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和压强综合提高专题突破

合集下载

压强变化综合题专项讲解学习

压强变化综合题专项讲解学习

压强变化综合题专项压强变化综合题专项一、压强主要知识点一、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力叫压力。

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挤压作用时就有压力产生。

2、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受力的物体并垂直于被压物体表面。

3、压力不是重力,它们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

(1)压力是由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而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

(2)压力的方向可以向上,可以向下,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即只要指向物体表面并垂直于物体表面即可;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与重力无关,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无其他外力作用时,压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重。

4、压强(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是用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大小的物理量。

“单位面积”应理解为“单位受力面积”是指施加压力的物体与受压力的物体互相接触并挤压的面积。

(2)压强的定义式:p=F/S;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压强的单位符号是Pa,1Pa=1N/m2。

用该公式分析问题时切忌不能单纯用数学观点去分析得出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的错误结论,应注意当满足压力F不变这一条件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才成立,进而得出比例式p1/p2=S2/S1;当满足受力面积S不变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才成立,进而得出比例式p1/p2=F1/F2。

5、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用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用增大(或减小)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液体有流动性产生的。

但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重力大小无关,即一定重力大小的液体可以产生不同的压力、压强。

2、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总复习:压力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总复习:压力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总复习:压力压强(提高)【考纲要求】1、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2、固体压强的计算,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及应用;3、液体压强的特点及相关计算;4、大气压强与流体压强【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压强1.压力:(1)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指向被压物体。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2.压强(1)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2) 公式:P=F/S。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3)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考点二、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考点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证明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要点诠释:(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专题03 压力和压强-浙江中考科学重要模块突破(杭州专用)

专题03 压力和压强-浙江中考科学重要模块突破(杭州专用)

专题03 压力和压强【考向分析】容涉及的不多,但是也不可忽略,尤其是流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中考考题】1.(2019•杭州)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的一位初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为( )A .1250帕B .2500帕C .5000帕D .12500帕【解答】解:中学生平均体重约为500N ,两脚的总面积约为0.04m 2,则他对地面的压强为:p =F S =500N 2=1.25×104Pa ,故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

2.(2017•杭州)如图,甲、乙、丙是三个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的容器,若容器中都装入等量的水(水不溢出),三个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A .甲最大B .乙最大C .丙最大D .一样大【解答】解:如图三容器装入相同质量的水,因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所以,三容器内水的深度关系为h 甲>h 乙>h 丙,由p =ρgh 可知,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关系为p 甲>p 乙>p 丙,故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3.(2014•杭州)如图所示,密度为ρ、厚度为d 、边长为L 的均匀正方形薄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其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

板与桌面间的光滑程度不变,现用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其运动L4,在推薄板的过程中薄板对桌面的压力F 、压强p 和摩擦力f 的变化情况是( )A .p 、F 、f 均不变B .p 大小由ρdg 增大为43ρdg ,F 不变、f 变大C .F 大小由ρL 2dg 减小为34ρL 2dg ,p 不变、f 变小D .p 大小由ρdg 增大为43ρdg ,F 、f 不变 【解答】解:(1)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用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其运动L 4的过程中,薄板对桌面的压力F 不变,故C 不正确;压力的大小为:F =G =mg =ρVg =ρL 2dg ,右端与桌子边缘相平时,受力面积S 1=L 2,此时薄板对桌面的压强p 1=F S 1=ρL 2dg L 2=ρdg , 当用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其运动L 4时,受力面积S 2=L ×(L −L 4)=3L 24, 此时薄板对桌面的压强p 2=F S 2=ρL 2dg 34L 2=43ρdg , 所以,p 大小由ρdg 增大为43ρdg ,故A 不正确; (2)因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所以,在用水平力向右推薄板使其运动L 4的过程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不变,摩擦力的大小不变,故B 不正确,D 正确。

基础考点10 液体内部压力与压强专题突破(解析版)

基础考点10 液体内部压力与压强专题突破(解析版)

基础考点10—液体内部压力与压强专题突破★常考点二:压强计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探究★常考点三:连通器的识别与应用★常考点四:液体内部压力与压强及浮力的综合计算考点归纳★常考点一:液体压力与压强的特点⑴由于液体有重量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力与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及深度均有关,当液体密度一定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成正比;当液体的深度一定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也成正比;且应注意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无关,且其中的h指所求点到最高液面的深度。

(2)液体压强的大小:公式:P=ρgh,从公式可以看出液体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帮你归纳】P=ρgh,适用于所用容器内部液体压强的计算,对于直形容器由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故在计算直形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时还可根据公式P=F/S=G液/S容,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易错警示】在计算公式P=ρgh,中,h指液体内部某一点到最高液面的高度,而与距离容器的高度无关。

(3)三种不同容器的液体内部压力与压强及对接触面的压力与压强专题总结:如下图所示为三种形状不同的容器,若三者底面积相同盛有相同深度的水,则甲容器中水对杯底的压力F<G i液,水对杯底的压强只能由P=ρg h求出而不能由G/S求出;在乙图中水对杯底的压力F=G液,水对杯底的压强P=G/S=ρ水gh;;;在丙中水对杯底的压力F>G液,而压强也只能由P=ρgh求出同样不能由G/S 求出。

当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容器重力也相同),注入同体积同种液体时,由于三种情况下甲中所盛的液体质量最大,丙中所盛的液体质量最少,则根据P=G总/S可知:三者对水平面的压强是P甲>P乙>P丙,而三者对容器底的压强,由于液体的深度关系是:h丙>h乙>h甲所以P甲<P乙<P丙。

根据F=PS可知:下图中(容器等重,底面积相同)当盛有相同深度的同种液体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关系也是相等的;但由于液体的重力关系是:G甲>G乙>G丙,所以对桌面的总压力与压强均是甲>乙>丙。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压力与压强问题(突破提升)含答案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压力与压强问题(突破提升)含答案

一、初中物理压力与压强问题1.如图所示,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则关于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和对地面压力变化量的判断,正确的是( )A .ρ甲>ρ乙,△F 甲<△F 乙B .ρ甲>ρ乙,△F 甲>△F 乙C .ρ甲<ρ乙,△F 甲<△F 乙D .ρ甲<ρ乙,△F 甲>△F 乙【答案】A 【解析】 【详解】两个正方体的边长分别为h 甲和h 乙,h 甲<h 乙,由p =F S =G S =mg S=ρVg S =ρShg S =ρgh可知,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p 甲=p 乙,所以, ρ甲gh 甲=ρ乙gh 乙,h 甲<h 乙故ρ甲>ρ乙;由ρ甲gh 甲=ρ乙gh 乙得ρρ甲乙=h h 乙甲在两正方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高度的部分,由于底面积不变,对地面的压力变化是切去的部分,即△F =ρ△Vg ,则F F 甲乙 =V g V g ρρ甲甲乙乙=S h S h ρρ甲甲乙乙=ρρ甲乙×S S 甲乙=ρρ甲乙×(h h 甲乙)2=h h 乙甲×(h h 甲乙)2=h h 甲乙<1 所以,△F 甲<△F 乙,故△F 甲一定小于△F 乙。

