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方法_曹斌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方法
镇原县武沟九年制学校斌斌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通过改进历史教学方法来使“枯燥”的历史课堂转变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并在历史课堂上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课堂气氛人文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常常认为历史课可听可不听,容枯燥,讲解乏味。

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几乎为零。

那么,是不是历史教学真的就如他们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并非如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学历史活用历史,转变传统的“枯燥”历史课堂为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已势在必行。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历史是一门生动形象有趣的课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高昂的学习劲头永远保持下去,让课堂不再呆板,而是活起来、动起来,昂扬向上,流畅快乐呢?我们不妨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快乐起来,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是真理的母亲”,历史学的功能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

一、设置形象有趣的“导课”。

历史课重在“引”和“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堂课能设计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语应简洁,在设计上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容不同特点选用不
同的方式,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好方式。

一般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导入法,另外还有对联、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地图分析导入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等。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谈几种导课的方法:
1、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节课时,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来说出《三国演义》当中的一个人物,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容。

”由此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2、对联联想导入法:利用对联导入新课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集体好奇,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把握。

如我在讲佛教文化时,给学生展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提问学生:“此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文化现象?”学生回答:“这是描写弥勒佛的对联,体现了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

”教师小结:“佛教是世界三大之一,那么它何时传入中国,怎样兴盛发展,它对我国古代的封建统治有何影响呢?”通过设问引出新课。

3、音乐歌曲激发兴趣导入法
如今的孩子们都喜欢音乐,所以,采用音乐歌曲导入新课也会是个不错的办法。

即新颖又易于被学生接受,还可以烘托环境气氛,从而缩短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例如我在上《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利用《小放牛歌》来引出州桥,课堂效果很好。

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有时几种方法的合用效果会更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关键在于
教师怎样去把握它、运用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二、探究课堂教学技巧,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让历史课堂真正“乐”起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就会成为一个虽然艰苦却十分快乐的事情。

在历史课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如巧妙设置悬念,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恰当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不时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容讲述历史小故事,联系实际谈个人兴趣爱好与历史课的学习情况,走进学生的心灵,“亲其师,信其道”等等。

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巧妙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它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久而久之,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逐步提高成长。

它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教材过渡时设置,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

总之,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只要设置合理巧妙,就会吊足学生的胃口,在高涨的求知欲中快乐学习。

例如在讲到《经济重心的南移》中的“商业的繁荣”中的交子时,我就从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谈起:“大家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会发现它非常方便,那么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设问,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弄清疑问,好奇心大增,使整堂课效果良好。

2、精彩形象的语言讲述:前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


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

根据实践体会,课堂语言要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幽默谐趣,艺术性强,或悲怆感人,或喜悦动情,达到艺术感染教育的效果,并进而呈现给学生清晰的、真实的历史景观。

课堂上结合有关知识巧妙地融幽默于教学中含而不露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知识的领悟,获得非比寻常的功效。

可以在教学中积极使用谚语、顺口溜、谐音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战国七雄”时,学生对于地图中七个国家的位置非常模糊,多次混淆,我就给学生介绍了一个顺口溜“西东齐楚在南,燕北往南。

”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正如法国一位著名演讲家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3、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快捷,它可以选择优美的图片、翔实的史实资料、精心剪辑的录像、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教学,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重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使学生身临其境。

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冶情操。

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而在现实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在讲述《始皇兵马俑》时,借助于图片把气势磅礴的情景展现出来。

讲到唐朝书法绘画成就时,就让学生一起欣赏作品,从中冶情操,增强艺术品味。

讲到《三国鼎立》,就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重回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做一回英雄。

这样就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爱学历史,乐学历史。

4、历史故事的多方巧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说故事层出不穷,精彩纷呈。

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

巧妙利用这一历史宝贵资源,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流光溢彩,增色许多。

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讲课中穿插故事,加深印象。

课堂结束前用故事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还可以为下节课做一个铺垫。

例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时,讲北宋建立时讲桥兵变得故事。

在讲到《贞观之治》时,讲了唐太宗与征的故事,领略了唐太宗的虚怀若谷,征的忠诚正直,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课的印象。

5、课外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与巩固,开展好了会吸引学生去探究未知,更广泛地涉猎知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讲到三国历史时,举办“三国故事会”。

讲到“统一六国时”把学生分组来讨论评价始皇,说说始皇的功与过。

6、走进学生的心灵: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必不可少的因素。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使整堂课在一个轻松欢快环境下进行。

因此,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努力提高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让每个同学知道老师很在意他们,期待他们成功,可使学生很自然喜欢自己,热爱这门课,自然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教学效果。

7、编写历史口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

“口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编成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诗歌、民谣、顺口溜等来提高记忆效果。

编写历史口诀,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数量,加大信息浓度,不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而且记得牢,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

比如,我国历史朝代歌,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编口诀:“义和团起,不到三月遍地红”,反帝爱国立战功,抗击联军逞英雄。

1900铭记心,八国联军占,烧杀抢掠丧天尽,
馨竹难书此罪行。

1901要记住,《辛丑条约》受屈辱,赔款4.5(亿两),反帝活动被禁锢,东交民巷为使馆,拆毁炮台占铁路,“半殖半封”全形成,人民生活更痛苦。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会到教学的美,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从而会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历史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历史本身是一门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

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历史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个性的总和,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世界观的在心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我们常说的通过学习历史学会做人,指的就是人格修养。

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恩格斯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历史在各个学科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才识,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

”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历史人物的介绍与分析,力求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

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心中所涌现的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
同始”不怕牺牲的精神。

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谭嗣同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下豪迈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革命先驱瞿秋白被俘后,面对敌人凶神恶煞般地逼问,坦然回答:“人爱自己的历史,胜过鸟爱自己的翅膀,请不要撕破我的历史。

”不管敌人是威逼还是利诱,瞿秋白始终保持沉默。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口,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谭嗣同、瞿秋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精神,使我们的感情都得到了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改造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之可贵。

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所具有的人文涵,完善人格素质。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得到启迪,从其成长过程中了解人生的意义,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

历史知识有着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教学来谈伦理道德,那只是一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只能增添其枯燥感。

道德与理想的典,古今中外又何其丰富。

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们仍须努力”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正如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像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品德;诸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等。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精神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光荣传统、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巨大精神财富。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我们,
会随之失去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一直被人们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一门重要学科。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学的根本任务;服务现实,启迪未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历史教学,理应把人类历史上那些最能闪耀人类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识,最能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提升,凝练为历史智慧,传授给青年学生,从而提高青年一代的人文素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开启学生潜力之门的钥匙,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本人虽针对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点收获,但自觉还难以让人满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中学新课程教学法——历史篇》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巧》
《名人谈历史》
《历史教学参考——初中版》
《新课程杂志——中学历史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