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部分思考题整理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6c3a9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5.png)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是⼈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
从⼴义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与“⾮⼰”抗原,对⾃⾝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抗原产⽣排斥反应的⼀种⽣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免疫⾃稳C.免疫监视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D)A.JennerB.BorderC.PorterD.BurnetE.Pasteur4.最早⽤⽜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D)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5.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液循环,在⽑细⾎管后微静脉处穿越⾎管内⽪细胞表⾯(HEV),重新分布于全⾝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淋巴组织,并迅速发⽣活化、增殖和分化,产⽣再次免疫应答。
2.⾻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的场所E.既是中枢免疫器官,⼜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A.⾻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A.⾻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第三章抗原1、TD2抗原:⼀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器官思考题与答案
![免疫器官思考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503bd0e53a580216fcfe9a.png)
免疫器官思考题:1、试述淋巴结、脾的光镜结构、功能的异同点。
2、名词解释: 淋巴小结、脾小体、胸腺小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免疫器官思考题:1、试述淋巴结、脾的光镜结构、功能的异同点。
答:结缔组织覆盖于淋巴结的表面构成被膜,并伸人实质形成小梁,小梁分支彼此连成网状支架。
淋巴结的实质分布在被膜下方和小梁之间,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被膜下面,由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
1)淋巴小结呈圆形,淋巴小结位于被膜下和小梁两侧淋巴窦附近,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T细胞及滤泡树突细胞组成。
2)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和淋巴小结之间,为弥散淋巴组织,属胸腺依赖区,主要白T细胞和一些交错突细胞组成。
在抗原的刺激下。
3)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数条输人淋巴管穿越被膜通入被膜下窦,被膜下窦通过副皮质区之间的狭窄通道与髓窦相通。
髓质位于淋巴结中央和门部附近,包括髓索和髓窦。
1)髓索由索状的淋巴组织互相连接而成,它们彼此吻合成网,与副皮质区的弥散淋巴组织直接相连续,索内主要含B细胞和浆细胞2)髓窦即髓质淋巴窦。
其结构与皮质淋巴窦相似,窦腔更为宽大而,常含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因此有较强的滤过作用。
脾的功能:脾为重要的免疫器官,进入血液内的病原微生物均可进入边缘区引起免疫应答。
发生细胞免疫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发生体液免疫时,脾小结增生,脾索内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显著增加。
脾比淋巴结具有更多的B细胞,能产生更多的抗体。
脾还有较多的K细胞及NK细胞,因此脾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脾还有造血、储血和滤血的功能。
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细菌等抗原物质侵人结缔组织后,随淋巴流到淋巴结内,被淋巴窦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小结和副皮质区内的淋巴细胞进行分裂增殖,产生B效应细胞或T效应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或细胞免疫应答。
脾与淋巴结有相似之处,也是由淋巴组织构成,但脾没有输人淋巴管和淋巴窦,而有输出淋巴管和大量的血窦。
医学免疫学复习思考题
![医学免疫学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1d21b0dd36a32d72758131.png)
免疫学复习题第一部分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免疫的概念是()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 B.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C.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D.机体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2.抗原特异性决定于()A.异物性 B.分子量 C.化学组成 D.抗原表位 E.分子结构3.关于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哪点错误()A.溶菌和细胞溶解 B.调理吞噬 C.免疫粘附 D.炎症介质 E.结合特异性抗原4.小鼠新生期摘除胸腺()A.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细胞免疫功能正常C.体液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免疫功能受损D.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受损E.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损5.关于抗体产生的规律正确的是()A.初次应答:抗体产生快 B.初次应答:抗体含量高C.再次应答:抗体以IgG为主 D.再次应答:抗体以IgM为主E.初次应答:抗体维持时间长6.交叉反应的产生是由于()A.抗原的分子量一致 B.抗原来源同一个体或种系C.存在共同抗原 D.均是蛋白质成分E.均是多糖成分7.TD抗原免疫应答特点()A.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B.只能引起细胞免疫C.无免疫记忆 D.只能诱导产生IgM类抗体E.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8.不同种属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 B.异嗜性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自身抗原 E.移植抗原9.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A.淋巴结 B.脾脏 C.骨髓 D.胸腺 E.法氏囊10.T细胞抗原受体是()A.PHA受体 B.ConA受体 C.TCR D.SmIg E.Fc受体11.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是()A.异嗜性抗原 B.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异种抗原 D.ABO血型抗原E.Rh血型抗原12.T细胞的表面标志不包括()A.TCR B.mIg C.CD2 D.CD3 E.CD4 13.B7(CD80)分子的受体是()A.CD2 B.CD3 C.CD4 D.CD8 E.CD28 14.具有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A.NK细胞 B.Mφ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CD8+ Tc细胞 E.CD4+ Th细胞15.NK细胞杀靶细胞机制不包括())A.ADCC作用 B.杀伤作用可依赖抗体C.杀伤作用依赖补体 D.非特异性杀伤E.IL-2可增强其杀伤活性16.巨噬细胞功能不包括()A.非特异性吞噬 B.呈递抗原C.特异性识别抗原 D.产生IL-1E.免疫调节17.抗原呈递细胞不包括()A.辅助性T细胞 B.巨噬细胞C.树突状细胞 D.B细胞E.郎罕氏细胞18.抗原呈递细胞不包括()A.辅助性T细胞 B.巨噬细胞 C.树突状细胞 D.B细胞 E.郎罕氏细胞19.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VH和VL B.CH1 C.CH2 D.CL E.CH320.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最先出现的抗体类别()A.IgG B.IgM C.IgA D.IgE E.IgD21.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是()A.IgG B.IgM C.IgA D.IgE E.IgD22.粘膜局部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A.IgG B.IgM C.SigA D.IgE E.IgD23.抗体的独特型位于Ig分子的()A.VH/CH B.VH/VL C.CH/CL D.CH/VL E.VL/CL24.关于人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哪点错误()A.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 B.由B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C.分子结构单一 D.能识别多种表位E.重链、轻链均相同25.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A.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B.激活补体C.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D.介导ADCCE.调理吞噬26.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成份()A.C3b B.C4b C.C3a D.C2b E.C1q27.下列疾病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是()A.初次注射血清病B.支气管哮喘C.过敏性鼻炎D.荨麻疹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28.具有免疫粘附作用的补体成份()A.C3b、C4b B.C3a C.C5a D.C4a E.C2a29.MHC限制性表现在()A.NK细胞的杀伤作用 B.ADCC效应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 D.T细胞与其它细胞相互作用E.LAK的杀伤作用30.HLA配型可采用()A.直接凝集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C.微量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 D.沉淀反应 E.中和反应31.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识别抗原 B.T、B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C.T细胞在胸腺内成熟 D.抗体参与 E.细胞因子参与32.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A.Tc细胞 B.Tc与B细胞 C.Tc与Mφ细胞 D.Th、Mφ、B细胞 E.Th与Tc 33.免疫耐受是指()A.对所有抗原不应答 B.对外来抗原不应答C.对自身抗原不应答 D.接触某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E.先天性免疫缺陷34.细胞免疫现象应除外()A.抗胞内寄生菌感染 B.抗肿瘤C.免疫复合物病 D.同种移植排斥E.迟发型超敏反应35.Ⅳ型超敏反应机制除外()A.致敏T细胞介导 B.巨噬细胞浸润C.细胞变性坏死 D.IgG抗体参与 E.淋巴细胞浸润36.T细胞抗原受体是()A.PHA受体 B.ConA受体 C.TCR D.SmIg E.Fc受体37.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除外()A.IgG、IgM B.补体 C.IgE D.中性粒细胞 E.抗原抗体复合物38.Ⅱ型超敏反应机制除外()A.巨噬细胞参与 B.有致敏T细胞参与C.NK细胞参与 D.补体参与E.IgG、IgM参与39.PHA能引起何种细胞分裂()A.Mφ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浆细胞 E.NK细胞40. TD抗原免疫应答特点()A.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B.