故选A 。

2.将质量相等且分布均匀的圆柱体甲、乙放在水平面上。

若沿水平方向均切去高度∆h ,甲、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p '与切去部分高度∆h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初始高度h 甲<h 乙B .甲、乙初始压强p 甲<p 乙C .ρ甲>ρ乙D .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质量,甲、乙剩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一定是p p ''<甲乙【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由图可知,当沿水平方向均切去高度∆h 时,压强最先变为0的是乙,说明乙的高度小于甲的高度,故A 错误;B .当∆h =0时,根据图可以看出甲的压强大于乙的压强,故B 错误;C .切去相同的高度h ∆,则减小的压强为ΔΔp ρg h =,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切去相同的高度,甲减少的压强大于乙减少的压强,所以根据ΔΔp ρg h =可得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故C 正确;D .因为初始压强甲的压强大于乙的压强,且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所以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根据公式Fp S=得,甲的底面积小于乙的底面积,甲和乙的质量相同,所以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切去相同的质量,则减小的压力相同,所以剩余部分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力相等,因为甲的底面积小,根据公式Fp S=得甲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故D 错误。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与金题精讲及答案(最新)《压力和压强》

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与金题精讲及答案(最新)《压力和压强》

压力和压强经典精讲一、重难点打破1、固体的压力和压强(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其实不都是由重力惹起的,往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假如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3)固体能够大小方向不变地传达压力。

(4)重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以下各样状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F FG F2、压强:(1) 公式 p=F/ S(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成效的物理量。

(3)改变压强的方法及生活中的实例:3、液体的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由:液体受重力且拥有流动性。

(2)丈量:压强计经过 U 型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反应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 3)液体压强的规律: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③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添而增大;④不一样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相关。

(4)压强公式: p= F/S=ρgh公式合用的条件为:液体(5)连通器:两头张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

4、大气压的存在——实考证明:(1)历史上有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3)一般来说,晴日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季比夏季高。

(4)生活中实例: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取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钩④人做吸气运动⑤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5)沸点与压强:内容:全部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高升。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5、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气体或液体)在流动时,流速大的地点压强较小,流速小的地点压强较大。

应用:飞机、水翼船升力的产生。

二、金题精讲题一:如下图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A .用刀切苹果B.用很细的钢丝切肥皂C.铁轨铺在枕木上 D .针头做得很尖题二: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成效与哪些要素相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资料制成的不一样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2025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压强课件(共55张ppt)(含答案)

2025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压强课件(共55张ppt)(含答案)
用于计算静止的液体产生的压强,对流动的液体不适用。
连通
(5)上端________、下端________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里装的
开口
是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
相同
________的;锅炉水位器、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船闸等都是利用
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
4.大气压强
解析
书对桌面的压力F压=G物=2.5
Pa。
答案
2.5
50

.
N,所以p= =
=50

.
变式练习
2.小华的质量为50 kg,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 cm2,他双
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____________Pa,他走路时对水平地面的
1.25×104

压强比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________(填“大”或“小”)。(g取
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从而使背书包的肩膀感觉舒适一些。
答案
D
变式练习
1.扁担做成扁的,不做成圆的,挑东西时可以( A
A.减小压强
B.省力
C.减小压力
D.省功
)。
考点2.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2】将重为2.5 N的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书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
0.05 m2,则书对桌面的压力为________N,压强为________Pa。
10 N/kg)
考点3.液体的压强
【例3】如图所示,容器内装满水,g取10 N/kg,那么水中E处受到
的压强是(
)。
A.10 Pa
B.100 Pa
C.1×103 Pa
D.1×104 Pa
解析
使用公式p=ρgh 计算液体的压强时要正确理解h的意义和单位。

第03讲.提高班.固体压强难题突破.

第03讲.提高班.固体压强难题突破.

3
放在水平桌面上时,若接触面积为 S,则 ( A.它对桌面的压力为 B.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G 2 2G S

C.它对桌面的压力为 G D.将木条伸出桌面外的部分切去,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答案】 C、D
G 2S
【例9】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把书包带做得宽些,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答案】 D
从图中可看出: Sa Sb , Fa Fb ∵两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 ∴ Ga Gb 又∵a、b 均为圆柱体,且放在水平地面上,
p F G gV ghS gh S S S S ,∵ pa pb ,即 a gha b ghb

从图中可以看出 ha hb , a b . 【答案】 A 【例15】 (能力提高) (2009 崇文二模)甲、乙两个正方实心体,分别由密度 1、2 的物质组成,将 它们放在水平地面上,甲对地面的压强为 p1 ,乙对地面的压强为 p2 .若把甲放在乙的上面时 乙对地面的压强与把乙放在甲上面时甲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p A B GA S B 2GB S B 6G 1 B 2 S A (2G G ) pB 地 (GA GB) S B 6GB 1 B B 3 把②、③代入①可得出: .
【答案】 D 【例19】 ( 2009 西城二模)图是表示甲、乙两种物质 “ 质量与体积关系 ” 的图像.由图可知,物质 __________的密度比较大.用这两种物质分别做成 A、B 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正方体.把它们 放在水平地面上, A、B 两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 pA : pB _______ .

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知识精讲

初三物理专题:压力和压强【本讲主要内容】专题:压力和压强1、理解压力的概念。

2、掌握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3、能应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思路和方法。

6、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会用P=gh ρ解释现象,进行简单问题的计算。

7、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8、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记住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9、大气压在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10、通过实验,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压力的概念,与压强的区别联系;2、深刻理解P=SF 和P=gh ρ这两个公式;【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 的物体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2023年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突破——压力和压强的综合计算

2023年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突破——压力和压强的综合计算
(2)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3.(1)1.2×104Pa;(2)15kg
【详解】解:(1)根据压强公式可知,小李站在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强为
(2)由于步行时会有单脚与地面接触的情况,故小李站在冰面上时,冰面能承受小李双脚所产生的最大压力为
为了能安全在冰面上行走,小李及物体的最大质量为
小李能背物体的最大质量为
2023年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突破——压力和压强的综合计算
1.如图,轻质杠杆AB可绕O点转动,在A、B两端分别挂有边长为10cm,重力为20N的完全相同的两正方体C、D,OA:OB=4:3;当物体C浸入水中且露出水面的高度为2cm时,杠杆恰好水平静止,A、B两端的绳子均不可伸长且均处于张紧状态(g=10N/kg)。求:
(1)木块未放入水中时,容器B中的水对容器B底部的压强;
(2)木块缓慢放入容器B中,当木块最终静止时,溢出的水的体积;
(3)把木块取出,再从B容器中抽出质量为 的水倒入容器A中后,最终水对A容器底部压强。(木块不吸水,不计取出木块时表面沾的水)
19.某家用轿车的总质量1200kg,家用轿车的额定功率30kW,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0.02m2。求:
20.如图所示,为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使用的卡车,该车满载后总质量为50t,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 ,以90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卡车的牵引力做功的功率为150kW,该车行驶时每16s消耗柴油150g。(g=10N/kg,柴油热值 )求:
(1)该车满载时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1)小李站在冰面上对冰面的压强为多大?
(2)为了能安全在冰面上行走,小李最多能背多少千克的物体?
4.氢能被视为未来的理想清洁能源。图所示为一款氢气燃料汽车,该车车身的质量(含燃料的质量)为1890kg,储罐中可充人5kg高压氢,若搭载人的总质量为110kg时,轮胎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约为0.2m2,则:(g取10N/kg)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压力与压强(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详细答案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压力与压强(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压力与压强问题1.如所示,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块放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若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留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为p',则()A.p < p' B.p > p' C.p= p' D.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详解】设原来物体的重力为G原,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1;给原来的物体增加G部分的物体,如图所示,成为规则物体,那么,整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1111G G G G Gp pS S S S+==+=+原原总;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设此时剩余部分的重力为G',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2,根据第一幅图的情况可知,质量和面积是等比例减小的,所以总压强是不变的。

