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开始,妇女运动起初只是为了要求平等权, 即要求“受教育权”、“参政权”,稍后要求 “婚姻自由”、“性解放”、“男女同工同酬” 等,这些具体的要求表明,妇女已发觉自己在这 些方面的“缺席”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随着妇女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者发现,她 们的努力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并不能破坏男权文 化结构。于是,才开始从文化研究中商讨应对策 略,这样才将妇女运动调整到女性主义批评上来。 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各个角 度向男权制社会进攻,推翻以“他”(He)、“男 性”(Man)所构成的传统话语,而建立由女性话 语参与的、由“我们”(We)和我们的(our)构成的 新型话语。


与传统的批评理论不同,它们不是将普通单一的 社会或哲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而是以兼收并 蓄的姿态吸收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弗洛伊 德主义的思想精髓。 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它们得到启发,发现了性别 “压迫”的存在;从解构主义那里,借鉴了文本 分析方法,发现了女性“表达”的重要性;从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得到的启发是:女性话语、 女性心理、女性自我意识等都处在压抑状态中。 在批评实践中,女性主义者往往不受疆界的限制, 而更重视观点和角度的合理性。在众多的女性批 评论著中,批评者相互兼容,探讨着共同关心的 主题,如社会性别、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 经典书目、再现、阅读、主体性、女性特性和男 性特性、欲望等。这些主题伴以各种不同的方法、 角度、理论和观点,贯穿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第一节 女性主义及其媒介批评理论的形成



严格地说,女性主义不是一种批评方法,因为它不具有方 法论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甚至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女性 主义不是一个完整严密的思想体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又要将它作为批评方法来加以介绍呢? 这是因为,女性在观察媒介文化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从 这一视角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尤其是媒介文化中潜 在的问题。每一种媒介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剧、广告甚 至新闻都可能隐含着某些性别的“刻板印象”或性别的 “神话结构”。 认识这其中的文化特性,对于建构当今民主化的话语,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又具有方 法的色彩,而方法色彩的形成则要从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去加以认识。



“女权主义”转变为“女性主义”,这不是 字面意义的简单变化,而是女权运动开始 走丰富内涵的道路。随着运动形式的不断 革新,女性主义对自身的使命有了深刻的 理解,因此,女性主义学理化突出地体现 为思想体系的建设。 从精神来源看,女性主义与存在主义、马 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有着 密切的联系,也是这些学说思想帮助女性 主义走向自身的更新。 现在女性主义一般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 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在西方常常被纳入文化研究的范畴。英 国文化研究派确立了其研究的三大领域:阶级、性别和种 族。性别研究虽然在早期的文化研究还算不上主流,但在 8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观,学术界基本承认女 性主义取向的媒介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美国学者 L.蓉嫩对这种变化曾专门进行过研究,她举例说,在麦 克奎尔著名的《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没有任何内容提 及“妇女”、“性别”、“性意识”或其他女性主义议题, 而在这部著作的修订版中,则鲜明地增加了有关女性主义 内容分析的成分。蓉嫩在她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一书 中将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列为一种新的范式来加以认识,富 有新意。她很注重考察媒介生产过程中的性别编码、媒介 文本层面的性别再现与受众性别心理对文本接受的影响。 这为媒介批评指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道路。当然,就方法 而言,此前有克里斯蒂娃将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研究引入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美国学者蒙福德将意识形态研究引入 对电视肥皂剧的研究。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许多流派,最具代表性 的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 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 义女性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在女性主义的总旗 帜下,进行着各自不同的工作。 在我国,女性主义最早被关注是20世纪初,五四 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启了人们对妇女社会地 位、现实处境的认识,也唤醒了一大批妇女的女 性自我意识。然而,在整个20世纪的漫长岁月里, 由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冲击,女性立场 的观点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率先 引人女性主义批评,出现了一大批批评研究成果。


虽然时间已斗转星移进入了2l世纪,但我们社会 中的大多数女性包括知识女性并不一定了解女性 自身的处境和地位,也不一定清楚19、20世纪妇 女运动的伟大功绩。 事实上,妇女在法国大革命,在欧美黑奴反抗运 动以及劳工运动史上,都有过巨大的贡献,扮演 过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文化中耳濡目染的女性们, 她们大多已习惯于男权文化体系的一切规范,并 按照这一规范去思维与行动。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家西蒙· 波伏娃在她的被奉为女性主义经典的著作 《第二性——女人》中详细地分析了女性如何在 父权文化的包围下,一点一滴地将自己弱化的事 实,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揭示出男 权文化是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罪魁祸首。

从媒介研究角度来说,女性主义是一种新 的范式。这一新的范式在中国的开展,得 益于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世 界妇女大会。这次大会论坛3 000多场专题 研讨会中有关大众传媒的专题研讨会约有 70个。而在大会所举办的24次全体会议中, 也有两次全体会议是关于大众传媒的讨论。 大众传媒也被列人大会《行动纲领草案》 中的“重点关注议题”。


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妇女学最终发展成 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社会性别研究。 这一科学认为,传统学科包括历史学、文 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 哲学等。从妇女的角度看问题,世界的面 貌则大不相同。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引发 了有关妇女与所处社会之间种种关系的大 讨论。 就媒介批评而言,研究的热潮大约兴起 于20世纪80年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 的女性主义批评开始关注大众传媒领域, 女性主义批评从而也成为媒介批评的一股 重要力量。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如何运用于媒介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是多元的,因此,女性主义批 评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流派, 它们都承认妇女受压迫的历史事实,并主张女性 主义批评走出文本(text),为结束现实社会中妇女 处于“第二性”的状态而努力。 总体来看,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有法国派和英 美派两大流派。 前者重理念论的阐述,后者重经验论的阐述。英 美派重实证、经验研究忽视理论思辨,而法国派 重形而上思辨却轻实证研究,虽然两者在女性主 义批评史上平分秋色,但法国派在理论上的建树 显然是英美派望尘莫及的。


