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四十年诗经研究概况 林庆彰
从《诗经》学史看明代丰坊《诗经》著作的价值
从《诗经》学史看明代丰坊《诗经》著作的价值明代中叶《诗经》学处于新变的时代,力图摆脱《诗经》宋学束缚,从正、反方向开启《诗经》之清学。
其中,丰坊(1494-1569)托名的《诗经》学著作,在明、清两代既有信从者,又有力证其伪者。
丰坊是明代著名学者、藏书家、书法家,浙江鄞县人,字存礼、存叔、人叔、人翁,号南禺外史,“晚岁更名道生”,曾任南京吏部考功主事,世称“丰考功”。
其《诗经》学著作主要有《鲁诗世学》、《子贡诗传》、《申培诗说》,撰写则分散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即明代中期向后期转变的时段内。
在无确凿证据情况下,本文依然将之归入丰坊名下给予审视,并从《诗经》学史角度,超越真伪之辨,尽量还原其伪托表象下的价值。
一、复古以求真丰坊《诗经》著作以复古为本,显然是受明中叶以来的复古思潮的影响,更是《诗经》学本身发展的要求。
明代前期,《诗经》学主要沿袭元代诗经学发展,笼罩在朱熹《诗集传》的巨大阴影中,尤其是明代永乐帝制定《诗经大全》,并悬为功令,故此阶段《诗经》宋学依然是当时主流。
到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嘉靖朝,宋学主流变化更明显,黄佐《诗经通解》虽“首明《集传》之意”,而“附诸说异同于其下”。
季本《诗说解颐》言“盖于旧说多所破之,而一以经文为主。
”所谓旧说,既包含以毛传、郑笺为代表的毛诗,也包括朱熹《诗经》学观点,《诗集传》影响正逐渐降低。
与季本相似,丰坊《诗经》著作的最大特色,就是倡导《诗经》鲁诗,他因此将自己的《诗经》著作名之为《鲁诗世学》和《申培诗说》。
《鲁诗世学》传世版本有多个,多以写本和影印本为主。
现存最早的版本,当属藏于上海图书馆的《鲁诗世学》,沈曾植以为此应为丰坊《鲁诗世学》稿本,因其“数十万言,十之八为翁手写,悬腕双钩,愈草愈见腕力之妙。
”因丰坊中年曾得“痿疾”,书写必多借腕力,沈曾植据此判断此为丰坊手书。
另有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附属《子贡诗传》的一卷本高燮抄本《古鲁诗》,内容实际就是《申培诗说》,原题作《诗说》,汉太中大夫鲁申培作。
「地下鉄を降りる」和「地下鉄から降りる」
传; 对朱熹批评偏激 ; 文字训诂上存在失误 。 但是论述都不够深入 。 这些 论文研究视角也 比较狭 窄 , 主要集 中在对 其人其作的叙述 , 要么对《 诗 经通论 》 此著作 内容 、 优缺点列个大概 , 作文学式的泛泛而谈 , 要么作点 评式 引用 , 尚没有系统研究。 其中张海晏 的《 姚际恒 <诗经通论 >研究》 ( 涉及到 的对《 下) 诗经 通论》 诠释学角度 的分析却有新意 , 以诠 释学原 则为切入点 , 对于更加全面深人探讨 姚氏的说诗很有帮助 , 也有一定的 研究 意义 。 本文第三章即将此诠释原则作进一步论述探讨 , 力争概括得
的 <诗 经 >研 究 : 经 通 论 >读 后 》 结 了 《 经 通 论 》 成 就 和 不 <诗 总 诗 的 足, 肯定 了姚 氏的批判精神和标 新立 异 , 尤其赞赏姚氏对《 诗经》 艺术表 现方 法 的高 妙 之 论 。 不 足 之 处 总 结 了 四 点 , 括 维 护 封 建 礼 教 ; 会 史 包 附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台湾地 区《 诗经通论》 的研究可谓蔚 为大观 。 自 上世 纪 8 年代起 , O 《 诗经通论》 的研究进入一个丰收 时期 。 其间论文有赵制阳《 姚际恒 <诗 经通论 >评介》 詹尊权《 、 姚际恒 的 l 经 >学》 简启桢《 < 诗 、 姚际恒及其 < 诗经通论 > 研究》 文铃 兰《 , 姚际恒 <诗经通论 > 之研究 》 主要分析书 , 的特 色及其评价 。到 19 年 , 9 4 学者林 庆彰编成 了《 姚际恒著作集》 , 姚氏 的研 究进入 了另一阶段 。 赵明媛《 姚际恒 <诗经通论 >之研究 》 张博成 , 《 姚际恒 <春秋通论 >研究》 , 吴建《 姚际恒思想研 究》 等从 多个 视角重 新解 读姚 氏的作品, 有创新的意义。另外《 经学研究论丛》 第四辑收有蔡 长林论 《 际恒 的学术风格》 陈祖武《 姚 、 姚际恒 <仪礼通论 >未佚》 林庆 、 彰《 姚际恒研究年表》 姚际恒研究文献 目录》 詹海云《 与《 、 姚际恒的 <大 学 > 等。 解》 蒋秋华《 < 从 好古堂书 目 > 看姚际恒的 <诗经 > 研究》 以及 《 姚际恒 对 < 贡诗传 > <申培诗说 > 子 、 的批评 》 E 。l 本学者关于《 诗经通 论》 的研究 , 《 经学研究论丛》 第三辑收有井唤三著 、 由林庆彰译的《 姚际 恒及其著述》 与村山吉广《 , 姚际恒的学 问( 下卜 关于诗经通论 》 。由于 资料缺乏 ,对于台湾地区和海外 的研究著作不能一一 阅读 ,但总体而 言, 这些论文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 以前 的研究取得一些成绩 , 但 仍 然 有 不 少 缺 漏 , 对 姚 氏 的研 究 描 述 的 很 多 , 析 的 较 少 , 度 切 入 如 分 角 不够深刻, 泛泛 而 谈 的 较 多 。
