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一个衡量企业经济绩效的指标,它以企业为中心的视角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EVA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金融学家乔尔·斯特恩斯(Joel Stern)和格·贝尼迪克(G. Bennett Stewart)于1991年提出,并在之后的20多年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EVA的本质是企业的净利润减去其资本成本所得到的剩余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EVA = 净利润 - 资本成本×资本净利润指的是企业在扣除了各类成本和税收后的净收益;资本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投资中所承担的资本的机会成本,通常是通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来计算;资本则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

EVA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价值创造与资本的成本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

EVA的出现,为企业的价值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净利润、营业利润率等虽然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却忽视了企业所承担的资本成本问题。

EVA通过纳入资本成本的考量,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的使用效率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通过EVA,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经济绩效,并且能够建立起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

关于EVA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论探讨。

乔尔·斯特恩斯和格·贝尼迪克等学者提出了EVA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其价值创造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他们指出,企业的盈利能力应当和其实际的资本成本联系在一起,才能够真正体现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EVA的计算方法采用了净利润减去资本成本的方式,从而反映了资本的机会成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

理论研究还围绕EVA的衍生指标和扩展应用进行了讨论,如经济附加值率(Economic Value Added Ratio)、经济增加值增长率(Economic Value Added Growth Rate)等指标的研究,以及EVA在企业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论文: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的发挥,该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增长发生的条件和可能。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资源禀赋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变化,经济体应该随着优势资源禀赋的变化而调整促进优势资源禀赋发挥作用的有效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解决原有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优势资源禀赋;有效性一、前言中国作为新近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研究中国的经验,对于其它落后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日本,“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增长有没有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对于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可复制性,那么,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可以为现在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带来福音。

二、文献综述1.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分析》一书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本理论著作,斯密把经济发展归结为分工,市场容量决定分工,市场和分工相互促进,形成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斯密从他那一时代的特征和作坊生产发展出发,归纳总结出他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因素。

作为起点,斯密的理论有突出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过于简单,框架太粗,没有涉及经济增长的核心分析,没有具体到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

斯密之后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熊彼得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他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和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系统的运用,把经济增长归为一系列自发产生的非连续的变化:“创新”活动。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经济技术的变迁,“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家,经济发展是个别企业家的“创新”的结果。

“创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一面,总结供给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排除了需求方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文旨在对经济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到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变,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通货膨胀、就业水平等因素。

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聚焦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政策的效果和稳定性、金融市场的波动等方面。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的运行,关注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市场竞争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企业和个体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减贫问题,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该领域的研究涉及到农村发展、城市化、教育和医疗等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产业的组织结构、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关注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造经济增长。

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包括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综上所述,经济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经济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等重要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经管类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范文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文献综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作综述。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地区只能通过辐射效应获得一部分经济增长。

这个理论首次揭示了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机制,但也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潜力。

二、新地理经济学理论新地理经济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认为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地理环境、地区间的交通和通信成本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地理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差异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相同或相关的产业在一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主要通过资源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来实现。

产业集聚理论在解释为何一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以及如何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

四、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所导致的。

现代化进程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与发展。

现代化理论对于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分析框架。

五、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孤立经济小部门理论认为,孤立的经济小部门在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其发展取决于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

这种理论对于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动力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六、区域竞争力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取决于其在全球竞争中所占的位置和能力。

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从而实现更快的发展。

区域竞争力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方法,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各有侧重,但都为解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长期以来,物质资本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物质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决定性因素。

史上诸国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滨海还是内陆,都出现了一些极为成功的致富案例,然而时过境迁,它们的经验很难照搬到全球化、一体化日盛的现代世界。

有关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无论是方法还是内容,都在持续深化。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关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验研究亦日益深入。

本章首先简单回顾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过程,再以其为起点,对与中国经济增长经验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期为后续进行资本积累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作必要的理论准备。

