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bd4f5d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d.png)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与文化价值李贽童心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
文化乃至生活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李贽看来,童心即天真烂漫、毫无羁绊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了一种自由、开放、真诚、纯净的美学,它不仅仅是针对童年时期的心态,更是一种超越时间、超越年龄、超越国度的美学理念。
李贽认为,童心是一种感性认知,而感性认知才是领悟真实美的
最高境界,它打破了理性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更强调了人类感性、创
造和自由的本性。
也就是说,童心说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地回到童年时期,而是回归到产生真实创造美的源头,追求美的真谛。
童心说中的美,要求我们去寻找和感知那些真实、纯粹、朴素、大自然的自然美,而非艺术或文化形式的美。
童心说中的美学理念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们今天富裕、
繁华、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物质和功利,忽略了
人的真实存在和感知。
而童心说所强调的人的真实、自由、开放、创
造的本性,提醒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大厦中仍需保持着原始的本真,继
续探寻和感知人类本真而非虚构的文化表现。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不仅让我们重新看待和感知
被我们忽略了的自然美,同时也引导我们返璞归真,寻找真实、自由
和创造的本途。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15f639254a7302768e99392c.png)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童心说”对《西游记》
![童心说”对《西游记》](https://img.taocdn.com/s3/m/ba037f1f55270722192ef70a.png)
不过这些想象都并不单是纯技巧的运用所能成就的,而与作者开放无拘的艺术思维方式分不开。《西游记》奇异的幻想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奇幻的描写并不只是为了眩人耳目,博取读者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创造出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二是幻想虽然奇异,看似异想天开,实际并非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总是有生活的依据,无论从全书或是从细部来看,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因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1、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对《西游记》的奇幻与奇趣艺术特色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奇幻,是奇趣。
(1)奇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都是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天上地下,冥府龙宫,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无所不至,无拘无束。
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另一方面则又是明中叶以后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孙悟空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敢机智、敢于斗争、积极乐观、爱憎分明、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品格,无疑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主要是属于前一方面的;而他的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的束缚,以及对人和人的能力、人的价值的肯定,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蔑视与否定等,则主要是属于后一方面的。当然这两个方面又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神品格的复杂内涵是不可能简单分割的。
《西游记》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上最为鲜明。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形象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中所写的神魔世界,是一个既是幻化了的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人类社会特征的动物世界。孙悟空本来是一只猴子,在他的性格中具有鲜明的猴子的属性,比如机敏灵活,顽皮好动等。这就不仅使人物的性格鲜明,形象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也使形象获得丰富的社会内容。人物塑造上的这一特点,使得《西游记》具有童话的性质,而孙悟空就是这个童话世界的主角。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
![李贽《童心说》的“真”与“假”](https://img.taocdn.com/s3/m/9ad27c99ec3a87c24028c4fe.png)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
![略谈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c5762ef3f8c75fbfc77db28d.png)
混 乱。 另外 , 让理 学家们担 心的是 。 李 贽 的“ 童心 ” 会 为随意追 求个 人欲望 提供 理论上 的依 据— — 晚明 的社会 氛 围的确 出
现 了这样 的趋势 , 如果 这样 , 那 么道 德 岂不是会 沦 丧?制度
岂不是要毁 灭?
