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

人教高一历史练习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 时 练 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单选题1.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A .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 .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 .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D .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2.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 .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 .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 .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3.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胜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面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 .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C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 .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4.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5.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6.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清明上河图》(局部)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7.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8.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人教版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人教版必修2: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A.从事商业的人B.善于经商的人C.善于经商的商朝人D.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解析:选C 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来把善于经商的人叫作商人,故C项正确。

2.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

这种变化反映出(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解析:选D 题干反映了国家统一后的经济统一,小国此时已被统一,故A项排除;推动统一市场的因素为国家大一统,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排除;题干未体现封建经济的保守倾向,故C项排除;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图片反映了秦国统一后经济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

3.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D.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解析:选A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是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是唐代商业发展情况,“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的是唐代夜市的繁荣,“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夜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错误。

4.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

由此可知,西汉( )A.商业非常繁荣B.社会秩序紧张C.市场管理严格D.经营规模狭小解析:选C 据材料“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知,西汉时期对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直接反映长安商业的繁荣状况,故A项排除;对市的严格管理与社会秩序紧张无直接联系,故B项排除;材料旨在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与市场经营规模无关,故D项排除。

5.“(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

”史书这一记载反映南朝时草市( )A.政府实行行政管理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C.具有饮食服务设施D.不受官吏直接监管解析:选A “置草市尉司察之”说明南朝时的草市由政府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稳固提高学业水平指引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以以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 贝用于占卜B. 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修品D. 贝是钱币分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 ,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相关。

所以 ,我们能够推测 ,贝在当时就是钱币。

应选 D 项。

答案 D2.汉代民谣说 :“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荣耀。

”该民谣主要反应了汉代社会 ()A. 重农抑商的现象B. 纺织刺绣的兴隆C.追商逐利的民风D. 农民生活的艰辛分析该民谣认为“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财多而荣耀”,重申从事商业致富,不切合重农抑商政策 ,故 A 项错误 ;“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应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隆 ,故 B 项错误 ;该民谣重申从事商业致富 ,反应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民风,故 C 项正确 ;材料没有表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 D 项错误。

答案 C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要素是()A . “交子”宽泛使用 B. 坊市界线严格C.商业发展繁华D. 商帮活动屡次分析“交子”出现于宋朝 ,不是唐朝 ,故 A 项错误 ;坊市界线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不是城市繁华的原由,故B 项错误 ;商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华 ,故 C 项正确 ;商帮活动屡次是在明清期间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4.北宋东京 (今开封 )“精通不停”的夜市和“整天居此 ,不觉抵暮”的瓦子 ( 娱乐场所 )里 ,随地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世活情景表示()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及城内各处C.娱乐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差别分析不论是夜市 ,仍是瓦子 ,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精通不停”“整天居此”表示 ,北宋期间 ,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打破。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

本卷共10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中心城市都是由州郡治所发展起来的。

政府机构居中,附近有孔庙、学宫等,并在指定处所施划为市,每边设城门,有几重城墙(如图)。

据此推断,中国古代中心城市产生的原因是A.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的结果B.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作用C.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推动D.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2.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

这表明当时南京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3.货币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以下对宋代官交子图版理解合理的是A.此纸币可在全国通行B.最初由商人私自发行C.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D.明确了纸币的合法性4.宋金在边境设立交易场所,即榷场。

政府设专门的官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商人每次只能携一半货物到对方榷场交易,买卖的物品也有一定限制。

据此可知A.宋朝与金之间边境贸易频繁B.商税成为宋朝国库重要来源C.两国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加强D.宋金贸易受到政府严格管理5.如图为南宋都城临安“瓦”(娱乐场所)的分布图。

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的临安A.城市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B.“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C.城市布局凸现浓厚商业色彩D.市坊分离的制度开始被打破6.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7.《水浒传》第十五回载:吴用去说服阮家三兄弟入伙打劫生辰纲,吴用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买了一大瓮酒、20斤生熟牛肉和两只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如“司市”“胥师”“贾师”“质人”等,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对市场是采取直接管理的政策,故C项正确。

2.唐代诗人杜牧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草市”的出现( )A.突破了政府对商品交易地点的限制B.促进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C.改变了城市中原有的坊与市的布局D.促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草市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在农村已出现了集市贸易,这就突破了原来只有在市中进行交易的限制,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的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述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畅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管的夜市分析:解题时抓住重点词“东汉”即可。

