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节选)》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巢( )
窠( ) ②⎩⎨⎧ 兑( )
蜕( ) ③⎩⎨⎧ 鉴(
)签(
) ④⎩⎨⎧ 曷( )溘( ) ⑤⎩⎨⎧ 孺( )
嚅( )濡( ) ⑥⎩⎨⎧
嗜( )耆( )
蓍( ) ⑦⎩⎨⎧ 胪( )
颅( )鲈( ) ⑧⎩⎨⎧ 殃( )泱( )怏( ) ⑨⎩⎨⎧
倘( )徜(
)
淌( ) ⑩⎩⎨⎧ 纂( )篡( )攥( ) ⑪⎩⎨⎧ 详( )祥( )佯( ) ⑫
⎩⎨⎧
偕( )
揩( )楷( )
谐( )
⑬⎩⎪⎨⎪⎧ 萃( )粹( )
瘁( )
悴( )猝( )
3.近义词辨析
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迷·执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题名·提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
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从文意上看,它首先揭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社会根源——“袁世凯想做皇帝”,一个“想”字形象地揭露了甚嚣尘上的封建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险恶用心;“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一个“溜”字既含蓄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彻底性,又交代了袁世凯阴谋得逞的原因;再次,作者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复古主义其实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他们都企图恢复人吃人的等级社会,让广大人民“变成奴隶”。
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点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对于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如果有的话,试举例说明。
点拨这一观点在这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
如“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这里明显含着“大国”的思想,其时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太多,而这种心理依然在国民心中挥之不去。
“不讲爱国”——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呢?人民遭受疾苦,战争频仍。
又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里鲁迅用的是比较轻松的笔调,但这里饱含着他的沉痛,本没有人乐意做奴隶,而这种做了奴隶还庆幸的情形居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4.本文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分析。
点拨本文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强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痛心。
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
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痛心地叙述了中国的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作家面对这些沉重的现实,如何不痛心呢?然而更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中国百姓的麻木不仁,“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
这些都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灵魂。
第二、愤怒地控诉与批判。
鲁迅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粉饰等级制度的骗人的鬼话。
指出在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不过“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在“乱世”,劳动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
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同时也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本质。
第三、辛辣的讽刺。
鲁迅的杂文泼辣犀利,冷峭峻拔,就如投枪与匕首一样。
鲁迅先生经常用反语来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生、文明进行批判。
本文亦同样可以看到,“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辛辣地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才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才甘心做牛马,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
再如“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们为了掩饰统治者的罪行,粉饰太平,向世人洋洋得意地宣扬“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真的好吗?深刻地揭示出御用文人丑恶的嘴脸。
第四、热烈深沉的爱。
鲁迅先生那宽厚、博大、热烈的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使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的人生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现实社会。
这种深沉的爱使他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
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就是这种深挚的爱,使作者坚信“前面还有道路在”;这种热烈的爱,使作者呼喊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作者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点拨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
走的路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真正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结构图解
灯下漫笔(节选)⎩⎪⎪⎨⎪⎪
⎧ 现实(引子)⎩⎨⎧⎭⎬⎫事(兑钞)想(变奴隶)原因(由小及大)历史(观点)⎩
⎪⎨⎪⎧⎭⎪⎬⎪⎫现象(治乱)本质⎩⎨⎧ 做不成奴隶做稳了奴隶批专制,揭奴性(情理交融)现实(号召)⎩⎨⎧⎭
⎬⎫不满创造(第三样时代)出路(画龙点睛)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的形象性。
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造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这是鲁迅杂文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
他的文章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使敌人无法招架。
《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
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2.鲁迅杂文在语言上用词极为恰当,表现力极强。
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这些词语准确形象,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3.强烈的抒情性。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了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文苑天地】
鲁迅名诗名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素材积累】
微软的在意
李开复刚成为微软公司的市场经理时,带着微软某个著名的软件产品参加了一次软件展示会,会后,他兴高采烈地给整个产品组的所有员工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他在邮件中说:“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在此次展示会上我们取得了全部10项大奖中的9项!让我们一起庆祝和狂欢吧!”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小时之内,他就收到了几十封回信,回信的内容竟惊人的一致,所有人都在问他:“我们没有得到的是哪一个奖项?为什么没有得到?别人比我们好在哪里?从这个失掉的奖项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明年,我们怎么才能包揽全部10个奖项呢?”
李开复后来说道:“在收到邮件的那一刻,我几乎惊呆了!没有想到微软员工竟然会这么在意那个失掉的奖项,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微软为什么能够不
断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为什么能在软件巨人的位置上持续地取得成功!而这一件小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我后半生。
”
感悟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但这个世界多的却是不停地追求完美的脚步,于是就有了卓越,于是就有了成功。
在成功中找“教训”,在“对手”中寻“经验”,这便是前进的保证。
适用范围 1.尽善尽美 2.终点亦是起点 3.美中不足
4.成功的秘诀 5.小可见大 6.“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美文珍藏】
灯下漫笔(节选)
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
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
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
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
这些都可憎恶。
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
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
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
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赏析写《灯下漫笔》时,鲁迅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锐利目光,不仅看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而且说明这种制度是为阔人和凶人服务的,而直接受到损害的则是“悲惨的弱者”。
选文将斗争、批判的锋芒直指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和课文共同揭示了旧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内外原因。
文中的吃人肉筵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吃人的社会现实,行文语言深刻、充满机智,论证严谨而简练。
从文中能看出鲁迅杂文自始至终贯串的一种战斗精神和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的解剖。
答案
基础荟萃
1.①léi②zuǎn③shì④duì⑤lú⑥zhé⑦lüè⑧shuò⑨cuì
⑩xiào⑪lüè⑫hé sànɡ⑬bān⑭lè⑮sāi⑯bì⑰cháo
2.①巢穴、窠臼②兑现、蝉蜕③鉴定、签字④时日曷丧、溘然长逝⑤妇孺皆知、嗫嚅、耳濡目染⑥嗜好、耆旧、蓍草⑦胪列、头颅、鲈鱼⑧祸国殃民、泱泱大国、怏怏不乐⑨倘若、徜徉、流淌⑩编纂、篡夺、攥拳⑪端详、慈祥、佯攻⑫白头偕老、揩油、楷模、和谐⑬荟萃、纯粹、鞠躬尽瘁、憔悴、猝不及防
3.①退化:a.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b.指事物由优变劣。
蜕化:a.指虫类脱皮,b.比喻腐化堕落。
②兑现:a.凭票据向银行换取现款,泛指结算时支付现款;b.比喻诺言的实现。
兑换:指用证券换取现金或用一种货币换取另一种货币。
③执迷:指坚持错误。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④题名:a.指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动词;b.指为留纪念而写上的姓名,名词;c.题目名称。
提名:指在决定人选之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的姓名。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