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统计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案例
案例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
一、教学目的
1、明确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2、学会根据研究的问题,正确、科学地设置对该问题进行评价的统计指标;
3、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认识到统计数据在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性;
4、在综合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所提问题的性质,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5、明确指标无量纲化的意义,掌握无量纲化的一般方法;
6、掌握统计分析中权数的确定方法,明确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统计分析中应用;
7、学会根据统计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分析研究报告。
二、背景材料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
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知识经济浪潮使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信息共享程度更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对现代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使命。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科学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站在全球化高度,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把握机遇,谋划未来,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因此,进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1、竞争、竞争力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涵义
“竞争系个人(或集团)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竞争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它不仅是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研究的对象,也是教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竞争力具有相对与绝对两种含义:绝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计量单位来衡量。
而相对竞争力指个人、单位或国家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相互比较中所处的位置,一般可通过比较排名来相对体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绝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距尺度,而相对竞争力采用的是定序尺度。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竞争力的描述和度量大多采用相对度量或采用相关的指标来代替。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属性化的概念,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和解释,但随着人们对竞争力观念认识的深入,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概念的认识也从单纯的竞争能力转变为合理建立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衡量。对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本课题研究小组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一是注重从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角度来衡量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强调其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应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衡量。因此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可定义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相比较所具有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为研究主体、其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为研究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研究目标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我国高等高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研究,就是要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现有的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指标评价体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2、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优化。根据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从起飞前的传统社会,依次经历各阶段后才实现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所占比重最大,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最小,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在起飞阶段和工业化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渐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逐步增大;在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最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最大。以战后日本的发展为例,日本战后经历了起飞阶段(1950—1970年)和工业化阶段(1970—1979年),这两个阶段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和5.4%,人力资本的提高
分别为0.50%和0.60%,而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由起飞阶段的4.90%提高到工业化阶段的11.11%,变化巨大。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各国在分析探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发现,人力资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项生产性投资,其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和知识的增进;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舒尔茨1961年在《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的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自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后,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上理论与事实表明,在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国民经济取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确立教育与人才力资源是国家“第一战略资源”的发展观,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与发展质量。
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设置的原则
(1)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指标之间不能重复和矛盾;各项指标要有一定的依据,真实可靠。
(2)应以对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指标为核心,对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并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形成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综合结论。
(3)指标要尽量精简。为了反映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避免由于指标过于庞杂而导致的内容冲突、相互矛盾等现象。
(4)选取的指标应具有较强的横向、纵向可比性,并尽可能排除偶然或异常事项的影响。
2、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