物流畅达的草市、夜市是唐后期出现的,而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在明清期间才出现。

答案: A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资猜中的“市”()A.表现了草市的特色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线被打破D.受时间地址的限制分析:题中资料的最有效信息是“郑人”和“乃反,市罢”。

草市到隋时才出现,并且在乡村,资猜中有郑国便可看出是春秋期间,故 A 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该当是农产品,应当主假如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 B 项错误;到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才被打破,故 C 项错误;宋朝从前,市场都要遇到时间和地址的限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 D3.古代钱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行分。

下边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足说了然()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商品经济的繁华D.纸币方便携带,完整代替了金属钱币分析:此题考察学生透过现象剖析实质的能力。

资料表现的现象是从秦到宋钱币的发展变化。

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促使了商业的发展,同时纸币的出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 C4.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这说明宋朝()B.草市具备齐备的饮食服务设备C.夜市比较繁华D.草市交易只好在清晨进行分析:从资料看,诗歌描绘的是对于草市上酒店经营的状况。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5.北宋词人裴湘在《浪淘沙·汴州》中写道:“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

葱葱佳气锁龙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

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6: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6: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尚书·酒诰》记载:“殷民‘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这说明()A.商业开始出现B.长途贩运的经商风在商朝盛行C.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解析』题干材料“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反映了商代已有职业化的商人。

在商朝之前,中国出现了物品交换,懂得了经商,排除A。

长途贩运的经商风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答案』 C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 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解析』草市到六朝时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人”可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故C 项错误;宋以前,市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材料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广东佛山高一下学期期中)经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而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商业店铺,鳞次栉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管辖B.商业繁荣与城市相联系C.当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长安城以经济职能为主『答案』 B4.(2018·广东汕头高一下学期期中)杜佑《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当时“天下无贵物,长安和洛阳的米价每斗不过二十文,面粉每斗三十文,绢每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可见当时()A.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B.经济进步推动商业繁荣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国内长途贸易兴盛『解析』材料讲述了唐开元年间物价不高,长安和洛阳的经济发展也带动周边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

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A.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D.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2.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激化阶级矛盾B.打压商人群体C.削弱军队实力D.阻碍经济进步3.《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指开发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材料表明司马迁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4.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5.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6.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说明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意识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7.唐朝时的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况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解题关键: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宋元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产生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但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并且发展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思路引领: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传统习俗、团结与节俭。

思路引领:从徽州人本身的传统习惯和特性上找原因。

重点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后作业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点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后作业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作业1.“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是()A.白银大量使用B.贸易繁盛C.工商业繁荣D.交子的使用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C.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D.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3.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瓷器的故乡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C.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D.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4.两宋商业的发达表现在()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②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③商品种类增多④海外贸易频繁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上述材料反映了唐代()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③城市商业活动比较规范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6.“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宋代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A.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D.江南经济的繁荣7.与唐朝前期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8.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9.右图所示《晋商》一书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B.宋元时期,商业发展进入高峰期C.秦汉时期,商运比较活跃D.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法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2.明政府制订了一些特殊政策,为特定商人子弟保留了应试特权,使他们可以在本籍之外的经商地区参加科举考试。

据记载,明代两淮地区共取举人286名,内中徽、晋、陕籍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

这表明了()A.士商阶层渗透融合B.商人成为官吏主要来源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D.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3.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

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4.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初令郡国铸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由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规定“三官钱”为全国通行的统一货币。

其做法旨在( )A.统一财政经济B.打击王国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D.方便赋税征收5.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

这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6.下表文献中关于唐朝的叙述,表明当时(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D.一些城市出现手工业作坊7.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8.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古代商业三及答案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我们现在知道“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A.从事商业贸易的人B.善于经商的商朝人C.铁制工具D.专门收商业税的人()2、“交子”出现在古代中国的A.宋朝 B.元朝C.明朝D.清朝()3、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A.宁波商帮和晋商B.宁波商帮和徽商C.晋商和徽商D.湖南商帮和徽商()4、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A.杭州B.大都C.泉州D.扬州()5、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A.商行B.柜坊C.票号D.商号()6、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的是在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8.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9.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0.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11.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 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12.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13.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3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解析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3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解析

