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PPT课件
4.2.4 褶皱形成时代
研究褶皱形成时代,一般常通过分析 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来确定。如果不整合面以下的 地层均褶皱,而其上的地层未褶皱,则褶皱运动 发生于不整合面下伏的最新地层沉积之后和上覆 最老地层沉积之前。如果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均 褶皱,但褶皱方式、形态又都互不相同,则至少 发生过两次褶皱运动。
⑤侵入接触 是侵人体与被侵入围岩间的接触 关系。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是,侵人体边缘有捕 虏体,侵人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 人体与其围岩钓接触界线多呈不规则状
⑥断层接触 即地层与地层少间或地层与岩体 少间.其接触面本身为断层面、.
a-整面
4.1.4 地层接触关系
在地质历史发展演化各个阶段,构造运动贯穿始 终,由于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或所形成的地质构造 特征不同,往往造成新老地层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 接触关系。地层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最明显的综合 表现。
概括起来,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有以下几种: ①整合接触 表现为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 时代连续。它是在构造运动处于持续下降或持续上 升的背景下发生连续沉积而形成的。 ②假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为新、老地层 产状平行一致而地层时代不连续。其间缺失了某些 地层,标志着这期间地壳曾一度上升。上升时遭受 风化剥蚀,形成具有一定程度起伏的剥蚀面。
除了观察横剖面特点外,还需了解褶皱枢纽是 否倾伏,并确定其倾伏方向。沿同一时代岩层走向进行追 索,如果两翼岩层走向相互平行,表明枢纽水平。如果两 翼岩层走向呈弧形圈闭合围,表明其枢纽倾伏。根据弧形 尖端指向或弧形开口方向以及转折部位实际测量的方法可 确定枢纽倾伏方向。
从地形上看,岩石变形之初,背斜相对地势高成 山,向斜地势低成谷。这时地形是地质构造的直接反映。 然而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背斜核部因裂隙发育易遭受 风化剥蚀往往成沟谷或低地。向斜核部紧闭,不易遭受风 化剥蚀,最后相对成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 置现象。
工程地质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1)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2、构造运动的速度
相当缓慢的如:印度古大陆现在每年仍以近2cm的速度 向北移动;迅速的地震造成的断裂可达几米-几千米。
第四章
1、构造运动
三、构造运动的主要理论
1、对流说 2、均衡说
3、地球自转说
4、板块构造说
地球在形成过程中,表层冷凝成地壳,随后地 壳被胀裂成六大板块。
第四章
(二)与桥基工程的关系
桥墩台地基稳定性和冲刷问题是桥梁工程的主要工程地 质问题。 桥基的稳定性与岩层产 状、软弱结构面等都有直接 关系。当岩层产状倾向下游, 其中又带有软弱夹层时,会 因水的冲蚀作用而影响基础 的稳定性,如果软弱夹层较 厚,会使基础产生差异沉降 导致墩身歪斜或倾覆。
桥基不稳定示意图
当两种不同岩层接触,其接触面较陡时,会造成桥基不稳, 因为接触面一般多是软弱结构面,故最好是将桥基设计在单一 岩层之上。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上覆岩体
下伏岩体
地层间的接触关系主要有
整合接触 假整合、 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章
2、成层构造
1、整合接触 当某个地区在某一地质时期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 运动作用下,
整合接触及其形成的构造运动背景示意图 a-地壳持续下降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b-地壳持续上升相邻各地层皆为连续形成的
回
岩层 岩石 地基 工程地质 岩石圈 地层
顾
地貌 成层构造 地质构造 变形构造
变位构造 残积物 坡积物 洪积物 相对地质年代 松散堆积物 冲积物 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 Q) 海积物 湖积物 冰碛物 风积物
工程地质思维法
第四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最根本的判断方法)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乙
甲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降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N
乙
甲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
山丹 霞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㈡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 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 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
单面山、猪背岭
单面山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 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二)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基本运动方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方向
沿地表切线
沿地球半径
表现
岩石水平拉张、挤压 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
和侧向错动
降
结果
褶皱和断裂
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 海陆变迁
别称
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 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
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 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 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三) 地层的接触关系
(完整PPT)第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产状要素-走向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互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 直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 向,即岩层的倾向(真倾向)
产 状 要 素 倾 向
岩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称视倾斜线, 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 的夹角(α ),也叫真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 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β)。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所呈的 “V” 字形指向与地形线的指向相同;