2.1 理论基础2.1.1 古典经济增长研究在这一时期,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等是主要的代表人物。

与新古典经济理论不同,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以亚当·斯密为旗手的古典经济理论更为关注的问题,而前者则以资源配置为核心议题。

李嘉图、马尔萨斯对经济增长同样有着重要的思想贡献,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现代增长理论中,时常可以发现他们当年的思想光辉。

亚当·斯密写于1776年的《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在这部巨著里,斯密将增长论和劳动论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斯密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取决于就业数量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积累可以扩大资本存量,这将有助于提高劳动就业数量,更快的经济增长因而可能实现。

与此同时,劳动分工也在不断深化,由此将进一步引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财富的创造最终要靠劳动,因分工而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比例,这两者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规模化的分工,需要积累起一定的资本作为基础。

换言之,资本积累决定了劳动分工能否发生及其所能达到的细密程度,而分工则又能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根据这个思路进行分析,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是厥功至伟的关键因素。

亚当·斯密断言,要想增加国民财富,其终极途径离不开两条:一是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要增加;二是劳动者的生产率要提高。

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

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献综述1. 介绍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纳入考虑,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述。

2. 理论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经济增长的支撑,而经济增长的基础是技术创新和投资增长。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和资源,为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而创新理论则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实践探讨在实践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企业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同时加强生态环保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社会需要加强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国际经验在国际上,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目标。

例如,欧洲倡导的“绿色经济”模式强调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推广清洁技术和节能减排。

而美国则推行创新驱动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率。

中国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根据各国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合作模式和发展策略。

5. 展望未来可以预见,未来各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同时也将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挑战。

例如,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就业和分配问题;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压力将不断增加,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和治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复习过程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复习过程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93~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一、文献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一)数据收集表1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二)模型设计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2)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4)去代表消费需求。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谜”,围绕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结论层出不穷。

一、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国内关于上市公司选择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多,由于选取的样本和采用的研究力一法不同,结论一也不尽相同。

吕民江和王克敏(1999)研究发现对于现金股利分配的公司,其股利支付水平主要受前期股利支付额和当期盈利水平及其变化;同时现金股利分配主要受到公司规模、股东权益、盈利能力、流动能力、代理成本、国有及法人控股程度及负债率等因素影响,而且公司的股票股利支付额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相互影响。

林海(2000)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收益存在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相应的股利支付水平也越高,而且收益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存在着相互替代关系。

杨淑娥等(2000)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资金余额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

陈国辉和赵春光(2000)研究结论表明对现金股利有解释作用的因素主要有股票股利、净资产收益率、利润增长率和股票市价。

赵春光等(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与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和企业规模有关;每股现金股利大小与股票价格、市盈率、主营业务利润、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关。

吕长江和韩慧博(2001)实证研究结果认为在影响股利分配倾向的各因素中,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是最主要的因素,盈利能力与发放现金股利概率呈二项式变动,经营风险与其呈.相反方向变动。

原红旗(2001)实证研究结论发现我国现金股利政策是代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产物,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存在以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的行为;上市公司留存资金存在浪费行为,并非是股东利益最大化:规模大的公司倾向于选择现金股利。

李志彤和陈敏(2001)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主要受净利润和可供分配利润两因素影响;另外还存在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利政策来调节其净资产收益率并使之达到再融资标准的行为。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