根据关系可知:G G G G Gp pS S S S+==+=+总2222''';根据p总相等可得:1G Gp pS S+=+2'那么:1G Gp pS S=2-'->0所以:p>p′;故选B。

2.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

取两块质量相同的橡皮泥,将一块橡皮泥撑开成碗状放入甲液体中,将另一块捏成球形状放入乙液体中,橡皮泥静止后如图所示。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橡皮泥受到的浮力 F 甲=F 乙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液甲<p 液乙C .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D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 地甲>p 地乙【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 .橡皮泥在甲液体中漂浮,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甲=G ,橡皮泥在乙液体中悬浮,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乙=G ,所以F 甲=F 乙,故A 符合题意;B C .两个相同的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中分别盛有相等体积的不同液体甲、乙,当放入橡皮泥后,液面仍然相平,说明橡皮泥排开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由于橡皮泥受到的浮力F 甲=F 乙,则=V g V g ρρ甲乙甲排乙排=ρρ甲乙液体甲、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 gh ρ甲甲液甲 =p gh ρ乙乙液乙由于=ρρ甲乙,=h h 甲乙所以=p p 液甲液乙,故B 、C 错误; D .容器对面的压强分别为G G F p S S +==液甲甲容地甲 G G F p S S+==液乙容乙地乙 由于液体甲、乙的体积相同,密度相同,所以液体甲、乙的质量相同,重力也相同,所以p p =地甲地乙故D 错误。

【物理】中考物理压力与压强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物理】中考物理压力与压强解答题压轴题提高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压力与压强问题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静止在水平而上,甲对水平面的压强比乙小,下列方案中一定能使甲对水平而压强大于乙的有L期rn n ।方案:①将甲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剩余部分上方②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③将乙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A. 0个B. 1个C. 2个D. 3个【答案】B【解析】【详解】①将甲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剩余部分上方,此时甲对地面的压力不变,受力而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根据公式p=二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变为原来的25倍,而乙对地而的压强没变,甲对水平而压强不一定大于乙对水平而压强;②将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此时因为乙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都变为了原来的二分之一,根据公式P=£可知乙对地而的压强不变,而对甲来S说受力面积没变,压力增大,所以甲对地面的压强增大,但甲对水平面压强不一定大于乙对水平而压强:③将乙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并将切去部分叠放在甲的上方,此时乙对地面的压力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而受力面积不变,根据公式可知乙对地面的压强将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甲此时对地面的压力为! G/. + G中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力,而甲与地面的接触面枳小于2乙跟地而的受力而积,所以根据P=-可知甲对水平而压强一定大于乙对水平面的压强.S故选B.2.如所示,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块放在地而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若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留下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为P',则()A. p<p'B. p> p C・P=P' D.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详解】设原来物体的重力为G %,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i;给原来的物体增加G部分的物体,如图所示,成为规则物体,那么,整个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为:G|Q +G G. G Gp =- ...... = = p + —忘■■S、 5沿虚线将该物块切去一部分,设此时剩余部分的重力为G,,梯形的下表面积为S2,根据第一幅图的情况可知,质量和而积是等比例减小的,所以总压强是不变的。

中考物理专项突破题集专题10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结合题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项突破题集专题10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结合题含解析

