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_内涵_结构及基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 09 10
作者简介:张首先(1970 ),男,四川西充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2010年1月第37卷第1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anx iN o r m al U niversity(Soc ial Science Ed ition)
Jan .,2010V o.l 37 N o .1
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
张首先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31)
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最一般的哲学角度分析,任何存在形态都表现为一定的结构层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同生共在、相互影响。而生态文明不是 孤立 的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但是,生态文明又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以此与其它文明形态相区分。因此,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0)01 0026 04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存在性焦虑。残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国作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 生态文明 建设的执政理念,第一次从 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等基本理论的全面分析和准确理解,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从而有效避免理论上的虚妄建构和
实践中的盲目行动。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由于文明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关于文明的各种定义都是从不同层面界定文明的基本内涵或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大多数定义都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状态,它与野蛮、愚昧相对立,文明的发展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恩格斯认为: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1](P666)恩格斯对文明的定义突出了文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静态性和动态性
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学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主要侧重于两个维度:一是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维度,二是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关于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形态,它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另一种说法是,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一种处于依附地位的形态,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渗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存、共同生长。两种说法都不能真正揭示生态文明的内涵,前者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后者则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忽略了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明形态。关于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大多数论者认为,生态文明主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
26
关系的进步状态 [2]。也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着重处理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或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 [3]。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4]这些界定都是从某一个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其实,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工程,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不得不时刻面对、关注这种 关系 的发展变化,而这种 关系 的变化是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变化决定的。
根据恩格斯对 文明 的定义,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样既是结果又是过程,不过,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复杂、更全面。如何揭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呢?虞崇胜认为,文明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其一,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二,文明具有社会品质;其三,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其四,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其五,文明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5] (P46 49)由此,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这样界定: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进步状态。当然,这种定义并不是僵化不变的,黑格尔认为: 一个定义的意义和它的必然证明只在于它的发展里,这就是说,定义只是从发展过程里产生出来的结果。 [6](P7 8)
二、生态文明的结构
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综合性概念。从结构层次上看,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构成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它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生命力,是一种文明形态区别于另一种文明形态的质的规定性。生态物质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构成生态文明的表层结构,是生态文明主体直接感受、认知、评价的表层性因素,具有量的规定性。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
(一)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
第一,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升华。主要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等。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自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 左传 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常怀忧患之思、自警之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生态忧患意识往往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肯定中预见潜伏的危机,是主体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需要生态科学意识作为支撑,生态科学意识要求我们以生态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去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第二,生态道德。所谓生态道德,就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用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人类在满足追求健康而富有效率的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应当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强调当代人不应该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克尔凯郭尔曾在 非此即彼 中向我们描述了审美和伦理的两种生活方式,审美的生活方式就是力求在当下体验的直接性中丢掉自我,而伦理的生活方式则是一种历久不变的承担与责任状态,在其中,现在既受缚于过去又承诺未来。克尔凯郭尔并没有对这两种生活方式做出任何推荐,他给人们只提供一种选择的空间。但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 伦理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仍然具有权威 [7](P54)。因为伦理的生活方式内蕴着 承担与责任 ,在生态危机十分严峻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 承担与责任 ,这种 承担与责任 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养成的,因而,生态道德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2004年9月国家林业局发出 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 ,提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被称为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 的中国沙尘暴研究促进会主席、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寿朋认为,培育生态道德,就是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