只能引起细胞免疫C.无免疫记忆 D.只能产生IgM类抗体E.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41. 在粘膜局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Ig 是()A.IgG B.IgA C.IgM D.SigA E.IgE 42. 独特型存在的部位是()A.VH和VL B.CH1 C.CH2 D.CL E.CH343.于()A.抗原的分子量一致 B.抗原来源同一个体或种系C.存在共同抗原 D.均是蛋白质成分E.均是多糖成分44.人类中枢免疫器官是()A.脾 B.骨髓与胸腺 C.淋巴结 D.扁桃体 E.阑尾45.Ig的C区不具有的功能是()A.结合补体 B.结合抗原 C.结合细胞 D.同种型 E.通过胎盘46.参与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A.IgEB.IgGC.IgMD.IgDE.IgA 47.具有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A.NK细胞 B.Mφ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CD8+ Tc细胞 E.CD4+ Th细胞48.巨噬细胞功能不包括()A.非特异性吞噬 B.呈递抗原 C.特异性识别抗原 D.产生IL-1 E.免疫调节第二部分名词解释1.DC 2.自身免疫 3.单克隆抗体 4.细胞因子5.人工被动免疫 6.NK细胞 7.人工自动免疫 8.抗原9.独特型10.抗体11.抗原表位12.基因工程抗体13.免疫耐受 14.白细胞分化抗原 15.粘附分子 16.适应性免疫17. MHC 18.HIV 19.ADCC 20.LAK21.HLA 22.AIDS 23.APC 24.GVHR 25.HVGR 26.ELISA 27.IFN 28.TNF 28.IL-2 30.SCID 31.TI-Ag 32.TD-Ag 33.BCR 34.TCR第三部分问答题1、简述同种异型抗原的种类及意义。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22587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5.png)
第一部分问答思考题:1、列出Pasteur、Metchnikoff、Landsteiner、Burnet、Porter以及Tonegawa六位学者在免疫学方面的主要贡献。
2、何谓免疫?举例说明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功能异常时的表现。
3、简述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4、从临床医学角度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试分析在这些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哪些疾病的产生?5、简述完全抗原具有哪两重特性。
6、自身组织成分在哪些情况下能成为自身抗原?7、抗原特异性及抗体特异性的物质(结构)基础是什么?8、试述超抗原的概念、特征、种类及生物学意义。
9、以鸡卵清蛋白注射给家兔,可使家兔产生抗鸡卵清蛋白的抗体,从抗原角度,请解释这是为什么?10、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通过为一个小男孩接种牛痘(一种感染牛的病毒),成功地预防了天花(一种感染人的病毒),试以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11、以DNP(二硝基苯)免疫小鼠,未能获得相应抗体,而以DNP-BSA(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小鼠,却获得了针对BSA的抗体和针对DNP的抗体,请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
12、简述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3、简述抗体的Fc段与哪些生物学作用相联系。
14、当某一病原体侵袭机体后,机体所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是否具有相同的同种型抗原决定基和独特型抗原决定基?为什么?15、在IgG的Fc段上,可存在哪些类型的抗原决定簇,试举例说明。
16、试从结构与功能上比较人类IgG与IgM的异同。
17、画出IgG单体的结构,指出其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部位。
18、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19、为什么通过酶解法去除免疫球蛋白的Fc段能大大降低Ig制品的副反应?5※〈习题二〉第二部分习题:20、简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过程。
21、试述补体系统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22、试从参与成分与转化酶组成的角度,比较补体激活的不同途径。
23、在细菌性感染的早期和晚期,补体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的方式有何不同。
免疫学思考题
![免疫学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85cfc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b.png)
免疫学思考题思考题1.回顾免疫学的发展与免疫概念的演进,你能否根据自身体会,给出一个更恰当的免疫定义?2.构成机体免疫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是否能够为其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3.你对免疫“既是阻止疾病形成的因素,也是疾病形成的原因”,这一论述持何种看法,并请展开论述。
1、什么是抗体?从抗体的结构特点,阐述抗体如何发挥特异性免疫学防御功能?2、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激活补体系统,并且补体系统如何发挥对感染细菌的清除作用?3、从MHC分子的结构特点,阐明其如何发挥抗原提呈功能,如何参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活化过程?1.B细胞识别表位和T细胞识别表位有何不同?它们与半抗原、完全抗原、TD-Ag、TI-Ag有何联系?2.交叉反应现象是对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否定还是肯定?为什么?1.T、B淋巴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表面膜分子都赋予了这些细胞的哪些能力?2.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有哪些类型?有何共同特点?3.同样是T、B细胞,为什么要被归入固有免疫细胞与适应性免疫细胞两个群体?这样的归类有何意义?4.你认为T细胞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异质性的存在具有哪些生物学意义?1.试从两类免疫应答的特点与构成上探讨其互补性以及形成进化的意义。
2.试比较固有免疫细胞激活与T、B细胞激活间的异同。
3.与T、B细胞介导的应答过程有何区别?这种区别之意义何在?4.出现临床症状的免疫损伤有哪些类型?与免疫应答的效应机制有何联系?1.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分界点在何处?有没有非人工的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试举例。
2.比较一下你和你的长辈们都接种过哪些疫苗,看看建国以来我国的计划免疫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你知道这些疫苗的种类吗?3.举身边之例,说明你了解的免疫治疗。
4.在所知的临床实验室诊断中,例举数种应用了免疫学原理的诊断方法。
选择题一、选择题的类型与示例1.“疾病是变异条件下的生命”一语出自A、BurnetB、Virchow BehringC、JennerD、BehringE、Leeuwenhoek 2.选出一组正确的组合A、Pasteur—牛痘、Ehrlich—侧链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B、Jenner—免疫网络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C、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Ehrlich—侧链学说、Jerne—克隆选择学说D、Doherty—MHC限制性、Jerne—免疫网络学说、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E、Jenner—牛痘、Burnet—免疫网络学说、Jerne—克隆选择学说3.参与ADCC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NK细胞和补体B、B细胞和抗体C、NK细胞和抗体D、T细胞和补体E、T细胞和抗体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重链和轻链的V区C、重链的V区D、轻链的V区E、重链和轻链的C区5.正常人血清中,可通过胎盘屏障的免疫球蛋白是A、IgMB、IgGC、IgAD、IgEE、IgD6.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中C3转化酶的组成是A、C3bB、C4b2bC、C5bD、C3bBbE、C3bnBb7.下列哪一种分子不是由MHC基因编码A、HLA-I类分子B、C4C、B因子D、β2mE、HLA-Ⅱ类分子8、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A、CD79aB、CD79bC、CD79aCD79bD、CD4E、SmIg9.下列哪一组合不存在关联A、CD3—TCRB、MHC I类分子—TCRC、MHC I类分子—CD4D、CD79a/b—SmIgE、CD28—CD8010.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A、MHC分子B、SmIgC、丝裂原结合蛋白D、SRBC受体E、抗原受体(该选哪个呢,是E么,感觉有些难)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A、NK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Tc细胞(可否改为此题)11.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高亲和力的抗体是A、IgAB、IgDC、IgED、IgGE、IgM12.具有MHC限制性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B、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C、TCRγδT细胞识别抗原D、CD8+细胞杀伤肿瘤细胞E、肥大细胞脱壳粒13.半抗原是A、只有免疫原性的物质B、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C、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物质D、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物质E、不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14.Th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辅助作用A、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B、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不需要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D、不需要CD4分子的参与E、不需要CD8分子的参与15.TI与TD抗原的区别点在于A、是否引起细胞免疫、是否产生IgM、是否诱导不同的T细胞亚群B、是否产生IgM、是否引起免疫记忆、是否诱导不同的B细胞亚群C、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是否引起细胞免疫、是否产生除IgM 