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黑天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电影《黑天鹅》

【摘要】影片《黑天鹅》讲述芭蕾演员nina担纲《天鹅湖》主演,一人饰演纯洁美丽的白天鹅和魅惑贪婪的黑天鹅两个截然对立的角色。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nina悲剧结局的成因。【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声音;男权主导

《黑天鹅》是2010年出品的心理惊悚影片,是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世界级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nina,和同样曾是芭蕾舞者的母亲住在一起。她的全部生活几乎都被舞蹈所占据,但每当回到家中,母亲对她强烈的控制欲又让她感到窒息。当舞团的艺术总监thomas宣布要在新的演出季中换下《天鹅湖》的首席女演员贝斯时,他要求首席舞者能够分饰两角,既要演出代表纯洁与优雅的白天鹅,又能诠释代表着邪恶与淫荡的黑天鹅。nina对白天鹅的演绎堪称完美,而另一位演员lily则简直就是黑天鹅的化身。在对角色身心认同的体验中,nina 本人经历了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精神炼狱,最终她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创造了辉煌的舞台形象。关于影片的主题内涵,大多数影评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的,有论者以神经症、人格阴影理论来诠释nina,有论者借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剖nina,也有论者认为nina 的悲剧是“本我与超我的自残”所导致的“自我人格分裂”。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影片进行剖析,因为一方面影片对女性

深层心理的深刻揭示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立场;但另一方面菲勒斯中心的男权主导意识弥漫,制造出具有迷惑力的假象,对观众产生误导作用。

一、强悍的女性声音

《黑天鹅》女性主义立场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nina 与母亲之间那种既相爱相依又充满了紧张、焦虑而彼此伤害的母女关系的展现;第二是对女性情欲与艺术创造力关系的探讨。(一)残酷而真实的母女关系

影片相当完整地表现了nina从温顺的乖女儿到开始反感母亲的管束、从情感叛逆到行动反抗并最终完成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nina母亲是一位失意的芭蕾舞者,年轻时因为与导演暧昧怀孕。出于母性本能,她不忍放弃这个小生命,于是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芭蕾。单身母亲倾注全部心血培育女儿长大,而且女儿成长得那么优秀,这给母亲带来欣慰与骄傲。但在母亲的深层意识中,为女儿做出的牺牲是抹不去的阴影和隐痛,它们就像毒素一样日积月累地侵蚀着母亲的情感。在母亲nina无微不至的关爱的背后是母亲专横的意志和控制欲,那是母爱的另一面。她要女儿永远是自己的sweet girl,因为她在女儿的臣服中获得满足感;她渴盼女儿功成名就,因为那是她未竟的舞台梦想在女儿身上的延续;她对nina与舞团总监thomas之间的关系充满猜忌和焦虑,因为她曾经历相似的境遇并开启了不幸的人生之路;她对女儿叛逆行为的反应如此歇斯底里,因为那是她自我牺牲而生成的怨愤在多年积压后的总爆发。

实际上,母亲代替了男性的权威,凝视监管着其他女性,而她本人却正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现在的她,已经拿起了想象中的权杖,成为男权社会的卫道士,监管着她的女儿。更进一步的说就是,在男权社会,男性的权力制度已经内化为女性的自我道德约束,这种内化的权力机制使母亲在追求自我意识的旅途中放弃了自我,回到男性的构建中。

(二)女性情欲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

nina饰演黑天鹅首先面对的是“性”与“情欲”的问题,所以thomas 给她布置回家的功课“touch yourself”,nina的自我成长就是从对自己身体的探索开始的,身体的喜悦震颤伴随而来的是她性别意识的觉醒、独立人格的萌芽;在梦境里体验了与舞友lily 肌肤相亲的性高潮后,nina 饰演黑天鹅有了突破性的进步;而当她彻底摒弃依附型人格拥有了自我意志与力量之后,她才在舞台上真正完成了令所有人惊艳的黑天鹅形象。对女性情欲的探索是影片表达女性声音的另一方面。“黑天鹅”并非“邪恶”的代名词,而是代表着女性被压抑的原欲本能,它是情欲以及由情欲而生发出的力量。nina 成为天鹅皇后,她从白天鹅到黑天鹅的炼狱过程展现的就是女性被压抑的真实,是她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也是她对自己潜在的黑暗世界的探索过程。

相对于家喻户晓的传统《天鹅湖》故事中白天鹅美丽善良纯洁无暇,黑天鹅妖艳魅惑诡计多端,两者互为善恶两极的特点,影片告诉我们,这样两极对立的“仙女”与“恶魔”的女性形象完全是男

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女性的臆想,她们从来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从来不是在这两个极端的,她们要复杂和丰富得多。但影片在张扬这样尖锐高亢的女性主义声音的同时,又伴随着与之不协调的甚至有冲突的男权文化中心的基调,两者相互混淆着纠缠着。

二、男权主导意识的弥漫

影片的第一男性角色thomas的身份是舞团总监,是绝对的权威者、领导者。影片用烘托的手法表现thomas在片中的第一次出场:全景,宽敞的练功房,众演员们在舞团老师口令下跟随着音乐节拍练习基本功;thomas自楼梯而下,俯视着所有人;意识到thomas 的出现,人群中似有小小的骚乱,有人整顿衣衫,音乐重新响起,演员们表演出更饱满的姿态。这几个连贯镜头非常成功地烘托出thomas的男性权威地位。

接下来,他慧眼识珠让nina担纲主演,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致命伤在于把每个动作都做到准确无误却从来不会释放自己。thomas 比nina 自己更了解她,他对她的优越感毋庸置疑,在nina 找寻自我的过程中每一个关键处都有thomas 的引领。托马斯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地位,利用妮娜对他的信任与崇拜,指示妮娜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他指导妮娜如何解放自己,如何更好地演绎黑天鹅;他亲吻她、触摸她,而这一系列举动,恰如穆尔维所分析的电影中的性别权力关系那样,男性获得了对“叙事空间中的女人的控制和占有”。最终,是他成就了nina所谓“完美”的演出,但同样是他,

最终让nina精神崩溃并最终失去一切。

不仅仅是nina,其他舞团女演员也争相向他献爱献身。正是nina 等众多女性作为“勤奋学生”表现出的“尽职尽责”的反应,才将thomas 的男性魅力诗意化、神圣化,矗立起他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thomas 身为舞团总监的权力地位与他的男性性别身份可谓相得益彰,权力地位更突出了性别身份,反过来性别身份又加固了权力地位,这两者不可分离,也由此成就了其性别的优越感。

波伏娃强调,女性只有选择像“自为”一样生存,像超越性“主体”一样以创造性的设计构筑自己的未来,摆脱“他者”和“他性”状态,使女性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解放或达到完善。

反观nina。虽然她具有一定独立意识,但始终没有把自己看成主体,无法忘记自己的“他者”地位,她的全部生活内容便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当她被需要呈现黑天鹅的特质时,这就变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被要求同时扮演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现实生活中,女性也被提出了同样的诉求,一人分饰多角。片中的nina由一只纯真、执着的“白天鹅”,最后却幻化成为邪恶、魅惑的“黑天鹅”,这不能不称之为一种超越,但是遗憾的是,这一超越的设计者却是男导演托马斯,女性虽然想作为“自在”超越自己,成为“主体”,但却依然无法改变男性强迫她所接受的“他者”地位。

三、结语

影片《黑天鹅》一方面表达出非常强悍的女性声音,另一方面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