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精神世界渊源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精神世界渊源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精神世界渊源作者:石佳玉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9年第04期摘要:在陶渊明的存世赋作中,《闲情赋》是其最具特色也最惹人争议的一篇,这首与陶渊明其它作品风格迥异的赋作得到了历代众多读者的解读。

陶渊明既受到儒家济世之心的影响,又十分向往道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诗文作品中也有佛理的流露,他在多种思想中进行调和,最终形成自己的处世哲学。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儒释道一、儒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生于没落的世族大家,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均为高官。

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在为外祖父写的传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曾这样描述:“行不苟合,言无夸衿,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饮,逾多不乱。

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

”孟嘉对陶渊明一生的个性发展和修养有着深刻的影响,年少时期的陶渊明“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其十六),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壮志。

一方面,陶渊明同其他文人一样,认同并接受儒家思想积极入仕的主张,他先后五次做官,“其间休官三次,两次皆休而再做。

”这说明陶渊明对政治理想抱有一定的热情,“他还是关注于政治,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

”然而,从年少到不惑,前后十三年在仕途上的摸索和追寻,陶渊明收获的就只是精神的压抑和痛苦以及不自由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让陶渊明不禁感慨自己“心为形役”,特别是刘裕篡政、代晋而起,让他对政治彻底失望。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让陶渊明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闲情赋》中追求渴慕之人而不得的痛苦,“十愿十悲”中种种的幻灭与委弃,都是陶渊明屡次受挫的政治轨迹的折射,他自嘲自谏,借以排遣理想破灭后的辛酸与愁闷。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儒者的自持,也能感受到陶渊明想去亲近渴慕之人却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他屡次出仕受挫又屡次出仕做官时顾虑重重、犹豫彷徨的心情的写照。

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

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

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古代诗人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珍品,他们以他们的才华和细腻的心灵触动了世人。

在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宗教思想的思考和表达。

虽然他们的宗教信仰多样,但却共同追求着超越尘世的境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诗人与宗教思想的契合,并分析他们如何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信仰和对神秘世界的探索。

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多种多样,其中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道德修养和人伦之道。

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的道。

而佛教思想则更加超越尘世,追求人性的證悟。

在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古代诗人对宗教讨论和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宋代诗人陆游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大家,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宗教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譬如他在《夜行船》中写道:“一轮明月景,天地共长夜。

满船星欲落,沉沉或已出。

”这句诗中,陆游以明月和星光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渴望。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音韵之美,更是他对佛教思想的领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唐代王之涣则是一位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诗人。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对超然境地的追求。

如他在《登鹳雀楼》中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道路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给人以宁静和自然的感觉。

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儒、道、佛三家的影响,他们也吸收了其他宗教思想的营养。

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基督教的思考和借鉴。

他在《却说教坊司马怀旧》中写道:“可怜怀古骨,追思破世痕。

虔心绣房尘,筹史策文珍。

”此诗中,白居易借用与基督教类似的修行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和人文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其他宗教的元素,使他的诗歌更加丰富多样。

总之,古代诗人的宗教思想丰富多样,他们从儒、道、佛等多个宗教的思想中获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

1500年来 “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

2011年7月全国陶渊明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陶渊明专题接受史研究《古今64家陶诗佛音接受总汇》前言:1500年来“佛学视域”中的“陶渊明”重庆丁永忠2011-7-22凭借个人有限的佛学修养和期待视野,笔者从1500年来众多读陶研陶的接受文本中,梳理出了64家的陶诗佛音解读文字,自陶渊明身后的第一解读者——颜延之开始,直至当代最新一位解读者——“笔者”为止,基本反映了历代士人和现当代学人对陶渊明佛教思想接受的大致情况,并名之为《古今64家陶诗佛音总汇》(以下简称《总汇》)。

本《总汇》若再细分阶段,其大致情况是:唐前6家,唐7家,宋16家,元2 家,明5家,清12人,现当代16人《总汇》反映出的“陶诗佛音”接受情况,和当今众多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大致同步,也热烈于宋清两朝和现当代。

虽则如是,各历史时期“佛学视野”中的陶渊明形象又各有特色,这正是一般接受者所不熟悉的地方,现简述如下:一、唐前6家,均为虔诚的奉佛之士,除了慧皎认可陶渊明《搜神录》“傍出诸僧,叙其风素”外,其余5家在一致肯定渊明“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基础上,又各有侧重,其中尤以晋宋时的颜延之、梁代的昭明太子对陶渊明人格情操的解读最具佛教特色。