之外的抗体D、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是否产生IgM、是否引起免疫记忆E、是否引起免疫记忆、是否产生除IgM之外的抗体、是否诱导不同的T细胞亚群BCR可选择性结合A、MHC-肽复合物B、MHC分子C、未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D、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E、CD79aCD79b16.B细胞作为APC,是因为A、能形成大量IL-2受体B、可表达MHCⅡ类分子C、有一定的吞噬能力D、SmIg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E、其数量多于巨噬细胞1、牛痘接种的发明者是A、JerneB、BurnetC、JennerD、BehringE、Pauling2、半抗原是A、只有免疫原性的物质B、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C、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物质D、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物质E、不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3、免疫监视功能是A、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B、清除自身衰老细胞的能力C、识别、排斥异物的能力D、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E、调节免疫应答的能力4、先天性免疫的特点是A、习得性B、特异性C、效应递增性D、非特异性E、非遗传性5、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骨髓B、胸腺D、淋巴结E、脾脏6、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脏7、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浆细胞D、巨噬细胞E、NK细胞8、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淋巴结B、骨髓C、脾脏D、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扁桃体9、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B、IgAC、IgDD、IgEE、IgM10、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B、IgAC、IgDD、IgEE、IgM11、IgM与抗原的实际结合价是A、一价B、二价C、三价D、五价12、sIgA不具有的特性是A、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B、有分泌片C、有J链D、均为二聚体E、均为单体13、抗原不具有的基本特性是A、免疫原性B、免疫反应性C、异物性D、小分子物质E、抗原决定簇1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轻链的V区C、重链的V区D、重链和轻链的V区E、重链和轻链的C区15、免疫球蛋白的Fab段的效应是A、通过胎盘B、激活补体C、结合抗原D、与细胞结合E、引起过敏反应16、补体结合的位置是 IgG 的A、VHB、CH1C、CH2D、CH3E、CL17、具有4个CH功能区的抗体是A、IgD、IgMB、IgA、IgMC、IgM、IgED、IgA、IgEE、IgG、IgD18、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A、C4B、C3C、C8D、C6E、C119、补体膜攻膜复合物的组成是A、C423B、C3bBbC、C56789D、C421E、C4b2b20、下述哪一项关于TCR的描述是正确的A、只能出现在CD4+细胞表面B、由α、β、γ、δ等四条肽链组成C、识别由CD8分子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D、与天然抗原的决定簇形成空间互补E、是APC与T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一个环节21、经典途径中C3转化酶的组成是A、C3bB、C4b2bC、C5bD、C3bBbE、C3bnBb22、下列细胞哪一个应不属于APCA、辅助性T细胞B、巨噬细胞C、朗罕氏细胞D、B细胞E、树突状细胞23、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的A、物理性状B、分子量大小C、异物性D、结构的复杂性E、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24、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A、蛋白质抗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的抗原C、仅刺激T细胞的抗原D、只能诱导细胞免疫的抗原E、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25、下列哪一过程不能列入免疫应答活动A、APC对抗原的处理、递呈B、T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T细胞由双阳性细胞转为单阳性细胞D、B细胞活化、增殖形成浆细胞E、Tc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26、1分子IgG可被木瓜蛋白酶水解为A、1Fab+2FcB、1Fc+2FabC、1F(ab,)2+2FcD、1F(ab,)2+pFc,E、1F(ab,)2+1Fc27、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的顺序是A、C123456789B、C132456789C、C142356789D、C124356789E、C12354678928、哪个补体组分能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A、C2bB、C3bC、C5bD、C4bE、C5a29、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类型是A、IgGB、IgMC、IgAD、IgDE、IgE30、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A、IgGC、IgAD、IgDE、IgE31、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A、NK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Tc细胞32、在人类的哪一对染色体上编码MHCA、第17对B、第15对C、第6对D、第9对E、第20对33、哪种细胞上不出现HLA I类抗原A、T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红细胞E、NK细胞34、HLA I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区位于A、α1和β 1B、β2mC、α1和α 2D、β1和β 2E、α1和α335、可与TCR组合,转导T细胞活化信号的分子是A、CD3C、CD11D、CD19E、CD2536、在抗原诱导的T H细胞活化过程中,下列哪些分子是必须的A、TCR—CD3B、TCR—CD3、MHC分子C、TCR—CD3、MHC分子、CD4D、TCR—CD3、MHC分子、CD4、CD28、CD80(B7)E、TCR—CD3、MHC分子、CD4、CD8、CD2837、免疫细胞的概念是A、参与免疫应答活动的细胞B、T,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D、NK细胞E、枯否细胞38、属于T细胞的表面标志是A、CD3B、CD79C、CD5D、CD18E、CD8039、辅助性T细胞一般是指A、CD4+ T细胞B、CD8+ T细胞C、CD4+ CD8+ T细胞D、CD4- CD8- T细胞E、CD3+ T细胞40、B细胞起源于A、骨髓C、脾脏D、扁桃腺E、淋巴结41、具有特征性的B细胞表面分子是A、CD80B、SmIgC、CD32D、CD86E、CD2142、BCR选择性结合A、MHC肽复合物B、MHC分子C、未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D、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E、抗原抗体复合物43、Th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辅助作用A、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B、不需要CD8分子的参与C、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D、不需要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E、不需要CD4分子的参与44、T细胞活化的第I信号来自A、CD4与MHC II分子间的相互作用B、CD8与MHC I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D、抗原肽-MHC与TCR/CD3间的相互作用E、CD80与CD28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5、下列哪种情况可以满足T H细胞活化的条件A、HLA—A3+的感染细胞接触HLA—A3-的CD4+细胞B、HLA—A3+的感染细胞接触HLA—A3+的CD4+细胞C、HLA—A3+的感染细胞接触HLA—A3+的CD8+细胞D、HLA—DR4+的巨噬细胞接触HLA—DR4+的CD4+细胞E、HLA—DR4+的巨噬细胞接触HLA—DR4+的CD8+细胞46、再次应答时,抗体形成的特征是A、IgM显著增高B、IgG显著增高C、IgA显著增高D、抗体特异性改变E、抗体亲和力下降47、B细胞作为APC,是因为A、能形成大量IL-2受体B、SmIg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C、有一定的吞噬能力D、其数量多于巨噬细胞E、可表达MHCⅡ类分子48、关于免疫耐受的概念正确的是A、是机体的一种病理过程B、是机体的一种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状态C、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状态D、是一种只针对自身抗原产生的无应答状态E、是一种正免疫应答过49、防止Rh溶血,可通过A、给孩子输入母亲的红细胞B、用抗Rh血清给孩子被动免疫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抗体D、婴儿出生后,使用类固醇制剂E、及时给母亲输入抗Rh血清50、III型超敏反应是由哪种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壁炎症反应A、T细胞B、肥大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
免疫部分思考题整理
![免疫部分思考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04bae02a216147917112880.png)
简述佐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从而更有效刺激抗原免疫系统。
2引发炎症反应,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的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效应。
应用:1增强特异性免疫问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和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青霉素是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为什么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答: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
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
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
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①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②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 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基免疫原性强⑤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 3)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性剂的选择。
试述Ig的基本结构。
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
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
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精)医学免疫思考题
![(精)医学免疫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e0dc0079563c1ec5da7160.png)
口腔医学免疫思考题思考题11.概念1) 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3)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
4)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又称免疫原,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6) 类毒素(toxiod):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
7)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
8)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9)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0)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11) 超抗原(superantigens Sag)指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某些亚群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12) 佐剂(adjuvants):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或预先注射给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3.简述免疫应答的种类、特点1)固有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发挥早起免疫防御作用2)适应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发生较晚,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性4.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的组成:A中枢免疫器官a、骨髓功能:1)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