林纾及其作品在台湾考辨-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
中正漢學研究251 2012年第一期(總第十九期)2012年6月頁251~280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林紓及其作品在臺灣考辨*許俊雅**摘 要本文關注林紓其人其作與臺灣的關係,著墨重點有三方面:首先從林紓典籍中重構四次來臺始末(1867、1869、1878、1885年),其次討論林紓作品中觸及臺灣的作品,最後是討論林紓作品(詩、小說、譯作)在臺灣的轉載及改寫。
其中可見臺灣番女、妓女、匪女等較特殊女性形象的描繪,及作品流露的畏天循道、講禮防和節孝的觀念。
而林譯小說對臺灣文壇影響,主要是《吟邊燕語》此譯著,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已經透過林紓此譯作認識了莎士比亞,《臺灣日日新報》的〈丹麥太子〉、〈稜鏡〉、〈玉蟾〉三篇即是對其改易、摹仿學習創作的小說。
由於這些作品皆非林紓本人的投稿,刊登時亦未署名作者,甚或改易篇名,更動小說人物姓名,以致林紓及其作品與臺灣的關係未被留意,相關的討論亦未能展開,遠遠不及未曾來臺的魯迅、郭沫若或匆促往返臺地的郁達夫、江亢虎等人的討論。
本文透過「林紓與臺灣」之耙梳,可以掌握林紓雖繼蒲松齡之餘緒,但也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尤其技擊小說的書寫對臺灣文學的生成與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而從所刊林紓作品觀之,臺灣漢學界頗能真切掌握林紓作品的特色及意義,並相當及時予以轉刊摹寫,這種種現象說明了臺灣文人對中國文學文壇之熟悉,但隨著1924年林紓過世及新舊文學論戰起,其小說作品之轉介幾乎斷絕,難以回到1910年代前後時期的盛況,只有詩作在1930年代依舊被轉載。
關鍵詞:改寫、文學翻譯、臺灣文學、文言小說、林紓*本文為國科會專題計畫「重構兩岸文學的歷史記憶:日治時期臺灣報刊雜誌轉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計畫編號NSC 100-2410-H-003-108-MY2研究成果之一。
承蒙兩位匿名審查委員詳細審閱,提供寶貴修改建議,筆者受益良多,謹致最高謝忱。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252中正漢學研究一、前言林紓(1852-1924),一位處於中國舊文學過渡到新文學時期的人物,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動盪的社會形勢,民族危亡的時代感,其思想和文學活動不免與五四運動呈現著矛盾及對立的狀態。
杨慎研究之历史与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6月/9日/第007版历史学杨慎研究之历史与现状毛春伟杨慎(1488-1559) ,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
新都(今属四川)人。
少年时聪颖,11岁能作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
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嘉靖三年(1524年),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69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在论述明代史学时专列“杨慎之学问”一节,虽然较为简略,但从史学史角度专门研讨杨慎成就,为前人所没有。
杨慎(1488-1559),明代学者、文学家。
对他的研究,大体包含四个方面。
生平及著述卒年。
杨慎的卒年,《明史》本传载:“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1.隆庆二年(1568年)说。
见张增祺《有关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2.嘉靖四十年(1561年)说。
见穆药《也谈杨慎生平年代的订正》(《昆明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3.隆庆元年前后(1567年)说。