熊彼特 的技术 创新理论 的意义在 于 :
指 出创 新 或 技 术 进 步 是 经 济体 系 的 内生 变
增 长 理 论 。 经 济 增长 理 论 经 济 学 家认 为 , 新
经f  ̄ 长不是外部力量 变化 的结果 ,而是 Y ̄ f 经济体 系内部理论变化 的结果 ,特别是 内
生 的技 术 进 步 的 结 果 。他 们 论 证 了内 生 的 技术 进 步 是 经 济 保 持增 长 的决 定 因素 。 新 经济 增 长 理 论 将 知 识 、技 术 进 步 和 专 业 化
每 种 要 素 投入 的边 际报 酬 则 递 减 , 以及 每 种 要 素 有 着 某 种 正 向切 平 滑 的 替代 效 应 、 该 模 型 证 明 ,经济 增 长 不 仅 取 决 于 资 本 增 值 率 、劳 动增 长率 以及 收 入 增 长 率 ,而 且 还 取 决于 技 术 进 步 。 索 罗模 型 的 突 出表 现 在 于 ,它 区 分 了 由要 素数 量 增 加而 产 生 的增 长 效 应 和 由 技
政 治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 。
关 技 进 于 术 步 与 济 长 系 文 综 经 增 关 的 献 述
■ 陈 聪 韩仪湘 ( 、新疆 财经大学经济 学院 2 1 、新 疆财经大学
新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2 世 纪8 年代 , 0 O 以罗默 和卢卡斯等人
为代 表 的经 济 学 家 提 出 了新 的理 论 解 释 经 济 的增 长 ,即 新 经 济增 长 理 论 ,又 称 内 生
术进 步 作 为 研 究 的 重 要 内 容 ,不 同 时
期 产 生 了不 同 的技 术 进 步 理 论 。 本 文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熊彼特增长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_严成梁

熊彼特增长理论_一个文献综述_严成梁
1新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growththeory关于1164经济学季刊第8卷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romer1990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dynamicgeneralequilibriumframework将创新研发与内生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提出了内生的研发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而奠定了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基础
需要提及的是 , 本文所说的熊彼特增长理论是指新古典熊彼特增长理论 , 而非演化熊彼特增长理论 , 关 于这两个概念的更多论述 , 请参见 M ulder et a l . ( 2001) 。
2
第3期
严成樑 、 龚六堂 :熊彼特增长理论
1165
熊彼特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两种模式 实现的 。 水平创新是指通过研发使得生产投入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 这又进一 步促进了专业化 , 进而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 垂直创新是指通过研发 使得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 质量高的产品逐步将质量低的产品排挤出市场 , 进 而推动技术进步 。 水平创 新模型也被称 为种类扩张模型 ( v ariet y ex pansion model) , 而垂直创新模型也被称为质量梯子模型 ( qualit y ladde r m odel) 。相 对于水平创新框架而言 , 垂直创新框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 1) 垂直创新框 架中有不确定性 ( unce rtainty ) , 通常的 , 我们假定 创新发生率 ( inno vation arri val rat e) 服从 泊松过程 , 而这种不确 定性使得理 论与现实 经济更相 符 ; ( 2) 垂直创新框架下的创新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 , 创新成功的企业会将原 来的企业排挤出市场 , 成为新的垄断者 。 因此 , 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 , 必须将 其创新成功的概率以及其被将来被排挤出市场的概率考虑到 , 也即企业具有完 美预期 ( perfect foresight) 。 水平创新框架的优点在于其简洁性 , 这使得其成为 分析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框架 。 当然 , 也正是因为其简洁性 , 使得其分析在一些 问题时受限 。 例如 , 相对于水平创新框架而言 , 垂直创新框架更适合分析经济 增长过程中 “ 领导者” ( leader) 与 “ 追随者” ( f ollower)的竞争问题等 。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 、 AK 理论 、 Uzaw a-Lucas 理论相比 , 熊彼特增长理论 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 ( 1) 强调经济增长的源泉不同 , 熊彼特增长理论认为 内生研发推动的创新和知识积累是促进技术进步 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 ( 2) 突破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 , 假设中间物品部门的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 权力 , 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 ( 3) 不同于资本 , 知识具有非竞争性 3 , 即使 经济中总的资源 ( 资本 、 劳动等 ) 是有限的 , 且没有外生技术进步 , 经济仍 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而实现持续增长 ;( 4) 在模型设定上 , 熊彼特增长模型通 常假定经济中存在最终物品生产部门 、 中间物品生产部门和研发部门三个生 产部门 , 且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 ;( 5) 更加强调实现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 在该框架下可以更好地研究一系列与产业组织理论紧密相联的问题 。 事实上 , 根据 Romer ( 1994) , 熊彼特增长理论可以同时满足经济增长方面的五个基本 4 特征事实 , 而其他几类增长理论只能部分地满足这些特征事实 。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 下 :第二部分介绍了三类代表 性的熊彼特增长模型 ; 第三部分是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基于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实证 研究 ; 第五部分是 熊彼特增长 理论面 临的挑战 以及未来 发展 ;第 六部分是 结语 。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2024年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2024年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篇一一、引言金融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全面理解和探讨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揭示金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