医学免疫学思考题
![医学免疫学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2e17b5c8d376eeaeaa3161.png)
1.阐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机构及各个功能区的意义:功能区是不连续,由重链和轻链经链内二硫键连接而成的球状结构。
轻链:VL,CL;重链:VH,CH1,CH2,CH3,CH4.1.VL和VH是抗原结合的部位(FV区)。
2.CL和CH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固有成分C1q的结合点,参与激活补体系统。
4.CH3/CH4具有结合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Fc段受体的功能。
5.IgG的CH2+CH3具有介导IgG通过胎盘的特性。
2.阐述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1.木瓜蛋白酶(Papain)(将重链于近氨基端切断)Fab段(fragmentofantigen-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ab段可以与抗原结合,具有抗体的活性。
Fc段(fragmentcrystalizable,可结晶片段)Fc段不能与抗原结合,但可执行Ig的其他生物学功能。
2.胃蛋白酶(Pepsin)(将重链于近羧基端切断)F(ab)2:可结合2个抗原表位。
pFc:无生物学活性。
3.意义:阐明Ig分子生物学作用。
2.简述五大类免疫球蛋白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一IgG①含量高,衰期长,唯一通过胎盘的Ab③激活补体④调理作用、ADCC;结合SPA二IgA①血清型和分泌型(二聚体)抗部部感染(sIgA)激活补体替代途径三、IgM①分子量最大②产生旱四、IgD①含量低(003mg/m)②mIgD:B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末成熟B细胞--mIgM:成熟B细胞--mIgM和mIgD;活化B细胞和记忆B细胞--mIGD逐渐消失五,IgE①介导型起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③含量极低(5×10-5mg/ml)4.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的概念:同一种每个个体都具有的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其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Ig的C区;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免疫球蛋白也具有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分子的CH和CL上的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
免疫学各章思考题
![免疫学各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9e86024f33687e21af45a9d7.png)
免疫学各章思考题一1、本章所用抗原的定义与一般材料、参考书有什么不同之处?采用这种定义的意义是什么?2、试将医学上重要的抗原按几个项目列表归纳,这将有助于对这一部分作一系统复习。
3、澄清半抗原的概念,对于理解和区分它与抗原的异同及一些相关概念是有帮助的。
下面四组多种概念的组合,能否从各组中明确指出何者为正确的。
(1)a、具有特异反应性与免疫原性;b、无特异反应性与免疫原性,需与蛋白载体结合后方具有;c、只有免疫原性而无特异反应性;d、只有特异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
(2)a、大分子物质;b、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c、小分子物质,具有免疫反应性,在与蛋白质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d、具有免疫原性,但不能与相应抗体起反应;e、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a、有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b、可与抗体结合,但不一定出现可见反应;c、动物血清对人来说是半抗原;d、化学性质均为蛋白;e、有佐剂作用。
(4)a、具有抗原特异性;b、刺激T细胞增生;c、刺激B细胞增生;d、只诱发产生IgM 4、ABO血型系统基因型父方为A/A,母方为A/O,他们共生三个孩子,孩子中可能有几种ABO基因型?输血时父亲能否作为全家孩子的供血者而不会引起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5、(1)抗原有多种分类方法,就每一种分类方法,试将下述抗原分别归类。
(2)用下列抗原免疫小鼠后,能否产生抗体?说明理由。
a.DNPb.DNP-HASc.大剂量BSAd.适量BSAe.多聚L-赖氨酸f.HASg.DNP-MGGh.小剂量BSAi.去聚合BGGj.去聚合BGG+佐剂k.人BBCl.Ia抗原m.(T,G)-A-Ln.MGGo.TNP-KLHp.H-2抗原q.Gm因子r.HLA 抗原思考提示:1、最大不同点是新定义既融合了克隆选择学说要点,同时概括了传统的抗原、变应原合耐受原。
它强调能引起免疫应答(包括负免疫应答)而不强调其产物。
这样避免了旧抗原定义中无法概括引起耐受性的抗原的矛盾。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6652c6770bf78a6529547a.png)
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从广义上讲,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D)A.JennerB.BorderC.PorterD.BurnetE.Pasteur4.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的科学家是(D)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5.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骨髓的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E.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第三章抗原1、TD2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adc5d9580216fc710afd15.png)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免疫学复习思考题考试题型:Ⅰ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Ⅱ、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Ⅲ、简答题(每题3分,共24分)Ⅳ、问答题(共两题,共22分)考试时间:第12周,周三2:00-4:00。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抗原(antigen,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性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
3.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有免疫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
5.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它所诱导的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导致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病理过程的发生。
它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如金葡菌肠毒素;内源性超抗原:如病毒蛋白等。
6.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又称Forssman抗原,指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例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细胞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大肠埃希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整理)免疫学思考题
![(整理)免疫学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6de0c9960590c69ec376b1.png)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1. 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答:组成: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长链。
重链(Heavy Chain,H链),450-550 aa,55-57 KD;短链:轻链(Light Chain,L链),214 aa,24 KD。
二硫键: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
命名:H链:分五类δ、μ、γ、ε、α链,IgD、IgM、IgG、IgE、IgA ;L链:分两型κ型和λ型。
分区: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近N端:V区= 1/2 L链+ 1/4(1/5H)链;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近C端:C区= 1/2 L链+ 3/4(4/5)H链;3)铰链区功能:IgV区的功能: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免疫调节;3.超抗体活性Ig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IgM,IgG1,IgG2,IgG3-------经典途径;凝聚的IgA,IgG4,IgE --------旁路途径;2.结合Fc受体1)介导I型超敏反应;2)介导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3)ADCC作用,发挥岁靶细胞直接杀伤作用;4)胞饮作用。
3.通过胎盘IgG:唯一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水解片段:IgG 木瓜蛋白酶2Fab段+ Fc段(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IgG 胃蛋白酶F(ab’)2段+ pFc’段(抗原结合片段)碎片意义: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了Fc段的生物学活性。
可应用于生物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
2. 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答:(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
3.小分子抗体的特点答:1.仅含V区结构,免疫原性较弱。
2.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
3.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
免疫学思考题汇总
![免疫学思考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10097d7ec3a87c24028c465.png)
免疫学思考题汇总第一章:1.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己”和“非己”?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异常时有何表现?3.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章: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第三章:抗原的概念、特性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表位交叉反应的机理异嗜性抗原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四章: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第五章:补体的激活有哪些途径?各有何主要特点?补体有何生物学功能?第六章:结合细胞因子及其共同特点,简述你认为最熟悉的一类细胞因子的来源、作用特点。
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的功能。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粘附分子的概念第八章:MHC概念MHC多态性试比较MHC -Ⅰ类、MHC -Ⅱ类分子MHC分子的功能第九章:B细胞的胚系基因结构及基因重排机制。