专题10 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结合题1. 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内装满同种液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图3所示,则:①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a p 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 a F b.②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a'p b'、压力F a'F b'.(均填“>”、“<”或“=”)【答案】①=,>;②<,=.【解析】①因为是同种液体,深度不变(相同),根据p=ρgh,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a=p b,压力的大小关系F=PS,P a=P b,S a>S b,所以F a>F b.②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的重力与液体的重力之和,所以F a'=F b',根据P=F/S,因为F a'=F b',S a>S b,所以P A<P B.2.(闵行一模)如图7所示,底面积为S容的薄壁容器内盛有密度为ρ的液体,液体体积为V 液、深度为h,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相等,则容器的质量为.若将该容器倒置,则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将(后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ρ(hS容-V液);变大;变小.【解析】①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相等,即p液=p桌ρgh=(m液+ m容)g/ S容=(ρV液+ m容)g/ S容m容=ρ(hS容 -V液)②若将该容器倒置,则倒置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受力面积减小,压强p=F/S将变大.③原来容器为口小底大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若将该容器倒置,变为口大底小的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所以变小.3.如图5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轻质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对地面压强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出部分乙后,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若甲、乙减少的质量分别为m甲、m乙,则()A.m甲一定等于m乙B.m甲一定大于m乙C.m甲可能小于m乙D.m甲一定小于m乙【答案】B【解析】①原来甲与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根据p=ρgh可得ρ甲gh甲=ρ乙gh乙因为h甲>h乙所以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为ρ甲<ρ乙.压力的大小关系F=PS 因为P甲=P乙、S甲>S乙,所以F甲>F乙.质量关系m甲原来>m乙原来.②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相等V甲=V乙,因为ρ甲<ρ乙,所以剩余的质量为m甲余<m乙余③减小的质量△m = m原来−m余.因为m甲原来>m乙原来,m甲余<m乙余,所以甲、乙减少的质量△m甲一定大于△m乙故选B.4.(2021嘉定一模)如图3所示,两个完全相同足够高的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内部盛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A、B.现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分别浸没在A、B液体中,此时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分别为p A和p B,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F A和F 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p A=p B,F A=F BB. p A<p B,F A=F BC. p A<p B,F A<F BD. p A>p B,F A>F B【答案】B【解析】①由图可知,质量相等的A、B两种液体,A的体积大,根据公式ρ=m/V,A的密度小于B的密度,②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分别浸没在 A、B液体中,因为两个容器完全相同,所以液面上升的高度△h相同,所以当放入金属球时,液体增加的压强为△p=ρg△h,根据该公式可知,A增加的压强小于B增加的压强.③放入金属球前,A、B两液体质量相等,所以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又因为两容器底面积相等,所以根据公式P=F/S得,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所以放入金属球后A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小于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④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容器、液体和金属球的总重力,因为所用容器和金属球完全相同,两液体质量相等,所以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相等.故选B.5.(2021虹口一模)如图2所示,盛有液体甲的轻质圆柱形容器和均匀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甲、乙质量相等.现从容器中抽出部分液体甲并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乙,使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相等,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则()A.p甲一定大于p乙B.p甲一定小于p乙C.p甲可能大于p乙D.p甲可能小于p乙【答案】A【解析】①盛有液体甲的轻质圆柱形容器和均匀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甲、乙质量相等,所以对面的压力相等,因为甲容器的底面积小于乙的底面积,由P=F/S 可知,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地面的压强.②现从容器中抽出部分液体甲并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乙,使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相等,因为压强的变化量相等,而原来甲对面的压强大,所以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依然是甲的大. 故选A.6.(2021徐汇一模)如图4所示,形状、体积、质量相同的长方体容器甲、乙置于水平地面,盛有a 、b 两种体积相同液体,其密度为ρ a 和ρb ,此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p 乙.现将它们顺时针旋转90°,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Δp 甲、 Δp 乙.若Δp 甲>Δp 乙,则()A .ρ a <ρ b , p 甲一定等于p 乙B .ρ a <ρ b , p 甲可能大于p 乙C .ρ a >ρ b , p 甲可能等于p 乙D .ρ a >ρ b , p 甲一定大于p 乙 【答案】C【解析】容器相同,所以容器自身重力导致的压强变化量相同,只需考虑液体压强即可,设液体体积均为V ,图甲中变化前底面积S 1,变化后底面积S 2,所以甲、乙对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a 21ΔV V p g S S ρ=-甲()b 21ΔV Vp g S S ρ=-乙() 因为△p 甲>△p 乙,可得ρ a >ρ b ; 此时a 1V p g S ρ=⋅甲b 2Vp g S ρ=⋅乙 因为ρ a >ρ b ,S 1>S 2,所以p 甲、p 乙大小无法确定,故选项A 、B 、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故选C.7.(静安一模)如图2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薄壁薄底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圆柱体和容器的高度相等但底面积不同,甲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现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则甲、乙的密度ρ以及它们截取或抽取部分质量m的关系是()A.ρ甲>ρ乙;m甲>m乙B.ρ甲>ρ乙;m甲<m乙C.ρ甲<ρ乙;m甲>m乙D.ρ甲<ρ乙;m甲<m乙【答案】C【解析】①甲对地面的压力为F甲,液体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乙,因为甲为均匀圆柱体,乙为规则的圆柱形容器,所以F甲= F乙,则m甲= m乙,由图可知:S甲>S乙,h甲>h乙,所以V甲>V乙根据公式ρ=m/V,得出ρ甲<ρ乙;②根据原来当压力相等时F甲= F乙,高度h甲>h乙进行推理:如果高度h甲=h乙,则压力F甲<F乙,现在沿水平方向截取部分圆柱体甲并从容器内抽取部分液体乙,使得它们剩余部分的高度或深度均为h,则压力的关系为F甲余<F乙余,重力关系G甲余<G乙余,质量关系m甲余<m乙余,③截取或抽取部分的质量为:△m=m原来-m剩余,因为m甲原来= m乙原来,m甲余<m乙余,所以△m甲>△m乙,故选C.8.如图11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2×10-2米2,盛有足够多的水,置于水平面上..①.若容器内水深为0.3米,求水的质量m水..②.求水面下0.1米深度处水产生的压强p水..③.现将一个边长为a、质量为m的正方体放入容器内的水中后(水未溢出),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p容恰好等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p水,求该正方体的质量m. 【答案】①6千克;②980帕;③m≤ρ水a3.【解析】①m水=ρ水V水=1×103千克/米3×0.3米×2×10-2米3=6千克②p水=ρ水g h水=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980帕③△p容=△p水△F容/S=ρ水g△h水mg/S=ρ水g(V排/S)mg=ρ水V排由于V排≤a3所以m≤ρ水a39.如图12所示,质量为0.5千克、底面积为1×10 2米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中盛有质量为2千克的水.①求水的体积V.②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p.③若在容器中抽出一定质量的水,使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小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两倍,求抽出水的质量范围.【答案】①2×10-3米3;②2450帕;③∆ m水<1.5千克.【解析】①V=m/ρ=2千克/(1×103千克/米3)=2×10-3米3②F=m总g=2.5千克×9.8牛/千克=24.5牛p=F/S=24.5牛/(1×10-2米2)=2450帕③p地<2 p水[(m容+m水-∆ m水)g]/ S<2(m水-∆ m水)g/ S2.5千克-∆ m水<2(2千克-∆ m水)∆ m水<1.5千克10.薄壁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面上,容器重为0.2牛,底面积为2×10-2米2,其内盛有1千克的水.①求水的体积V.②现将一体积为1×10-4米3的实心均匀小球浸没在该容器的水中,放入前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p水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变化量∆p地如右表所示,求小球的密度ρ.【答案】①1×10-3米3;②5×103千克/米3.【解析】①V=m/ρ=1千克/(1×103千克/米3)=1×10-3米3②∵△p水=0,∴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球的体积△p地=△F地/S△p地S=G球-G溢水△p地S=ρV球g-ρ水V溢g196帕×2×10-2米2=(ρ-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1×10-4米3ρ=5×103千克/米311.如图14所示,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容器足够高),盛有0.2米深的水;圆柱体乙的底面积为0.005米2、高为0.8米,密度为2×103千克/米3.①求水对甲容器底的压强p水.②求乙的质量m乙.③若在乙上方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并将切去部分竖直放在甲容器内,使甲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求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Δp甲.