠道梗阻等。
2. 纠正不良饮食道理显而易见,但改变饮食习惯、主动去过“苦日子”是件难事。
3. 抗生与益生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s)或其它抗菌药物以杀灭过生长及感染细,补充益生菌(probiotics)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添加益生元(prebiotics)以刺激有益菌的恢复。
附:益生元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一种非消化食物成分或制剂,在大肠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数种生理性细菌的生长,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
Gibson和Roberforid于1995年提出此概念。
根据以上定义,能作为益生元的成分不多,主要是低聚糖类(低聚木糖、菊粉)、人工合成双糖乳果糖及阿拉伯糖。
阿糖的特点
因为阿糖能够抑制蔗糖消化吸收,所以不仅本身具有益生元的作用,而且蔗糖也因不吸收而发挥益生作用,即益生放大。
这是其它益生元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