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知识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3)、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使宾语得以用 介词提到动语之前,突出了处置对象,有 利于思想的表达。
(4)、使成式的产生,使前此用两句话才 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表 达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意思表 达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 (《宣和遗事》亨集)“怎么他说了,你就 依得比圣旨还快些”(《红楼梦》第八回) 之类的句型,比起它们的前身更生动、更 形象、更容易传递情感。
“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同前)
“乃哭曰:‘无处问耗,不知阿母与阿嫂 至,乃自天降也。’”牛僧孺《玄怪录》 卷一
孝琬呼阿叔,帝怒曰:‘谁是汝叔?敢唤
我作叔?《北史· 河间王孝琬传》 阿翁(即祖父或公公)讵宜以子戏父! 《世说新语· 排调》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世说新语· 赏 誉》 “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置于一般事物名前的“老”。如:
【石】勒与酣谑,引【李】阳臂笑曰:孤
往日厌卿老拳, 卿亦饱孤毒手。《晋书》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李白《哭宣城善 酿纪叟》
(3)、置于亲属称谓前的“老”。如: 敬轩惧祸及,以告高祖。高祖笑曰:但今 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宋书· 刘敬轩传》
(6)、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它的一种表现 是句子成分复杂化。随着汉语的发展,一 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主、谓、定、状语, 而这些主、谓、定、状语又可以是多种相 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种表 现是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词头词尾
一、词头。 在汉语发展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名词词头 有“有、句、於、阿、老”等。
男子的尊称。
E、“阿”置于代词之前。 如:“先祖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 失?’”(《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

古汉语语法部分复习

古汉语语法部分复习

古汉语(下)复习代词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谦称、尊称不是代词。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厥”代词指示代词1、近指“是”、“之”、“此”、“斯”、“兹”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注意“是”的指示代词和系词用法的区别:①语感(汉魏后)。

②前有副词。

③主语是代词,宾语是名词。

此必是豫让也。

2、远指:“夫”、“彼”、“其”3、旁指:他(“佗”、“它”)4、然尔5、焉6、诸疑问代词1、谁、孰2、何、胡、曷、奚3、安、恶、焉无定代词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特殊代词1、者位于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人、…的物、…的”我未见力不足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位于数词后,与数词组成¡°者¡±字词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所(1)所 +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民无所依。

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2)所 + 介 + 动(词组)(所以)是吾剑之所从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连词介词“与”和连词“与”的分辨1、“与”字的前后项互换位置后,影响原意的是介词,没有什么影响的是连词。

2、“与”字前面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

3、介于不同词类的词之间的是介词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遂与外人间隔。

夸父与日逐走。

而用在单句中。

所连接的两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者是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的词组。

1、联合关系。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

2、偏正关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3、主谓关系。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以(一)用在动词性词组内部,或表承接;或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余折以御。

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二)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第三章语法(上)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还有为动用法,等等。

古汉语(语法部分)

古汉语(语法部分)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
德·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他的讲学内容被 整理为《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他被称为“西方现代语 言学之父”。
·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是乔姆斯基(1923—Chomsky),
它不像结构主义语法那样着重语言的描写,而着重于对人 类语言能力的解释。
二 使动用法
•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 所谓“使动用法”
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以动宾结构表达递系 的结构的内容。 •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见教材
•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描写语法学: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某一断面作静态的
描写说明(历史语法学是作动态的分析),目的在于 建立语法体系。
(二)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传统语法学:传统语法学源于拉丁语法,它根据词的形态
变化归纳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规定出词类和句法成分 之间的关系,从而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写、怎么说。
者说具有形式上的标记。古代汉语中就有概念上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 例如: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 也。(墨子尚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
(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 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 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 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 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 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 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 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 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小练
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她为了妈妈的生日亲手做了一个可口的蛋糕。 他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得流泪了。
她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跳了一支惊鸿舞。
状语后置句
俟我于城隅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古汉语语法扫盲ຫໍສະໝຸດ 考点布局: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 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宾定状补
我买书。
勤奋的我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买一本漂亮的书。 勤奋的我在永正书店高兴地买一本漂亮的书。 我高兴。 我在听到这消息后高兴地跳了起来。
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古之人不余欺也 而良人未之知也
何陋之有?
唯你是问。
主谓倒装
壮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
,汝之不惠。 渺渺兮予怀。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中国古代语法

中国古代语法

中国古代语法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古代中国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包括了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是古代语法的基础。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相对简单,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声母是在音节前面的辅音,韵母是在音节中的元音,声调则是音节的音高。

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对词语的构造和句子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

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由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组成。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双音节词则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多音节词则由多个音节组合而成。

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基本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了量词、副词和连词等。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包括主谓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主谓结构是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简单句结构,主谓宾结构则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复合句结构。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却非常丰富。

修辞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和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来表达抽象概念,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借代是通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代替另一个词或短语,排比则是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来达到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给语言表达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在古代中国,语法规则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意思,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强。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和语言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语法是指古代中国使用的语法规则和结构,包括音韵、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规则。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以古汉语为基础,音韵体系相对简单,词汇系统丰富多样,句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5)、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纲要


语法简介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 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 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 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 规则。

• • • • • •

二、意动用法(动词对他的宾语含有“以为”的意思)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 “子小寡人之国,……”(《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史记· 商君列传》) 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渔人甚异之。(《桃花园记》)
动词的活用为名词
数词
在古汉语里,数词用法非常灵活。我们主要讲零数,序数,分数, 约数,虚数,问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词的活用。
• • • • • • • • •
一、零数表示方法: 古代表示零数往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家一个“有”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朕临天下三十有八年。 二:序数(表示事物次序)的表示方法: 1、数字上加“第”字: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2、记年月不加“第”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 • • • •
物量词的表示方法
• • • • • • • • • • • • • 1、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物量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献十金。 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物量词: 牛一,羊一,豕一。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后面: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箪食,一瓢饮。 这种用法先秦只限于容量单位,到了汉代,则容量单位和天然单位都 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 一尺布,尚可缝。 安邑千树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语法知识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如: 失期,法.当斩。

