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
走进屈原内心。
◆补充:端午节的由来
1、名称: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传说: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简介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2、地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
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流放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政治理想的内容:“美政”①圣君贤相的政治②民本思想
4、主要代表作: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5、屈原的首创
①创立“楚辞体”、
②开创“香草美人”的传统
三、简介楚辞
1、定义: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2、楚辞体的特点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补充:
「书楚語」:使用楚国方言,如「些」、「兮」等
「作楚声」:南方民间的巫歌,富于幻想
「纪楚地」:楚国位于今湖北一带,有「洞庭」、「沅」、「江」等地名「名楚物」:「兰」、「蕙」、「薜荔」等物产
3、《楚辞》
1、汉代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
2、《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四、简介《离骚》
1、地位:
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楚辞体”最主要的代表作品
2、创作缘由: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五、讨论: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六、结构图
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
(一)第一段:对现实的批判(比喻、对比、直抒胸臆)
1、政治理想:哀民生、好修姱(4句)
2、政治遭遇:灵修浩荡、众女嫉余、工巧周容——忳郁邑、鸷鸟方圜、屈心抑志(18句)
3、心志:九死未悔、宁溘死、清白死直(6句)
(二)对理想的追求(后六节)
1、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8句)
2、装饰自身,整理初服:衣,裳,冠,佩,繁饰(14句)
3、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4句)
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施行美政。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1)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2)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3)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楚国政治黑暗。
3.在这样的现实中,作者处境如何?
(1)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苦闷、失意、走投无路。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为世俗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