b细胞主要表面分子及其功能关系b细胞的不同分类标准和该分类下b细胞的亚群组成第十章:T细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分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CTL的杀伤机制有哪些?第十一章:MPS的生物学功能。
成熟与未成熟DC的生物学特征及DC 的生物学功能。
试述胞质溶胶抗原递呈途径的过程。
试述溶酶体抗原递呈途径的过程。
第十二、十三章:体液免疫初次应答再次应答有何特点?b细胞对TD\TI抗原的免疫应答有何异同?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试述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发育和成熟。
第十四章:简述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试述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及其介导产生的生物学作用试述NK细胞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而能杀伤病毒感染或肿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试述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B1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作用。
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主要作用特点。
第十五章: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征是什么?肠道免疫系统为什么对我们每天摄入的大量食物抗原不产生免疫反应?黏膜免疫系统的耐受和稳态是如何维持的?黏膜免疫系统是如何对全身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的?第十六章:简述免疫耐受的特点及生物学作用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哪些?简述建立和打破免疫耐受常用的策略第十七章:1.简述固有免疫有哪些特点?固有免疫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2acd4e0975f46526d3e167.png)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第一讲总论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免疫:从狭义上讲,免疫就是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与有害物质得抵抗力.从广义上讲,免疫就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反应得一种生理功能。
2.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突变细胞得功能称为(C)A、免疫耐受B、免疫自稳C、免疫监视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3。
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得科学家就是(D)A、Jenner B、Border C、PorterD、BurnetE、Pasteur4。
最早用牛痘预防天花得科学家就是(D)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5。
免疫指(ABCDE)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得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与衰老细胞得功能。
C、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得功能。
D、机体抗感染得防御功能E、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突变细胞得功能。
第二章免疫器官1、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得概念及其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得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与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得过程即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得意义:(1)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与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2)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得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得免疫功能(3)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与抗原递呈细胞接触(4)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5)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得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与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2。
骨髓得主要功能包括(ABDE)A.各类血细胞与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B.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C.T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D.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得场所E.既就是中枢免疫器官,又就是外周免疫器官3.T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就是(B)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4。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66327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8.png)
简明免疫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1)1.简述免疫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及其意义?2)2.现代免疫学时期的基本研究内容及免疫学的作用。
第二章3)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4)2.试述淋巴结、脾和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与其功能的关系。
5)3.T淋巴细胞有哪些亚群?各亚群有何功能?第三章6)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7)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8)3.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9)4.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点。
第四章10)1.画出Ig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并简述Ig的生物学活性。
11)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及其决定因素。
12)3.比较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
13)4.讨论Ig分子多样性的基础。
第五章14)1.细胞因子的分类及生物学活性有哪些?15)2.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16)3.已经商品化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第六章17)1.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18)2.比较补体3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19)3.试述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20)4.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第七章21)1.何谓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22)2.HLA-I、HLA-II类分子结构、分布和功能有何异同?23)3.为什么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体现在结合与递呈抗原肽?HLA 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第八章24)1.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
25)2.B细胞对TD、TI-1及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26)3.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第九章27)1.中性粒细胞在炎症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有哪些?28)2.什么是趋化作用?趋化作用在整个炎症过程中有什么功能?29)3.说出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第十章30)1.血清病、血清过敏性休克、吸入花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链球菌感染收起的肾小球肾炎分属哪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如何?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
31)2.青霉素应用广泛,临床使用时,有可能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简述其发病机制。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c28aca77232f60dccca143.png)
免疫学复习思考题考试题型:Ⅰ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Ⅱ、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Ⅲ、简答题(每题3分,共24分)Ⅳ、问答题(共两题,共22分)考试时间:第12周,周三2:00-4:00。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抗原(antigen,Ag)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性T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
3.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
其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4.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有免疫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但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
5.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它所诱导的细胞应答并非针对超抗原本身,而是通过非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分泌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导致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严重病理过程的发生。
它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如金葡菌肠毒素;内源性超抗原:如病毒蛋白等。
6.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又称Forssman抗原,指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例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细胞组织存在共同抗原,故链球菌感染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大肠埃希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医学免疫学》复习思考题.doc
