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应对(董文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树叶发芽日期 玻利维亚冰川和滑雪场(2004年后消失)
气候变化影响全方位多层次
人为因素导致的温度升高可能已经给许多自 然和生物系统带来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会在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干旱地区增加,强降水增多;生态系统发生 重大变化;农业生产风险增大,林火和病虫 害风险增加;沿海地区洪涝、风暴和其他自 然灾害频率加大;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影 响以负面为主;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几十年以适应为主,如长期忽视减缓措 施,气候变化可能会超出自然、管理和人类 系统的适应能力。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变化(地面立体摄影)
断开
1962 1973 1980 1986 1994 小冰期(LIA)以来的变化 1962年以来连续退缩过程
二、我们还不知道的: 可能的;未知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海 陆 洋 地
火 山 活 动
太 阳 活 动
自 然 变 率
温 气 土 城 室 溶 地 市 气 利 体 胶 用 化
目前对变暖 型和其他区域 尺度特征的预 估结果更为可 信,陆地上和 大多数北半球 高纬地区的增 暖最为显著, 而南大洋和北 大西洋的变暖 最弱。
降水变化预估结果
12-2月 6-8月
对降水分布预估结果的认识不断提高。高纬地区的降水 量很可能 增多,而多数副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 减少。
未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与降水变化
分系统影响
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 由于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将面临海岸侵蚀等 后果;到2080s前,数百万以上的人口会遭受洪 涝之害。 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 最脆弱地区:海岸带和江河洪泛平原,经济与 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极端事件易发,城 市化快速。 人类健康: 热浪、洪水、风暴、火灾和干旱导致的死亡、 疾病和伤害增加,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介的空间 分布改变。
相关的基本概念
天气与气候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 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 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 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 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 显。
气候变化的类型
平均值
离差值
气候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五大圈层组成)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 “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 而非现在的15℃。
CO2, CH4, N2O, H2O…
地表吸收 增温效应
(a)
(b)
(c)
(d)
大气顶
S L S L S L S L
240 240
240 236
240 240
( IPCC AR4, 2007 )
IPCC评估报告的背景
IPCC 是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 UNEP )于 1988 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 机构。
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 化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 策进行评估。 1990 年、 1995 年、 2001 年和 2007 年, IPCC 相 继完成了四次评估报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论语·为政
Our knowledge consists of two part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 know
相关的基本概念 我们确切知道的! 我们还不知道的!可能的?未知 的? 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 我们能做些什么?
温室气体种类和作用
种 类 增温效应(%) 生命期(年)
63 15 4 11 7 50-200 12-17 120 13.3 50000 ?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及其它
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 +~3.2 Gt/年
陆地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增加
减少
( IPCC AR4, 2007 )
1901~2005年陆地年平均降水距平(%)分布
中国千年尺度的变化—气温
(1) (2) (3) (4)
汉
隋唐
后唐
元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05)
近2000年来,至少有4个明显的暖期:(1)公元1-200年; (2)公元570-780年;(3)公元930-1320年;(4)公元1920年至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40 240
水汽 CO2等
CO2 ×2
CO2 ×2
CO2 ×2
正反馈
(水汽和冰雪)
气 柱
Ts = 15℃
Ts = 15℃
Ts =15+1.2℃ Ts =15+2.5℃
地 面
E σT4
E σTs
4
E σTs
4
E σTs
4
增强温室效应示意图
增温
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平均净影响是增暖,平均辐射强 迫为1.6 W/m2,比太阳辐射强迫(0.12 W/m2)高一个量级。
近百年中国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全球资料取自HadCRUTv3,中国资料由王绍武(1998)改绘)
全球和中国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变化
2006/2007冬季全国气温
-2 -3
平均气温(℃)
-4 -5 -6 -7 -8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年
气候模式模拟出不同排放情景下 的增暖预估结果
6.4℃
1.1℃
( IPCC AR4, 2007 )
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大致 为1.1 -6.4℃。对于低排放情景(B1),升温为1.1- 2.9℃,对于 高排放情景(A1FI),升温为2.4-6.4℃。
地表温度预估结果
低 排 放 中 等 排 放 高 排 放
人类活动很可能是近50年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全球和大陆温度变化
“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 产生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提高
IPCC关于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新的、更强的 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 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可能性);
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人类活动“很 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 能性)。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 均温度上升了0.74℃,1956-2005年 升温0.65℃。1995-2006年中有11年 位列有仪器观测以来的最暖12年中。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7米; 其间1961-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1.8毫米/年,1993-2003年的平均上 升速率约为3.1毫米/年。 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 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 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 80年代尤为明显。
( IPCC AR4, 2007 )
IPCC AR4, 2007
过去13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 第四次评估: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第三次评估: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
最近12年中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12年中
~2.5 Gt/年 (吸收 1/3)
~7.5 Gt/年 人为CO2 排放
~1.8 Gt/年 吸收 1/4
陆地
海洋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西北冰川
冰川显著退缩
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
到2050年中国冰 川在350年中将 损失二分之一
三、引发的环境问题和 发展问题(可能的)!