颜《诔》在肯定陶的“道不偶物,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同时;还以“维摩之默”称赞渊明处世之风——“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再者,渊明长颜延之20岁,可谓“忘年交”,因此诔文之末还恳切地追记了渊明在私宴上对年轻延之的规箴:“违众速尤,迕风先蹶。

身才非实,荣声有歇。

”这“身才非实”一句便是地道的佛教人生观了。

昭明《陶集序》更以佛教“风教”说来评价、赞美陶渊明其人其文。

对此,可参考《总汇》摘录的第64家,即笔者的《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风教”说平议》和《论萧统〈陶渊明集〉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二文,以见其详。

唐前6家论陶的“佛学视野”,为何一直被人忽视,皆因此一时期处于中国佛教的玄学化时期,其佛学言论大都被传统语汇包裹所致。

从佛教影响看陶潜

从佛教影响看陶潜

从佛教影响看陶潜作者:杨明清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2期人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一生深受儒、道学说的影响,使其思想经历了“儒——儒道冲突——道”这样的发展轨迹。

入世和出世的冲突和融合,使其诗文中流露出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儒道两家学说对陶渊明思想与诗文创作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不容置疑的。

而佛教思想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却为相当多的学者所忽略,其实,深入研究陶渊明的诗文会发现其中也闪烁着佛学的火花。

一、东晋时期佛教思想的传播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时正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活跃的时期,魏晋短短200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田园荒芜败落,饥饿疾病时有发生。

百姓生命朝不保夕,家庭妻离子散,在这种混乱的状态下,维系社会的儒家学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道德与信仰再也无法束缚人们的心灵,老庄思想趁机抬头,玄学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刘大杰在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这样写道:那二百多年的佛经翻译,造成了极盛的状况……佛徒在汉末三国时代,在读书界并没有地位。

到了西晋渐露头角,阮瞻、庾凯与沙门孝龙为友,桓颖与竺法深结交,开了名士与僧人结交的风气。

到了东晋此风日盛。

从曹魏到永嘉之乱,晋室南迁,是充满战乱和饥饿的时代,是充满忧患的时代。

“时艰世难,岁无宁日”,佛教成为了当时社会苦难的镇痛剂。

自西晋中叶以后,直到东晋,佛教已经开始从贵族府第走向社会在民间流传开来。

生活在佛学快速发展的时代,积极探索人生真谛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对佛教理义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作出自己的取舍,其无形之中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

时代选择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无愧于他的时代,其思想和诗文创作处处闪现着灵性的火花,蕴含着佛家的智慧。

二、佛学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生活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摘要:陶渊明“任情适意”及“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以一种不忮不求,听任自然的态度,投身于宇宙万物迂流变化,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

陶渊明以这种人生态度找到了他人生的归依,而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今社会是否适用呢?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在现今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实现对超我境界的一种突破,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任情适意;自然天放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为了家庭和事业心力交瘁。

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

生活的单调,情感的孤独,单拈出哪一条不足以使人异化?于是,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渴望回到富于悠闲、富于悠然诗意的往古,对陶渊明古典田园式的诗酒人生心摹手追。

可是,时光不能倒转,回归田园也不值得提倡。

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辨证地看待其任情适意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从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及其人生态度的内涵探析两方面对其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进行辨析。

一、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田园生活任自然陶渊明生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

当时的东晋不但北方完全沦陷在异族手里,南方也有许多战乱。

开始的苏峻叛乱,后来有桓玄叛乱,再后来又有刘裕的叛乱,此外还有浙江海边的孙恩起义等等。

陶渊明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些叛乱,而且他眼见那些人可以不择手段地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许多人。

东晋的两个皇帝都是被毒害死的。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篡位的人,一是桓玄,一个是刘裕,陶渊明都曾在他们手下工作过。

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

归隐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内心很矛盾。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_文化过滤问题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_文化过滤问题