二、文献回顾(一)制度因素众多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在制度因素上主要受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以及产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文献指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稳定、公平的交易环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有效的监管机制和产权保护措施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市场开放度等方面。

文献表明,经济增长能够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机会,推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催生新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工具。

此外,市场开放度的提高有助于吸引外资进入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技术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相关文献显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渠道和产品创新空间;区块链技术则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为安全、透明的交易环境。

(四)人文社会因素除了制度、经济和技术因素外,人文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背景、社会信任程度以及教育水平等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社会信任程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综合分析综合述文献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多元化的,涵盖了制度、经济、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原因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原因文献综述
机械 工 业 出版 社 , 0 2 20. 较, 第三类城市与第二类城市的差别 并不 京 :
S ,
0 436 . 12 9 0 o09 . 61 2 0199 . 59 8
排名
1 2 3
2文 基 是很大 , 因此提高该类 城市的建筑业 发展 [】 军. 于熵权 法的航 空公 司绩 效评 科 2 0. . 2 水平 , 对繁荣 山西建筑 业市场具有重要意 价研 究 … . 学技术与工程 ,0 9 9 2 .
义。
【】 3 张先起 , 梁川 , 慧卿 . 于熵权 的改 刘 基 进 T PI O S S法在 水质评价 中的应 用 … . 哈
大同
运城
O160 . 27 8
0 732 . 99 1


五、 结束语
2 0. 9 1. 应用 熵权法进行 评价能使用 较多 的 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0 7 3. 0
分工一 专业化理论最早可 以追溯到亚当・
著名的“ 斯密定理 ”即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规模 ,
76 国富论》 。其中阐述了 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斯密在 17 年发表的《
( 分工一 二) 专业化理论 。 分工一 “ 专业化理 的限制。问题是接近市场极限时就产生垄断,

论、 制度决定论, 并结合中国国情, 针对制度决 定论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原因; 制度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1 文献标识码: F A

口文 / 董

曲启佳
均收入) 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 这个关系演进的结果。 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在
一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 于收益递增。卷入市场的产品种类的增加、 市

经济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各国学者们在经济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涌现出许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近期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当前经济学研究进展的视角。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该文献主要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首先,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金融风险传染和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等,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该文献主要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对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创新的蓬勃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密不可分,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同时,作者还分析了数字经济时代下创新与发展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建议,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该文献主要探讨了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作者还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建议,以推动绿色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

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摘要:经济趋同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是之一,贫穷国家能否通过努力去赶上富裕国家,对人类福利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深入和计量经济学手段的不断发展,趋同与否的争论还将持续。

关键词:经济增长;趋同;文献综述趋同(convergence)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国家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缩小的趋势,与趋同相对,产生了另一概念———趋异(divergence),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趋势。

一、早期趋同研究的简短回顾1.趋同的理论基础趋同一定程度上产生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理论基准模型的假定之一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一假定意味着产出的增长将会小于资本存量相应的增长,表示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将随着资本要素积累的增加递减,从而削弱储蓄的动力,减少了给定投资量对增长的贡献,并且带来一定时间内增长的减缓。