【答案】①1960帕;②8千克;③1470帕.【解析】①p水=ρ水g h水=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②m乙=ρ乙V乙=2×103千克/米3×0.8米×5×10-3米3=8千克③设在乙上方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重力为∆G乙,甲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即F甲=F乙G水+∆G乙=G乙-∆G乙m水+∆m乙=m乙-∆m乙2千克+∆m乙=8千克-∆m乙∆m乙=3千克∆V乙=∆m乙/ρ乙=1.5×10-3米3∆h乙=∆V乙/S乙=0.3米∆h水=∆V乙/S甲=0.15米∵h水=0.35米>∆h乙∴切下部分浸没∆p甲=ρ水g∆h水=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5米=1470帕12.如图12(a)所示,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水的深度为0.1米.①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②求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③如图12(b)所示,将容器放在面积为4×10-2米2的正方形木板中央,并置于水平地面上.现有物体A、B(其密度、体积的关系如上表所示),请选择一个,当把物体浸没在容器内水中后(水不会溢出),可使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Δp水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加量Δp地的比值最大.(a)选择________物体(选填“A”或“B”).(b)求Δp水与Δp地的最大比值.【答案】①980帕;②2千克;③2:1.【解析】①p水=ρ水g h水=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980帕②m水=ρ水V水=1×103千克/米3×0.1米×2×10-2米3=2千克③(a)A;Δp水:Δp地=(ρ水g Δh水):(ΔF地/S木)=(ρ水g2V/S容):(ρ水2V g/S木)=2:113.如图11所示,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1×10-2米2,容器内水的深度为0.2米,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求:①水的质量m水.②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③现有A、B两物体,它们的密度、体积的关系如表所示,当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时(水不溢出),求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p水与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的增加量∆p桌的比值之差.(用字母表示)【答案】①2千克;②1960帕;③2ρ水/3ρ.【解析】(1)m水=ρ水V水=1×103千克/米3×1×10-2米2×0.2米= 2千克(2)p水=ρ水gh=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3)A:∆p水/∆p桌 =ρ水/ρB:∆p水/∆p桌 =ρ水/3ρ比值之差:2ρ水/3ρ14.(青浦一模)如图9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2×10-2米2.乙的重力为60牛、底面积为3×10-2米2.①求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乙.②若将一物体A分别浸没在容器甲的水中(水未溢出)、放在圆柱体乙上表面的中央时,水对容器甲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与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相等.求物块A的密度ρA. 【答案】①2000帕;②1.5×103千克/米3.【解析】①p乙=F乙/S乙=G乙/S乙=60牛/3×10-2米2=2000帕②Δp'甲=Δp'乙ρ水gh'-ρ水gh=F'乙/ S乙-F乙/ S乙ρ水g V物/ S甲=m物g/ S乙m物/V物=ρ水S乙/ S甲ρ物=1.0×103千克/米3×3×10-2米2/ 2×10-2米2=1.5×103千克/米315.(2021金山一模)如图16所示,密度为1×103千克/米3的长方体甲竖直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其边长如图所示;容器乙中有0.1米深的液体.求:①长方体甲的质量m;②长方体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③将长方体甲由竖放变为平放,若甲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变化量与液体对容器乙底部的压强相等,求液体密度ρ.【答案】①3千克;②2940帕;③2×103千克/米3.【解析】①m=ρV=1×103kg/m3×0.1m×0.1m×0.3m=3kg②p=ρgh=1×103kg/m3×9.8N/kg×0.3m=2940Pa③p乙=△p甲ρ液gh液=ρ甲g△h甲ρ×9.8N/kg×0.1m=1×103kg/m3×9.8N/kg×(0.3m-0.1m)ρ=2×103kg/m316.(松江一模)如图12所示,水平地面上置有圆柱体甲和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甲的底面积为1×10-2米2、高为0.3米、密度为2×103千克/米3.乙的底面积为2×10-2米2、高为0.25米,盛有0.1米深的水.①求圆柱体甲的质量m甲.②求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③将甲竖直放入乙容器中,求此时乙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乙.【答案】①6千克;②980帕;③3920帕.【解析】①m甲=ρ甲V甲=2×103千克/米3×1×10-2米2×0.3米=6千克②p水=ρ水g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980帕③水的最大深度为h水=V水/(S乙-S甲)=2×10-2米×0.1米/(2×10-2米2-1×10-2米2)= 0.2米因为 0.2米<0.25米,所以无水溢出.m水=ρ水V水=1×103千克/米3×2×10-2米2×0.1米=2千克p乙=F乙/S乙=(G水+G甲)/S乙=(2千克+6千克)×9.8牛/千克/2×10-2米2=3920帕.17.(2019金山一模)如图11所示,均匀圆柱体A和薄壁柱形容器B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B的底面积为2×10-2米2,其内部盛有0.2米深的水,求:①水对容器B底部的压强p水;②容器中水的质量m水;③现沿水平方向在圆柱体A上截取一定的厚度△h,并将截取部分浸没在容器B水中(无水溢出),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Δp水和容器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增加量Δp地如下表所示.求圆柱体A的密度ρA.【答案】①1960帕;②4千克;③2×103千克/米3.【解析】(1)p水=ρ水g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2)m水=ρ水V水=1×103千克/米3×2×10-2米2×0.2米=4千克(3)圆柱体A上截取的重力⊿G A=⊿F=Δp地S B=1960帕×2×10-2米2=39.2牛∴⊿m A=⊿G A/g=4千克⊿p水=ρ水g⊿h980帕=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h水升高的高度⊿h=0.1米水升高的体积⊿V1=S B⊿h=2×10-2米2×0.1米=2×10-3米3ρ=⊿m1/⊿V1=4千克/2×10-3米3=2×103千克/米318.(2021松江一模)如图10所示,边长为0.1米、密度为5×103千克/米3的均匀正方体甲和底面积为2⨯10-2米2、高为0.3米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桌面上,乙容器内盛有0.2米深的水.求:①甲的质量m甲.②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③现将一个体积为3⨯10-3米3的物体丙分别置于正方体甲上方和浸没在乙容器内的水中,甲对桌面压强的增加量Δp甲恰好为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水的4.5倍,求物体丙的密度ρ丙.【答案】①5千克;②1960帕;③1.5×103千克/米3.【解析】①m甲=ρ甲V甲=5×103千克/米3×(0.1米)3=5千克②p水=ρ水g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③若无水溢出,可以求水升高的最大高度为△h水=V丙/S乙=3⨯10-3米3/2⨯10-2米2=0.15米因为0.15米>0.1米,所以物块放入乙容器后,有水溢出,∆h水=0.1米∆p甲=4.5∆p水∆F甲/ s甲=4.5ρ水g∆h水(G丙/ s甲=4.5ρ水g∆h水)ρ丙g V丙/s甲=4.5ρ水g∆h水ρ丙⨯3⨯10-3米3/1⨯10-2米2=4.5⨯1.0×103千克/米3×0.1mρ丙=1.5×103千克/米319.(2019闵行一模)如图10所示,盛有水的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实心均匀圆柱体乙均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1×10-2米2和0.5×10-2米2.现将两完全相同物块分别放入容器甲中和叠在圆柱体乙的上方,放置前后容器甲、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p 甲、p 乙如下表所示.求:⑴ 容器甲中原来水的深度. ⑵圆柱体乙的质量.⑶请根据相关信息判断物块放入甲容器时,水是否溢出,并说明理由. 【答案】(1)0.1米;(2)0.5千克;(3)ΔF 甲=G 物所以没有溢出. 【解析】(1)h 水=p 水/(ρ水g )=p 甲/(ρ水g )=980帕/(1000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2)G 乙=F 乙=p 乙S 乙=980帕×0.5×10-2米2=4.9牛m 乙=G 乙/g =4.9牛/(9.8牛/千克)=0.5千克(3)圆柱体乙对地面压力增加量ΔF 乙=Δp 乙S 乙=(1960帕-980帕)×0.5×10-2米2=4.9牛G 物=ΔF 乙=4.9牛甲容器对地面压力增加量ΔF 甲=Δp 甲S 甲=(1470帕-980帕)×1×10-2米2=4.9牛 ΔF 甲=G 物,所以没有溢出.20.如图12所示,均匀立方体A 和薄壁柱形容器B 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A 的体积为1×10-3米3,密度为2×103千克/米3;B 的底面积为6×10-2米2,其内部盛有质量为6千克的某种液体.⑴求立方体A 的质量m A .图10⑵求液体对容器B 底部的压强p 液.⑶若从B 容器内抽出2千克液体,求此刻立方体A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液体对B 容器底部压强之比p A ∶p ′液.【答案】(1)2千克;(2)9.8×102帕;(3)3∶1.【解析】(1) m A =ρA ×V A =2×103千克/米3×1×10-3米3=2千克;(2)p 液=容器S F =容器液S G =容器液S gm =22-米106牛/牛8.9千克6⨯⨯=9.8×102帕; (3)液p p A'=容器液S G gh A A 'ρ=22-33米106牛/牛8.9千克)2-千克6(米1.0牛/牛8.9米/千克102⨯⨯⨯⨯⨯=13∴p A ∶p ′液=3∶121.(杨浦一模)如图15所示,薄壁轻质柱形容器甲与实心柱体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容器甲中装有水,容器甲的底面积是柱体乙的2倍.在乙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并将切去部分浸没在容器甲的水中,水不溢出,此时容器中液面高度与剩余柱体乙的高度相同.下表记录的是放入前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以及切去前后乙对地面的压强. ①求容器中水增加的深度Δh 水. ②求剩余乙对地面的压强p 0.【答案】①0.05米;②1960帕.【解析】①米0.05千克/牛9.8米/千克101帕490g 33水水水=⨯⨯=∆=∆ρp h ②米千克牛米千克帕水水水乙0.1/9.8/101980g'33=⨯⨯===ρp h h米水乙0.12=∆=∆h h米乙乙乙0.2'=∆+=h h h帕帕米米,乙乙乙乙乙乙960139200.20.1':':00=⨯===p h h p h h p p 22. (2021黄浦一模)如图所示,薄壁柱形容器甲和正方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容器高为4H ,底面积为3S ,内盛有深度为2H 的水;正方体乙的底面积为2S . (1)若甲中水的深度为0.2米,体积为4×10-3米3.(a )求水的质量m 水. (b )求水对甲底部的压强P 水.(2)现有A 、B 和C 三个均匀圆柱体,其规格如下表所示.请选择其中两个,分别竖直置于容器甲的水中(水不溢出)和正方体乙的上方,使水对甲底部压强增加量ΔP 水和乙对地面压强增加量ΔP 乙的比值最大.写出选择的圆柱体并说明理由,求出ΔP 水与ΔP 乙的最大比值. 【答案】(1)(a )4kg ;(b )1960帕;(2) 4:9.【解析】(1)(a)水的质量为m 水=ρV =1×103kg /m 3×4×10-3m 3=4kg(b)水对甲底部的压强为p 水=ρ水gh =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 (2)甲中水对甲底部压强增加量为ΔP 水=ρg Δh 水,与水面高度增加量Δh 水成正比; 乙对地面压强增加量ΔP 乙=ΔF/S=mg/S ,ΔP 乙与均匀圆柱体的质量m 成正比;因此为使ΔP与ΔP乙的比值最大,应使甲的水面尽可能增大更多,均匀圆柱体的质量尽可能小.