![《医学免疫学》复习思考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53249bbab307e87100f69601.png)
《医学免疫学》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分/题)1.牛痘苗是谁发明的:()A.英国人JennerB.法国的PasteurC,德国的Koch D.澳大利亚的Burnet2.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 D.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3.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成分耐受,清除衰老、损伤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调节D.免疫防御6.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A,可遗传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C,无免疫记忆D,特异性7.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A.可遗传B.感染后期及防止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C,无免疫记忆D,非特异性8.下列哪项不是固有性免疫的特点:()A.可遗传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C,有免疫记忆D,非特异性9.下列哪项不是适应性免疫的特点:()A.获得性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10.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淋巴结和脾脏B.胸腺和骨髓C.淋巴结和胸腺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A.骨髓C.中枢免疫器B,周围免疫器官12.下列哪种器官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A.肝脏B,扁桃体C.肠系膜淋巴结D.脾脏13.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1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15.TD-Ag得名,是因为它:()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相应的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16.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A.血清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细菌脂多糖17.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超抗原B,半抗原C.完全抗原D.异嗜性抗原18.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交叉抗原C,超抗原 D.异嗜性抗原19.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D. Forssman抗原20.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 Forssman抗原21.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B.抗体C.抗原D.既是抗体又是抗原22.从化学组成看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C.类脂D.核酸23.关于佐剂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佐剂是特异性免疫增强剂B.与抗原混合后可增强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C.最常用于实验动物的是弗氏佐剂D.可刺激巨噬细胞,增强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24.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的抗原表位通常是:()A.功能性表位C,连续性表位B,隐蔽性表位D.顺序性表位25. IgG与补休的结合部位是:()A. CH1B.CH2C. CH3D. VH 和VL26.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A. IgA C.IgGB. IgM D. IgD27.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A. IgA C.IgGB. IgM D. IgD28.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A. IgA C. IgGB. IgM D. IgD29.在初次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最早诱导产生的抗体是:()A. IgA C. IgGB. IgM D. IgD30.分子量最大的Ig是:()A. IgA C. IgGB. IgM D. IgD31.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A. IgA类抗体C. IgG类抗体B.IgM类抗体D.IgD类抗体3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A. T细胞B.B细胞C.浆细胞D.NK细胞33.能与肥大细胞表面Ig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C.IgGD. IgE34.以下哪种Ig参与粘膜局部抗感染:()A.IgAB.IgMC. slgAD.IgG35.Ig分子的基本结构由组成:()A.2条重链和2条轻链B.1条重链和1条轻链C.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D.4条相同的肽链36.下列哪项不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A,与抗原结合 B.激活补体C.杀灭细胞D.调理作用37.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C2bB. C3bC. C3aD. C5b38.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是:()CA.C6b〜9B. C4b2bC. C5b~9D. C3bBb39.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成分是:()A.内毒素B.抗原抗体复合物C. IgMD. MBL40.关于补体正确的叙述是:()A.补体成分在血液中处于活化状态B,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2开始的C.补体的理化性质稳定D,补体成分主要是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41.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C.激活物质相同D.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42.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受体,因此补体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A. D 因子B.C3bC. C5aD. C3a43.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一般是小分子蛋白质B.与CKR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主要以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D.生物学效应具有拮抗性和重叠性44.细胞因子不包括:()A.淋巴毒素B.过敏毒素C.白细胞介素D.生长因子45.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作用具有多效性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C.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D.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46.关于MHCI类分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MHC I类分子的肽链均为MHC编码B.HLA I的重链分子由第六染色体短臂上HLA复合体编码C.为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D.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47.HLA单兀(倍)型是指:()A,同一条染色体上HLA等位基因的组合B.在两条染色体上HLA等位基因的组合C.个体所有HLA表型的组合D,个体所有HLA表型的一半48.MHC 是指:()A.染色体上编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B.染色体上编码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C.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D.染色体上编码移植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49.根据HLA单倍型遗传特征,同胞之间两个单倍体完全相同的概率为:()A. 10%B. 25%C. 50%D. 100%50.根据HLA单倍型遗传特征,同胞之间两个单倍体完全不同的概率为:()A. 10%B. 25%C. 50%D.100%51.根据HLA单倍型遗传特征,同胞之间只有一个单倍体相同的概率为:()A. 10%B. 25%C. 50%D.100%B. 1C. 2C. MHC I 类、IIMHC I 类、III 类A.T 细胞表APC 表面 红细胞表面肝细胞表面 B. CKs C.AM52. 根据HLA 单倍型遗传特征,某子女和其父亲或母亲之间有 个单倍体完全相同:A. 0个 D. 4个 53. 活化的人T 淋巴细胞表达的MHC 分子有■:()A. MHC I 类分子54. HLAII 类分子主要表达于:55.下列哪项属于移植抗原:A. CD 分子 D. HLA 分子 56. 现知 MHC 的主要功能是:()A.专司组织相容B.专司移植排斥C.专司疾病抵抗D.提呈抗原 57. 下列有关MHCII 类分子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 它们均表达在B 细胞和T 细胞表面B. 它们在人群中表现为高度多态性C. 与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相关58. 与mlg 共同组成BCR 复合物的是:()A. CD 19 和 CD21B. CD79a 和 CD79bC. CD80 和 CD86D. CD28 和 CD15259. 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A. CD4B. CD8C. CD40D. CD560. B 细胞上的EB 病毒受体是:()A. CD5B.CD19C. CD21D. CD8161. 不成熟B 细胞表达的mlg 主要是:()A. mlgAB. mlgMC. mlgDD. mlgE62. 与B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有关的膜表面分子是:()A. CD40LB. CD28C. CD80D. CD8663. Thl 细胞不分泌的细胞因子是:()BA.IL-2B.IL-4C.TNF-PD.IFN-y64. 所有T 细胞特征性标志是:()A.BCRB.CD2C.TCRD.CD465.HIV包膜蛋白gp 120受体是:()A.CD2B.CD3C.CD4D.CD866.与MHCII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A.CD3B.CD4C.CD8D.CD2867.与MHC I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A.CD3B.CD4C.CD8D.CD2868.Th2不分泌的细胞因子是:()A.IFN-YB.IL-4C.IL-10D.IL-569.识别外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I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是:()A.CD3+TB.CD4+TC.CD8+TD.CD28+T70.识别内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类分子限制的T细胞是:()A.CD3+TB.CD4+TC.CD8+TD.CD28+T71.不属于专职APC的细胞是:()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树突状细胞D.B淋巴细胞72.非专职APC不包括:()A.B淋巴细胞B.内皮细胞C.上皮细胞D.活化的T细胞73.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的APC是:()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DCD.B细胞74.已知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APC是:()A.M(pB.内皮细胞C.DCD.B细胞75.与其他APC比较,DC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除了:()A.典型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B.