见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流云《云南人慕才筑楼杨状元谪途育人: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之历史钩沉》(《创造》2003年第2期)。
4.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说。
见丰家骅《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说。
见董运来《杨慎卒年卒地新考》(《图书馆杂志》2006年第6期)、高小惠《杨慎研究综述》(《天中学刊》2006年2月)、丰家骅《杨慎卒年卒地新证》(《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此说当为定论。
著述。
杨慎著述的种类和数量,一直说法不一。
杨慎友人简绍芳说有四百余种。
李贽、焦竑、陈文烛等人则统计出一百余种。
胡应麟估计杨慎所辑诸书达几百种。
清代学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杨慎著述45种。
海外与台湾的诗经研究
海外与台湾的诗经研究【作者】张启成【作者简介】张启成贵州大学中文系《诗经》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又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
因此《诗经》的影响早已超越我国的范围,不仅对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欧洲、美、俄等国也有广泛的影响,从而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主要是介绍海外与台湾的《诗经》研究的概况,并对其《诗经》研究的方法及其势态有所评述。
欧洲的诗经研究《诗经》流传到欧洲始于十七世纪,到了十八、十九世纪,《诗经》的影响逐步扩大,而到了二十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研究《诗经》的名家与论著。
英国著名汉学家阿瑟·韦理,是《诗经》的译著者与研究者。
他从1913年开始从事《诗经》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在1937年出版了《诗经》的译注本。
他的《诗经》研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具有纯文学研究的鲜明倾向,他的译诗的编排,打破了传统的风、雅、颂的编排次序,而以诗歌的内容性质和艺术特征加以分类编排,这样就便于读者从文学角度了解《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二、他把《诗经》与一些欧洲文学作品作了比较研究,成为欧洲《诗经》研究走比较文学道路的先驱者之一。
法国著名汉学家格拉内,在1919年出版了《诗经》研究的名著《中国古代的祭祀与歌谣》,1922年,该书的英译本分别在伦敦和纽约出版,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格拉内以东南亚的歌谣与《诗经》作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以比较文学研究《诗经》的新途径。
该书比较新颖独到的见解主要有两点:一、他认为舞蹈、歌谣与古代宗教性的祭祀庆典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因而这些歌谣都是当事人的即兴之作,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的特征。
如《周南·汉广》,我国古代的三家诗认为是祭祀水神的歌谣,格拉内据此就确认此诗为即兴之作。
二、格拉内又认为《诗经》中的采草、伐薪和狩猎,都是恋人在恋爱时争风吃醋的行为。
这些论断未必都很正确,但其中确实包含着一些符合事实的合理推测的因素;因为在《诗经》中的这些行为和套语,确实与爱情婚姻有相当密切的内在联系。
台湾新诗60年的历程及其特殊贡献
台湾新诗60年的历程及其特殊贡献
古远清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台湾新诗是一座重镇,在中国新诗乃至世界华文新诗地图上均占据重要地位.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新诗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丰富了中国当代新诗表现生活的空间;在文革期间,台湾新诗更是填补了中国当代新诗的大片空白;在表现中西文化冲突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经验.