水①三个圆柱体的质量m A=2ρ水V A=2ρ水S×6H=12ρ水SH,m B=6ρ水SH,m C=16ρ水SH,m C>m A>m B则把B放到乙上;②A与C圆柱体的体积:V A=6SHV C=4SH因为A的高度为6H,所以将A放入甲后,水不能浸没,水面的高度为h水=V水/S水=6SH/(3S-S)=3H水面升高的高度为△h水A=3H-2H=H将C放入甲后,水能浸没,水面升高的高度为△h水C=V C/3S=4SH/3S=4 H /3所以把C圆柱体置于容器甲的水中.③甲中水对甲底部压强增加量ΔP水为ΔP水=ρ水gΔh水=4ρ水g H /3乙对地面压强增加量ΔP乙为ΔP乙=ΔF/S=mg/S=6ρ水SHg/2S=3ρ水HgΔP水与ΔP乙的最大比值为ΔP水:ΔP乙=4ρ水g4H /3 : 3ρ水Hg=4:923.(2021虹口一模)如图11所示,足够高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甲置于水平地面,容器底面积为2.5×10 2米2.其内部中央放置一个圆柱形物体乙,容器中有体积为V0的水,水深为0.1米.①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②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水.③现继续向容器内加水,每次注入水的体积均为V0,乙物体始终沉在容器底部,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如下表所示.(a)问第几次加水后物体浸没?说明理由.(b)求乙的高度h乙.【答案】①980帕;②24.5牛;③(a )在第一次加水后物体浸没;(b )0.15米. 【解析】① p 水=ρ水gh 水=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 =980帕②F 水=p 水S 甲=980帕×2.5×10-2米2=24.5牛③(a )若第一次加水后没有浸没,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1'=2p 水=1960帕由已知条件p 1=1568帕<1960帕 可判断在第一次加水后物体浸没;(b )第一次加水,Δp 1=p 1-p 0=ρ水g Δh 1 得Δh 1=0.06米同理可得:第二次、第三次加水,Δh 2=Δh 3=0.02米 由于每次加水的体积均为V 0,则V 0=(S 甲-S 乙)h 水=S 甲Δh 2(2.5×10-2米2-S 乙)米2×0.1米=2.5×10-2×0.02米 计算得S 乙=2.0×10-2米2加水三次后,水深H =0.2米则 2V 0+S 乙×h 乙4V 0+S 乙×h 乙=0.16米0.2米计算得 h乙=0.15米24.(2021杨浦一模)如图16所示,盛满水的薄壁轻质柱形容器甲与实心柱体乙放置在水平图11地面上.底面积分别为S 、2S ,水的质量为m .①若容器甲中水的深度为0.2米,求水对容器甲底部的压强p 水. ②若柱体乙的质量为2m ,求柱体乙对地面的压强p 乙.③现有物块A 、B 、C,其密度、体积如下表所示.小华选择其中一个先后放入容器甲的水中(物块浸没在水中)、柱体乙的上部,使容器甲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小于柱体乙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且容器甲对地面的压强最大.请写出选择的物块并说明理由,计算出容器甲对地面的压强最大值p 甲大.【答案】①1960帕;②mg/S ;③(mg +0.4ρ水Vg )/S.【解析】①p 水=ρ水gh 水=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1960帕 ②p 乙=F 乙/S 乙=G 乙/S 乙=2mg /2S= mg /S③因为甲容器盛满水,当物块放入容器浸没时,水有溢出.所以ρ物<2ρ水,应该选择物块A 或B. 又因为当G 溢越小、G 物越大,p 甲越大, 所以选择物块A.25.(2021长宁一模)如图11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A 、B 分别置于高度差为h 的两个水平SgV SgV g V 2物物物水物物ρρρ<-乙甲p p ∆<∆SgV g V S G G S F p 物水物物溢物甲甲ρρ-==∆=∆-SVgmg S Vg mg S G G G SF p 水水溢小物大水大甲甲大ρρ4.05.08.0-+=+=+==SgV S G S F p 222物物物乙乙ρ==∆=∆SG G G S F p 溢物水甲甲-+==面上,容器均足够高,A中盛有深度为16h的液体甲,B中盛有深度为19h的液体乙.(ρ乙=0.8×103千克/米3)求:①若液体乙的体积为5×10-3米3,求液体乙的质量m乙.②若在图示水平面MN处两种液体的压强相等.现有三个物体C、D、E,其密度、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请选择其中一个,将其放入容器A或B中后(物体均能浸没在液体中),可使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液与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增加量Δp地的比值最大.写出选择的物体和容器并说明理由,求出Δp液与Δp地的最大比值.【答案】①4千克;②1/2.【解析】①m乙=ρ乙V乙=0.8×103千克/米3×5×10-3米3=4千克②Δp液/Δp地=(ρ液g Δh液)/(ΔF地/S容)=(ρ液gΔV/S容)/(ρ物V物 g/ S容)=ρ液/ρ物∵要使Δp液/Δp地最大,∴ρ液选最大,ρ物选最小的物体E∵p甲MN=p乙MNρ甲g h甲=ρ乙gh乙ρ甲g(16 h-8h)=ρ乙g(19h-8h-h)∴ρ甲=1×103千克/米3>ρ乙∴选择甲液体Δp液/Δp地=ρ液/ρ物=(1×103千克/米3)/(2×103千克/米3)=1/226.(徐汇一模)如图15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积为1×10-2米2的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A、B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足够高),另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甲、乙,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容器底面积的一半.A中盛有质量为5千克的水,B中放置圆柱体乙.求:①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强p.②容器A中水的深度h.③若通过两种方法分别增大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和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并测出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变化量∆p容、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量∆p水,如下表所示.方法a:圆柱体甲放入盛有水的容器A中;方法b:向放置圆柱体乙的容器B加入质量为5千克的水;i.请根据表中的信息,通过计算判断方法a、b与表中方法I、II的对应关系,以及圆柱体的质量m;ii.请判断甲在水中的状态并说明理由【提示:漂浮、悬浮、沉底(浸没、未浸没)等】. 【答案】①4900帕;②0.5米;③Ⅰ.方法b即方法I,方法a即方法II,6千克;Ⅱ.沉底、浸没.【解析】①p水=F水/S容=G水/S容=5千克×9.8牛/1×10-2米2=4900帕②h水=p水/ρ水g=4900帕/(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5米③i. ∆p容=∆F/ S容方法b:∆p容=∆F/ S容=G水/ S容=5千克×9.8牛/1×10-2米2=4900帕所以方法b即方法I,因此方法a即方法II方法a:G物=∆p容II S容=5880帕×10-2米2=58.8牛因此m=G物/g=58.8牛/9.8牛/千克=6千克ii.方法a即方法II,因为∆p容>∆p水,所以圆柱体甲在水中一定沉底,∆h水=∆p水/ρ水g=2940帕/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3米S固=S容/2,且∆h水<h水,所以一定是浸没的.27.(虹口一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的增加量∆F液与哪些因素有关.①他们猜想:∆F液与放入物体的重力G物有关,于是选用重力不同而体积相同的物体和水进行实验.他们将物体先后放入同一盛有水的容器中,并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增加量∆F水.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分析比较表一中∆F水和相关条件,可得:∆F水与G物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②他们提出新的猜想:∆F水与放入物体的体积V物有关,于是选择不同物体先后放入盛有相等质量水的相同容器中,待物体静止,测得∆F水.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表二他们首先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4与5与6,得到:∆F水与V物有关,且______.接着,他们全面分析后,比较了实验序号_______,发现:∆F水与V物无关.他们交流讨论后,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6与7与8,得到:影响∆F水的因素可能是_____.继续研究,还应选用_______完成实验.【答案】①无关.②∆F水与V物成正比;5与7;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液体.【解析】①分析比较表一中∆F水和相关条件,可得:∆F水与G物无关.②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4与5与6,得到:∆F水与V物有关,且成正比;比较实验序号5与7,发现物体的体积不相等,但是压力的增加量∆F液相等,所以可得结论:∆FV物无关.水与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6与7与8,发现物体的体积相等,但是压力的增加量∆F液不相等,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相等,故得到影响∆F水的因素可能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为继续研究,还应选用不同液体完成实验.28.(2021青浦一模)盛有液体的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桌面,若在容器中放入一金属块后(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则容器底部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均会增大.为了研究放入金属块前、后,圆柱形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以及水平桌面受到压强的增加量∆p桌面与金属块的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选用了质量相等、体积不同的A、B、C金属块(V A<V B<V C)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D、E、F金属块(m D<m E<m F),分别按图13(a)(b)进行实验,并测得每一次实验中的∆p液、∆p桌面,其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的∆p液、∆p桌面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表一信息,请你在表二中选择一金属块放入图13(a)中(均能浸没在液体中),使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及水平桌面受到压强的增加量∆p桌面均最大,应选择的金属块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表二【答案】①(a)∆p液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体积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质量无关.(b)∆p桌面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体积无关.②乙.需要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均最大.【解析】①(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数据及相关条件,A、B、C金属块的质量相等、体积不同,浸没在液体中时,∆p液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p液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体积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质量无关.(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6数据及相关条件,D、E、F金属块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浸没在液体中时,∆p桌面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体积无关.所以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p桌面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体积无关.。

