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
摘要:语文课堂的本色在于语言品读,在品读中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可以还原作者的情感,可以体悟文化味、哲思味、历史味。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重视思想分析,忽视语言品读;重视结构分析,轻视语感养成。

由此导致语文课堂魅力不再。

而以还原比较法来品读语言,很好地回答了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语言熏陶中养练言语能力,使语文教学有了立足点,使语文课堂有了神韵。

关键词:品读语言还原语文本色
一、引言
教育名家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如是解读作品》等著作中对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语言的顽症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无效分析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水平的试金石。

痛心疾首之余,孙教授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对中学课文进行了美妙的有效分析,在操作方法上给予广大语文老师深刻的启示。

当今语文教学,存在三种误区。

其一是语文教师占据语文课堂,行使自己的话语霸权。

君不见,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要么滔滔不绝地重复教参的观点,要么大讲特讲与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而学生在课堂上或是失去了对文本语言解读的话语权,或是面对文本语言解读集体失语,并因此丧失了解读语言之味的能力。

于是,很多老师希望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其二是语言训练无法落实,与文本若即若离,只在文本语言的表层轻轻掠过,品读语言文字太浅,强行挖掘思想内容太深,教师用大量时间去深究思想内容,甚至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

其三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欣赏品味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即在教学设计中单设语言鉴赏环节,而且又往往集中于赏析修辞的表达效果,这就使得语言鉴赏的效果大打折扣。

语言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的形式,而应该与文本、文意融为一体,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内在的张力。

只有理解了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意、思想、文化等因子,才能真正触摸到语言的精魂。

然而,言语能力的养练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我们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有时候显得更重要。

分析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语文本色课堂的必备条件。

尤其是在广府方言区的学生,本身受方言影响巨大,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以语言品读为抓手,以学生为主体,品读语言之美,品味情感哲思,还语文课堂本色。

二、以语言品读为核心内容,还语文课堂本色
(一)在仿写曲辞中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意境
粤教版必修5戏剧单元中的《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离愁别恨的绝唱、情景交融的典范,作者王实甫也因此被称为“文采派”剧作家。

这节课,笔者尝试通
过重新设定情境,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仿写【端正好】,体味曲辞的优美意境。

【情境】假定第二年三月底、四月初,张生高中状元回来,莺莺在郊外迎接。

请仿照【端正好】写一支曲子,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展示】:
(徐天宇)春风醉,绿草斜,暖风侵,蝴蝶双飞,今日谁题金榜名?终见张生归。

(辛敏轩)翠林外,绿芽地,朝阳探。

新燕旧泥,晴阳渐撒暖人意,最是甘甜泪。

(周瑞莹)蔚蓝天,小荷尖,东风拂。

新燕双飞,不知谁唤竹林翠?惹人欢喜泪。

(杨畅)青葱树,娇艳花,春风酥。

燕子归来,猜是谁缀彩霞美?便是新人笑。

(许城)媚阳照,野花开,春风暖。

燕儿双飞,暖风花香迷人醉,故人金榜题。

(李镓洛)蔚蓝天,绿草地,春风暖。

南燕飞回,原是君中状元归,满是重逢泪。

(罗慧盈)艳阳天,锦花地,东风暖。

双燕归巢,晓来谁奏春归曲?应是马蹄声。

……
【教师品析】仿写创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通过对春末夏初意象的选取,以“燕子”“荷叶”“蝴蝶”“东风”“绿草”,营造了欢乐的意境、在炼字上也颇有亮点。

如周瑞莹的“小荷尖”的“尖”字,写出了春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喜悦之情,清新之景,与原作中的“西风紧”的“紧”字可相媲美;“新雁双飞”暗指夫妻团圆的美满,更点明了时令。

(二)在文本置换中品味语言,还原作者情感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最能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特点的作品,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特点呢?笔者尝试用括号里的字词替换原字词,在文本置换比较中体会原字词的妙处。

1.北涉玄灞,清(明)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泛波),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不断)。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2.当待春中,草木蔓(生)发,春(青)山可望,轻(白)鲦出水,白鸥矫(举)翼,露(雨)湿青皋,麦陇朝雊。

【师生品析】
1.“明”只有亮度,而且亮度太强;“清”有光亮,还清朗,抓住了冬夜城郊清冷的特点,意境清幽。

“泛波”,水的动荡大;“沦涟”,泛着波纹,微波荡漾,且和下句“与月上下”相映衬,月亮投影在水中,随波荡漾,静谧而有诗情画意。

“不断”只体现叫声连续不断;“如豹”叫声大,雄壮,写出了声音的气势,而且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宁静。

2.“生”写出了草木的生长;“蔓”本是名词,摹状草木生长得快,蔓延生长,还写出了草木由近及远萌动生发的情态,表现了春回大地的无限生机。

“青”,只写出了颜色,“春”则不仅写出了颜色,而且写出了蓬勃生机。

“白鲦”只写出了色彩,“轻鲦”还表现出了鱼儿的轻捷灵活,表现了冬去春来生命的轻快和富有活力。

“举”只是一个动作,“矫”还写出了白鸥的矫健飞举的体态。

“露”还写出了湿润、晶莹、清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