【总页数】7页(P147-153)
【作者】古远清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9
【相关文献】
1.台湾新诗六十年的历程及其特殊贡献 [J], 古远清
2.徘徊与眺望--50至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新诗发展状况及诗人转型择要 [J], 王圆圆
3.高标独树,新诗诗体学理论建设的又一面风旗--兼论《台湾新诗十家论》的卓越贡献 [J], 陈发玉
4.特殊历程特殊贡献特殊使命——纪念青海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 [J], 何峰
5.光辉的历程,辉煌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贡献 [J], 李国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港诗经研究-《20世纪诗经研究》-夏传才
中图分类号:I22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06)02-0001-06台港的5诗经6研究y)))520世纪诗经学6之十夏传才(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台湾的5诗经6研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诗经学研究的延续。
研究的内容有: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诗经学基本问题和语言训诂研究、诗经学史、5诗经6注释和作品分析;本文也简介了香港的诗经研究。
关键词:台湾;5诗经6;诗经学;香港THE S TUDY OF BOOK OF SONGS I N TA I W AN AND HONG KONGXI A Ghuan-cai(H ebeiN or m 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91,China)Abst ract:The study o f Book of Songs in Ta i w an is a Conti n uati o n ofThe Theo r y o f Book of Songs duri n g the thirti e s and forties of the20th century.The contents of the study i n cl u de the re-ed iti n g,revision and study o f ancient books and literat u re,the st u dy ofm ain questions ofThe Theory of B ook of Songs and ancientm eanings of its words, t h e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B ook of Song s,the notes and explanations o f Book of Songs,the ana l y sis o f its w or ks and the study of B ook of Songs i n H ong Kong.K ey w ords:Tai w an;Book of s ong s;the theory of Book of Songs;study一、现代诗经学传承的继续半个世纪,中国学者分隔海峡两岸,其中30余年音信不通。
历代对诗经的评论
历代对诗经的评论历代评论(1)《论语》: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2)《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3)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4)《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为之歌《邶》、《墉》、《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能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沨(音逢)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不然,何其忧之远也?……”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5)《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7)朱熹《诗经集传》(8)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文学史论(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推荐下载
《诗经》研究资料之论文题目汇编150个永荣中学谢其军【目录】1、《诗经》与《齐诗》关系考论2、《从文学到经学》序3、歌诗·赋诗·引诗·说诗——先秦时期《诗经》接受观念的演变4、宋代金文著述引《诗》论略5、说《苤莒》——兼谈周人对夏文化的继承6、日本现代的《诗经》7、文化人类学研究8、清代《诗经》音学研究述评9、《诗经》中的周代陕西诗歌考论10、缘情“言志”与“中和”、“激切”之美——诗、骚诗学思想浅论之11、《诗经》叙事诗的空间认识12、《诗纬》与两汉魏晋叙事文学13、《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14、对《诗经》中性爱描写的考察——以《国风》为中心15、《诗经》中的草原游牧文化16、“彼其之子,美无度”——论《诗经》婚恋作品中的男性形象17、《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18、永恒的追寻——《蒹葭》诗旨探微19、《诗经》的奥妙——景情与音义的双重合奏20、《诗经》中“同姓臣”的尴尬与反叛21、《诗经·陈风·宛丘》主旨辨正——兼及《诗经》主旨阐释的方法问题22、苏辙与朱熹《诗经》诠释之比较23、经典的形成与宋代诗经学的特色24、元代的《诗经》注本与“股”体时文——兼与宋代“股”体时文比较25、《诗毛氏传疏》与宋人《诗》说——从种村和史先生的有关论文谈起26、从《四库全书总目》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钟惺对《诗经》评点的评价27、以《诗经》为代表的早期典籍中妇女的“啸”28、李学勤主编标点本《毛诗正义》点校献疑29、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二则30、谈《诗经》中的社会阶层生活状况与话语权---- 孙智胜31、看《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32、《诗经》的音乐美学33、论《诗经》中的战争诗34、《诗经》中爱情诗35、关于《诗经》战争诗的几个问题赵沛霖36、论《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子形象37、《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影响38、《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9、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40、谈谈《诗经》里的征戍诗。
十年来台湾的大陆文学研究论评
十年来台湾的大陆文学研究论评