80年代以后,两大流派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说明 各派都看到了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它们之 间的批评都具有政治化和个人化的倾向。它们都 吸取了英国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自己的一间屋》、 法国西蒙· 波伏娃的《第二性——女人》和美国贝 蒂· 弗立丹的《女性的迷思》中的思想,其批评理 论的发展均围绕着批判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或 “他者”(the other)而展开。 这两大流派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作 为研究的中心,致力于挖掘妇女在历史、文化、 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 间的相互联系,从文本、语言和心理的角度对性 别歧视进行批判。



这里,女性主义变成一种批判残酷、竞争、个人 主义式的男性价值的标准;女性价值不但提供另 外一种看的方式,而且也提供一种存在方式,这 种方式对父权而言是一种威胁。 持本质论的女性主义者相信,女性价值必须恢复, 必须再复兴。此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社会结 构和利益导向阻碍了女性价值成为主流价值;激 进的女性主义者则强调,女性的沉默是由于男性 主导与强迫的异性意识、中产阶级和核心家庭的 坚持等原因导致的。 自由派的本质论者仍然属于改革主义者,而非采 取革命的主张,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女性应 有的权利。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入 成熟期了;有关电影的女性主义研究则在70年代 形成热潮;而关于电视、报刊通俗文化等的女性 主义研究则在80年代开始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些研究成果已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经典,如 劳拉· 莫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洪宜安 的《看<豪门恩怨>》、珍尼斯· 温尼普的《妇女杂 志探幽》等。 无论是从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意识 形态批评还是解构主义角度,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始终都是从性别关系这一基本结构出发,分析媒 介内容的文本形式,探讨形象的得失,分析刻板 印象等揭示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人类社会关于男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著述洋 洋大观,男性无比自豪、无比自傲地成为历史的 主人。 历史在英文中被写作history,它的构成便是his story。历史便简单不过地解释为“他的故事”— —关于男性的故事。历史既然是男性的历史,女 性在历史上的贡献则往往被抹杀,所有关于女性 的文字叙述,都由男性一手操纵。 在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的挑战下,原有的男权文 化霸权才渐渐展现出旧有意识形态惊人的错误。 男权文化所精心营造的“经典”谎言,开始不攻 自破。于是一切建立在男权文化之上的旧有价值 观念开始动摇,新的自由开放的观念正向人们发 出呼唤。




反本质论的女性主义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企图了解在父 权制文化中,女性的主体性被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在社会 建构的主体背后寻找“本质的”女性特质,他们认为, “女性”并非独立于父权社会之外,而是与之整合的。 反本质论者关心的是,在既有的性别认同与父权社会秩序 之间的连接,同时,分析性别意识与主体性被建构的过程。 现在我们都同意,我们可以改变性别角色,但是反本质论 者则认为,为了解这种改变,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最初是 如何形成性别认同的。 卡普兰认为,如果要超越传统的男性/女性或男性气质/ 女性气质等社会建构,那么我们必须知道,社会建构是如 何转化为人们的记忆的。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不可避免 地要进人精神分析的领域。 事实上,男权社会话语真正的颠覆,是将符号学、意识形 态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等融合在一起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批评类型,女性主义 媒介批评鲜明地表现出它对媒介文化中展 现出的性别惯例的批判态度,女性主义者 们纷纷从性别权力结构观点出发,对大众 传媒中所表现出的与女性有着特殊关系的 “文本”加以分析,从中勘测出女性在社 会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并探寻出构成这样 一种文本的内在机制。 从各种女性主义流派来看,女性主义涉及 了一个相当广泛的领域,这与精神分析学 说、文化人类学、意识形态批评、结构主 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都有直接的 关系。





台湾学者张锦华根据蓉嫩提出的研究范式,将女性主义媒 介研究的内容具体为主要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对传播研究典范层次的冲击(知识论与方法论); (2)建构女性主义观点的传播观点; (3)如何研究媒介产制层面的性别结构(政治经济学、文 化工业); (4)如何研究媒介文本层面的性别再现(内容分析/符号 学分析); (5)如何研究媒介文本效果:受众性别心理(心理分析); (6)如何研究媒介文本之受众效果(文化研究与接收分析); (7)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总结。 目前来看,对媒介进行女性主义批评研究,探讨这些内 容有利于认清媒介批评的本质。




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体系庞大松散, 有时歧义叠出。单就女性主义流派的情形来说, 就十分复杂,包含了所谓“理念论”派和“经验 论”派。 前者重感性描述,而后者则重理论思辨,两派两 种批评修辞格在晚近实现了融合。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安· 卡普兰从哲学层面上将女性 主义分为“本质论”和“非本质论”两大类。 本质论的女性主义假定,文化中有一个与女性有 关的“真理”,被父权制社会所蒙蔽。他们认为, “女性”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有别于“男性”群 体。从本质论上看,女性是超越文化而具有其生 物上的起源的。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本质是 赋予一个更人性、更道德的生存模式,这种模式 引导社会朝向有益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