(《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

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

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

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① 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每月”之类的意思。

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② “日”充当形容词或变化意义比较突出的动词的状语,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相当于“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楚辞·涉江》)③ “日”用在句首主语前,充当全句的修饰语,往往含有追溯过去的含义,相当于“往日”、“以前”。

如: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

(《左传·昭公七年》)二、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词。

如:走、趋、伐、见、为、有、欲、能、可。

动词的主要特点是:能受副词修饰,大多数动词能带宾语。

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能在句子中作谓语,也能作主语。

如: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动词“伐”,前有副词“将”修饰,后有宾语“颛臾”。

按能否带宾语,动词可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前者如:患、使、见、伐、问、助、哀等;后者如:走、行、活、止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悦、忿恚、喜、惊等,它们能受“甚”这类副词修饰。

有的动词表示主观意愿或客观可能,一般称为助动词,如:欲、能、可、愿等。

它们能独立作谓语,但经常是作其他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修饰成分,如“臣愿.奉璧往使”、 “壮士!能.复饮乎”、“欲.诛有功之人”等。

动词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三、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廉、勇、强、老、壮、大、恂恂、融融等。

形容词能受一般副词的修饰或少数副词的补充,但不能受副词“勿”等的修饰。

如:“城非不高.也”、“君美.甚”。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也能作宾语等成分。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良”作定语)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同上)(“倨”作谓语)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同上)(“欢”为宾语中心语)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并带上使动、意动意义,详细介绍见后(《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二])。

四、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如:一、二、三、十、百、千、万等。

表示数目的是基数词。

基数词又包括系数(零、一、二、十等)与位数(十、百、千等)。

系数放在位数前,二者是相乘的关系;位数放在系数前,二者是相加或分数的关系,如:“十八九”可能是“十”加“八”或“九”,也可能是“十分之八九”;系数与系数放在一起,常常是相乘的关系,如:“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三五之夜”即农历十五的晚上。

表示次序的数词是序数词,古汉语的序数词经常以基数词的形式出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数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动词,表示物量或动量,在句中作定语、谓语、状语。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数词后不加量词,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二”即“两次”,作谓语。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前出师表》)(“三”即“三次”,作状语。

)五、量词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叫量词。

古汉语中没有像现代汉语那样丰富的量词。

有的量词是度量衡制度规定的计量单位,实际上也就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名词,如:丈、尺、寸、仞、斗、升、斛、斤、两、钧等。

有的量词是借用盛器名词来充当,如“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与“瓢”。

这些量词都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叫作名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量词是动量词。

在古汉语中,动量词起源很晚。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中的“回”便是一个专用动量词。

量词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使用,在句中作定语或补语。

如: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数量结构“一介”作定语,其后以“之”与被修饰的名词“使”隔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数量结构“三匝”作补语)六、代词代词是指具有称代、指别作用的词。

代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是它的指代作用,跟它所指代的词语的语法特点大致相同,其句法功能也跟它所指代的词基本相同。

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种,分别介绍如下:(一)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一般分为下面三类:1.第一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予、吾、我。

它们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常见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女)、尔、而、乃、若。

“汝(女)”、“若”主要作主语、宾语;“而”、“乃”多作定语;“尔”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夫。

第三人称代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其中,“之”多作宾语,“其”主要作定语,“厥”作定语,“彼”、“夫”可以作主语。

除以上三种人称代词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两个反身代词“自”、“己”。

这两个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加“自己”,即“我(们)自己”或“他(们)自己”。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最初既没有性的区别,男性女性通用,也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若表多数,便在代词下加数量词。

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季氏》)后来,逐渐有了类似于表示复数的“侪”、“等”、“曹”、“属”、“辈”、“徒”等,它们黏附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部分尊称与谦称以及人名之后,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二)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对人、事、物、处所等表示询问的代词。

1.代人的主要有“谁”、“孰”。

二者都可以作主语,“谁”还可以作宾语、谓语和定语。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2.代事物的主要有“何”、“胡”、“奚”、“曷”。

“何”主要代事物,有时也代人,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什么”;“胡”、“奚”、“曷”一般只用于代事物,多充当状语,相当于“为什么”、“怎么”。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代处所的主要有“安”、“焉”、“恶”。

它们通常作状语,用于反问,相当于“哪里”、“在哪里”、“怎么”等;也可以充当宾语,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等。

如:“若不厥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将焉取之”即“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三)指示代词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较细,分别表示近指、远指、泛指、他指、虚指、无指、分指和逐指等。

1.近指代词近指代词有:是、此、斯、兹。

它们大致相当于“这”或“这些”。

例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2.远指代词远指代词有:彼、匪、夫。

相当于“那”、“那些”。

如:“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诗·小雅·四月》)“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荀子·接弊》3.泛指代词泛指代词指有所指代,但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确定的对象,读者需要从上下文中去体会。

泛指代词有:之、焉。

如:“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4.他指代词他指代词有:他(它、佗)、馀。

相当于“其他(的)”。

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5.虚指代词有些人或事物,说话人不知道,或者不愿、不屑于说出,常常用“某”代替,这叫做虚指。

如:“欲作一屏风,张于某.所。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注:有时候,“某”是谦称,常用在对话或书信中,指自己。

如:“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6.无指代词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或事物,排除一切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