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使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的场所,如何利用课堂融入生活,也是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课文讲解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知识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语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
其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会加深感受。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一种生活化的情境。
讲授《二泉映月》一文时,文中“坎坷”二字殊堪玩味。“坎坷”二字也恰恰诠释了阿炳颠沛流离的一生。在教学中,创设或重现阿炳当时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从文本和创设的情景中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并写出想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这是对“坎坷”的再创造,也是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阿炳,了解《二泉映月》创作时的背景、心境必需的一环。如果阿炳没有多年的坎坷经历,可能就没有《二泉映月》这个享誉国际的不朽作品。这样处理课文,是让学生体味生活,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独特的理解。学生也就能走进阿炳生活的时代,走进阿炳的生活,也走进阿炳的内心。
二、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过分严肃的课堂教学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正式组织学生学习文本内容之前,创设与文本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再现文本中的生活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如对话较集中的片断可以创设对话情境,根据课文描写
的生活进行模拟性的对话,将枯燥的朗读、背诵演绎成情趣盎然的生活;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如使用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等等。
《这一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语言优美,内容深刻,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出示美丽的西雅图风光图,补充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以及印第安人的历史。通过这些资料的引入,能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体会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同样油然而生。这种再现生活情景设计也能使学生由“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感悟上升到保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的认识。
创设情境能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能很快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吸引到课堂学习中。再现文中的生活情境有一点应该特别重视:情境内容和方式要贴近生活,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而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毕竟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密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解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诠释生活的经验,判断生活的底蕴,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语文的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才能赋予语文生命和活力,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刘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