表达丰富的免疫识别受体C.抗原提呈能力最强D.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76.DC成熟后有以下特点,除了:()A.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大大增强B.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很强C.其MHC分子表达增强D.其黏附分子表达增强77.能有■效摄取可溶性抗原的APC是:()A.MipB.内皮细胞C.DCD.B细胞78.DC有以下功能,除了:()A.参与对T、B细胞的免疫激活B.分泌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节C.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D.参与诱导免疫耐受79.关于内源性Ag提呈描述错误的是:()A.内源性Ag通常被以Ag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B.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为内源性AgC.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属于内源性AgD.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属于内源性Ag80.关于T细胞与APC的非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是:()A.T细胞利用表面黏附分子与APC表面相应配体结合B.这种结合是可逆而短暂的C.未能识别相应抗原肽的T细胞随即与APC分离D.与APC分离的T细胞随即凋亡不再进入淋巴细胞再循环81.对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描述错误的是:()A.仅有第一信号即能有效激活T细胞,分泌IL-2B.由TCR特异识别APC上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而触发C.同时CD4/CD8分子结合MHC分子D.导致CD3和辅助受体分子胞浆尾部聚集并激活与之相连的PTK82.可负调T细胞活化的配对分子是:()A.CD28/B7B.CTLA-4 / B7C.LFA-l/ICAM-1D.CD2/LFA-383.关于共刺激分子描述错误的是:()A.激活的专职APC高表达共刺激分子B.静止的APC不表达或仅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正常组织不表达或仅低表达共刺激分子D.肿瘤细胞往往高表达共刺激分子84.对CTLA-4表述有错的是:()A.激活的T细胞才表达CTLA-4B.能更有效提供T细胞激活信号C.其配体也是B7D.与B7结合的亲和力大于CD28分子85.初始T细胞是:()A.已初次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细胞B.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细胞C.已初次接触过抗原的不成熟T细胞D.未接触过抗原的未成熟T细胞86.关于T细胞与APC的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是:()A.是在非特异性结合中遇到了相应抗原肽B.指TCR与相应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C.可稳定和延长T细胞与APC结合的时间D.其亲和力与CD4或CD8分子无关87.关于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IL-12可促进ThO向Thl细胞极化B.IL-4可促进ThO向Th2细胞极化C.Th2细胞主要介导体液免疫D.CD4+T细胞不能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88.不成熟B细胞mlg表达模式是:()A.IgMB.IgM、IgDC.IgDD.IgE89.对Iga/Igp描述错误的是:()AA.与TCR组成TCR复合物B.与mlg组成BCR复合物C.胞浆区有ITAMD.可传导第一活化信号入胞90.介导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是:()A.CD40L-CD40B.CD28-B7C.CD40L-CD40 及CD28-B7D.CD4-MHC II 类分子91.对体液免疫再次应答抗体产生描述有误的是:()A.再次接受较少量相同抗原刺激即可诱发B.潜伏期大约为初次应答时的一半C.主要为IgG,亲和力高旦较均一D.下降期短或无92.关于BCR在B细胞激活中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BCR与特异抗原结合产生第一活化信号B.有了第一信号后B细胞才能内化抗原C.内化的抗原通过MHC I类分子途径加工提呈给T细胞D.Iga/IgP把第一信号转导入胞内93.有关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描述错误的是:()A.T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一信号B.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C.活化的T细胞才能辅助B细胞活化D.T细胞通过CD40L-CD40信号辅助B细胞94.下列淋巴细胞哪些不是固有免疫细胞:()A.y5T细胞B.NKT细胞C.B-1细胞D.Tc细胞95.下列哪些不是固有免疫细胞:()A.NKT细胞B.B-1细胞C.B-2细胞D.NK细胞96.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特点是:()A.杀伤作用必需依赖抗体B.杀伤作用必需依赖补体C.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D.与Tc的细胞毒作用一样有特异性97.下列叙述哪项不是巨噬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A.非特异性B.不受MHC限制C.可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D.可释放穿孔素杀伤靶细胞98.巨噬细胞表面可识别病原体表面岩藻糖残基的模式识别受体是:()C.TL RD.C3b受体99.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B.肥大细胞C.B-1细胞D.巨噬细胞100.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D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101.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A.免疫抗体IgMB.免疫抗体IgGC.天然抗体IgMD.亲细胞性IgE102.新生儿ABO或Rh血型不和引起的溶血可发生于:()A.血型为O型或Rh+母亲首次妊娠时B.血型为O型或Rh-母亲首次妊娠时C.血型为O型或Rh+母亲再次妊娠时D.血型为O型或Rh-母亲再次妊娠时103.T列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B.肥大细胞脱颗粒C.IC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104.下列与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B.肥大细胞脱颗粒C.IC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105.下列与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B.ADCC作用C.IC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106.下列与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ADC C作用B.肥大细胞脱颗粒C.IC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107.T列哪一项属于IV型超敏反应:()A.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类风湿性关节炎D.新生儿溶血症108.T列哪一项属于III型超敏反应:()A.肺出血-肾炎综合征B.血清病C.血清过敏症D.支气管哮喘109.T列哪一项属于I型超敏反应:()A.输血反应B.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C.接触性皮炎D.血清过敏性休克no. T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ill型超敏反应:()A.细胞因子B.单核吞噬细胞C.免疫球蛋白D.免疫复合物Ill.预防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A.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B.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抗体C.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抗体D.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抗体112.青霉素可引起哪些类型的超敏反应:()A.I、II型超敏反应B.L IL III型超敏反应C.I、II、IV型超敏反应D.I、II、IIL IV型超敏反应113.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A.补体B.吞噬细胞C.肥大细胞D.NK细胞114.以下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B.Arthus反应C.血清病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115.对灭活疫苗描述错误的是:()A.接种量少B.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C.较活疫苗易保存D.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116.对减毒活疫苗描述错误的是:()A.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体制成B.保存要求比死疫苗高C.比死疫苗更安全D.一般只需接种一次117.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是:()A.白喉类毒素B.破伤风抗毒素C.卡介苗D.霍乱疫苗118.不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A.破伤风抗毒素B.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C.胎盘免疫球蛋白D.白喉类毒素119.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A.超敏反应病B.自身免疫病C.感染D.炎症120.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A.肿瘤B.炎症C.感染D.艾滋病二、是非题(1分/题)1.免疫就是指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87459702d276a200292ecf.png)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骨髓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外周免疫器官骨髓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红细胞抗体免疫相关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等4、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
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应答产物。
反应原性:抗原+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
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
第四章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其生物学作用是什么?答:⑴IgG:①特性:IgG是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在血清中含量最高。
由脾、淋巴结中浆液细胞合成和分泌。
IgG是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免疫球蛋白②功能:IgG是动物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力,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在体内可发挥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等免疫学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佐剂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答: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从而更有效刺激抗原免疫系统。
2引发炎症反应,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处理抗原和呈递抗原的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效应。