李 贽 个性 放荡 不羁 , 常评 论 时事 政 治 , 思想 独 特新 颖 , 信 徒众 多 , 影 响 广泛 。他 习惯 我行 我 素 , 特 立独 行 . 喜 爱 辩
之言。 这种 以“ 本心 ” 指导行 动 的观点与 理学 家 的观点是 截然 对立 的 , 这 也是李贽 为主流思想 界所不容 的原 因。理学家强 调 通过后 天 的努力 接近 于“ 真理” , 将“ 人 欲” 与“ 天理 ” 对立,
李贽 一生都没 有真正 富裕过 。他 当了二十几年 的小官 ,
重视道 德对人 的规范作用 。而李贽则 强调人应 依“ 真 心” “ 真 情” 办事 。 这会带来 某种危 险 , 若人人 全 以 自己的“ 真 心” 作 为 行动 的标准 , 人人均有 “ 真 心” , 而 各人“ 真 心” 不同, 因而标 准
就不同, 这样 的话 , 社 会 的运 转 就失 去 了统 一 的原则 , 变得
从李贽 的 随笔 中获得 的信息来 看 , 李 贽 出家 的原 因 . 主 要是为 了摆脱俗事 束缚 , 寻得 自由。当时 的李贽 已是花 甲之 龄, 他觉得一 生飘零 困苦 , 为仕 二十几年 , 社会 和家庭 的责 任
已尽 , 是可以为 自己选择命运 的时候 了。 他落发后 , 读 书著述 , 游学讲道 , 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一 时期完成 的。
统, 从 这一点上看 , 李贽从 未跳 出儒 家的圈子 。 李贽最 有名 的便是 他 的“ 童心说 ” , 有《 童心说 》 一文 , 收 入《 焚书・ 卷 三》 。 “ 童心说 ” 直承 王阳明 “ 心学” 一派, 并 吸纳 了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
![李贽音乐美学思想的“童心说”基础解析——“李贽音乐美学的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bb0ce4c3b3567ec112d8a0f.png)
失。李贽认为 : “ 童子者 , 人之初也 ; 童心者 ,心之初 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 而遽失也?盖方 其始也 ,有闻见从耳 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 ,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夫道理闻见,皆自 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 1 这段文字又指出了 “ 童心”是未闻见道理之前的本心。 李贽在文章中既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也没有指出最
一
一
有何特点 ; 第三 ,“ 童心说”有无思想基础 ,如果有 ,
那 “ 童 心说”的思想基础是 什么 ; 第四,“ 童心说 ”
是否是李贽音乐美学命题思想的核心,它与李贽音乐 观的关系怎样 ,是否存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有 关 “ 童心说”的讨论实际是讨论李 贽音乐美学思想核 心 问题的讨论 。本文并不就 “ 童心说”这一篇短小的 文章进行孤立的研究,而是把它放到李贽的著作中去 研究 ,放到历史中去考察。 李贽 《 焚书 》共六卷 , 第一、 二卷为书答 , 卷三 、
卷四为杂述 ,卷五为读史,卷六为诗 ,另加增补一和 二 ,基本都是 书答。《 童心说 》出 自李 贽 《 焚书 》卷 三第九篇 ,是李贽 7 2篇杂述中的一篇短文。就 7 2篇 杂述的内容看 ,基本是一篇一议 ,或人物或传序 ,或
时事或祭文 ,都是李贽对某个人或某事件的观点。7 2
心的解释有两种 : 第一 ,童心即真心。第二 ,童心最
初一念之本心 ,童 C , f  ̄ I S 本心。第二段论述童心因何而
篇杂述中以 “ 说”命名的有六篇 , 分别为 : 《 杂说 》 、 《 童 心说 》 、 《 四勿说》 、 《 虚实说 》 、 《 高洁说 》 、 《 读律肤说 》 ; 以 “ 论”命名的有六篇 , 《 论政篇 》 、 《 何心隐论 》 、 《 夫 妇论》 、 《 鬼神论 》 、 《 战国论》 、 《 兵食论》 。在 《 续焚书 》 中以“ 说” 命名的也有七篇, 分别是《 汝师子友名字说 》 、 《 穷途说 》 、 《 法华方便品说 》 、 《 金刚经说 》 、 《 五宗说 》 、 《 隐者说 》和 《 三教归儒说 》 ; 以“ 论”命名的有三篇 ,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c31047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1c.png)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2dc94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9.png)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c111ef5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c.png)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经提出过“童心说”。
童心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单纯、天真、善良和纯洁的美好品质。
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类本质中最美好的部分,它是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源泉。
童心不仅存在于儿童,也存在于成人中,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单纯和纯洁,就能够拥有童心。
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们的宝藏,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幸福和希望,也使人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保持童心,抵御世俗的诱惑和污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也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 1 -。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50b25de208a1284ac850438f.png)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著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著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7d2b34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3.png)
结合时代背景论述李哲童心说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李贽是明朝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本文从“童心说”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及其现代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李贽“童心说”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童心即孩童般纯真之心,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人类最初的生命表现。
明代著名学者李贽的“童心说”是李贽思想中最鲜明、最概括的核心学说。
所谓“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人的自然情性,包括不依傍他人的独立见解和表现自我的纯真之情。
“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可以看出“童心说”就是强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其文学观念带有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体精神的离经叛道的色彩,这不仅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童心说”要求人们自由平等地发展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念,这对医治时下社会弊病,净化心灵起到积极作用。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童心说”进行论述。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e2e54c27192e45361066f5cd.png)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
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①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
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
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
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395906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5.png)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童心说》
![《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ae324025a5e9856a5612600a.png)
