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经验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经验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和
应用
摘要:二十世纪初,杜威的“经验论”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经验时代”,从此,经验不再是外物在人脑中单向度的反映,而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及行为结果反馈的整个过程,它更强调行为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反省性,这对我们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使它们通过经验的牵引学透文章。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new Empiricism theory put forward by Dewey led us into a new experiential era. From then on, experience has became an entirety including individual activ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reception of feedback, laying more emphasis on initiative of behaviors and reflection on thought, instead of unidirectional reflects that the external world cast on one’s mind. And this plays a realistic leading role in our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Especially, the continuity and interaction of experience could arouse students’interests, improve their sensation in reading, and penetrate a text with the help of drawing by experience.
关键词:杜威、经验论、语文阅读教学
提到现代教育,很难撇清与杜威的关系。在十九世纪的进步教育浪潮中,杜威果断的扛起反传统教育的大旗,批判僵化、呆板的教育形式,力图将学生从死寂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如果说杜威是反传统教育的斗士,那么“经验论”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正如他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所说,“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忽视经验,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难免将教育的目的歪曲为培养“知识储存器”。
一、经验的理解
(一)“经验”的新概念
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经验”一词都有两种词性,名词性的经验指“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动词性的经验指“人亲身经历”。而在近代著名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中,哲学家们往往把经验的含义禁锢在前者,表现为由外物刺激而得的感觉观念,并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观念,而忽视了认识主体的作用,使得“经验”成了一种静态、封闭、被动、单向度的感性认识。
针对这种对“经验”的偏狭理解,杜威提出了新的经验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个意义,用实验这个术语来表达就清楚了。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合。”①所谓的主动方面,就是我们理解的具有动词词性的“经验”,其中,人作为施事者,通过体验各种生命、思维活动认识、了解周围的客观环境。在被动的方面,杜威也进一步修改了前人的理论,将其看作上一环节的反作用力,自然,人在其中的角色也就由外物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反馈的主动接受者。可以看出,在杜威的“经验”概念中,人一直占据主动地位。
杜威发现经验行为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类似行为主义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试误法”,即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进行各种尝试,直到发现某种方法行得通,于是得到这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了解其中的必然联系,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是偶然的经验。而另一种是“我们进行分析,查看处在中间的东西,以便把原因、结果、活动结合起来……使我们对将来的预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②杜威称之为“反省的经验”,并
①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40页。
②同上,第142页。
认识到思维就是通过反省的经验培养起来的。那么自然,以培养人的思维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更是与经验脱不了干系的。
除此之外,杜威还提出了判断经验价值的两条标准: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经验连续性原则的意义是,每一经验总有些地方取之于以往的经验,同时以某种方式改变以后经验的性质。”③杜威进一步说明,连续性是指经验是“生长着的”,并且“这种生长的形式是创造更多生长的条件”。这不难理解。一种好的教育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教育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动态的,发展的,一方面不断受到新经验的检验,一方面又接纳新经验在其基础上的发展。这也就引出了另一个原则:交互作用。“一种经验常常是个人和当时组成他的环境的一切发生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新旧经验在情景中的互动,而“教材和教法的任务在于使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出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因此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二)经验论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作用
杜威认为“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④。尽管学科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但它们作为教育内容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学生的接受、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借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来理解这一点,“知识从本质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最初便是纠缠的不可分的——发生的。”⑤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⑥可见,语文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符号,既不像历史学科有其客观的时间架构,也不像数理化有着严谨的逻辑顺序,而是要求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感悟、领会,也就是不断经验。比如一首古诗,当它作为教学内容时,它的价值就不再停留在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上了,而是体现在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学会了一种修辞手法、获得了一次情感的熏陶、享受了一次美感的体验,而教学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从而实现这种价值的转移。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内容的价值都体现在教育价值中,而教育价值是否实现,实现程度如何,唯一的标准是学生经验到了什么。因此,杜威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⑦
从学生的角度看,“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度、深度不断增加。青少年强烈的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十分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同时,更加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自己。”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为教师利用经验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时刻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中,学生通过课堂上和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获得他人的间接经验,产生、表达自我的直接经验。语文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有组织的、系统的受到他人优秀经验的积极影响。因此,如果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语文学习便是经验交流,这样的学习无异于另一种生活的体验,而体验的结果是思想的碰撞、灵感的激发,这样的语文课怎么会让学生心不在焉、味同嚼蜡?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无论听说读写,各种训练的一个共同目的是培养“语感”。所谓语感不仅仅是对于一种语言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对于通过这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远远不是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就能得到的,各种训练的落脚点是多思、多想,最终获得杜威所说的“反省的经验”。
在语文学科中,学生的经验如何发挥作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呢?首先,(过去的)
③同上,第253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60页。
⑤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8页。
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2页。
⑦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著》,教育科学出版社,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