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台的城市定位与发展对策
邓忠泉
一、区域特点与城市定位
1、农业与土地
东台辖境是世界罕见的处于快速淤长中的滨海平原。尽管过去曾划出大片地域先后设立海安、大丰等县,如今陆地面积仍达3200多平方公里(不包括未来有望取代崇明成为我国第三大岛的东沙),约占全省1/30,人均耕地在国内沿海少见。东台几度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具规模而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农副业的支撑,其农林牧渔总产值多年列江苏第一、全国县级前三位。随着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农林牧渔等产业链势必不断拉长,结构将更加优化,发展空间广阔(法国作为发达的工业国,其围绕农业而形成的GDP则占经济总量主要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不仅是东台农业的可靠保证,也为发展其它产业提供了充足空间。
2、工业与引资
东台的工业经济总量已超过农业,纺机、建材、茧丝绸、电光源材料等行业拥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部分企业已有一定的扩张动力。招商引资是迅速壮大工业规模的捷径,尽管对外交通等硬环境的彻底改善尚待时日,但与发达地区展开错位招商仍有相当大潜力,尤其以本地优势资源及优势企业为基础的嫁接型招商更为奏效,东台纺机厂吸引意大利知名企业合资的马佐里纺机公司为亚洲同行业之最就是成功的范例。
以西瓜为原料的果酒酿造(北京郊区从西班牙引进设备、技术生产的西瓜果酒已上市),以海产、山羊、乳猪等为原料的食品及相关加工业,由优质蚕丝延伸至丝织、印染、服装的产业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引资空间。市里应有得力机构负责各类后备项目的研究、筛选,以前景诱人的项目库作为招商筹码。应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入股在本地成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担保与风险投资公司,以帮助有市场而见效快的新项目尽快上马,在其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
资者加盟。
3、旅游与生态
台商在东台林场征地8000多亩、投资2.5亿元的海滨度假村,内资在新曹镇征地4500亩、投资1.5亿元的生态休闲园,依托台城以天仙配传说及泰山寺等构成的人文景点的相继启动,表明东台的旅游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作为大地绿肺的湿地,其功能与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东台拥有全国最大的滩涂湿地,生态优势不可多得。海潮汇聚的“二分水”奇观又是东台旅游的一大卖点,体会沧海桑田巨变的科普游也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加之以当地丰富土特产尤其洁净而有活力的海产所构成的乡土菜肴,东台的旅游业将具有独特魅力。
鉴于东台丰富的土地资源,调节余地较大,为展示本地生态优势,有条件、也有必要组织力量、以灵活方式将境内盐通高速两侧一定纵深范围构建为省内首屈一指的景观走廊,重点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观赏价值的花木、苗圃、园艺等产业。高速公路三处出口附近布局特色观光、游乐、餐饮等项目,为游客东去海滨、西进台城作铺垫。
4、城市与区域
早期东台县域范围包括现大丰、海安大部及姜堰、兴化局部,加上至今成陆部分,该地区约有面积70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东台地区位于长三角与淮海、里下河与沿海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级“大东海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主体部分,农业基础雄厚,气象一新的农村整体面貌在省内并不多见。该区域工业总体不够发达,未来经济发展的难点及着力点在于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发展。
东台市区长期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仍是区域内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城区,中等城市框架已经形成。从腹地对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的要求而言,东台城区诸多方面显得不相匹配,发展的任务较重。增强中心城市积聚与辐射功能,从而形成有机的城镇网络、带动整体城市化,是东台及全区域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
5、中心城市定位
城市功能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财力,这就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作支撑。产业若要有生命力,就必须具备特色。立足于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生态优势及初
具规模的骨干企业而形成的产业格局,就是东台的产业特色。
东台土地多,对创建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较有利。形成最佳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及各类生产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台设县的历史数百年,有一定文化积淀。动人的天仙配传说、范仲淹为官东台的佳话、近现代一批名人的足迹以及部分人文景观等,都是地方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二胡之乡”、“绘画之乡”等桂冠又可折射出东台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虽不直接体现多少经济效益,但人们普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会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能形成良好口碑,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她是城市的灵魂。
既有“城市总体规划”对东台的定位是:江苏沿海现代化工商业中心城市。这一表述似嫌笼统。根据东台的现状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可定位为:以依托地区资源的特色产业为主导、人居环境与人文基础优良的江苏中部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从境内资源分布及对外交通格局来看,城市远景发展方向有必要跨过通榆运河及新长铁路往东南方向延伸。根据现城区南侧泰山寺、海春轩塔、镇养殖场、人民公园、市养殖场可串联成旅游观光带的特点,宜开辟一条景区干道并越过运河、铁路东延,拓展新的游览项目,以此作为拉开未来城市框架的先导。
二、反思省内区域政策
近代以来,江苏南北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突出现象。其转折点在于:一方面上海的开埠、殖民者入侵等因素导致上海迅速膨胀为远东大都会而直接辐射邻近的苏锡常一带,另一方面大运河的运输地位被津浦铁路取代导致扬州、淮安等运河重镇的一落千丈。历史上淮河流域水利长久失修,发展环境恶化,经济一蹶不振。解放后,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农业优势逐步显现,工业则因基础设施改善缓慢而规模有限。400公里的长江下游至1999年方有江阴大桥通车,受制于长江天堑的阻隔,江北接受上海的辐射大打折扣,生产要素难以大规模集聚。
历届省委、省府对江北发展不可谓不重视,也采取了种种措施,诸如南北结对帮扶、派驻扶贫工作队、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等等,但成效与其预期相去甚
远。对省内区域政策有所反思并非多余。
1、跨江通道与腹部铁路
江北东南部直接沟通上海的跨江通道是该地区尤其是沿海10多个市、县接轨上海、走向世界的命脉,江苏不但在过江通道建设整体启动上滞后,更未采取“先东后西”的步骤。苏通大桥近期才开工,2008年通车,与浙江30多公里长的跨海大桥相当;上海为开发最后一片处女地——崇明岛而即将开建的桥遂工程2006年便可完工(崇明与海门及启东间的路桥同步建成)。1990——1991年间,我曾寄文章给南通市政府,建议在南通建长江大桥,登载于内部刊物“经济参阅”。但据当时的徐市长讲,南通方面曾派人去省有关部门咨询过,答复是南通江面太宽因而不可能造大桥。江苏在构建跨江通道、解决沿海地区交通瓶颈方面动作的迟缓,主观原因是对上海作为江苏的经济中心这一格局认识不够。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作用至今仍无可替代。江苏南自长江北至陇海铁路间4000万人,解放后半个世纪未能通火车,在全国可谓奇观。试想,若江北大部100年前便有铁路直通上海、苏南与上海间隔着长江这样的天堑而未通火车,南北格局会如何?新长铁路北段新淮线区区100余公里,工期竟拖延10多年;淮安以南段若非借扩大内需的国债项目之东风,恐怕也没那么快完工。这条铁路的大部分需等待沪通铁路建成后才能称得上是大动脉,届时将成为新京沪铁路的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