水平岩层与直立岩层的露头界线
水平岩层 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直立岩层:沿走向呈直线延伸, 不受地形影响
2、倾斜岩层的露头界限形态—“V”字形法则
a.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相反:
露头线与等高
相
线同向弯曲
反 相
同
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
b.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
露头线形态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3)
岩 层 产 状 在 地 质 图 上 的 符 号 表 示
地形等高线与地形图
用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去截一个山头,然后将截线投影 到一个共同的水平面上,可以得到一系列近同心状的封 闭环线,称地形等高线。主要由地形等高线组成的、以 反映地形特征为目的的平面图称地形图。
结论:
在地形图中, 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山脊处,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下游 2.在山谷处,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上游
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分类
水平运动 类型
相背分离 相向挤压 剪切
垂直运动 差异升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平运动----相向挤压
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相互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 直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 向,即岩层的倾向(真倾向)
产 状 要 素 倾 向
岩层面上凡与该点走向线不直交的任一直线称视倾斜线, 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倾向或假倾向
-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 的夹角(α ),也叫真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 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β)。
相反相同: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所呈的 “V” 字形指向与地形线的指向相同;
水平岩层与直立岩层的露头界线
水平岩层 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直立岩层:沿走向呈直线延伸, 不受地形影响
2、倾斜岩层的露头界限形态—“V”字形法则
a.岩层倾向与 地面坡向相反:
露头线与等高
相
线同向弯曲
反 相
同
露头线曲率 <等高线曲率
b.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
露头线形态与等高线反向弯曲
(3)
岩 层 产 状 在 地 质 图 上 的 符 号 表 示
地形等高线与地形图
用不同高程的水平面去截一个山头,然后将截线投影 到一个共同的水平面上,可以得到一系列近同心状的封 闭环线,称地形等高线。主要由地形等高线组成的、以 反映地形特征为目的的平面图称地形图。
结论:
在地形图中, 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山脊处,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下游 2.在山谷处,地形等高线的弧顶指向上游
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
分类
水平运动 类型
相背分离 相向挤压 剪切
垂直运动 差异升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平运动----相向挤压
《地质构造》课件
地质年代和地球历史
回顾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构造的应用和展望
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
讨论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的影响,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
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
探索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如建筑基础和水资源管理。
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和环境管理
介绍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和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地震、地滑和土地利用规划。
高原和盆地构造
介绍高原和盆地地质构造形成的 原因和特点,如青藏高原、亚马 逊盆地等。
海岸和岛屿构造
讨论海岸线和岛屿地质构造的形 成过程,如大堡礁、冰岛等。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1
地质环境和沉积变化
2
了解地球环境对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3
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
探索岩石变形和地质变质的作用,如压 力、热力和化学作用。
结构构造和构造地貌
介绍不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特征,如山脉、断层、构造盆地等。
运动构造和能量来源
探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地壳运动的机制,如板块运动、地热和地震等。
地震和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地震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探索板块漂移和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岩石圈运动和构造分区
描述岩石圈不同地区的形变和构 造特征,如太平洋火环、喜马拉 雅造山带等。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内部不同岩石和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和关系,探索地 球演化的重要领域。
引言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大地构造的学科,包括构造地貌、构造力学、地球物理 和地震学等多个方面。
本次课程旨在介绍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 发展前景。
回顾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地球历史的演变, 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构造的应用和展望
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
讨论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和能源勘探的影响,如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