而内生增长理论从不同的经济增长角度出发,不依赖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假定经济中资本的边际收益可以递增。

这样一定程度上,对趋同问题的检验就成为了对新旧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判断的试金石。

2.趋同问题的检验对趋同问题的初始检验是用经济增长率对初始收入水平进行简单回归(Baumo,1986),即Barro 回归,这是一种绝对趋同;随后,条件趋同的概念出现,它认为回归模型的外生变量,如技术水平、政府政策、人的偏好等变量对初始水平的控制相当重要,只有在相同的稳态条件下,实际人均GDP 的增长率与人均GDP 的初始水平成负相关,这一回归思路就是著名的MRW 分析框架(Mankiw,D.Romer&Weil,1992)。

同时,在对趋同问题进行检验的方法上,早期的趋同检验主要运用的是以下四种方法:截面数据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早期面板数据回归法,收入分布动态法(Quah,1996;Jones,1997)。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概念,它提供了衡量企业经济表现的一种新方法。

EVA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它才被重新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本文将对EVA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绩效评价的作用。

我们需要明确EVA的定义。

EVA是指企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它代表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真正价值。

EVA的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资本占用及盈利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将企业经济利润与其资本成本相结合,从而得出一个最终的经济增加值指标。

通过对EVA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自身经济绩效,并据此调整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EVA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企业的资本成本,即资本的机会成本和权益成本。

然后,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即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

根据经济利润和资本成本的比较,得出EVA的数值。

通过这一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在EVA的计算过程中,有一些影响因素需要特别注意。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影响EVA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高的盈利能力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而较低的盈利能力则会减少企业的EVA。

企业的资本成本也是影响EVA的关键因素之一。

较低的资本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而较高的资本成本则会减少企业的EVA。

市场竞争、行业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EVA产生影响。

EVA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指标,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EVA的计算,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经济表现,并据此进行经营决策。

如果企业的EVA数值较低,管理者可以考虑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以提高EVA的数值。

EVA还可以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用于激励员工和管理者,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理论的演变:一个文献综述王必达【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F11【复印期号】2004年09期【原文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第103~107页【英文标题】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WANG Bi-da(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作者简介】王必达(1964-),男,甘肃庄浪人,博士,兰州商学院副教授,从事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浙江杭州310028【内容提要】经济发展理论在经历结构主义的发展和新古典主义的危机之后,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复兴。

新制度主义发展观、新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和后发优势假说的形成与发展,说明新生的发展经济学是多种理论的融合。

The paper holds that,after the phases of Structuralism and Neo-Classicism,economic theory witnessed,in the middle 1980s,a revival of NewInstitutionalism,a theory encompassing new augmentation,sustaineddevelopment and the delayed advantage hypothesis.【关键词】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兴发展经济学structurali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ies/new-classici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4(2004)02-0103-05经济发展的思想源远流长,但成为一门经济学分支,则始于上个世纪30~40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理论》课程论文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年级:2014级学生:张镨心学号:2014201491课程:区域经济理论指导老师:骆玲2015年1月7日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一、理论产生背景1、现实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对经济增长作用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

为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

而分析工具和经济理论的进步,也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思路。

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新成果———新经济增长理论。

2、理论背景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历经兴衰,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第二次高潮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第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三次高潮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次大高潮都共同关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如果可以,增长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原因做出了重要的说明,但他们难以就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给出一致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因而,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上世纪60年代末衰落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 P.)、卢卡斯(Lucas, 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潮流。

二、相关理论分析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rmar, E.),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分别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人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不但带来了动态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归,而且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1、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模型中,由于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因而经济增长唯一地决定于储蓄率,也就是资本积累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了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同时,他们为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范式,即应用数理工具构建模型研究经济增长。

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结论,经济稳态增长的条件是: G = Gw = Gn,即实际增长率、合意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等,经济将长期繁荣。