应用:1增强特异性免疫问答,用于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和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青霉素是半抗原,本身无免疫原性,为什么可以引起过敏性休克?答: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
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
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
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试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①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②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 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
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基免疫原性强⑤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 3)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性剂的选择。
试述Ig的基本结构。
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
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
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可变区和恒定区:氨基端(N-末端)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称此区为可变区(V),而羧基末端(C-末端)则相对稳定,变化很小,称此区为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约含108~111个氨基酸残基)和H链靠近N端的1/5或1/4(约含118个氨基酸残基)。
在大多数情况下H链在与抗原结合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2.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约含105个氨基酸残基)和H链靠近C端的3/4区域或4/5区域(约从119位氨基酸至C末端)。
功能区:Ig分子的H链与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球形功能区,每一功能区(domain)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
在功能区中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试述Ig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试比较各类Ig的功能特点。
1、 IgG :1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Ig,2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1、G3、G4)3通过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发挥调理作用;4与巨噬、NK细胞结合,发挥ADCC作用;5与葡萄球菌A蛋白结合(IgG1、G2、G4)6具有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作用7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8临床使用的丙球和免疫球蛋白制剂中主要成分是IgG。
2、IgM :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占血清Ig总量的5-10%2—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检测其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3脐带血中IgM升高,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4—天然血型抗体是IgM5—高效能,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调理作用、杀菌作用均比IgG大,中和毒素的能力比IgG差。
6—mIgM是BCR的主要成分7—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3、IgA 1 局部抗感染作用,2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高浓度的SIgA。
4、 IgD :1在血清中含量低(0.2%).2.SmIgD也是B细胞表面标志;3.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
5、IgE:1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
2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
3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等。
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答:1).溶菌、溶解病毒、溶解细胞的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的C3b、C4b和iC3b,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CR1、CR3、CR4结合而促进其吞噬作用,即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3).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4).炎症介质作用 5).参与适应性免疫 6).补体系统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多肽2高效性3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4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5短暂性试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1)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 1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3参与固有免疫2)参与炎症反应 3)刺激造血 4)调节细胞凋亡5)促进创伤修复6)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HLA复合体高度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答:其生物学意义在于使个体和群体极大地扩展了对不同病原体抗原呈递和产生应答的范围,提高了防御能力,使种群得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维持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另一方面,HLA多态性也给临床选择HLA型别合适的组织器官供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试述HLAI、II类分子提呈抗原肽的特性及实践意义。
答:1)特性:a.相对选择性,即抗原肽必须含特定的锚着残基,才能与之结合; b.包容性,即一种类型的HLA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
2)实践意义:例如,某一病原体被加工呈递的肽段,不能与某些个体的HLA分子结合,但可与其他个体的HLA分子结合,导致不同个体对同一病原体免疫效应出现差异;在多肽疫苗的设计中,需考虑群体的HLA分子构象,疫苗须含有群体HLA分子共同结合的锚着残基,才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试述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答:1)抗原加工和呈递;2)其他生物学作用:a.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免疫应答受遗传控制,控制的基因即HLA基因。
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靶细胞相互作用中,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HLA分子,这一现象称MHC限制性); b.参与免疫调节:HLA分子参与抗原呈递并制约着细胞间相互作用,在群体水平参与免疫调节。
T有哪些亚群?各自的功能是什么?⑴根据TCR二肽链构成,分为:TCRαβ+T cell和TCRγδ+T cell αβT cell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主要T细胞群体γδT cell主要发挥非特异性杀伤功能,参与机体针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防御,抗肿瘤作用,其杀伤机制与CTL基本相同⑵根据CD4分子与CD8分子的表达,按CD表型不同将人成熟T细胞分为:CD2+CD3+CD4+CD8-和CD2+CD3+CD4-CD8+T细胞,简称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T细胞主要生物学功能为:促进T细胞,B 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协调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CD8+T细胞主要是一类具有杀伤活性的效应细胞⑶根据功能状态,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辅助性T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对T,B淋巴细胞应答的辅助剂效应功能Th17细胞:介导炎性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移植排斥等的发生和发展。
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主要为CD4+Th1细胞,CD8+CR也具有此功能⑷根据对抗原的应答及活化状态,分为初始T细胞,活化T细胞,记忆性T细胞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分子和高水平L-选择素效应性T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功能记忆性T细胞,主要在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起作用NK细胞,①同时表达TCR和某些NK细胞受体②TCR多样性有限,可识别CD1糖脂抗原复合物,且无MHC限制性③激活时可分泌大量Th1.Th2和Th型细胞因子,以而发挥不同免疫调节作用④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论述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参与成分,发生过程,常见疾病,防治原则。
特点:①反应发生迅速,消退也迅速②由IgE抗体介导,多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参与反应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参与成分:变应原、IgE抗体、效应细胞、生物活性介质发生过程:1、致敏阶段2、激发阶段3、I型超敏反应的遗传倾向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国民性鼻炎)3、消化道过敏反应4、皮肤过敏防治原则:1、寻找变应原,避免再次接触2、脱敏疗法和减免疗法3、治疗使用青霉素可引起哪几型超敏反应?发病机制有何不同?最常见的是哪些超敏反应?如何防治?青霉素具有抗原表位,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蛋白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导致Ⅰ型变态反应。
青霉素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这种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激活补体,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等导致Ⅱ型变态反应。
青霉素治疗时由于大量的病原体被破坏,释放大量的抗原,在血流内与相应的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导致Ⅲ型变态反应。
因为青霉素是小分子半抗原物质与皮肤的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郎格汉斯细胞摄取提呈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致敏。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引发Ⅳ型变态反应。
论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
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Ⅲ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