古远清;达流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1992(000)002
【摘要】价值取向的两次转换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的互动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它结束了两岸文学三十年的隔绝和对立,迈出了现代中华文学重新整合的决定性的一步,它已经开始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古远清;达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台湾文学研究比较观 [J], 倪金华
2.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J], 张羽
3.大陆学者生逢盛世科研成果布传中外——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J], 陈辽
4.展示大陆新世纪台湾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11卷本"台湾作家研究丛书"出版 [J], 文艺报
5.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观察 [J], 朱立立;刘小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物 陈忠实 林庆彰 甘将此生付经学 电影 白鹿原 能打 95 分
电影《白鹿原》能打 95 分
小说 《白鹿原》 接近完成 时,陈忠实曾经奢望,小说出版 后能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他 根本没有想过还会有其他艺术 形式的改编。 《白鹿原》刚刚面 世, 就有四五家电视制作人找 他谈电视连续剧改编。 令人意 外的是, 当年看好的电视连续 剧改编至今尚在筹备, 倒是秦 腔、连环画、话剧和舞蹈等版本 先后完成了。
“我总不能写一辈子老汉。
陈忠实 摄影 江■
写农村题材涉及各种人, 当代 人和过去的人, 男女老少都得 涉及,写《康家小院》时我开始 涉及女性的探索。 ”在写《白鹿 原》时,尤其写到田小娥时,想 到田小娥的精神和心理所背负 的重担,陈忠实便下了决心,决 定不再回避情爱描写, 不仅不 回避,而且要撕开写,要撕开我 们传统封建文化中最腐朽的黑 幕,要写得透彻。
师从屈万里
1948 年,林庆彰出生于台南县 七股乡的一个小村。 早在他出生前 10 年,父母因不见容于祖父母,才 迁到七股。 幸亏当时台湾实行公地 放领政策,一无所有的他们领到八 分田地,全家就靠这八分田地的收 成来过活。 由于父母都不识字,家 中并没有什么书,幼年林庆彰仅能 见到的读物是二哥读私塾用的《唐 人写信必读》、《三字经》、《幼学琼 林 千 》、《 金谱》等书。
“连我自己也始料不及,这 种兴趣很快消解, 甚至连中短 篇小说写作的兴趣也张扬不起 来了, 倒是对散文写作颇多迷 恋, 写了不少感时忆旧的散 文。 ”前几年,陈忠实发表短篇 小 说 《 日 子 》, 真 实 反 映 了 当 下 农民的生存状况, 被选入各个 选本, 成为陈忠实近年短篇小 说里反响最大的一篇。 但除此 之外,他没有强迫自己硬写,倒 有一种自我解脱的托词, 中国 现在不缺长篇小说。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
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史进程及相关特征陈友冰台湾六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和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1949—1969),第二阶段为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1970——1986),第三阶段从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1987—2009)。
其演进的基本规律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方式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从传统的主导地位逐渐动摇和消解,新的研究观念和以“新批评”为主的研究方法由潜入发生到活跃壮大,在与传统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一番撞击、论辩之后,开始出现一种多元和多变的格局以及回归和融合的倾向。
造成这种演进的原因很多,有文学研究自身发展规律的需求,也有来自外部的影响。
下面拟对这一演进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勾勒和探讨,对其中的借鉴作用亦作一些思考。
一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观念的演进的第一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1949—1969)。
其基本特征是考据、笺证、集释等实证式研究和知人论世的史传批评方法占主导地位,但西方的研究观念亦潜入发生。
台湾五、六十年代的古典文学研究,运用的最多的是实证式。
以最能反映学术取向的学位论文而言,其中采用最多、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乃是实证类论文。
1955年至1969年这十五年间,[1]台湾古典文学方面的学位论文共92篇,其中实证类56篇,占60%。
后来在台湾古典文学界中影响较大,甚至成为中坚人物的学者,其学位论文亦多是实证类研究,如台湾大学杜其容《毛诗连绵词谱》(1955),薛凤生的《元微之年谱》(1959)等。
这批实证类学位论文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出入经史名家又多新见,如阮廷瑜的《高常侍诗校注》,该书以四部丛刊《高常侍集》为底本,用明正德本、仿宋本等参校,收高适五古120首,七古32首,律诗70首,并有作者自编的高适年谱、传本述要,后附佚诗拾遗、赋表文、游踪经历图、交游考、校后记,比大陆影响较大的陈铁民的《高适诗歌编年笺注》约早了十五年。
经学园地里的一颗大树——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经学研究述评
经学园地里的一颗大树——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经学研
究述评
林祥征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交流》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其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的宝贵精
神财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掘传统文化的宝库。
以吸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在宝岛台湾就有一位在经学园地辛勤耕耘并结出丰硕成果的知名学者,他就是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台北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合聘教授、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林庆彰先生.