中考物理专题突破10 压力、压强综合计算题

中考物理专题突破10 压力、压强综合计算题

专题突破10 压力、压强综合计算题1.压强公式及其变形公式(1)压强:SF p =(普遍使用) (2)p=ρgh (适用于液体、气体)2.物理量常用单位及其换算(1)力的国际单位是N, 受力面积国际单位是m 2,压强的国际单位是Pa 。

(2)1 Pa=1N/m 2(3)面积单位换算:1cm 2=10—4m 2 1mm 2=10—6m 23.利用压强公式解决计算题时思维方法A.对压强公式S F p =的理解(1)压力F 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是竖直向下,压力与物体表面垂直;(2)受力面积S 是指物体相互挤压的面积,与物体表面积不一定相等。

(3)运用压强公式计算时,F 的单位是牛顿(N ),受力面积S 的单位要用平方米(m 2),压强的单位是帕(Pa )。

(4)压强公式P=F/S 既适用与固体,又适用与液体,也适用与气体。

B.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解问题时应重点关注的地方:应用的公式是P=ρgh ;h 是指深度,表示从自由液面到计算压强的那点之间的竖直距离,即深度是由上往下量的。

一.计算题(共15小题)1.“国货之光”红旗H9是令人向往的一款汽车,如图所示,其总质量为1800kg,轮胎与水平地面接触的总面积约为0.04m2。

求:(1)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少Pa?(2)该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阻力为总重的0.02倍,该过程中汽车受的牵引力为多少N?2.为了倡导绿色出行,小花每天骑自行车上学。

如图,小花的质量为50kg,车的重力为100N,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01m2,小花在水平路面上骑车5min通过的路程为1500m。

求:(1)小花在这5min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2)小花在骑行过程中,自行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少Pa?3.如图所示,棱长分别为0.2米和0.1米的实心立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B的质量均为8千克。

求:(1)物体A的密度ρA。

(2)物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B。

第2章 压力 压强 总结提升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压力 压强  总结提升   2021--2022学年上学期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1) 在烹调较嫩或易熟的食物时,宜采用图________所示的方式。

(2) 在烹调肉类食品时,宜采用图________所示的方式。
第24题
25. (2020·南京浦口区期中)小丽乘火车去青藏高原,在火车站站台候车时
应站在安全线外,因为火车快速行驶时周围空气流速增大,气压
减小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容易造成事故,进入高原
第27题
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 减小

晴天的气压比阴天 高 ,冬天的气压比夏天
大气压强
大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 高
大气压的变化
人体内部的压强与大气压是相等的

虹吸现象

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 越大
托里拆利实验
5

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在流速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后,小丽出现了高原反应,这是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度较高,大气压强
较小
________(填“较大”或“较小”);在高原地区,饭煮不熟,是因为
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U形管压强计是专门用来研究液体压强的仪器。没有按压金属盒上的橡
的气球。当用抽气机不断抽去罩内空气的过程中,请你推测:甲实验
沸腾
下落
中的热水会________;乙实验中薄塑料片会________;丙实验中气球
变大
的体积会________。
第10题
考点五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
11. 如图所示,把长约为20 cm的饮料吸管从中部剪开(但不要彻底剪断)

初中物理 压强综合 技巧

初中物理 压强综合 技巧

初中物理压强综合技巧
初中物理中的压强综合题目是考察学生物理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点题型。

这类题目通常涉及液体压强、气体压强、压力等多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
1. 理解概念:压强、压力等基本概念要理解清楚,这是解题的基础。

2. 画图分析:对于复杂的题目,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画出受力分析图、液体的分布图等,有助于找出解题线索。

3. 公式应用:牢记压强的基本公式是解题的关键,如 $p = \frac{F}{S}$ 和$p = \rho gh$。

同时也要理解各个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变换形式。

4. 控制变量法:当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其他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可以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只改变这个物理量的大小,研究其变化规律,这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就可以运用控制变量法。

5. 转化思维:对于某些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转化思维,将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或更直观的问题来处理。

6. 逻辑推理:在解题过程中,应遵循逻辑推理的原则,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未知量。

7. 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加深对压强综合题目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初中物理中的压强综合题目。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帮助,建议请教物理老师或查看相关教辅材料。

压力和压强综合提高专题突破

压力和压强综合提高专题突破

压力和压强综合提高专题突破【例1】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形状、大小均不相同的容器,容器的底面积均相同,若在各容器内倒入相同高度的水,则①四个容器底面所受的压强和压力大小关系是( )②若四个容器重量相等,则这四个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和压力大小关系是( )A.p 甲>p 乙>p 丙>p 丁,F 甲=F 乙=F 丙=F 丁B.p 甲>p 乙>p 丙>p 丁,F 甲>F 乙>F 丙>F 丁C.p 甲=p 乙=p 丙=p 丁,F 甲=F 乙=F 丙=F 丁D.p 甲=p 乙=p 丙=p 丁,F 甲>F 乙>F 丙>F 丁【例2】(江苏南通,28 题)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均为5.0×10-3m2,A 的底面向上凸起,B 的底面为平面。

