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生存困境及破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生存困境及破局

摘要:纪录片作为重要的电视节目载体,见证着新时期中国转型和发展的脚步。近年来,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对纪录片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类重大题材的优秀纪录片,使纪录片这种电视形态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纪录片的传播,尤其是在影响力大的地方卫视的播出,依然是困扰目前纪录片发展的一大顽疾。本文从纪录片在地方卫视所处的困境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破解这一难题的方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传播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纪录片地方卫视生存困境破局方法中国故事

随着地方卫视“泛娱乐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和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评审办法(试行)》政策的出台,纪录片这个一度被地方卫视视为“鸡肋”的电视节目形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纳入重点节目的议事日程。一些优秀纪录片出现在了常年被综艺娱乐节目霸占的地方卫视黄金时段,为单一的节目形态注入了活力。因此,2018年被纪录片人称为“纪录片的春天”。

然而,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纪录片在地方卫视被“边缘化”的命运。纪录片节目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从边缘走向主流,从困境中突围?这既是所有纪录片人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地方卫视改革面临的课题。

一、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生存困境

持续十年的地方卫视“泛娱乐化”倾向和由此产生的高效益和高收视率,已让许多卫视无暇顾及其它形态的电视节目。处在“收视率”前十位的地方卫视宁愿拿出大把的黄金时段反复重播综艺娱乐节目,也不愿意挤出时间播出诸如纪录片之类的文化节目。加上综艺娱乐节目延伸出的花絮、集锦,地方卫视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娱乐卫视。尽管广电总局三令五申要求在黄金时段增加文化类节目,尤其是给纪录片腾出时段,但纪录片依然没有在各地方卫视黄金时段占有一席之地。

(一)地方卫视生存压力造就纪录片的“边缘化”

地方卫视从创建初期就被确立为各电视台的创收旗舰。1989年,随着国家对广播电视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台的体制由供养制、半供养制的事业性质媒体单位,逐步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媒体单位。功能也由单一化的“宣传”向多样化的“市场”转变。由于缺乏对机制改变的心理准备和发展的长远规划,身份的突然间变化,让许多地方卫视不知所措,“断奶”所带来的生存的压力,让电视台的节目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病乱投医”的盲目发展,在当时成为我国地方卫视的特征。一时间“宫廷剧”火了,全国上下一片“王侯将相”;言情剧热了,各频道全是“才子佳人”;相亲节目收视率高,所有卫视纷纷充当红娘和媒婆;广告商喜欢影视明星,衷情选秀节目,地方卫视黄金时段便一片“莺歌燕舞”。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收视率前十位的地方卫视综艺娱乐节目占到了节目播出总量的90%以上。i 生存压力导致的“泛娱乐化”使地方卫视节目内容完全听命于广告商和收视率,只要能带来经济效益,节目都敞开绿灯。唯收视率的价值取向,还导致了“收视率造假”“相互拆台”“恶性竞争”的丑闻叠出。甚至一些地方卫视用利益价值代替观众需求,导向偏离问题

层出不穷。而以传播人文地理、科学文化、历史价值为己任的纪录片等主流节目,由于无法给地方卫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彻底“被”退出地方卫视平台的黄金时段。除宣传主管部门指令性要求播出的少数主题报道纪录片节目外,勉强保留的其它纪录片节目或栏目也被调整到收视率几乎为零的非黄金时段,纪录片节目从此进入了“冰点”时期。

(二)纪录片整体节目质量低、不接地气、收视率差,成为地方卫视弃儿

中国纪录片之所以被地方卫视长期嫌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纪录片本身质量不高。2016年中国纪录片生产量达到年产1700多部。但真正在地方卫视选播的纪录片还不到20部,进入黄金时段的更是凤毛麟角。2017年,中国纪录片的生产量超过了2万小时,比上年增加了18%。但在地方卫视播出的量不到千分之一。ii

从制作规模上讲,目前全国30多家省级以上电视台都有纪录片制作团队,但真正形成制作规模的也就央视、湖南、北京、上海和广东五家。而五家中除广东完全自己制作外,其它基本上都是采取“制播分离”的“外包”模式。

这些年,尽管国家广电总局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足够多的扶持,大量的社会机构也参与了纪录片的制作,从表面上形成了纪录片“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但社会机构由于没有播出平台,缺乏政策上的扶持和指导,往往在纪录片领域扮演着“长工”的角色,根本处于被动角色,形成不了竞争力。五家独大的格局和过度依赖于“外脑”,造就了中国纪录片格局狭窄、创新乏力、近亲繁殖、选题扎堆、精品难觅的尴尬局面。这也给本来唯收视率论的地方卫视找到了拒播的借口。

(三)概念的混淆影响纪录片的生产和质量

为了追求所谓的“繁花景象”,一些单位和学者甚至混淆了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电视真人秀、现场直播等节目形态与纪录片的概念,将长新闻叫短纪录片,短视频叫微纪录片,从而造成纪录片领域概念混乱,节目内容良莠不齐、乱象丛生。

纪录片的核心在于其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在“功利性”的驱动下,纪录片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综艺娱乐节目“一窝蜂”的毛病。一段时间,“医疗题材”收视率不错,这种题材就扎堆和效仿,有的地方电视台竟然一年投入制作四到五部这类题材的所谓纪录片,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给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播出造成了许多困惑。

除此之外,是收视群概念的混淆。纪录片的受众是由其节目特性决定的,任何形态的电视节目必须与自己的受众群体需求相一致。中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中老年人占中国总人口的70%以上,这部分人才是电视的忠实受众,他们的年龄在40到70岁之间。

目前电视行业依赖的“大数据”基本都来自网络。网络上“吃快餐”的20到30岁人群显然不是纪录片的收视主力。用网络的数据来指导电视的走向只会让电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纪录片的收视群体年轻化是个悖论。纪录片只有守住电视屏幕,只有不娱乐化才能有所发展。别老是惦记“别人家园子里的土豆比自个家的苹果好吃”,那样只会毁了纪录片……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做大做强电视,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传播平台扩大电视的影响力,而不是放弃电视。

特别要强调的是,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是做大做强电视,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传播平台扩大电视的影响力,而不是放弃电视。

二、纪录片在地方卫视的破局

公正地说,这些年,各地方电视台也都为纪录片在卫视的播出中做出过不懈努力。2017年初,上海广播电视台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决定调整东方卫视的娱乐节目份额,加大对新闻、文化类节目的宣传播出力度。甚至还专门在东方卫视每晚的黄金时段开辟了纪录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