【总页数】5页(P124-128)
【作者】林祥征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
【相关文献】
1.经学与理学研究的贯通——蔡方鹿教授新著《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读后
2.古老“诗经学”的再评价--刘毓庆、郭万金《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的几个亮点
3.财经学苑育人领路一部教材薪火相传——记著名财经学家陈共教授
与他的《财政学》4.台湾学者林庆彰教授对经学研究的贡献5.中南民族大学聘任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乔健等教授为名誉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学者林庆彰教授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台湾学者林庆彰教授对经学研究的贡献林祥征【期刊名称】《闽台文化研究》【年(卷),期】2007(000)001【摘要】<正>经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经过多次朝代更迭,经学传统从未间断过,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而台湾经学历史却很短。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很少有人研究。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割让给日本。
日本人实行皇民化政策,谈不上经学研究。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一批大陆学者来到台湾,在大学里讲授经学或小学,培养起一批经学研究人才,自此以后,经学传统才在台湾发扬光大。
来台湾的学者中以屈万里、林尹、高明、王静芝的影响最大,而林庆彰教授就是师从屈万里先生的,他是台湾经学研究新生代的佼佼者。
林庆彰,台湾台南县人(祖籍漳州),1948年10月生。
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经学研究论丛》主编,中国诗经学会顾问,台湾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他的研究【总页数】7页(P66-72)【作者】林祥征【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34【相关文献】1.林庆彰教授谈专科论著目录编纂 [J], 林庆彰(口述);王淙德2.经学园地里的一颗大树——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教授经学研究述评 [J], 林祥征3.一盏学术论文写作的指路灯——推荐(台)林庆彰博士《学术论文写作指引》 [J], 林祥征4.夏庆友教授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 [J],5.学术论文写作的引路灯——评林庆彰《学术论文写作指引》 [J], 林祥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6-2008儒家经典之形成研究
儒家經典之形成(2006.1-2009.12)計畫主持人:林慶彰共同主持人:蔣秋華一、計畫簡介:2003年,中央研究院為提振中國古典研究,委由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及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共同籌畫「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研究計畫。
計畫下分為「經典與文化的形成」與「古代中國及其周邊」兩項先期計畫,進行先期研究及規畫事宜,期望藉此結合國內外相關學問之研究者,共同組成研究群,以新方法、新觀點,以漸近方式推動中國上古史相關主題之研究及人才之培育,期望在國際學術界中建立臺灣在此一領域之領銜地位。
其中,中國文哲研究所所負責的「經典與文化的形成」計畫,在為期兩年半先期規劃計畫的執行期間,大抵著力於三大主題,一是經典的形成與流傳;二是經典的詮釋;三是經典反映的文化面相。
先期規劃計畫,自2003年7月1日開始執行,至2005年12月31日結束總計進行了三十場的讀書會和專題演講,部分研究成果編為《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第一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11月)。
為了使這個論題能讓學界投以關注的眼光,且能有更多的資源用在研究上,我們以「儒家經典的形成」主題研究計畫向院方提出申請,自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執行三年,有十個分支計畫:1.經書與聖人集團-林慶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周易》經傳與哲理的形成-鄭吉雄(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3.先秦兩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研究-楊晉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4.儒家經典「以禮為治」思想之形成與流傳——以二戴《禮記》、《郭店簡》與《上博簡》為討論中心-林素英(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5.出土文物與儒家經典研究-林素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6.從出土文獻重探漢代今古文經學-蔣秋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7.先秦的常用詞與經典詮釋-魏培泉(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8.博士家法與章句之學:漢代經學傳播體系研究-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9.鄭玄的經典詮釋學與其經學思想-車行健(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0.儒家經典與讖緯-黃復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林庆彰
5
6 7
.
中国 文 化 大学 有 潘 重规
中 央 大学 有 岑 溢成
: :
。
:
。
.
书 约 有 百余 种 论 文 则 有 一 千 多 篇 如 此 庞 大数 量 的
,
。
,
,
.
