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09f1d2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f.png)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基本性质。
2.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如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刹车距离等,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讲解惯性与物体质量、速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惯性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惯性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惯性现象,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如乘坐交通工具时身体的倾斜、车辆行驶中的惯性等,引导学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如质量与惯性的关系实验、碰撞实验等,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组织小组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惯性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通过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景引入新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惯性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惯性的本质和应用。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210a85a26925c52dc5bf92.png)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的运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对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情景问题法、实验探究法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小红旗、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四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师:同学们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
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二、新课教学[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哪位同学从这次的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地方?生1: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生2:前面用的是方形的,这次用的是球形的。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小车移动的距离与阻力大小有什么关系?”最先设计好的小组给同学们讲讲你们的实验方案。
牛顿第一定律(国家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区优质课一等奖)
![牛顿第一定律(国家优秀教学案例课件,区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a86f1749b6648d7c1c74662.png)
(3)说明:
a.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 c.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撕纸游戏
猜一猜:
创设游戏,理解惯性
1.一张纸已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 ,纸会断成几截? 2.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
断成几截? 问题:怎样解释撕纸游戏呢?
1、交通部门规定:在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请从 物理学的角度加以说明。 2、战斗机作战前,要把副油箱扔掉,为什么?
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
谢谢各位专家、老 师和同学!
再设情景,规律应用
思考:怎样解释撕纸游戏? 有夹子,增大了中间的质量,增大了惯性。当迅速撕开两边 时,中间仍保持静止状态,所以撕成三截。 无夹子,中间纸条惯性很小,静止状态易改变。由于撕开纸
条的力左右有差异,所以撕成两截。
课堂总结,课外探究
1.了解了运动和力关系的探究过程。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笛卡尔→ 牛顿
2.体会了理想实验的魅力:实验(事实)+逻辑推理
3. 深入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
唯一量度。
课堂训练
1.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F)
A.只有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 B.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表现出它的惯性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其惯性不断变化
D.物体在月球上没有惯性 E.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
B.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C.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课堂训练
4、长直轨道上匀速行驶,坐在门窗密闭的车厢内的一人将手中的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_牛顿第一定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_牛顿第一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8f21e183a2161479171128b4.png)
牛顿第一定律一、设计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
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
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af0f5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3.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的图片,询问学生:“汽车为什么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的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3.总结:今天我们将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揭示物体运动状态的奥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惯性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惯性的含义,如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
3.分析外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实验设想。
在案例中,我们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与他人交流分享。
初中物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初中物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2bf0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f.png)
初中物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一、案例名称:从牛顿第一定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无止境
二、案例简介:
本案例将通过初中物理中的牛顿第一定律,延伸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品质,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案例实施:
1. 导入:通过讲述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引发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以此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2. 讲解:详细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理解定律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3. 思政元素融入:结合牛顿的生平和成就,强调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追求真理的决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和"敬业"在科学研究中同样重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诚信"和"友善"在科学交流与合作中的价值。
5. 课堂总结: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思想,总结其在物理学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科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案例反思:
本案例将物理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但案例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避免过度强调思政元素而忽视物理知识本身的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e5a80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e.png)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利用实验演示:设计实验,如放在桌子上的小车,当撤去推力后,小车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惯性的概念。
3.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如物体碰撞实验,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什么是惯性?