结语
31
参考文献
32
后记
39
摘要
本文主要探 讨 陶渊 明有没有受到佛教 的影 响及这一接 受过程 中的文化过 滤 问 题 。文 中讨论 陶渊 明思想 主要依据 其诗文 作 品,讨论所及两 晋 佛 教主 要 为道 安 、慧 远 师 徒 所传 般若 学 。首先 论证 陶渊 明的确 受 到佛 教思想 影 响 ;其 次探 讨 在 此接 受过 程 中的文化过 滤 问题 :东 晋佛学化 玄学代 表 作 张湛 《列子注 》在 其 中的过滤 性 中介 作用 ;分析现实语境 、文化传 统 、语言 、接 受者个体几个因素 的过滤机 制 , 以及辨 明在 文 化过 滤之 后 ,东晋 佛 教思想 中为渊 明所接 受和扬 弃 的部 分 。
关 键 词 : 陶渊 明 佛教 文化过滤
中 图 分 类 号 : 1109
1
A b str a c t
T his d issertation is d edicated to prov e that Y u anm ing T ao w as effected by B uddhism and to exp lore th e cultural filtration issu es w ithin it. It is com m only agreed that in the E ast Jin D ynasty , the m etaphy sics w 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B u ddhism , and
In the first section , I sum m arized the research done by Y inque C hen about Y uan m ing . C h en argu ed th at Y u an m ing d iscard ed B u dd h ism an d b eliev ed in D ao ism . I found th e w eak p oints in h is argu m ent and asserted that there w as no proo f th at Y uan m in g b eliev ed in D ao or h e rejected B u d d h ism .

佛教对陶渊明的影响

佛教对陶渊明的影响

关 于陶渊 明与东晋佛教 的关系 ,本文拟从东晋末年 当时的社会状况 和 陶渊 明的生 活状况着 眼,考察东晋佛教对 陶渊 明的影响 。 魏 晋时 ,逐 渐兴盛起来 的佛教 的主要教派是大乘佛 教的般若学 ,般 若 学的主 旨是 “ 空无 ” ,该理论与 当时的玄学极 为相近 。此外 ,佛学 用 “ 以 ( 佛 )经 中事数 ,拟配外书 ,以为生解 之例 子。 ” 也 就是讲 经 时以 玄学比附的 “ 格义 ” 的方法讲解佛经 ,加之般若学僧在言谈举止上竭力 仿效名士风度 ,在般若义理的解释上尽量 迎合玄学 风味 ,加上佛教 的般 若学说和玄学在世界观 、方法论 、认 识论 上基本 一致 ,因而二者很 容易 合流 ,其最初表现为名僧和名士的交往。渡江以后 ,交往更为 风行。 当 时的高僧道安 、道生 、僧肇 、慧远 、支遁都兼通玄佛 ,并与玄学名 士周 游清谈 。 玄佛合流 的潮流 ,使东晋社会和士人的心理发生 了很大 变化。鲁迅 说 :“ 到东晋 ,风气变 了,社会思想 平静得 多 ,各处都 夹人 了佛 教的思 想 。再 至晋末 , 乱也看惯 了 , 篡也看惯 了,文章便更和平 。代 表和平 的 文 章 的人 有 陶潜 ” 。 陶潜 ,字渊 明,江州 寻阳柴 桑人 。江 州 寻 阳是个 道教 、佛教 、经 学、玄学各种思潮激烈 斗争 的一个地 区,也 是佛 教思 想最 为活跃 的地 区。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 ( 3 8 1 ) ,慧 远来到庐 山 ,聚众讲 经。数 年后 , 江州刺史桓伊特地为慧远建东林 寺。由于慧远 “ 化兼道俗 ,学综儒玄 ” , 又有着超脱世俗的人格魅力 ,因而吸引了大批 隐士和社 会名流 ,连 上层 统治集 团也非常礼敬慧远 。著名诗人谢灵运 《 庐 山慧远法师诔并序》 中 则写道 : 昔 释 安 公 振 玄 风 于 关 右 ,法 师 嗣 沫 流 于 江 左 , 闻 风 而 悦 , 四 海 同 归 。 尔 乃怀 仁 山林 , 隐居 求 志 , 于是 众 僧 云 集 , 勤 修 静 行 , 同 法 餐 风 , 栖迟道 门。可谓五 百之 季,仰绍舍卫之风 ;庐 山之 ,俯 传灵鹫之 旨,洋 洋乎未曾闻也。 高僧慧远所栖 居的庐 山,象 巨大的吸铁石般 吸引着 众多僧俗 ,终 于 以其众 望所 归不可抵 挡之势成为 当 日中国南 方佛教 界的文化 活动 中心。 居住 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与慧远 近在咫 尺 ,有着令 人羡慕 的得天独 厚 、 近水楼台之优势 ,然而史传中几乎不见陶渊明与慧远 的交往 ,最早 明确 记载他们交往的 ,是佚名的 《 莲社高 贤传》 :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_上_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_上_

Vol.28No.62009年12月第28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09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上)丁永忠(重庆教育学院,重庆%400067)【摘要】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陶渊明的多篇浪漫诗文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

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陶诗;魏晋佛教;亦真亦幻;虚幻满足;宗教想象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09)06-0055-08收稿日期:2009-09-26作者简介:丁永忠(1946-),男,重庆万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美学的研究。