《童心说》及译文龙洞山农(李贽的别号)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可千万别讥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
”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
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
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
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的人;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有真诚的本性。
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
人心本性怎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恐怕正值人的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就会取代童心的位置。
当人长大后,有很多道理从视听信息的积累中逐步形成,这些道理又会取代童心的位置。
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
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而追逐美名的**必然取代童心;同时成人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卑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
古代的圣人哪一个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他万勿失掉罢了。
绝不像后来的学者们,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
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遮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学者们呢?童心被蒙蔽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语言不会真实;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文章词语就不能诚信通达。
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轮美奂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信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求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至信真诚的童心丢掉以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了。
既然只剩下虚伪的仁义道德和道听途说的见识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童心的真诚话语。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https://img.taocdn.com/s3/m/50b25de208a1284ac850438f.png)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著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著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https://img.taocdn.com/s3/m/bd9566f74693daef5ef73d46.png)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
![李贽"童心说"的基本内涵与文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e16decdd15abe23482f4dae.png)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609f0954e518964bcf847c93.png)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https://img.taocdn.com/s3/m/fa9f3125b4daa58da0114ac3.png)
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常贸易往来于波 向分道扬镳。两人的冲突导致李贽的若干 就是杂念冰消情绪宁静之际,此时视觉听
斯湾,后娶一印度女为妻,所以在相当长 朋友离他而去,他当时自以为自己老年没 觉、 触觉还没有全部开动, 只凭个人的直
的时间内,他的祖先是和混血家庭以及伊 有朋友,自称为“老苦”。万历二十四年。 觉去领会宇宙间那种无可形容的美感。这
治秩序与道德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企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就当时的文坛而言,代圣贤立言、点
图,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广大人民自觉地压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这 缀升平的“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粉饰
抑人性,放弃反抗,更加驯服地接受统治。 里,“童心”可以直接理解为童子之心,所 现实的“台阁体”,以及矫枉过正的前后
了同时代的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 他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树立了 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乃至整个美学思想的
的。曹雪芹横绝千古的《红楼梦》正是在 与人生紧密合一的文艺美学观念,强调了 整体特征。
李贽以自然为美, 以情格理,抒写真实人 生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其中大 旨谈情,是“将女儿真情发泄一二”。尤 其是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把 宝玉塑造成一个没上过几天正经学,没有 过多地受“《六经》、《语》、《孟》”熏染, 童心不灭的人物,与“童心说”所提倡的 思想是颇为相近的。直至近现代,李贽及
[6]容肇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出
因为他以“童心”为文艺创作之本源,也
版,1985
就否定了客观现实生活作为文艺之源泉的
[7][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说[M].北京:中
和对真情的追寻。而在汤显祖看来,真正 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 术形式看成完全是非人工、无所为的,是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877687ed3169a4517723a3f5.png)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摘要:明代,程朱理学立为官学,统治学术思想,逐步走向僵化。
朝廷“存天理,灭人欲”,借泥古崇圣和所谓的天理来控制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以达到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读书人如同一台台录入机器般,被那些“假人、假言、假事”日渐浸染的麻木。
当时自称“异端”的李贽,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大胆的抨击、反对,并且提倡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在当时实为难得可贵。
但也存在着他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贽笔下的“童心”以及文中的反叛自由精神和局限性来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李贽;童心;反叛;自由;局限一、童心本人认为,李贽的“童心观”应来缘于道家思想。
在道家中,“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其初主之来源显然与老、庄影响有直接关系。
老子之婴儿实与道、自然及朴与之义同,故老子之人生目标便是见素抱朴,亦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相’(《老子》二十八章),一句话,归之于浑沌虚无。
”[1]不因人事去毁灭自然,不因造作毁灭性命,不因贪得去求声名,做到这些就可以返璞归“真”。
保持自然与本真,自然可以守护“童心”。
而《童心说》开篇也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即人在没有受到一切外物影响时的那颗质朴之心,便是童心。
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读了太多所谓的“圣贤之书”,而导致了天下书生的心灵本源逐渐消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2]这又与荀子的性恶论又有几分相似,即:“人之性恶,善之伪也”,人需要通过教化手段等后天的力量来为善。
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并不是人的本真童心,而是人为的结果,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童心失”。
可见李贽笔下的童心还是带较为相对与片面的,如果推及到现代来看,恐怕就有些不合时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摘要: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