5.作业设计注重巩固与应用: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含义,理解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f74bd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f.png)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牛顿第一定律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牛顿第必须律所讲述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础问题。
这节课学好了,学生建立了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正确认识,就不容易从日常经验出发产生同历史前人产生过的相同的错误,也为学习动力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2.教材特点:①牛顿第必须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②伽利略梦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梦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梦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明白梦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教材的重点、难点①重点:运用实验手段探索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的基本本事。
②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关系的错误认识,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白伽利略的梦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明白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意义.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梦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一样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提高的不竭动力.三、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四、教学设计经过实验引入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力去推,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一段时间后撤掉该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何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运动必须需要力来维持吗”.经过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引导:相同条件下空中飞行的足球比地滚球运动的距离要长很多,地滚球为什么运动一会儿就停止呢学生有的能回答出受阻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7ccd5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1.png)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力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3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动能和势能学习目标: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教学内容: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能量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2.2 功和能量守恒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及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能量守恒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三章:压强和浮力3.1 压强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3.2 浮力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四章:电路和电流4.1 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电路的基本元件,通过实验演示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4.2 电流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电流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电流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五章:电磁现象5.1 电磁感应学习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电磁感应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发电机的原理。
用实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
![用实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f5a757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d.png)
用实例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之一。
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定律,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解析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
例子一:书桌上的书本假设一本书放在静止的书桌上,没有任何外力作用在书本上。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书本将保持静止状态。
这是因为没有外力来改变书本的静止状态,它会继续保持在桌面上。
这个例子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想象,如果桌子突然消失,书本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会发现,在没有桌子支撑的情况下,书本将自由下落,因为没有外力来使其保持静止。
例子二:飞行中的飞机考虑一架以恒定速度飞行的飞机,它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飞机会保持这种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改变它的速度或方向。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飞机的速度或方向会发生改变,比如引擎故障、气流的干扰等。
例子三:汽车刹车想象一辆以一定速度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因为没有外力来减缓汽车的速度,乘客将继续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直到出现外力(摩擦力)使他们停下来。
这个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变速运动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乘客会向前冲刺,以及为什么刹车可以使他们停下来。
通过分析外力(摩擦力)和惯性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例子四:乒乓球的弹跳当乒乓球弹跳时,它的运动也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乒乓球以一定的速度撞向地面,地面会给球一个反作用力,使其反弹起来。
在空中的时候,乒乓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再次撞击地面或其他物体。
通过乒乓球的弹跳,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运动状态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乒乓球会反弹?为什么它在空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乒乓球弹跳的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eb61f3867ec102de2bd89f2.png)
提示:两次释放高度必须相同的原因?
分组实验,A、使斜槽和铺上毛巾的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使学生得出粗糙程度越小,小球运动越远。
通过动手使学生认识更进一步
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
极评价,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渠道。最终使学
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培养勇于探索,不畏艰险,挑战权威的科
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伽利略理想实验及其意义。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历史。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3.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通过了解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通过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体现综合优化的思想。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适当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7bff46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0.png)
(二)问题导向
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怎样的运动状态,引发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思考。
2.教师提出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乘坐公交车时,车辆突然刹车会向前倾斜?”“为什么运动员跑步时要用力向前推?”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4.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乘坐公交车时车辆突然刹车会向前倾斜的例子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实验演示: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改变,如放在桌面上的小车在给予推力时的加速运动。这种生动直观的实验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4.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注重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配套国家教学案例、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使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配套国家教学案例、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7a8107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d.png)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配套国家教学案例、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使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材分析】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分歧: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感化的时分,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紧张意义,也为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分歧: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讨及思惟深度分歧: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办法的价值地点。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学情分析】颠末初中的研究,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可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博古通今。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cca6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e.png)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5篇)牛顿第肯定律教案(5篇)牛顿第肯定律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2.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肯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同学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同学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
课堂内主要通过同学的展现、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一、课前预习1.牛顿第肯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1)牛顿第肯定律是在大量阅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肯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活动一观看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试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看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缘由: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缘由: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头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头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思索与争论: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当怎样设计试验?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请你用手边的试验器材,设计一套试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试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
(演示)【学法指导】应用掌握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各小组设计试验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6be8ae7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9.png)