课后作业(三)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

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

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反映了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其主要目的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因此选A项。

战国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应排除[答案] A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解析]宋元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市坊分离,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东汉长安的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A正确;草市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市镇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夜市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答案] A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C.经商的人很多D.商业交易有时间限制[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故选D项。

[答案] D4.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材料信息“却到长安城。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三节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三节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练习

第三节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2.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

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3.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4.“君有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

私藏积而逆节之心作。

夫不早绝其源,而忧其末,若决吕梁,沛然其伤必多矣。

”面对这一问题,汉武帝的针对性措施是A.镇压叛乱B.察举人才C.盐铁官营D.统一货币5.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6.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

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由此可见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7.明初政府对百姓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之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 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难以携持”可知铁钱携带不方便,已不适应当时四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故A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交子”产生的信息,“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故B项错误;D项观点在材料中没有任何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4.随着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历代政府大都设置官吏对商业活动进行专门的管理,下列古代官职中,不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是( )A.“五均”官 B.草市尉C.中正 D.市署令【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五均官为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的官员;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后政府设立草市尉管理;市署令为政府设立的管理“市”(城市商业区)的官员,因此A、B、D项都属于专门管理商业活动的官职;而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因此选C项正确。

【答案】C5.西汉时期,朝廷颁令:“欲益买宅,不比(紧靠)其宅,勿许。

”西汉的这种限购令,其目的可能是( )A.抑制过高房价B.加强社会控制C.保护小农经济D.实现大一统【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限购令【解析】材料大意是:你想买房,要买的房子必须紧挨着你现有的房子。

禁止这种非紧邻的居民进行不动产交易,主要是为了方便登记人口和房产,便于管理,故B项正确;西汉房价是否过高,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故A项错误;房产限购是政府的商业政策,与农业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西汉通过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与限购令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对比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工业革命前后的东西方世界【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城市化;“斯大林模式”【解析】资料涉及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英国城市化进程、俄国城市化,综合资料可以分析出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资料主要显示的是城市化进程,故C项不正确。

【答案】B7.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

这说明当时(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私商出现【解析】百工居肆反映了私人手工业的发展。

范蠡经商致富反映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综合二者,即反映了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发展,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营,故排除ACD。

【答案】B8.中华文明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不主张远征。

下列内容不能体现这种认识的是( )A.修筑万里长城B.元朝的建立C.开辟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朝的建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郑和下西洋;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解析】“善”“仁”“和”都是儒家思想。

着重考理解儒家思想与政治表现的关系。

A项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征服,故体现这种思想。

B项元朝建立,统治者则是四处征服,因此不能体现这种思想。

C项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体现这种思想。

D项郑和下西洋,也是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征服,也体现这种思想,故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9.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表明汉代(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实行了分封制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对城市的管理【解析】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①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除在地方设立郡县外,还实行分封,建立王国,故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没有涉及铁器的专卖,故③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管理严格,故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0.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D.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乘国家财经困难之阮在城市中大搞囤积居奇,谋取厚利,列侯封君都得向他们低头求取供给的情况,这反映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情况,故A项错误;西汉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会出现富商“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现象,故B 项错误;封建王朝抑制商业发展,故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故C项错误。

【答案】D11.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材料说明( )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发展【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

”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正确。

A、B材料没有体现,D项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不正确。

【答案】C12.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考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不够全面,选择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C13.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秦汉时期”。

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创立于隋朝,故排除A项。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故排除C项。

秦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秦汉时期,郡县制的推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B1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

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 ) A.田庄 B.草市C.九品中正制 D.“工官”工场【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汉代豪强地主兼并圈占大量土地建立田庄,故排除A;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隋唐时期被科举制取代,没有长期得到发展,故排除C;汉朝时期政府建立了以“工官”工场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故排除D;在农村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草市,后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得到延续,故B项正确。

【答案】B15.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古代中国的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白因果关系的逻辑关系,原因的时间在前,结果的时间在后。

A项中“置市令,掌百姓交易之事”,如果就唐朝来说,在唐初就已经设置。

而“京(唐都长安)夜市宜令禁断”,则反映夜市的萌动,应是唐中后期,所以从时间关系上,因果时间倒置了,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