观测结果反映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所有大陆和部分海洋上,许多自然系统受到区 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 在全球尺度上,人为增暖可能已经对许多自然和 生物系统构成可辨别的影响。 虽然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作用,许多影响很 难辨别,但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已逐步显现。
一、我们确切知道的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新结果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 高0.74℃,海平面升高0.17米; 2005 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379ppm ,为 65 万年 来最高; 过去 50 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很可能(90%以上)由人类活动引起; 与 1980 - 1999 年相比, 21 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 可能 会升高 1.1 - 6.4℃, 海平面 可能 升高 0.180.59米 ; 21 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 可能 增加,热 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
减排越早,成本越低
1970 - 2004 年排放总量增加了 70%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0 年增加 45-110%,绝大部分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 若 在 2030 年 前 把 温 室 气 体 浓 度 控 制 在 445710ppm,全球减排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全球GDP 总量3%以下,甚至带来效益;若在2050年前控 制在 445-710ppm ,减排成本将占全球 GDP 总 量5.5-10%;
给碳排放定价能够推动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利 用。
中国是气候变化受害国
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 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冰川显著退缩 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人类健康、人居、工业、旅游、保险……
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第二讲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
董文杰
2008年10月11号 楚雄师范学院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今 年 2 月 18 日 ,胡 锦 涛总 书记在甘肃看望一线气象 职工时指出:
“气候变化是国际上 的热点问题,你们要 做好研究工作,为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 供保障,为人民群众 福祉安康服务。”
分系统影响
水资源: 到2030年,高纬和湿润热带的径流和可用水将 增加10-40%;中低纬干旱区和干旱热带将减少 10-30%;受旱面积增加,强降水发生频率升高 增加洪涝。 陆地生态系统: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 评估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更大的灭 绝风险。 粮食、纤维和林业产品: 全球而言,局部增温1-3℃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超过这个温度就将减产。
55
50
45
45
30 40
15
( 单 位 : 年 )
0 35
-15
-30 30
-45
25
-60
%/50
2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大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大部分地区 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毫米
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仅次于 1998/1999年冬季的-2.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
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中国已连续经历了21个“暖冬”
中国近百年降水变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近百年降水呈略减少趋势
1957-2006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幅度
年 1998 2005 2003 2002 2004 2006 2001 1997 1995 1999 1990 2000 1996 全球平均温度 0.52 0.48 0.46 0.46 0.43 0.42 0.40 0.36 0.28 0.26 0.25 0.23 0.13
近100年线性趋势: AR4 1906-2005 0.74℃ TAR 1901-2000 0.6℃ 左侧表为HadCRUT3提供的全球 平均的12个最暖年(到2006年) 的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
(相对1980-1999年平均值的变化)
地 表 气 温 变 化 年 降 水 量 变 化
2020年 0.5~0.7 ℃
2030年
2050年
2100年
0.6~1.0 1.2~2.0℃ 2.2~4.2℃ ℃
• 2020年全国降水略有增加; • 2050年全国降水增加2~5%; • 21世纪末全国降水增加6~14%。
气候变化影响全方位多层次
人为因素导致的温度升高可能已经给许多自 然和生物系统带来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会在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干旱地区增加,强降水增多;生态系统发生 重大变化;农业生产风险增大,林火和病虫 害风险增加;沿海地区洪涝、风暴和其他自 然灾害频率加大;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影 响以负面为主;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几十年以适应为主,如长期忽视减缓措 施,气候变化可能会超出自然、管理和人类 系统的适应能力。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变化(地面立体摄影)
断开
1962 1973 1980 1986 1994 小冰期(LIA)以来的变化 1962年以来连续退缩过程
二、我们还不知道的: 可能的;未知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海 陆 洋 地
火 山 活 动
太 阳 活 动
自 然 变 率
温 气 土 城 室 溶 地 市 气 利 体 胶 用 化
目前对变暖 型和其他区域 尺度特征的预 估结果更为可 信,陆地上和 大多数北半球 高纬地区的增 暖最为显著, 而南大洋和北 大西洋的变暖 最弱。
降水变化预估结果
12-2月 6-8月
对降水分布预估结果的认识不断提高。高纬地区的降水 量很可能 增多,而多数副热带大陆地区的降水量可能 减少。
未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与降水变化
分系统影响
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 由于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将面临海岸侵蚀等 后果;到2080s前,数百万以上的人口会遭受洪 涝之害。 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 最脆弱地区:海岸带和江河洪泛平原,经济与 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极端事件易发,城 市化快速。 人类健康: 热浪、洪水、风暴、火灾和干旱导致的死亡、 疾病和伤害增加,某些传染病传播媒介的空间 分布改变。