一、弁言:陶诗浪漫特色概说陶渊明其人是浪漫的,但陶渊明的诗文更为浪漫。

陶之诗文不仅真切地反映了他的生活境况和感受,而且还广泛地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自由地发抒他那不受现实羁绊的主观愿望和追求,竭力在自造的境界中觅得安慰和解脱。

乍看来,这好像是对我国传统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承继和沿用,但若加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实有很大不同。

比如,陶渊明写田园风物,总是以意写境,遗貌取神,独抒“胸中之妙”;写假想的“世外桃源”,又全以人间化的形式给予现实主义的细致描绘;写其读书,“尚友”古人,寄言神仙,以及悬想己身死后情境等等,又皆如真有其人其事一般。

如此“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刘熙载语)的浪漫特色,既不同于先秦《庄子》、《楚辞》的淑诡缥渺、意乱迷狂,也不同于晋时郭璞“游仙诗”的构思险怪、造语精圆。

那么,陶潜诗文的这种浪漫特色究竟意味什么呢?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魏晋南北朝道教发展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并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的关系,从中揭示出道教对当时文学的塑造与启示。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学说,起源于先秦时期。

它强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当时的文化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士子们广泛涉猎道教经籍,大量采纳了道教的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这对于当时文学的发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在文学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内涵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以前文学相比,主题内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以前的文学以歌颂帝王、讴歌功勋为主,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更多地关注人生、追求长生和修炼生命的主题。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息息相关,因此成为当时文学中炙手可热的主题之一。

2. 表现形式的创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创新。

诗歌成为当时主流的文学形式,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长生不老、修炼身心的追求。

例如,太山居士刘义庆创作的《世说新语》中,有大量描写道教修炼和修行的诗句。

这些诗句既表现了道教的思想,又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3. 文人的文化身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追求道教修炼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

参与道教修炼成为文人们的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的标志。

例如,文学家陶渊明即是一位著名的道教信徒,他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写道教修炼和求道的场景。

他的诗作激励着当时的文人士子们追求道教的修炼和追求。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的关系互为影响。

道教对当时文学的塑造和启示,带来了创新和突破,为当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弥漫着道教的气息,道教的哲学观念和修炼的理念渗透到作品的方方面面。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自然观与宗教信仰对中西田园诗的影响陶渊明和华滋华斯田园诗浅议
参考文献: [1]Chen Jia.AHistory ofEnglishliterature[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36-39
[2]陈柏松.中西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136—141.
[3]汪榕培.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9—129.
关键词:陶渊明 华滋华斯田园诗 自然观宗教信 仰
分析和比较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 大诗人华滋华斯的田园诗,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共同点,诸 如描写对象,表达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还有类似的诗歌理
论和 写作技巧等,而这些共同点又与他们类似的人生经历
不无关系。两位田园诗大师对待田园诗以及大自然有着出 奇的默契。陶渊明也写过浪漫主义范畴的作品,如著名的 《桃花源记》等。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华兹华斯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当然也不可避免有许多不 同之处。随着对比文学(文化)的兴起,中西方田园诗的差 异,特别是华兹华斯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兴趣。
万方数据
倡的“清静…‘无为”支配着归隐后的陶渊明:他的绝大多数 名篇都是在这之后完成的。陶渊明写过比较玄幻的诗《形影 神》组诗。就是道教对万物生死规律的表述,也对佛教“形尽 神不灭”的思想进行了探讨。
四、结论 仅仅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异或中国的 “Naturalism”和西方的“Naturalism”的不同来概括华兹华斯 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之间的区别是不准确的。两位诗人和两 种田园诗之间存在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根源于西方文化和中 华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不同的宗教观和自然观。同时,诗人 不同的个人遭遇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 诗歌创作生涯。

