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四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考点37“斯大林模式”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加试)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37 “斯大林模式”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加试)

一、“斯大林模式”——(c)

1.形成

(1)工业化

①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③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2.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图示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转变

名师指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影响

(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

1.措施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主题从开创现代化新模式到“绕不开的路”——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1.数据凸显斯大林时期经济结构

史料

论从史出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但重工业遥遥领先,农业相对缓慢,体现的是注重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

2.真的是戈尔巴乔夫终结了苏联吗?

史料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论从史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但戈尔巴乔夫改革仅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矛盾存在。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特点与教训

(1)成因

①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②思想文化因素:俄国缺乏民主传统,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

③过渡时期的诸多客观因素:阶级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包围下的险恶环境及战争的危机感;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

④斯大林个人方面的因素: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理论认识上的失误;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等。

(2)特点

①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②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③思想文化:为维护领袖权威,也为了达到舆论的高度一致,苏联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3)教训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苏联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区别:西方工业化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过程,苏联则一开始就重点发展重工业;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苏联则是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保证多投资和高积累。

(2)原因: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3.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本考点浙江新高考尚无单独命题出现)

1.(2017·衢州选考评估)(加试题)《全球史》:“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这实质上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国家做主”“没有市场”等,由此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A、B两项是列宁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表现;皆排除。

2.(2017·台州查缺补漏)(加试题)“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A

解析1925年,苏联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3.(2017·浙江新高考联盟押题交流)(加试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加速推行( )

A.凯恩斯主义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斯大林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在他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4.(2017·浙江名校联合体押题交流)(加试题)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