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研究_一个文献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

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

惠 康 钞小静

摘 要:经济增长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通过要素分析来阐释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探讨如何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增长,但却忽视了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本文全面梳理了国内外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研究文献,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相关文献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以及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测度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10)2-005-04

作 者:惠康,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钞小静,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博士;陕西,西安,710118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D003);西北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项目、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类项目(07YY B09)

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200多年历史里,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数量问题当作是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但是却很少讨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20世纪末,随着各种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不断凸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才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经过30多年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和侧重点开始发生变化,经济增长质量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经济失衡、短期波动等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准确把握这一问题当前的研究状态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国内外增长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质量问题,总体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要研究了以下问题:

一 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

对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研究建立在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基础之上,如何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进行界定直接决定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围以及研究内容。经济增长质量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而且由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使得这一范畴成为一个动态概念。因此,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非常难以准确界定。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对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的界定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种观点从狭义上来定义经济增长质量,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如卡马耶夫,1983;王积业,2000;刘亚建,2002;康梅,2006)。另一种观点从广义上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属于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具有丰富的内涵(如R obert J.Barro, 2002;Pat ha Dasgupta,2002;彭德芬,2002;刘树成,2007)。

从狭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来看,它是指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或经济增长的效率,也就是进行经济活动时所消耗和使用的要素投入与经济活动总成果之间的比较。对于一定时期的全部经济活动或一项经济活动而言,如果给定投入下的产出越多,或达到一定产出目标所使用的投入越少,就表明经济增长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狭义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体现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卡马耶夫(1983)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下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实质,认为只从增加经济增长数量的观点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是不够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我们是以什么样的代价来取得这一增长的,要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互相联系中考察经济增长问题。他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在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总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中,所使用资源的规模及其利用效率的变化。经济增长不只包含着对统一完整的国民经济综合体有代表性的经济过程,而且还取决于全部生产资源和非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由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效率改进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要素积累是指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构成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指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更加有效的使用,构成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主要源泉。决定经济增长的这两种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生于经济增长的过程之中。在一定时期中由于这两种因素的作用力度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或是以数量扩张为主,或是以质量提高为主,从而相应形成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态。刘亚建(2002)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总量变动,而经济增长质量可以理解为效率的同义语,是指单位经济增长率所含有的剩余产品量,在单位经济增长率中投入的资金物资越少,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在他看来,质量高的经济增长率即使只以中速增长,也能使国民财富明显增长;而质量低的经济增长率即使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其能满足的社会需要也不如高质量下的中速增长。

从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存在不同看法。温诺 托马斯等(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是指构成经济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并从福利、教育机会、自然环境、资本市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腐败等角度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即

使水平相近的经济增长率也会给人民的福利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过去的经济政策往往偏重于考虑增加实物资本的投资规模,而忽略了这仅仅是构成高质量增长的众多重要因素中的一项,其实同样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资,以及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本的投资。R obert J. Barro(2002)将经济增长质量看作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而言的,也给予增长质量一种很宽泛的概念,认为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因素,而经济增长质量则是与经济增长数量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从根本上反映了人均GDP的增长,其基本测度指标为人均GDP的对数、教育年限以及城市化率。而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受教育水平、预期寿命、健康状况、法律和秩序发展的程度以及收入不平等等。刘树成(2007)从广义上界定经济增长质量,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他指出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的持续性紧密相关。从广义来界定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文献,由于只是从经济增长数量视角出发,把除增长数量以外的各种因素都纳入到经济增长质量的范围之中,这就造成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无法得以确定。

二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建立在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与现有研究中两种内涵观点相对应形成两种测度思路: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狭义效率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的学者大多都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来度量经济增长质量,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常常被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沈坤荣(1998)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从三次产业、非国有经济和乡镇企业效率等视角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考察,认为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的是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值较高就意味着同样单位的生产要素投入会带来较多的产出,从而经济增长质量就会比较高。郭庆旺、贾俊雪(2005)在分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在1993年以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涨跌互现的波动情形且波动较为剧烈频繁,而1993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这一状态才得以缓解,此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俞安军、韩士专、张顺超(2007)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并利用C-D生产函数对中国1981 -2004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代数指数法、索洛残差法、隐性变量法以及潜在产出法,其中潜在产出法可分为两类即随机前沿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M a l m quist指数法)。现有各种方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基本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曾经存在着一个基本上升的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G ary Jefferson等,2000;胡鞍钢、郑京海,2004)。郑玉歆(2007)认为用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用全要素生产率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时,由于没有考虑要素的长期影响,以及数据的局限性,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康梅(2006)也认为将体现在生产资料中的技术进步隐含地放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度量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对经济增长质量做出评价,对于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引进的技术直接体现在其生产资料中,这就导致技术进步的部分作用被当作投入要素从产出增长率中扣除,从而难以真实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将经济增长的三因素划分为规模增长、硬技术进步和软技术进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投资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方法。

如果从广义视角来理解经济增长质量,则相应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是通过一个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杨长友(2000)从广义经济增长质量视角提出了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思路,把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归结为经济福利、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供求结构、增长率利润率生产效率、稳定性六大具体形象的向度,但是他的研究主要是对经济增长质的规定性进行论述,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量的规定性做出精确的分析。李周为、钟文余(1999)在广义经济增长质量定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具体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估体系,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测度指标和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与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两个层面构建了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钟学义等(2001)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反映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资本生产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等),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健康的指标(包括经济波动情况、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环境污染指标等),以及反映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指标(包括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樊元、杨立勋(2002)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包括要素质量、结果质量、效果质量和条件质量四方面内容,所以用来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分为反映经济增长要素质量的指标体系、反映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的指标体系、反映经济增长效果质量的指标体系以及反映经济增长条件质量的指标体系四大类。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在建立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进行度量,一般而言这样的评价体系往往会更具有可操作性。李岳平(2001)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能够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高效率的增长,他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经济增长的代价六个方面构建出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781999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彭德芬(2002)将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运行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质量三个层次,共计70个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978-1999年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肖红叶、李腊生(1998)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统计测度,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状态总体上来看是趋于好转的,其中增长质量的提高突出表现在稳定性与持续性方面,但这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