陶渊明转向道家的思想轨迹_任重

陶渊明转向道家的思想轨迹_任重

《 ( 拟古》)从陶渊明的诗文看,他对儒家学说曾十分痴迷。 如“ :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 辛丑岁七月中赴假还江 陵夜行塗口》)“ ;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经”《 ( 饮酒》其十 六)“ ;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 荣木》)“ ; 奉上天之成命,师 圣人之遗书”(《感士不遇赋》)。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 可能更多地接受了其曾祖父的思想。
又说:“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 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魏书·释老志》记张 陵受道、传道,也有“一切诸神,咸所统摄”的话。葛 洪所说的“太清元君”,就是《华阳国志》中提到的“自 称太清玄元”的张陵。张陵自称“太清玄元”,是把自 己摆到“老子之师”的地位,所以是“大神仙人”,“一 切诸神,咸所统摄”。而“天师”只有老子之师太清玄 元才足以当之,天师也就是老子之师、太清玄元。道教 之所以又称“天师道”,其来由如此。道教的教主是天 师、太清玄元张陵, 不是老子。天师道教徒要出米五 斗,所以教徒又称“米民”。
64
世传统的影响。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为东 晋开国元勋,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为官。身处于这样一 个仕宦家庭,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基础。陶渊明对他的 曾祖父极为推崇:“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 征南国, 功遂辞归, 临宠不忒。孰谓斯心, 而近可得。” (《命子》)而陶侃就是尊崇儒学、反对老庄之言的。他 痛斥“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提出“大禹圣者,乃 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反对“逸游荒醉,生无益 时,死而无闻于后”的不肖行为。曾祖父是陶渊明心目 中的楷模,来自曾祖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案江州在晋成帝咸康中(335-342)世家大族王羲之 任刺史时始置别驾祭酒,别驾祭酒一职,迄刘宋方取消。 王羲之、王凝之父子先后任江州刺史,太元十七年至二 十一年间(392-396),江州刺史皆为王凝之,则陶渊明太 元十八年所做的江州祭酒, 显然应为王凝之的别驾祭 酒。陶渊明所做的江州祭酒,《宋书》卷 39《百官志》有 这样一段记载:

浅析陶渊明与佛教之间的意蕴

浅析陶渊明与佛教之间的意蕴

浅析陶渊明与佛教之间的意蕴浅析陶渊明与佛教之间的意蕴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浅析陶渊明与佛教之间的意蕴内容摘要:本文在前贤今人的考释材料的基础上,结合陶渊明的事迹、著述及时代文化背景,从陶的不参加东晋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个案入手,揭示其中国文化本位立场。

他融会传统的儒道玄思想,以审美代宗教,形成了一种独立世俗的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对后世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应仅仅以诗人和隐士视之。

关键词:陶渊明;佛教;儒道;玄学;审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其中以陶与佛教的关系最为扑朔迷离:唐宋以来流传已久的不入莲社、虎溪三笑的故事向来为人所津津乐道;20世纪以来,陈寅恪、逯钦立等学者对陶渊明与东晋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关系多有考释;今人邓小军、丁永忠等也多有创建;近读扬州大学童李君同学的论文《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下简称童文),对陶渊明最终没有追随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原因作了全面的论述,深叹其立论公允、取材详博。

本文不是从事史料事迹的考辩,而是在前者的材料支持下,探讨陶渊明不入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行动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揭示其丰富的文化意蕴,疏略之处,敬请赐教。

童文对陶渊明最终没有追随庐山慧远佛教集团的原因归结为三条:一是陶渊明思想复杂,但是其行为上大体符合儒家的准则;二是陶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文章论证了他对佛教“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的怀疑;三是陶受桓玄的影响,与慧远佛教集团保持相当的距离。

由于研究视角的限制,对陶渊明的思想深刻挖掘没来得及展开,故结合陶本人的事迹、著述和时代文化背景,详童文之疏略,略其已有之论,以期窥见古代社会文化风气之真实情形。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解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解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解析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题,并且表达了对自然、农耕生活和宁静乡村的向往。

然而,陶渊明也对宗教有着一定的关注,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对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绘陶渊明以其独特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宁静、真实自然和平静心境等田园景象。

他用朴素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在他描述农民耕作、山水风景和四季变化等方面,他总能体现出对大自然真实面貌的感悟,并通过这些描绘传递给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共鸣。

陶渊明与道教思想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与自由,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悠然自得。

陶渊明将这种道教的理念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他赋予田园生活以深远的内涵,将田园视为一个可以返璞归真、摆脱尘世之累的理想居所。

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对虚无缥缈、超越俗世界的描述,这正是道教思想对他创作意识形态的体现。

陶渊明与佛教思想除了道教,佛教也对陶渊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主张无欲无求、舍弃尘世烦恼,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悟透。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欲望、寻求内心栖息地方面的共鸣。

通过描绘自然世界和平静境界,在诗歌中传递了一种宁静和禅意。

总结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以表达对自然、心灵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通过深情描绘田园景象,他传递出对大自然与宁静心理状态的向往与珍视。

