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作者按

一、这是笔者穷极毕生精力所作出的专项研究,现在一再修改下,自己感觉更趋成熟。

二、拙文中使用较多双引号,因为这是采用当事者的原话,须持此本意来解释其内容的。

三、拙文中的逻辑性较强、文字定性较准、词义含意较深,但不能因此前看后忘而导致曲解。

四、能够把我国传统书法中的法书定义昭告于天下,应该说功在当代书法教育利在传统艺术千秋~

五、笔者深切感谢《中国文物报》编辑部给予公开发表的机会~也代替历代先人们再次深表谢意~

六、从2007年7月25日星期3起《中国文物报》总第1540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1期,为连载上。2007年8月8日星期3《中国文物报》总第1544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3期,连载中。2007年8月15日星期3《中国文物报》总第1546期,(收藏鉴赏)周刊第184期,连载下。

传统书法、“字当腕行”、沈尹默

上海涤尘居沈纯理

过去我们学习传统书法,往往不问传统书法的基本定义就开始盲从了,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结果还是不容易弄清楚怎么回事。现在可以简而言之地讲:传统书法主要是指世代相传中具有代表资格的,是以真迹中最高等级、最优秀书写技法为先导的,含有统一的内涵,并已形成主体特征方面的具体形象。又必须清楚什么是书法,“书”就是写,“法”当然是强调要用方法去写。学

习书法原本就是要讲究书写技法,以及字内的学问,所以要从传统书法中,厘定出书写技法中的基本笔法,及其属性与分类,并形成体系性的研究,予以互证来证实其本质的存在。我们应该懂得:只有从传统书法中提取出其中最优秀的技法,才能满足书法教育和形成传统书法学的需要,更能顺利地开展各个专项的有效的研究。

本文主题限于篇幅,有着不易展开的难度,所以笔者只能提纲挈领地应用图表阐述,把传统书法最重要的性质提

。当明确了拙文主题中最基本的定义后,才能依序对每个小标题陆续展开。这是在作最简约的论述,但还得仰取出来

仗读者们在逻辑的推理下有个睿智的抉择。

一、现实中发现的问题

(一)有一件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笔者在1989年赴,X市考察时,偶然听到一位写欧(阳询)体的书法家讲:“我市书法家协会主任某某讲:‘写颜真卿字体的,往往不会写行书’”,其实写欧体的也同样如此。至此,言者无意闻者有心,因为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体会,虽然没有练过颜、欧体,但敏感到当初练过柳(公权)体,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再想到他人,才能觉察到在传统书法中,有的体例确实是不利于发展行书,并且觉得这问题还有个历史性的根源未被发现,而且继续对后人造成影响。于是作了初步的调研,从普通书法爱好者到书法家,从小年龄到大年龄,尤其是集中在以颜体为主攻目标的人,结果得出:他们在书写行书的能力和“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米芾书体上,实在是难以合拍,更是有着难于入门的麻烦。后来经过技法的系统性研究后,才能发觉:这是由书写技法所造成的,是属于运腕与否,即严、宽形式的区别,也就是相对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书写技法。

(二)在现实中大家都以为:只要能写一手好看的字,就算懂得笔法了,其实并非如此~同样在传统中,也不要以为任何历史人物,写了一手漂亮结体就肯定其擅

长笔法,这正是“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的道理所在。为了说明问题,不得不提及宋、元年间有位鲜于枢(1256--1301)和同时代的赵孟頫(1254—1322)。赵是位多才多艺的人,元仁宗称他为书画绝伦,传世作品也很多,粗略地看他的书作,觉得这样评价并不为过,尽管他精通六书,正草隶篆甚能为之,但他仍然不属于笔者的研究对象。有位书家介绍《赵孟頫小楷汲黯传》时评论:“用笔清峻挺拔,笔力沉劲入骨不仅点画‘精到’细腻,而且结字朗逸”。可是《赵孟頫妙严寺记》中的大楷却大相径庭,全文共400字,建字底有三只、而平捺的之字底有三十一只,发现其中没有一笔平捺是规范的,这究竟是风格还是无能呢,笔者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扩大了考察范围,结果是:除了小楷外,赵写中、大楷书字体时,在基本点画中的捺画,当书写时技法始终欠妥,尤其是在行书中的平捺更为突出,在“下笔处”的展毫技法也常有不足。这样笔者要问:“同样是楷书,不过是大小字体的不同,为什么技法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涉及到写行书时尤其欠缺”~而苏轼讲:“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说明楷、行书技法是要一致的~据此而言:“鲜于枢就没有出现该现象”,看来赵是无能于取得“得笔”的效果。笔者认为:要验证书写技法时,最好把小字的基本点画放大,技法幅度也会随之增大,正好可以检验用笔技法,如果缺乏技法的话,那么马上就会露出馅儿,因为这是需要应用技法来处理的,所以要对每个放大效果中的细节,诸如:“下笔处”的展毫现象,体现基本点画的用笔规范,对笔锋顺逆开合的实际应

用、牵丝位置的不断变化等加以审核。现在有人讲赵孟頫小楷技法怎样好,只是局限于小楷,确实没能把大楷字体与行书包括在内,事实正是如此,那么持论者就成为偏颇,很明显这是不懂得全面考察其用笔技法的结果。由此,让我们发现了使用工具者应该有个优劣之分,即:不擅长笔法者在用笔上,就是难于书写大一点的字体,还会存在着楷、行体中技法性的差别。也从而得出:笔法与笔势的关系,即容易分得开,又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相互共存的关联性。然后,正因为赵的书写技

法差异较大,所以他的技法算不上完善,或者应该确定为有问题的技法~笔者把书史上的这一发现,归结为“赵孟頫现象”。必须指出:由于历古以来,缺乏应有的史观与相关条件来看待传统书写技法,那么,该现象至今还在延续中,近代除了沈尹默外,仍然很容易发生在其他书家身上,不过影响到现代书家身上的具体问题,笔者就免谈了。

鉴于中国文字的复杂性,在体例与形式上是多样性的,融合在技法演变过程中,造成传统书写技法在认定基本笔法,以及基本量化的标准上存在困难,所以形成了传统书法的兼容性。然后对间、直接资料性质不予明辨,又造成了传统书法在内容上的混乱,使人不知从何入手为好。要从传统中获取所需,非得真知酌见不可,最好依据拙著《传统书法论证与实践》中的理论体系与技法入门的实践,以遵循严式书写技法即运腕的形式,也就是以“二王”与米氏正统的书体风格为主体,凭借直接资料中(真迹印影本)的优势,作为技法定性与量化的依据,以此形成基础来上溯魏晋,那才是一条通衢大道。听起来很繁复,但是也不必担心,现在已经简约到最切实的理论和最具体的入门方法。不过我们还得学会尊重历史,要善于从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以后深入学习将会带来更大的帮助。

二、历史中存在的问题

再查看史料中的问题。

(一)在唐代因为有了最为显眼的颜体出现,请注意这里有个限制,主要是指颜真卿(709--785)的书写技法。1、从《祭侄稿》字距中发现:牵丝均处于同一角度的斜度,使人感觉其肘部运动大于腕力而刻板得毫无变化,从而证实颜氏只能应用肘部动力,不会运用腕部动作来安排牵丝的变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的笔杆保持着最大垂直度的书写,而《告身》因真实性的系争,就不便作为例证了。2、再把《祭侄稿》的不运腕作为对比。如褚遂良(5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