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
探索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如建筑基础和水资源管理。
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害和环境管理
介绍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和环境管理的关系,如地震、地滑和土地利用规划。
高原和盆地构造
介绍高原和盆地地质构造形成的 原因和特点,如青藏高原、亚马 逊盆地等。
海岸和岛屿构造
讨论海岸线和岛屿地质构造的形 成过程,如大堡礁、冰岛等。
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1
地质环境和沉积变化
2
了解地球环境对地质构造演化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3
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
探索岩石变形和地质变质的作用,如压 力、热力和化学作用。
结构构造和构造地貌
介绍不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形特征,如山脉、断层、构造盆地等。
运动构造和能量来源
探讨地球内部能量驱动地壳运动的机制,如板块运动、地热和地震等。
地震和板块构造理论
解释地震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探索板块漂移和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
岩石圈运动和构造分区
描述岩石圈不同地区的形变和构 造特征,如太平洋火环、喜马拉 雅造山带等。
《地质构造》PPT课件
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内部不同岩石和构造单元的空间分布和关系,探索地 球演化的重要领域。
引言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球大地构造的学科,包括构造地貌、构造力学、地球物理 和地震学等多个方面。
本次课程旨在介绍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 发展前景。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8普地褶皱 断层-PPT精品文档
3 褶皱分类(93页) (1)根据轴面划分: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躺)褶皱 (2)根据剖面形态划分 a 箱形褶皱:轴部开阔、二翼陡立。 b.扇形褶皱:轴部开阔、二翼倒转。 c.单斜: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它可以是同斜倒转。 (3)根据枢纽产状划分 a.水平褶皱:枢纽水平、层面露头线平行。 b.倾伏褶皱:枢纽倾伏、层面露头线形成弧状合围。 (4) 根据褶曲的长宽比例 a.线状褶皱: 长/宽>10:1 b.短轴褶皱: 长/宽3:1-10:1 c.穹盆褶皱: 长/宽<3:1
二.地壳运动的实例
●地球运动:自转1700km/小时;公转17000km/小时。 ●垂直运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升降交替;有升必有降。 ●水平运动:同一地点,有时挤压,有时拉伸,有时走滑。可以复合。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的沉降,导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建筑塞拉比斯神
庙毁坏,现仅残留三根12米高的大理石柱。 ●喜山:300万年上升6000米,在北坡4000米处发现海洋鱼龙化石。 ●天山:滨海沼泽处形成的煤层,500万年以来被抬升到4000m的高处。 ●泰山:100万年升高了500多米,平均1mm/2年. ●天津:100万年来下降数十米,使永定河、海河经天津汇入渤海。 ●宁-镇:几多变迁,沧海良田。
弹性:受力变形,撤力回复原态,如弹簧。塑性:撤力后不回复原态,如页岩。 脆性:<5%弹性变形便很快破裂,多在上地壳。 韧性:破裂前可承受>10%的塑性变形,发生在中、下地壳。 刚性:岩石不易变形弯曲的性质。粘性:岩石容易流动变形的性质。 elastic, plastic, brittle, ductile, rigid, viscous
2019/2/26
课件
6
二.褶皱 fold 1 定义: 在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各种形态的弯曲现象。 上凸的叫背斜anticline,下凹的叫向斜syncline。 2 褶皱的几何要素(93页,图8-5) a.翼limb:褶皱的二坡。 b.核core:褶皱的中心(分布最老或最新时代的地层)。 c.轴面axial plane:褶皱二翼近视的对称面。 d.枢纽hinge:褶皱轴面与层面的交线。或,沿单个褶皱走向, 由一系列最大转折点(弧尖)构成的连线。 e.弧尖crest:褶皱横切面与枢纽的交线(横切面上最大转折点) f.轴线axial line: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g.轴迹axial track :枢纽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几何关系:每个褶皱横切面上可确定-弧尖,弧尖的连线 2019/2/26 为枢纽,若干枢纽组成轴面。 7 课件
《地质构造》PPT课件PPT精品文档102页
6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7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接触
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水平岩层 (horizontal stratum)
水平构造的地貌景观(阶梯 状陡崖)
9
倾斜岩层(tilted stratum)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6 褶曲要素示意图
15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 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16
褶皱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
倾斜
倒转
平卧
17
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
倾伏
18
按褶曲长短轴的比例分:
图 4-10 穹隆和构造盆地 (a)穹隆;(b)构造盆地
62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第四章 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壳运动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活断层 第五节 地质图
1
第一节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2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
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 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原生裂隙: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裂隙。 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 构造裂隙: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裂隙。
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
31
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7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接触
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水平岩层 (horizontal stratum)