陶渊明塑造了一个具有深邃内涵和精神世界的田园形象,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创作。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略论
[ 7]
物, 生而相依附。 ∀ 人死, 则神与形影结合 , 即诗 中所云: ! 三皇大圣人 , 今复在何处 ? 彭祖爱永 年, 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 , 贤愚无复数。 ∀ 陶 渊明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 ! 纵浪大化中, 不喜 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 在他的世界 观中不存在不灭无尽的神灵, 他认为人生而必死, 形尽神灭。他的 ∃挽歌诗& 三首同样表达了形尽 神灭的思想。他在第一首中说 ! 有 生必有死, 早 终非命促。 ∀ ! 魂气散何之, 枯形寄空木。 ∀ 认为人 死则魂魄散, 只留枯木于棺木中, 最后 ! 得失不 复知 , 是非安能觉 , 千秋万岁 后, 谁知荣与 辱? ∀ 神与形俱灭。在第三首末尾两句说 : 大地 , 无须再多虑。 陶渊明与佛教思想的矛盾还体现在因果报应 说上。佛 教大力 宣扬报 应论 , 慧远在 ∃三 报论 & 中说 : ! ∃经& 说业有三报 : 一曰现报 , 二曰生报, 三曰后报。现报 者, 善 恶始于 此身, 即 此身 受; 生报 者, 来 生便 受; 后 报者 , 或 经二 生、三 生、 百生、千生, 然后乃受。 ∀ 总之在他看来善恶皆有 报应 , 虽有先有后, 迟速不同 , 但由于形尽神不 灭, 善恶报应一概无所逃遁。 中国自先秦以来也有善恶相报说: ∃ 周易 %坤 文& 说 : ! 积善之家 , 必有余庆 ; 积不善之家, 必 有余殃。 ∀ ∃论语%雍也& : ! 仁者寿。 ∀ ∃老子& 七十 九章: ! 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韩非子%安危 & ! 祸福随善恶∀ 等。然而对这善恶相报的说教, 从 西汉司马迁以来就有不少人表示怀疑。历史中善 无善报、恶无恶报的事实以及陶渊明自身的经历 使其也是报应说的怀疑者。他在 ∃ 饮酒& 其二中 说: ! 积善云有报, 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 何 事空立 言! ∀ 在 ∃晋故 大将 军长史 孟府君 传& 中 说: ! 仁者必寿 , 岂斯言之谬乎 ! ∀ 又在 ∃怨诗楚 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中说: ! 天道幽且远, 鬼神茫 昧然。 ∀ 尤其在 ∃感士不遇赋& 中 , 列举前代贤士 之不遇 , 得出 ! 疑报 德之若 兹, 俱斯 言之 虚陈 ∀ 的结论。慧远的因果报应说较之于中国本土的善 恶相报说显得更完善更容易迷惑人, 但在持形尽 神灭观的陶渊明看来则更显虚妄、更不可信。 如上所述 , 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是有矛 盾的。有些人说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有 佛教思想。当时他住在庐山脚下, 和慧远所在的 东林寺很近, 他的朋友刘遗民、周续之等与慧远 ! 死去何所 道? 托体同山阿。 ∀ 他认为死亡是常事, 身体归于

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2017年1月第44卷第1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17Vol.44 No.1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詹石窗,程敏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陶渊明非宗天师道教,但对东晋神仙道教的思想及修持之术则有一定接受。

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 修行体验,陶渊明最终形成了“委运任化”的生命观念。

正确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信仰情况,对于全面认识其人生道 路及正确解读陶氏诗文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天师道;神仙道教[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17)01-0067-05陶渊明与道教的关联,南朝诗人张正见在诗歌中已有言发。

唐宋以来,读陶者更是众说纷纭,或云其 诗“多涉仙释”1]233,或以其比附仙人,导引了陶渊明道教信仰研究的先路。

今人陈寅恪先生据陶渊明家世 以追本溯源,进而论定其在信仰上“舍释迦而宗天师”,这种看法于数十年前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学术界 对于陈氏的观点,至今聚讼难决,莫衷一是。

而争论的要点,大抵不出天师道范畴。

鉴于此,本文拟从东晋 社会状况、陶渊明交游及其诗文创作等方面人手,对其道教信仰问题再作探讨,以期推进这个陶学疑难 问题的解决。

一、陶渊明“宗天师”考辨陈寅恪先生早在《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中便对江东的溪族!问题进行过考证,认为 陶渊明血统属于溪族,其家世信仰则为天师道教。

1945年,陈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 中,又作出“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2]205的推论。