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乘客乘坐公交车时的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贴近生活,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基本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是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阐述,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4.小组合作: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和提高。
2.实验演示:利用实验直观地展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学生深刻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惯性和质量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d3e9c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f.png)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是质体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惯性定律的概念和内容,发现和解决惯性定律存在的问题,掌握惯性定律的适用规律,培养学
习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1)引入
在教学开始时,老师需要利用课堂时间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简要的
介绍,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惯性定律。
(2)互动
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将物体放置于斜面上,并探究与斜
面倾角不同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何不同。
(3)阐述
通过讲解惯性定律的概念、内容和适用范围,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
该定律。
(4)联系
利用综合运动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惯性定律。
(5)总结
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再次回顾、总结和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
握情况,从而能够深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教学设计本着‘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授课方式。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
用互动兴趣等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
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进行课堂评价等方式,通过测试学生对所学
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程度。
并及时反思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教学效
果的优化。
初中物理智慧教育案例(3篇)
![初中物理智慧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6ed4ce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a.png)
第1篇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非常适合开展智慧教育。
本文以某初中物理课堂为例,探讨智慧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介绍1. 教学内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智慧教育平台、翻转课堂、小组合作探究4.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
同时,将教学视频、实验演示等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2)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怎样运动?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3)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进行自主学习。
在智慧教育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及时解答。
(4)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查阅实验资料、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并分享实验心得。
(5)课堂展示每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教师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6)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价值。
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3. 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提高了教学效率。
力学教育教学案例(2篇)
![力学教育教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9d7e5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e.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学科。
在我国,力学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某中学八年级物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案例提高力学教学质量。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规律;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结合实验,展示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物体运动状态为什么会改变?”(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总结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规律探究: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应用实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如汽车刹车、抛物线运动等。
(6)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案例实施1. 教学方法:本案例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案例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增加实验种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3)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c3eac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2.png)
初中物理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大单元大单元:力学课时数:6节课课题:牛顿第一定律1教学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含义。
●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
●掌握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第一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引入(1课时)活动1:引入力学概念,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背景和历史。
活动2: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运动或停止运动。
第二课: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1课时)活动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正式定义和表述。
活动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第三课: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1课时)活动1: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活动2:讨论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行为。
第四课:斜面上的力和运动(1课时)活动1:介绍斜面上的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斜面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并分析力的作用。
第五课: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课时)活动1:详细讲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2: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六课:总结和评价(1课时)活动1: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2: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总结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教学手段:讲解、示范、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评价。
4教学资源准备:●物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实验设备与材料:水平面、斜面、滑轮等。
●实验记录表和总结报告模板。
5教学拓展和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拓宽物理知识面。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09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09牛顿第一定律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1534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0.png)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相互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共享意识。
4.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秀之处,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结合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设计评价表格或问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在评价学生掌握情况时,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后,我还会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4.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
速度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A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意识。
敢于创新,大胆假设,是物理学家的必备素质。
学习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学习难点:1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标志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速度的大小与惯性无关。
主要内容: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所用方法:观察+直觉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根据:理想实验。
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
理想斜面实验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
即物体的运动状
态不改变。
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
的原因,力还
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___________。
教师对通过历史的回顾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提供线索,让学生扮演伽利略,体会伽利略科学的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历史的回顾体会到规
律得出的艰辛的过程。
并通过扮演伽利略、论述理想斜面实验,重点
体会伽利略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理解伽利略所采用的方法的重要性
和伟大之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
具有惯性。
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
学生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的含义。
【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
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改变的标志是速度的改变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例二】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 ( )
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
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三】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
(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
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
D.为了防止机器运转时振动,采用地脚螺钉固定在地球上,是为了增大机器惯性。
2.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
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
3.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 )
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4.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力是物体获得速度的原因。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一定处于力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方向.
6.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
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 )
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
D.折线。
7.一个物体受四个力作用而静止,当撤去其中的F
1
后,则物体( )
A.向F
1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
B.向F
1
的反方向作匀速直线运
动。
C.向F
1的方向作加速运动。
D.向F
1
的反方向作加速运动。
课堂小结:教师:同学们在这节课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