东 海 大 学 早 期 有 高 葆 光 近 数 年有 龙宇 纯
论 著 势无 法 在 此 短 短 的 篇 幅 中 加 以 介 绍 较 具 代表 性 的 论 著
。
屈 先 生 的 书 注 释 非常 简洁 扼 要 除
,
了 融 入 清 代 以来 学 者 的 研究 成 果 外
;
,
各 篇诗 旨 也有
刊 》 成 功 大 学 有 《成 大 中 文 学 报 》 这些 学 报 皆经 常
,
。
不 少 新 见 诗 篇 字 词 也有 不 少 是 屈 先 生 个 人 研 究 的
有 《诗 经 》 学 方 面 的 论 文 发表
发表 论 文近 百 篇 经 学 组 即有
,
.
政治 大 学
。
:
早 期有高 明
,
七 十年 代 起 有 朱 守
二 十 六 篇 与《诗 经 》 有关的 也 有数篇
,
亮 李威 熊
4
.
东 吴 大 学 七 十年 代 起 有 裴 普贤 八 十年代 起
。
:
,
三
近 四 + 年 研 究 成 果 举 例 (上 )
如 就近 四 十年 有关 《 诗 经 》 的 论 著加 以 观 察 专
, ,
起 有裴 普 贤 龙 宇 纯 张 以 仁 程 元敏
国 梁 周 凤五 何 泽 恒
2
.
较 年轻 的有 洪
物 皆 已 创 办三 十余年 每期 都 有 经 学 的论 文 《 诗经 》 论 文 所 占的 比 重相 当 会 有 时 也 举 办 各种 学 术
,
台湾 师 范 大 学 早期有林 尹 高 明 李 辰 冬 七
,
,
或是
杂 不 便 研 读 近 已 应 读 者 要 求 出版 改 编 本
,
,
,
。
由于 该
兴
。
徐 氏 的 分 析 相 当 深 刻 已 逐 渐 取代 顾 领刚 以 来 的
。
书 卷 峡 庞 大 不 便 携 带 裴 氏 又 出版 诗 经 评 注 读本 》
12 0
( 19 8 5
《 诗 经 释 义 》的 详 细 内 容
,
,
可 参 考 笔 者所
4
期 有 中国 古典 文 学 近 现 代 文 学
学 和 经 学文 献等 五 个 研 究方 向
。
中国 哲 学
、
比较 哲
撰 《 屈 奚 鹏 先 生 的 诗 经 研 究 》 《书 目 季 刊 》1 8 卷 年
3
经 学 文 献组 是 台湾
,
。
经 十 数 个 朝 代 的变 动 但 此 一 经 学 传 统 并 未 有 所 间 断 且 很 早 就
,
,
.
传播 到 日本 韩 国 唯 独 台湾 一 地 明 末 大 量 的大 陆 移 民 并 未 将
, ,
、
。
经学 的 传统 移 植到 台湾 来
,
。
所 以 连 横 所 著 《台 湾 通 史 》 仅 著 录
台 湾 近 四 十 年 诗 经 学 研 究概 况
一
前
,
- 召 主. . . . . . . .
.
. .
. 二J
目
经 学 在 流 传 的 两 千 余 年 中 是 传统 知 识 分 子 的 必 读 书 也 是
,
湾 台
传 统 知 识 分 子 立 身行 事 的 最 高 指 导 原 则 由 先 秦 至 清 末 中 间历
国
,
书分量最多者 所谓 研 究
“
该 书所谓 欣 赏
“
” ,
指 对 诗篇 之 解 析
。
19 8 0
,
” 年 ) 以 为 兴 不但 是 有 义 的 而 且 其 意 义 相 当
,
“
”
,
指 各册 后 所 附之 研 究 论 文
,
由 于糜 氏伉
复杂 有 时 和 比 很难 加 以 分别
,
“
’ ,
。
比 往往是 经过 了 感
,
入 门 之 佳 作 是 书 因 未按 三 百 五 篇 之 读 之 实 《诗 经 》
的照 射 别
,
。
就 作者来说 也许 是 心 理 上 的 一 个 微 细 的 分
,
顺 序 逐 篇 解 析 而 为 随 意 选 注 之 性 质 故 篇 目顺 序 错
, ,
由于 时 过 境 迁
后 人 往 往 分 不 清 楚是 比
。
二
推动 诗 经 学 研 究 的动 力
, ,
“
”
台湾 的 学 生 从 高 中 起 即 有 中 国 文 化 基 本 教 材 一 科 讲
