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记录》部分文章的解读及影响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科学记录》部分文章的解读及影响介绍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条件下,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仍没有间断.中央研究院① 成立不久,我国决定创立具有权威性的外文期刊.1940年经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决定,创办了当时供国际科学交流的英文期刊———《科学记录》.

通过对《科学记录》中发表文章的作者及内容的考察,可以看出其学术研究水平在当时已属于较高水平,同时该杂志在当时的出版发行亦体现了我国科学家为国家科学事业而艰苦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记录》中刊登了一些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反映了当时国内现代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本文通过对部分文章的解读以及相关影响的介绍,试图论述这一阶段我国的数学成果对世界数学界所产生的影响.

1《科学记录》的介绍

1.1《科学记录》的创刊背景

抗战前,中央研究院从南京奉命西迁,分别迁至重庆、桂林、李庄、昆明.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仍在组织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将原有的部分研究所进行了扩充,而且增设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所,如1940年于昆明筹备增设了数学研究所②.中央研究院建院以后,鉴于过去许多科研论文及着作都是用外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或出版,虽然国内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也出版过一些学报和刊物,但一直没有全国性的权威的外文期刊.1930年3月,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中央图书馆举行

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蒋介石提出应致力于纯粹学术的研究,以真理的探讨及研究与设计为重,将求知与致用兼资二义谕勉作为宗旨.

在此次大会上中央研究院决定出版供国际交流的英文期刊《科学记录》(图1),以及中文期刊《学术会刊》,同时作了扶助国内各重要专门学会、研究会等发行科学期刊的规定.

除此之外,对审定科学名词,翻译介绍外国的科学着作,以及出版科学普及读物等作了安排,并委托吴有训③创办《科学记录》.

于是,1941年8月《科学记录》在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的委任下,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办在重庆出版,由中国成都的荣盛合作出版社印刷,并且规定有关本期刊编辑的信函要寄到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从中国重庆的中央研究院购买该杂志④.1945年9月以后,中央研究院由成都迁回南京,《科学记录》也随之停刊,这样《科学记录》仅出版1卷共4期,关于《科学记录》的停刊原因,也许是战事的原因,但根据现掌握的资料没有证明.直到1957年,《科学记录》复刊,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命名为《科学记录新辑》(图2),重新刊载中国科学家所作的数学、自然科学等重要领域的新成就,阐述理论方面和方法方面未经公布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记录新辑》以月刊发行中外文两版,每篇文章都准备中外文各一份(外文包括俄、英、法、德4种).【图略】

1.2《科学记录》的创刊目的

《科学记录》属于综合性期刊,该刊物的学术水平很高,主要是

当时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有些甚至代表着该领域我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该杂志在国内以英文发行,专载纯粹科学及应用科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使国内科学研究成果能早日发表,供国内外学术界参考之用.《科学记录》的创办主要为了用英文发表当时国内科学研究的成果,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地质学、工程学、心理学、植物学、人类学等领域.

并将其作为当时国内科学研究与对外交流的唯一高级学术出版物,一方面向国际科学界展示当时中国科学发展情况,使当时很多科学家的成果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环境下仍然坚持科学研究的不屈不挠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西南联合大学在环境艰难的抗战时期仍坚持出版和发行该刊物,对保留中国当时的科学成就并持续科学研究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1.3《科学记录》的编委

《科学记录》是1941年根据中央研究院通过的一项决议制定的.内容包含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各个领域.1942年初,关于手稿的问题都已准备好,但是,由于战争期间印刷的困难阻碍了其出版.该杂志的编委会成员为当时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央研究院选举朱家骅为代理主席,吴有训为《科学记录》的创办人及编委,编委会成员为各个研究所的筹备主任,如姜立夫(数学),曾绍抡(化学),李四光(地质学),茅以升(工程学),林可賸、汤佩松(心理学),张景钺(植物学),李济、吴定良(人类学).

1.4《科学记录》在编排方式及发行方面的特点

《科学记录》在编排方式及发行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的题目下边标有作者所在单位及该文章被收录的日期,在文章的最后附有参考文献.(2)正文的页面设置方面,文章题目所在页页码标在纸张的正下方居中,而其他正文部分的页码均在纸张的右上角.并且除题目所在页外,其余页均在偶数页的页眉标出文章所属学科及作者的姓名,而奇数页页眉标出了文章的题目.(3)在第一卷最末按照学科分类列出了所包含的第一至四期中全部文章的题目.

并且在此之后按英文字母排列的顺序将文章的题目进行了排序,便于查找.(4)有些文章的作者在章末有一个注释,即表示在文章完成过程中对某人帮助的感谢,或在题目的下标中标出对某人给予的帮助和指导的感谢.(5)在第一卷第一、二期后给出了文章中所出现的勘误表,如数学公式格式错误、单词拼写错误、序号错误、语法错误等.形式如下:【公式】

(6)所选文章均是当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的用简报的形式只介绍了研究的进展或结果,没有详细地给出证明或其过程.有些文章只被刊登了部分,在注释中标出了全文出版的刊物.(7)因为战时印刷经费的困难,该杂志是用毛边纸印刷的.书中的部分文章还配有插图和图表,如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文章,且这些图均为手工作图,故一般为简图.

2《科学记录》中的数学研究成果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于南京,由于当时国内现代数学的研究基础薄弱,未能成立数学研究所.经过姜立夫、陈建功、苏步青、江泽函等一批数学家的艰苦努力,以各大学数学系为研究基地,我国现代数学的研究工作逐步展开.到1930年以后一些数学家的成就已受到国际数学界的瞩目.于是在1941年3月,中央研究院决定成立数学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在昆明展开,由姜立夫承担筹备工作.

《科学记录》发表的文章大多数是当时科学界研究成果的前沿工作,其中数学方面主要刊登了我国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反映当时国内现代数学研究的新水平,这一阶段的数学成果在世界数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1为《科学记录》中刊登的数学类文章.【表1.略】

《科学记录》中的文章涉及科学的12个领域,共127篇文章,其中数学类的文章共46篇,几乎涵盖当时我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科学记录》中发表的论文及其作者群足以说明《科学记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这表明,20世纪30~40年代我国现代数学研究已开始成熟,有些研究成果已进入世界先进数学研究行列.在数论方面,关于塔莱(Tarry)问题的研究,华罗庚在1940年以前就得到了远优于瑞特(Wright)所得到的结果,而后,华罗庚关于该问题的研究部分于1942年以《Tar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