陈先生认为温娇曾以“溪狗”言陶渊明曾祖陶侃,史书记载陶侃诸子多凶暴、虓勇,似善战之溪人,且 晋平吴后,曾有迁徙吴境内少数民族之举,则陶侃家族为鄱阳郡溪族。

陈氏对陶渊明出生溪族的推定,其 解结之鱺虽仍需推敲,但结论当符合事实,《晋书•陶侃传》有关其籍贯与风俗的记载可资佐证+3]1782,唯其 论陶渊明宗奉天师道教一事仍需商榷。

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范本模板】

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范本模板】

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姓名:侯怡心摘要:本文在根据教材《中国文学史II》的基础上再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论》、《知道点中国文学》等多种资料从陶渊明的时代文化背景、主要事迹、著述等多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他融汇传统的儒道玄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他的著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立于世的人生哲学。

不仅对后世文学作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不能仅仅以隐士和诗人来看待他。

关键词:陶渊明宗教文学审美儒道玄正文: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

陶渊明诗文中的佛学因缘
韦国兆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3
【摘要】陶渊明虽未接受佛学信仰,但其思想和创作却处处受到佛教的影响.【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韦国兆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崇左,53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谢灵运的山水诗与佛学因缘 [J], 张二平
2.海德格尔思想的佛学因缘 [J], 倪梁康
3.温暖灵魂的一束光辉--鲁迅与佛学因缘谈 [J], 陈一民
4.谢灵运的佛学因缘 [J], 李大伟
5.论梁启超孔教观的转变及其佛学因缘 [J], 曹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谢灵运与道教关系之再审视

陶渊明、谢灵运与道教关系之再审视

陶渊明、谢灵运与道教关系之再审视□姚素华[湖南师范大学长沙 410081][摘要]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

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

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

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道教;天命[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4)03-0069-04道教创立于魏晋时期,陶渊明生活在五斗米道盛行的时期,有据于此,有研究者称陶渊明受到繁盛的五斗米道的影响而信仰道教,谢灵运则因家族宗教信仰的传统而与道教结缘,进而信仰道教。

另有论者则对陶渊明信仰道教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认为陶渊明与道教并无直接关联。

学界纠结于信仰与否的问题上,忽视了对陶、谢生存处境与精神境遇的考察,因而脱离了主体的需求。

本文从主体的生存实际出发,综合其作品,力图对陶、谢与道教的关系作出更为深入的阐释。

一、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魏晋时期,道教盛行于江左之地,尽管“道教之定义及内容,难以一言概括之,其目的因求长寿、幸福、富贵,故行道德。

其祭祀鬼神者,是可谓一种之现世的功利的宗教也。

”[1]42-43道教的核心教义在于长生、得道、升仙。

葛洪于《抱朴子》中极力宣扬神仙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复强调其理论和方法那是可信的,并非虚妄之言。

”[2]这一理论为深处性命朝不保夕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然而作为一般人欲达到得道成仙的目的需要经过艰苦的修炼。

修炼的第一步就是抛却世俗荣利。

葛洪本人也深切体会到舍弃的不易:“世之讥吾者,则比肩皆是也。

可与得意者,则未见其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姓名:侯怡心摘要:本文在根据教材《中国文学史II》的基础上再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论》、《知道点中国文学》等多种资料从陶渊明的时代文化背景、主要事迹、著述等多个方面探讨陶渊明与宗教的关系。

他融汇传统的儒道玄思想,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他的著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立于世的人生哲学。

不仅对后世文学作家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不能仅仅以隐士和诗人来看待他。

关键词:陶渊明宗教文学审美儒道玄正文: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文人竞尚浮诞,驰骋玄理,专事清淡。

这种风气在文学上表现为文学内容空泛,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然而,在这样一个文学的贫困时代里,有一位诗人如同奇葩独放,以其鲜明的色彩和新颖的风格,一洗往日积垢,为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得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

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

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令人永不生厌的话题。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②他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的生活写照。

在大自然的奇山异水之间,陶渊明勤读诗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陶渊明30岁开始步入仕途,但他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现象深恶痛绝,曾几次仕而归、归而仕,最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因为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解绶去职。

从此,他告别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间,开始了“不以躬耕为耻”的幽居生活。

隐居生活使陶渊明的精神得到彻底的解放,他每日弹琴读书以消忧,著文赋诗以明志,时常与乡里邻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

这样的生活使陶渊明对山水田园、风土民情有了真切的体会,他吟诵出一首首清新隽秀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南朝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和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

田园诗约三十首,数量虽少,却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石。

诗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绘了优美清新的田野风光和朴实单纯的人际关系。

一般人认为的枯燥平淡的耕读生活,在他的笔下显得充实美好、摇曳多姿。

作为一个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文人,陶渊明的出世与归隐、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欢乐,都真实地反映在他的咏怀诗里。