,
“
”
” 授 《论 语 》 《孟 子 》 《大 学 》 《中庸 》 又 国 学 概 要 一 科 也 有 关
。
、
、
、
“
,
经学的叙述
。
对 一 个 高 中生 来 说 有 关 经 学 的 知 识 也 许 并 不 够
。
俪 精 研 文 学 理论 之 观点
,
。
故诗 篇 之 欣 赏 颇 能融 合 现 代 文 学
,
情 的 反 省 由理 智 主 导 着 感情所表 现 出来的
是 一 种 触发
“ ” ,
,
“
兴 则
”
且 解 说 文字 深 入 浅 出 即 无 国 学 素 养者 亦 能
。
是 感 情的 直 接 流 注 而 没 有 渗 入 理 智
,
、
所 撰 的 《周 易义 类存 编 》三 卷 《易义 总 论 》一 卷 《古 令 占 法 》
一卷
。
淡 水 杨 克 澎 所 撰 《周 易管 窥 》 四卷
。
。
合 计 四 种 其他各经
,
皆未 见 有相 关著 作
11 9
文学 遗 产
即其 中之一 专题研究
,
。
・
一 九 九 四 年 第四 期
,
在 研究所 的课 程 中 往 往 开设 有 诗 经
,
、
,
。
本 文 仅将
、
8
.
中正 大 学 有 庄 稚 州
,
:
。
,
分成 诗 经 注 释
、
、
基本 间 题 研 究
除 了 教 授 开 课 指 导 学 生 来 推 动 《诗经 》 研 究外
字词 考 释 思 想 与 技 巧 之 探 讨 文 献 编 辑 整 理 等 数 项
加 以讨 论 (一 ) (
:
研 究 成 果 也 必 须 有发 表 的刊 物
196 2
。
,
究
校
。
如 依 学 校 来分 这 些 教 授 大 抵 执 教 于 下 列 数 个 学
,
《 孔孟月刊 》 于
。
年
9
月 创刊 刊 登 较 通 俗 的 论 文 ; 《孔 孟 学 报 》 于
, , ,
1
.
台湾大 学
、
:
早 期 有 屈 万 里 何 定 生 七 十年 代
、 、 。
、
,
19 61
年 4 月 创刊 刊 登 篇 幅 较 长 的 学 术 论 文 两 个 刊
” ,
发表 论 文 二 十篇
也有数篇
《诗
台湾 各 个 大 学 研 究所 的 硕 博 士 生 指
,
、
导 教 授 在 指 导学 生 的 过 程 中 也 推 动 了 《诗 经 》的 研
另 外 值 得 注 意 的是 民 间 团 体 孔孟 学 会 该 会 有
《孔 孟 月 刊 》 和 《孔 孟 学 报 》两 个刊物
,
。
,
但 已有些许的认识
‘
如纯就
《诗 经 》来 说
。
,
大 学 中文 系 或 国 文 系 可 以 说 是 推 动
,
《 研究的最大动力 诗经 》
从 早 期 的 台湾 大 学 和 台湾 省立 师 范 学
,
彰 庆 林
院 ( 台湾 师 大 的 前 身 ) 时 代 起 中文 系 或 国 文 系 都 开 有 《诗 经 》的 课 程 至 今 整 个 台 湾 地 区 已 有 二 十个 左 右 的 大 学 设 有 中 文 系或
。
新成果
。
¹
屈先生于
197 9
年过 世 后
,
《 全集 》 编委会将
,
、
除 了 学 校 系 统外 中国 文 哲 研 究 所
。
,
研究 机构 要 推 中 央研 究 院 的
198 9
他 在 该 书 所作 的眉 批 加 入 三 百 余 条 重 新 编 排
改名
该所 于
、
年 8 月 奉 准 成立
、
,
初
¹ 屈先生
期
国民
另 有 《师 大 国 文 学 报 》 政 治 大 学 有 《中华 学
,
。
出版 后 即 成 为各大 学 院 校
,
辅 大 国 文 学 报 》 东 吴 大 学 有 《东 吴 苑 》 辅 仁大 学 有 《 文 史 学 报 》 中 央 大 学 有 《国 立 中 央 大 学 文 学 院 院
,
《 诗经 》 课 的 教本
”
,
屈 万 里先 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