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①
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②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③等句。
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④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
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
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禅学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本意就是静虑冥想, 排除一切理性思维的干扰,进行纯直觉的感悟和反思,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活动。
李贽的“童心”反对的就是“义理”的干扰。
与王阳明学派的传承关系。
王阳明学派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承袭了阳明心学思想脉络,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张扬自然人性。
但是,王阳明学派领受儒家思想,仍然肯定封建道德。
李贽的“童心说”在对世界本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有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对杨明学派的超越。
二、“童心说”的思想内涵
明朝晚期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开始发展,城市和集镇的兴起以及随之而起的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文学界提出了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理学的思潮。
李贽的“童心说”就是在
这股思想潮流中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当时文学发展的必然。
存本心与反虚假。
在李贽看来,当时充斥于社会的文章虚假之气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本来的真。
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他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①,童心说所体现出的文学的主观心性由此可见:“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夫童心者, 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②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 一切作品都应发端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书写人的真性情, 反对理性的禁锢。
在《童心说》一文中,李贽指出所谓的“童心”即是童子的最初之念,而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内心受到了外界的影响,渐渐的失去了“心之初”,李贽提倡童心,是为了恢复人的真心,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
对于文坛上的“假人”言“假言”,文“假文”的现象,李贽的“童心说”做出了批判和反思:“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失去最真实的心态所创作的作品是不能绽放光彩的。
“童心”既是指人最初的本心,也指最自然真实的表现;既是创作主体的主观心性的纯净,也指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时的真情流露。
存人欲与反义理。
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自然感情美:“盖声色之来, 发乎情性, 由乎自然, 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乎情性, 则自然止乎礼义, 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
惟矫强乃失之, 故以自然之为美耳。
”③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美学相左,李贽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的感情,即真情。
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考虑礼义也不用遵循习惯,只要自然, 自然就合乎理。
文学表现人的内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自然的,是童真的,那么文学应是这种童真之心的自然表现,是真情流露的,是不应加以任何外在的阻碍和人为的限制的。
李贽对理学的反叛,正在于他能从“本真”和“自然”出发,正视私心和人欲的存在,也就是正视有功利思想是人的本性,并且认为这是本心的自然流露,无需克制,他论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④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私欲和追求是人之常情,所以私心的客观存在具有合理性。
所以在文学创作也应该表现常人的感情:“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
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⑤为文应该是不得不发而发的,绝不是因为发而发的,“自然发于情性”之文,正视自然人欲,表达真实想法,以本真所创作的作品才可能成为至文。
崇“化工”与去“画工”。
李贽认为文学创作要追求“化工”而非“画工”,“化工”的境界可使“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由自然之性情生发而出的诗文,便可至美。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这种艺术表现正是出于童心之所感所想,自然
真诚。
而艺术创作中的刻意雕琢, 由于它不是出自童心, 所以尽管精巧异常, 也不可能达到“造化无工”的地步, 所以已落入二流。
“《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①《琵琶》则因其人为的手段, 虽极尽雕琢粉饰之能事,却非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较《拜月》、《西厢》已是次之了。
在此,李贽推翻了传统观念中的把“孔孟”之道归为推崇备至的思想,并对近古时期在市民阶层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说、戏曲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名家还是俗人,只要是发自童心,不拘于礼教束缚的就都是好文章。
三、时代意义
作为对晚明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李贽的“童心说”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实践仍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当代是一个文化复制日益加剧的时代,在太多“成心”的干扰下, 文学的本性正在逐渐失落,缺乏个性和至真至纯的情感正是这个时代最令人窒息的特征。
而李贽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
自由、诗意本来应该是文学的表现和特征,我们只有重拾“童心”, 文学的本性才能回归。
参考文献
[1]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明)李温陵.李贽文集:杂说[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马晓虹、张恩普. 李贽“童心说”的心学渊源与理性超越[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
[4]侯林梅.关于李贽的“童心说”与华兹华斯命题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老子.老子[M].朱良志,注评.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选题原因:
读了李贽的《童心说》让我获益匪浅。
“童心说”作为一种学说,其理论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论。
即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真,以及投入创作主体的真实情感的文章才能成为至文。
李贽的“童心说”总地来说是提倡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是对人和人性的觉醒和肯定。
文学本来应该是自由灵动能感动人的,然而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期中,由于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文学成为非文学。
文学的负载太多太重,甚至成为了一种赚钱的工具,当代文坛已经不在如曾经珠玉盈台了,属于文学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文学的本性正在流失。
所以现在的我们回头来看前人的文学理论,无论如何都是有所反省的,文学就是文学,只有循着“心之初”,保持着最纯粹的童心,才能发现文学真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