水平构造的地貌景观(阶梯 状陡崖)
9
倾斜岩层(tilted stratum)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6 褶曲要素示意图
15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 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16
褶皱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
倾斜
倒转
平卧
17
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
倾伏
18
按褶曲长短轴的比例分:
图 4-10 穹隆和构造盆地 (a)穹隆;(b)构造盆地
62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第四章 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壳运动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活断层 第五节 地质图
1
第一节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2
第二节 地质年代
•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
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 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原生裂隙: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裂隙。 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 构造裂隙: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裂隙。
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
31
玄武岩的六边形柱状节理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垂直运动的特点: 交替性:时间上,空间上; 周期性:一个地区从下降到上升终止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 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堑裂谷
东非大裂谷
坦 噶
( 6500km )中段
尼
喀
湖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贝加尔湖
深达 1620m, 世界第一深。
莱茵河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称为一个旋回; 复杂性:不同规模的升降交错发生。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从地壳的发展历史看,地壳运 动的总体表现形式,无论在大陆还 是在海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 派生的。
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 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 陷和海陆变迁。
◆地堑
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 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 ——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地堑裂谷
东非大裂谷
坦 噶
( 6500km )中段
尼
喀
湖
死海
东非大裂谷的北端, 低于海平面约416米。
贝加尔湖
深达 1620m, 世界第一深。
莱茵河
◆地垒
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 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 ——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
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 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 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角度不整合
二、地质构造
台湾清水断层崖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 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原因,而地 质构造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 张应力和扭应力等三类,可分别形成压 性、张性和扭性构造。
◆ 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 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岩层的产状
◆岩层 —— 具有层状结构、由两个平行或 近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近似的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 岩层包括了沉积岩、以及由沉积岩经过 轻度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同一岩性的岩层中夹有其它岩性的薄层 称为夹层;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在垂直 方向上多次重复交互,而且厚度相近的称为 互层。
第2章 地质构造shuili48页
第四纪地质概述
第四纪是新生代最晚的一个纪,也是 包括现代在内的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时期, 第四纪的下限一般定为二百万年。
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将更新 世分为早、中、晚三个世。
第四纪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
纪
世
全新世Q4
第
四 更 晚更新世Q3
纪新 Q世
中更新世Q2
早更新世Q1
绝对年龄(万年)
距今年龄 时间间隔
古生代(界、PZ)
古生代是地球上生物繁盛的时代。所以,从寒 武纪开始,就可以利用古生物化石来划分地层。古 生代地层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碎屑岩等海洋环 境沉积。中、上石炭统和上二叠统在一些地区含煤。 二叠纪末部分地区上升成为陆地。
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世界上称为加里东运动。 在我国南方表现为泥盆系与前泥盆系为角度不整合 接触。二叠纪末期地壳运动影响广泛,内蒙、天山、 昆仑山都发生强烈褶皱上升成山,并有岩浆活动, 称之为海西运动。古生代末,海水消退,中国大陆 雏形出现。
显
中生代
生
(届)
宙 晚古
(宇) 古 生代 生
代 (届) 早古
生代
隐生 宙 系) 早第三纪(系)
白垩纪(系) 株罗纪(系) 三叠纪(系) 二叠纪(系) 石炭纪(系) 泥盆纪(系) 志留纪(系) 奥陶纪(系) 寒武纪(系) 震旦纪(系)
世(统)
距今年龄 Ma
2.0 24.6 65 144 213 248 286 360 408 438 505 590 800 2500
主要地壳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蓟县运动 五台运动
我国地史概况
太古代(界、Ar) 太古界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为各类片岩、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课件
背斜构造示意图
⑤
向斜构造
④
呢?