相关的基本概念
天气与气候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 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 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 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 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 显。
气候变化的类型
平均值
离差值
气候系统
(由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五大圈层组成)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能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变暖,与 “温室”作用相似。 若无“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是-18℃, 而非现在的15℃。
CO2, CH4, N2O, H2O…
地表吸收 增温效应
(a)
(b)
(c)
(d)
大气顶
S L S L S L S L
240 240
240 236
240 240
( IPCC AR4, 2007 )
IPCC评估报告的背景
IPCC 是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 UNEP )于 1988 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 机构。
主要任务是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 化的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 策进行评估。 1990 年、 1995 年、 2001 年和 2007 年, IPCC 相 继完成了四次评估报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论语·为政
Our knowledge consists of two part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do not know
相关的基本概念 我们确切知道的! 我们还不知道的!可能的?未知 的? 引发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 我们能做些什么?
温室气体种类和作用
种 类 增温效应(%) 生命期(年)
63 15 4 11 7 50-200 12-17 120 13.3 50000 ? 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亚氮(N2O) 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碳(PFCS) 六氟化硫(SF6)及其它
全球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 +~3.2 Gt/年
陆地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增加
减少
( IPCC AR4, 2007 )
1901~2005年陆地年平均降水距平(%)分布
中国千年尺度的变化—气温
(1) (2) (3) (4)
汉
隋唐
后唐
元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2005)
近2000年来,至少有4个明显的暖期:(1)公元1-200年; (2)公元570-780年;(3)公元930-1320年;(4)公元1920年至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40 240
水汽 CO2等
CO2 ×2
CO2 ×2
CO2 ×2
正反馈
(水汽和冰雪)
气 柱
Ts = 15℃
Ts = 15℃
Ts =15+1.2℃ Ts =15+2.5℃
地 面
E σT4
E σTs
4
E σTs
4
E σTs
4
增强温室效应示意图
增温
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平均净影响是增暖,平均辐射强 迫为1.6 W/m2,比太阳辐射强迫(0.12 W/m2)高一个量级。
近百年中国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全球资料取自HadCRUTv3,中国资料由王绍武(1998)改绘)
全球和中国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变化
2006/2007冬季全国气温
-2 -3
平均气温(℃)
-4 -5 -6 -7 -8 1952 1957 1962 1967 1972 1977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年
气候模式模拟出不同排放情景下 的增暖预估结果
6.4℃
1.1℃
( IPCC AR4, 2007 )
在多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全球平均升温幅度大致 为1.1 -6.4℃。对于低排放情景(B1),升温为1.1- 2.9℃,对于 高排放情景(A1FI),升温为2.4-6.4℃。
地表温度预估结果
低 排 放 中 等 排 放 高 排 放
人类活动很可能是近50年 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全球和大陆温度变化
“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 产生的”这一结论的可信度提高
IPCC关于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
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新的、更强的 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 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可能性);
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人类活动“很 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 能性)。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
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 均温度上升了0.74℃,1956-2005年 升温0.65℃。1995-2006年中有11年 位列有仪器观测以来的最暖12年中。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为0.17米; 其间1961-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1.8毫米/年,1993-2003年的平均上 升速率约为3.1毫米/年。 全球大部分地区积雪退缩,特别是在 春季和夏季;近40年北半球积雪逐月 退缩(除11月和12月外),在20世纪 80年代尤为明显。
( IPCC AR4, 2007 )
IPCC AR4, 2007
过去1300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相对于1961-1990年均值) 第四次评估: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 第三次评估: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
最近12年中有11年位列1850年以来最暖12年中
~2.5 Gt/年 (吸收 1/3)
~7.5 Gt/年 人为CO2 排放
~1.8 Gt/年 吸收 1/4
陆地
海洋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
化石能源燃烧活动(二氧化碳等) 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二氧化碳和甲烷) 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 农业和畜牧业(甲烷) 废弃物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
土地利用变化(二氧化碳)
西北冰川
冰川显著退缩
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
到2050年中国冰 川在350年中将 损失二分之一
三、引发的环境问题和 发展问题(可能的)!
