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陈良红
授课教师:陈良红教学年级:高中二年级授课时间:40分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二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题。它包括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主要内容。本框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也是整本书的落脚点之一,为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该框题内容无论在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结合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了解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5)运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分析有关时政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的事迹,体会榜样的力量;
(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确立依据:从理论上看,这个知识点是高考常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从实践上看,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教育途径,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破方法:方法一:小组合作讨论设置的探究问题,选代表发言,交流分享。
方法二:案例分析,归纳演绎,总结知识,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确立依据:高中学生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生活体验,因此实践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本课将通过案例的分析,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紧贴学生生活,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以情感陶冶方式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缺乏必要的社会参与和生活体验,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哲学知识又相对有些抽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本课中通过案例探究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一)优化教法
1、案例教学法。以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沈浩的事例导入,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然后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
2 、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3、归纳演绎法。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观点,形成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们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优化学法
1、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2、讨论学习法。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鉴别、分析的能力,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想认识,有利于实现情感价值观的目标。
四、设计思想
(一)优化教学理念:
1、注重过程性,突出生成性
本课以案例教学,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着力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2、注重实践性,突出生活化
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能力,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访身边的优秀人物的环节。这既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关注身边发生的社会生活,又要能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验课文内容,突出了生活化的政治课堂。
3、注重高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本课采用学案辅助教学,将课文知识内容和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优化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视频、文字材料等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二)优化教学原则
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强调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3、遵循感知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三)教学整体设计
以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沈浩,作为主线,以小岗村的变化作为辅线,主要设置两个大的探究问题:
一、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主要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再设置三个小的讨论问题:从物质、精神、改革三个方面来佐证观点。
二、小岗村村民为什么要留下沈浩?沈浩又为什么会留下?来说明第二个重要知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最后通过学生探究得出结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是紧密相联的,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作业设置:探访身边的优秀党员、干部,以“感动”为中心话题,写一篇小论文。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备好教学详案。
2、收集相关图片、视频、文字素材,制作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1、在课前作好预习,对新知识的框架有一定了解,争取提高听课效率。
2、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探访等渠道,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