③
②
①
新
老
新
背斜
向斜
新
新
老
新
老
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在野外往往不能看到褶曲的全貌, 主要是根据岩层的时代新老关系及对称
出现的关系来判断。(基本技能)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1.地形倒置 注意点
2.单面山
背斜谷
图 4-47 背斜谷和向斜山发展示意图 A,C. 背斜;B,D. 向斜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2.产状三要素
⑴走向: 层面与假象水平面交线的方向。
⑵倾向: 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
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的水平投 影所指的方向。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c b
c c
水平面
a d
α
e
ab-走向线 ce-倾斜线 cd-倾向 α-倾角
⑶倾角: 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
轴面:指大致平分 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轴线:轴面与地面 的交线
枢纽:同一层面上 弯曲最大点的连线
轴面 翼核
轴线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轴面
枢纽
岩层面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
枢纽水平
背斜
枢纽倾斜
第二节 岩石的变形与地质构造
枢纽水平
枢纽倾斜
第二节形与地质构造
三、断裂
——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破裂的现象, 称为断裂构造。
分为两大类: 节理:破裂两侧岩层无明显位移 断层:破裂两侧岩层无明显位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整合接触 特点是: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互相平 行),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 征是递变或相对一致。 说明该时间内沉积地区的地壳处于相对 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
2
2
2
2
1
1
1
1
B.平行不整合
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 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即发生 过沉积间断),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 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不整合面上 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1.普遍性和永恒性 任何区域、任何时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 地进行。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等。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2. 阶段性和周期性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比较平 静时期和比较强烈时期交替出现。构造运 动从缓和到强烈,叫做一次构造旋回。一 次构造旋回往往要经历2亿年左右的时间。
水平运动是主导,垂直运动是派生。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距今7000~6500万年
目前仍在上升
距今6000~3000万年
距今3000~200万年
二、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 地貌标志
山东荣城、福建厦门一带,海滩高出海面20— 40m。在距海面相当高的地点,发现海蚀穴、海 蚀阶地、海蚀崖以及蘑菇石等。连云港南云台山 主峰玉女峰(625.3m)及周围山地也发现了大 量海蚀阶地、海蚀穴等。
第二节 构造运动 与地质构造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 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 壳运动,习惯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 均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末以前;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是二种特殊岩相
海侵层位
当地壳下降时,陆地面积缩小,而海洋面 积扩大,称海侵。所形成的地层称为“海 侵层位” .
垂直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水平:新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形成 所谓“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陆地面积扩大,而海 洋面积缩小,就是海退。形成的地层 为海退层位.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 马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3. 速度、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速度以每年几毫米或几厘米计.非均速。 运动幅度大小不一:如印度次大陆是从 南半球漂移过来的。若以孟买所在的地 理位置为标准点,侏罗纪时在40°S;而 在1.9亿年之后的今天,漂移到19°N, 向北移动了7000km多。
➢ 规模差异很大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垂直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 粗;
新岩层的面积小于老岩层,即所谓 海“侵退层覆位”厚现度象较。大一般保存较好;而 海在退同层一位地厚层度剖较面小上不海易侵完层全位保和存海,退甚层 至位了缺交由失替下,变降出化到现,上沉表升积明的间该过断区程。地,壳称曾为经一经个历沉 积旋回。
3. 地层接触关系
4
2
4
2 1
2
12
1
1
2 1
岩层接触关系
接触关系
定义
特点
地壳运动
不整合面
(1)
地壳处于相对稳 岩 层 互 相 平 一定时间内,沉 定 下 降 的 条 件 行 ,时 代 连 积地区的地壳 下,岩层沉积连 续,岩性和古 运 动 方 向 没 有
整合接触
续,且上新下老, 生 物 特 征 呈 显著改变,古地 这种接触关系叫 递变状态。 形 环 境 也 没 有
三、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 地层厚度
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基本得出升降幅 度的定量结论。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岩层 总厚度乃是升降幅度的代数和,在一定程 度上代表该地区该时间下降的总幅度。 现以浅海沉积而论,浅海深度通常只有 200m左右,但在天津蓟县、河北兴隆一 带的元古界沉积地层厚度近10000m。
无
整合接触。
突出变化。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 升降运动,并导致沉积间断。
2
4
1
2
2
2
1
1
1
C.角度不整合
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 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 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 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上也往往保存着古侵 蚀面。
角度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 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4. 方向性(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 在自然界这两种运动往往相伴而生, “相伴”有二重意思:一是在自然界, 构造运动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单纯的水平 或垂直方向;二是从两种类型运动的相 互关系看,水平运动必然引起垂直运动, 而垂直运动也会引起水平运动。
2
2
2
2
1
1
1
1
B.平行不整合
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 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即发生 过沉积间断),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 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不整合面上 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
如何解释在几百米深的浅海中堆积了上 千上万米厚的地层呢?
2. 岩相分析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 合特征称为岩相。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 相和海陆过渡相(如三角洲相)三类。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 反映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 异.可以重塑古地理环境.
一地区岩层的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 映该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环境 巨变多与地壳运动有关.
溺谷,我国海河也有一段河道伸入渤海7000m. 此外,有时在海面以下发现有被淹没的三角洲、 阶地以及建筑物等.