观测结果反映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所有大陆和部分海洋上,许多自然系统受到区 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 在全球尺度上,人为增暖可能已经对许多自然和 生物系统构成可辨别的影响。 虽然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作用,许多影响很 难辨别,但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已逐步显现。
一、我们确切知道的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新结果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 高0.74℃,海平面升高0.17米; 2005 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379ppm ,为 65 万年 来最高; 过去 50 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 很可能(90%以上)由人类活动引起; 与 1980 - 1999 年相比, 21 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 度 可能 会升高 1.1 - 6.4℃, 海平面 可能 升高 0.180.59米 ; 21 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 可能 增加,热 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可能加强。
减排越早,成本越低
1970 - 2004 年排放总量增加了 70%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 2000 年增加 45-110%,绝大部分增量来自发展中国家; 若 在 2030 年 前 把 温 室 气 体 浓 度 控 制 在 445710ppm,全球减排宏观经济成本将占全球GDP 总量3%以下,甚至带来效益;若在2050年前控 制在 445-710ppm ,减排成本将占全球 GDP 总 量5.5-10%;
给碳排放定价能够推动低碳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利 用。
中国是气候变化受害国
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 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冰川显著退缩 重大工程安全运行的风险加大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胁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人类健康、人居、工业、旅游、保险……
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第二讲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
董文杰
2008年10月11号 楚雄师范学院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今 年 2 月 18 日 ,胡 锦 涛总 书记在甘肃看望一线气象 职工时指出:
“气候变化是国际上 的热点问题,你们要 做好研究工作,为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 供保障,为人民群众 福祉安康服务。”
分系统影响
水资源: 到2030年,高纬和湿润热带的径流和可用水将 增加10-40%;中低纬干旱区和干旱热带将减少 10-30%;受旱面积增加,强降水发生频率升高 增加洪涝。 陆地生态系统: 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 评估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更大的灭 绝风险。 粮食、纤维和林业产品: 全球而言,局部增温1-3℃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超过这个温度就将减产。
55
50
45
45
30 40
15
( 单 位 : 年 )
0 35
-15
-30 30
-45
25
-60
%/50
20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大部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北大部分地区 每10年减少20-40毫米,华南与西南地区每10年增加20-60毫米
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仅次于 1998/1999年冬季的-2.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
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中国已连续经历了21个“暖冬”
中国近百年降水变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近百年降水呈略减少趋势
1957-2006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幅度
年 1998 2005 2003 2002 2004 2006 2001 1997 1995 1999 1990 2000 1996 全球平均温度 0.52 0.48 0.46 0.46 0.43 0.42 0.40 0.36 0.28 0.26 0.25 0.23 0.13
近100年线性趋势: AR4 1906-2005 0.74℃ TAR 1901-2000 0.6℃ 左侧表为HadCRUT3提供的全球 平均的12个最暖年(到2006年) 的温度距平(相对于19611990年)。
(相对1980-1999年平均值的变化)
地 表 气 温 变 化 年 降 水 量 变 化
2020年 0.5~0.7 ℃
2030年
2050年
2100年
0.6~1.0 1.2~2.0℃ 2.2~4.2℃ ℃
• 2020年全国降水略有增加; • 2050年全国降水增加2~5%; • 21世纪末全国降水增加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