一旦出现偏离,经济不仅不能自行纠正“实际增长率”和“合意增长率”之间的偏离,而且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还具有将这种偏离积累型增大的效应,这使得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的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具有“刀刃”( knife , edge) 性质。

经济的这种内在不稳定性,要求政府对经济实行永久性干预。

但是这一理论模型也存在不少的缺陷,遭到以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批评。

首先,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是不合理的。

这一假定意味着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

其次,该模型过分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把经济增长源泉推向一个唯资本积累的程度,忽视了技术进步的作用。

最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长期均衡增长路径具有刃锋性质,这一缺陷遭到索罗的尖锐批评。

2、索罗——斯旺模型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足,索罗和斯旺在1956年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世人合称为索罗-斯旺模型。

索罗( Solow) 和斯旺( Swan,T( W( ) 构建了一个资本和劳动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经济增长模型。

该模型引入了具有新古典性质的总量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且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自动收敛和动态均衡。

以索罗斯旺模型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描述了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劳动供给的增加和储蓄率的上升会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自然引出一些推论: 资本将从人口增长率低的发达国家向人口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流动、穷国经济增长会比富国更快、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下降会引起经济负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明了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还取决于技术变化因素。

索罗根据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数据发现,这期间美国的产出水平增长了1倍,其中只有12.5%源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而87.5%的/增长剩余0都归因于技术变化。

这一发现极富挑战性,批评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对资本积累作用的过分重视,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思想。

由此,技术进步论为外生经济增长理论构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论证经济增长的机制,阐释各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但各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些结论不符合现实。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索洛斯旺模型存在一些缺陷: ( 1)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连续可微、一次齐次,即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同时产出满足稻田条件,即随着资本总量的不断积累,资本的边际产出趋于下降。

显然,这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的结论。

( 2) 新古典增长理论遵循完全竞争的前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按照边际成本支付生产要素的租金,即厂商的收益将全部用于对要素成本的支付。

这样,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下,厂商就没有多余的资源可以用于技术研发,即生产过程中不存在技术进步。

( 3) 索洛斯旺模型用一个外生变量 A 表示除资本和劳动外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

根据索洛斯旺模型,在经济增长率中去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率后会有一个余值,这个余值被称为“索洛余值”。

通过对 1909—1949 年间美国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定量核算,索洛发现,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只能解释经济增长的 12. 5%。

尽管索洛斯旺模型存在诸多缺陷,但它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确定了一个基本范式,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形式,随后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模型都是在索洛斯旺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三、代表人物简介保罗?罗默(Paul M.Romer),生于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专家并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候选人。

罗默在197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8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被《时代杂志》选为1997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

他在芝加哥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是数学和物理,由于想转到法学院,在大学四年级学习了他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

授课教师萨姆?佩尔兹曼(Sam Peltzman)对经济学的精彩讲授深深吸引了他。

在佩尔兹曼的影响和鼓励下,罗默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走上了经济学的求索之道。

大学毕业后,他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那时开始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1982年转回到芝加哥大学,1983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先后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现任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卢卡斯,生于1937年,华盛顿的雅奇马。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

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

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

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

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

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

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

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

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

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四、核心思想新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许多经济增长模型,其共同之处在于:认为经济增长是由经济系统自我推动的。

但他们对实现内生增长的因素却有不同的强调。

新经济增长理论自身正处于演化发展过程之中,不像新古典增长理论那样有一个为多数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模型。

确切地说,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由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不同增长模型组成的一个松散集合体。

其中,下面四种新经济增长模型比较典型,它们基本可以反映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概貌。

1、罗默模型(又称为知识积累的增长模型)。

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引入生产函数,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主要途径是努力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模型)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

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最为重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罗默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

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

由此,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

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和开发即R& D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可以产生赶超效应。

2、卢卡斯模型(又称为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增长模型)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从而对各国之间增长率必然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很好的说明。

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索洛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