河流阶地。
2.古环境
珊瑚是生长于温暖浅海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 70m。有些珊瑚礁沉没于海下达几百米。我 国台湾高雄附近,在距今海面200—350m高 的地方发现有下更新统的珊瑚灰岩。
3. 测量数据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1.普遍性和永恒性 任何区域、任何时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 地进行。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等。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2. 阶段性和周期性 在地球演化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比较平 静时期和比较强烈时期交替出现。构造运 动从缓和到强烈,叫做一次构造旋回。一 次构造旋回往往要经历2亿年左右的时间。
水平运动是主导,垂直运动是派生。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距今7000~6500万年
目前仍在上升
距今6000~3000万年
距今3000~200万年
二、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1. 地貌标志
山东荣城、福建厦门一带,海滩高出海面20— 40m。在距海面相当高的地点,发现海蚀穴、海 蚀阶地、海蚀崖以及蘑菇石等。连云港南云台山 主峰玉女峰(625.3m)及周围山地也发现了大 量海蚀阶地、海蚀穴等。
第二节 构造运动 与地质构造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 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 壳运动,习惯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 均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
(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末以前;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
现代构造运动——五六千年前至现代。
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是二种特殊岩相
海侵层位
当地壳下降时,陆地面积缩小,而海洋面 积扩大,称海侵。所形成的地层称为“海 侵层位” .
垂直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水平:新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形成 所谓“超覆”现象。
海退层位
当地壳上升时,陆地面积扩大,而海 洋面积缩小,就是海退。形成的地层 为海退层位.
5.7m未被海水淹没过 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有海生动物蛀孔 2.7米 火山知:这个城镇建于公元前105年的古罗 马时代.公元75年维苏维火山喷发将其部分掩没. 石柱在13世纪下沉到海面以下6.3m;17世纪开 始上升。18世纪中期升出海面,以后又下降, 1826年石柱被淹没了0.3m,1954年被淹2.5m。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3. 速度、幅度和规模的差异性 速度以每年几毫米或几厘米计.非均速。 运动幅度大小不一:如印度次大陆是从 南半球漂移过来的。若以孟买所在的地 理位置为标准点,侏罗纪时在40°S;而 在1.9亿年之后的今天,漂移到19°N, 向北移动了7000km多。
➢ 规模差异很大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垂直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 粗;
新岩层的面积小于老岩层,即所谓 海“侵退层覆位”厚现度象较。大一般保存较好;而 海在退同层一位地厚层度剖较面小上不海易侵完层全位保和存海,退甚层 至位了缺交由失替下,变降出化到现,上沉表升积明的间该过断区程。地,壳称曾为经一经个历沉 积旋回。
3. 地层接触关系
4
2
4
2 1
2
12
1
1
2 1
岩层接触关系
接触关系
定义
特点
地壳运动
不整合面
(1)
地壳处于相对稳 岩 层 互 相 平 一定时间内,沉 定 下 降 的 条 件 行 ,时 代 连 积地区的地壳 下,岩层沉积连 续,岩性和古 运 动 方 向 没 有
整合接触
续,且上新下老, 生 物 特 征 呈 显著改变,古地 这种接触关系叫 递变状态。 形 环 境 也 没 有
三、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1. 地层厚度
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基本得出升降幅 度的定量结论。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岩层 总厚度乃是升降幅度的代数和,在一定程 度上代表该地区该时间下降的总幅度。 现以浅海沉积而论,浅海深度通常只有 200m左右,但在天津蓟县、河北兴隆一 带的元古界沉积地层厚度近10000m。
无
整合接触。
突出变化。
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 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线)高程和 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1953年甘肃省山丹县城与十里铺之间,测 得一条基线全长1188.931m,1954年地震后 缩短了7.7cm。
4. 考古
1749年意大利人从火山 灰中将一古镇废墟挖 掘出来。在城镇废墟 中耸立着三根高12m 的大理石柱,每根石 柱上均保留着相同的 地质遗迹:
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 升降运动,并导致沉积间断。
2
4
1
2
2
2
1
1
1
C.角度不整合
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 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 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 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上也往往保存着古侵 蚀面。
角度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 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4. 方向性(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也称为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 在自然界这两种运动往往相伴而生, “相伴”有二重意思:一是在自然界, 构造运动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单纯的水平 或垂直方向;二是从两种类型运动的相 互关系看,水平运动必然引起垂直运动, 而垂直运动也会引起水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