他的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一个平淡冲和的隐士风采,他的咏怀诗则让人看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渊明少时即有热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万丈长虹”的壮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这样的诗句跳跃着一个风华正茂的书生的身影。

尽管经历了仕而归、归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渊明仍然无法熄灭心中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之火,他写下了三十多首“火气”十足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等,诗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现出豪气凌云的气魄。

朱熹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朱子语类》)陶渊明在哲理诗上作了大胆的尝试。

魏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垄断诗坛,但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陶渊明的哲理诗却以浓郁的情趣与深刻的哲理而大放异彩。

陶诗的哲理往往从现实中领悟出来,好像在与读者促膝谈心,沁人心脾,警策动人。

③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

(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其作品今存诗121首。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绝非佛教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与佛教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之说,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取舍调和佛道二家,形成“自然”哲学。

《搜神后记》是干宝《搜神记》的续书,也是一部侈谈鬼怪、称道灵异的志怪小说,又称《续搜神记》或《搜神续记》,共十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题陶潜著。

隋唐亦多题为陶渊明所作。

这部作品也是陶渊明深受佛教影响而作。

《搜神后记》在内容上多记神仙方术、鬼物精怪、人鬼交通、山川风物、死而复生及佛教故事等,多采自当时的传闻,有许多都是优美的传说故事。

④神仙方术,作为“侈谈鬼神”的志怪小说,这是它的重要内容。

其中,《丁令威》、《袁相根硕》、《白水素女》都是文明后世的优秀篇目。

如《丁令威》: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

此则文字简洁通俗,然仙人化鹤归乡却写得非常生动,化鹤奇想与翩翩的鹤姿,同仙人高洁渺远的形象妙合无迹。

且空中之言不仅具有民歌俚俗的风格,而且对世间的感叹也颇有深意。

丁令威化鹤归辽的传说,在后世流传颇广。

写方术的如《吴猛》条既写了其道术之奇异,更主要写其为人之孝,很有人情味。

精怪类传说是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继续,尤其在乱世中更易衍生泛滥。

然而随着时代的转换却使之少了原始的天真稚气,添了复杂的景象,珠玉与粪土、迷信与真知杂然纷呈。

精怪作祟害人与人征服精怪的怪诞迷信故事中,亦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的善恶观念。

书中精怪甚多,如狗怪、鹿怪、鹤怪、蛇精、狐精、草木精怪等等。

较有意义的是人征服精怪的故事。

书中死而复生的故事也是较优秀的作品,并多和爱情相联系,如《马子》和《李文仲女》。

《搜神后记》内容庞杂,若剔除其迷信成分,还是曲折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以及精神思想领域儒释道各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影响。

其优秀的传说故事亦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社会理想、是非善恶观念、道德观念及婚姻爱情观念等等。

应当说,陶渊明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家、哲学家,但是从他的著述和行为取向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思想倾向。

从根本上看,他得力于本土固有之儒道两家的思想养分最多,并且有自己的取舍和融会。

作为一介寒士,陶渊明在当时难觅知音,到宋代才迎来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高潮。

这是因为唐宋时期,是儒释道走向真正交融的历史阶禅宗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已经与其母体——印度佛教的禅学迥乎不同。

它彻底破除了任何对语言、概念、思辩、权威、偶像的执着,瞬刻中见永恒,刹那间可终古,劈柴担水即可明道,超越一切时空因果,“我即佛”、“佛在心中”,不是什么理想人格而是这种人生境界才是追求的“本体”。

这一人生境界的高层也就类似于审美境界,依旧没有超脱中国传统智慧的樊篱。

这与陶渊明的最高理想有着深层的相通之处,没有对另一世界的期盼和憧憬,在现实世界即可完成对当下的超越。

这也可用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形容。

不过儒家是追求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在几千年来的中国专制政体下难以落实,而在陶渊明和禅宗的这种人生的审美境界中却很大程度上得以体现。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极盛时期,印度外来文化已被彻底同化,以实践理性、乐感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已经灌注入儒释道三家的骨血深处,加之宋代已无门阀世族势力,平民知识分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于陶渊明也易于接受。

⑤从上可以看出,陶渊明以自身的言行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了独特的篇章。

他以审美代宗教,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立场,推其精神实质,与中国佛教采儒道精髓以创立禅宗,颇有近似之处。

“然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语)!注释: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59页)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59页)③(江赟《知道点中国文学》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77页)④(赵冬栓《魏晋南北朝文学》 306页)⑤(王灵均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