在两容器中均加入重为10N 的水,则B 对桌面的压强为Pa,A 对桌面的压强B 对桌面的压强。

若A、B 容器的水中同一高度处压强分别为p A、p B,则p A p 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例3】下图是实验用的锥形瓶,将锥形瓶放在面积为S 质量为m 的水平桌面中央,已知锥形瓶的质量为m1底面积为S1,当锥形瓶中倒入密度为ρ,质量为m2的液体后,液面高度为h,则( ) A.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的压力为m2g B.倒入锥形瓶中液体的体积为m2/ρC.水平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为(m+m1+m2)g D.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m1+m2)g/S 【例4】(多选)质量为1kg 的平底空水桶,底面积为700cm2。

水桶内装有30cm 深的水,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小1000Pa。

当小明用竖直向上的力F 提水桶,但没有提起来时,如图乙所示,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1800Pa。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g 取10N/kg)A.水桶内水的质量为28kg B.水桶内水的质量为27kgC.F 的大小为154N D.F 的大小为126N1【例5】有一个如图所示的两端开口的弯管形容器,从粗端向容器中灌水,在细端用一个横截面积是0.01m2的活塞堵住,活塞可在细管内无摩擦地滑动。

2024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及题类归类总复习17.压强综合

2024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突破及题类归类总复习17.压强综合

17.“压强综合”重难点突破及题型归类一、固体压强之叠加问题技巧:先找受力面积(公共面积),再找受力面积上方的压力!1.已知:G 甲、G 乙、S 甲、S 乙。

(1)把甲放在乙上,求甲对乙的压强、乙对地的压强。

(2)把乙放在甲上,求乙对甲的压强、甲对地的压强。

二、固体压强之切割问题1.横切注意:根据F p S=,S 不变,由F 的变化确定p 的变化FFF注意:根据p =ρgh 来判断——竖切压强不变!3.斜切例1.ρA=ρB=ρC、h A=h B=h C、S A=S B=S C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p A=p B=p C、F A=F B=F C注意:先压强后压力!2.液体对容器底压力与重力的关系:F A>G A、F B>G B、F C>G C指S为容器底面积,h为液体深度的立方体对底部产生的压力,如图中红色框。

注意:F水→底S乙=S丙,h甲=h乙=h丙,m甲=m乙=m丙,ρ甲≠ρ乙≠ρ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p丙。

例2.S甲=解析:四、液体压强之容器倒置问题例3.技巧:“先压强后压力”——例4.平底茶壶的质量为400g ,底面积是40cm 2,内盛0.6kg 的开水,水面高12cm ,放置在面积为1m 2的水平桌面中央。

求:(1)液体对壶底的压强;(2)液体对壶麻的压力;(3)茶堂对桌面的压力;(4)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解:(1)p 液→壶=ρ水gh 10N/kg(2)F液→壶=p液→壶S 壶(3)F 壶→桌=G 总=G 水+G 壶=(m 水+m 壶)g ===>>p gh h h h p p p ρρρρ=⎫⎪−−−−→⎬⎪>⎭>液甲乙丙甲甲乙乙丙丙==<<m V V V m m m V ρ=⎫⎪−−−→⎬⎪⎭甲乙丙甲乙丙(4)2==mF p S →→=壶桌壶桌壶 N Pa 答案:1200Pa ,4.8N ,10N ,2500Pa 六、粗测大气压值——针筒实验1.实验器材2.实验原理:F p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力和压强综合提高专题突破【例2】(江苏南通,28题)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两个重力不计的圆柱形容器A、B,横截面积【例1】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个形状、大小均不相同的容器,容均为 5.0×10-3m2,A的底面向上凸起,B的底面为平面。

在两容器中器的底面积均相同,若在各容器内倒入相同高度的水,则①四个容器底面所
均加入重为10N的水,则B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Pa,A对桌面的压强受的压强和压力大小关系是( )②若四个容器重量相等,则这四个容器对地
____B对桌面的压强。

若A、B容器的水中同一高度处压强分别为p A、面的压强和压力大小关系是( )
p B,则 p A____p 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A.p甲>p乙>p丙>p丁,
F 甲=F 乙=F 丙=F 丁
B.p甲>p乙>p丙>p丁,F甲>F乙>F丙>F丁
C.p甲=p乙=p丙=p丁,F甲=F乙=F丙=F丁
D.p甲=p乙=p丙=p丁,F甲>F乙>F丙>F丁
【例3】【例4】(多选)
下图是实验用的锥形瓶,将锥形瓶放在面积为S质量为m的水平桌面质量为1kg的平底空水桶,底面积为700cm2。

水桶内装有30cm深的水,放中央,已知锥形瓶的质量为m1底面积为S1,当锥形瓶中倒入密度为ρ,在水平地面上,如图甲所示,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小
质量为m2的液体后,液面高度为h,则( ) 1000Pa。

当小明用竖直向上的力F提水桶,但没有提起来时,如图乙所示,A.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的压力为m2g 水桶对地面的压强为1800Pa。

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g取 10N/kg) B.倒入锥形瓶中液体的体积为m2/ρA.水桶内水的质量为 28kg B.水桶内水的质量为 27kg C.水平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为(m+m1+m2)g C.F的大小为 154N D.F的大小为 126N
D.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m1+m2)g/S
1
【例5】【例6】
有一个如图所示的两端开口的弯管形容器,从粗端向容器中灌水,在将一重为8.9N的铜块投入一装有水的圆柱形烧杯中。

已知烧杯的底面
细端用一个横截面积是0.01m2的活塞堵住,活塞可在细管内无摩擦地积为100cm2,则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变化了多少?(g=10N/kg)
滑动。

当H=30cm,h=10cm时,在活塞上放置一个质量是1kg的砝
码,活塞静止。

由此可知( )
A.水对活塞的压强等于砝码对活塞的压强
B.水对活塞压力的大小等于 2 倍的砝码重力
C.砝码对活塞的压强相当于 20cm 深的水产生
的压强
D.撤去砝码,当两管液面相平时,活塞再次静止
【例7】【例8】
如图所示的一个容器中盛有水,容器下部的横截面积是50cm2,上部如图所示,a、b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里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水和酒精,
的横截面积是10cm2,水深h是40cm,A点到容器底的高度h1是
10cm,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则p1____p2(填>、<或=) 再向容器中倒入0.1kg的水且不溢出,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加
____。

(g=10N/kg)
2
【例9】⑶该同学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先保持玻璃管在水中的位置不变,
某同学将一两端开口的均匀玻璃管,用质量不计的塑料片附在下端,然后向玻璃管内缓慢地倒入该液体,当倒入深度达到20cm时,发
然后用外力F将玻璃管竖直插在水下25cm处,保持平衡,如图所示。

现塑料片刚好下落,那么该液体的密度为多少?
已知塑料片的横截面积和玻璃管的横截面积均为10cm2,且塑料片和
玻璃管的厚度不计,玻璃管所受的重力为0.5N。

(g=10N/kg)求:
⑴水对塑料片产生的压强和压力;
⑵外力F的大小;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