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让科学课堂更有“科学”的味道
华蓥市双河小学科学团队
执笔:李鑫
课堂是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和发展,才能生生不息。
——题记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科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学生得到发展,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改革,给了我们创新和发展的空间,在“自学互帮导学法”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的生成”,从老师的“独白”到师生的“对话”,从“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活动,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充满“科学”的味道和“人性化”的和谐美。
蜕变的味道,让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蜕变一】:“满堂式”的讲解到“参与式”的探究研讨活动
在应试教育时期,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为了考出优异成绩,科学课堂上,老师能省则省,实验不做了,探究不进行了,老师从头到尾满堂灌,学生云里雾里跟着走,有时一堂课下来,能上好几节课的内容呢。一本教材,几本复习资料,“汗水+时间”,凭着这些就能在全市统考中名列全貌。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是科学课吗?这样的科学课堂还有意义吗?除了让学生记住几点知识,其余则一无所获。
开展“自学互帮导学法”课程改革以来,科学课应该怎样上,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教研的重心和重点,可喜的是经过一番“蜕变”,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满堂式”的串讲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变色花》教学片断执教:龙艳
……
(小组合作制作紫甘蓝汁,并喷在纸花上,使纸花变色,其中有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师:为什么这一小组的纸花没有变色呢?
生:可能是他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有问题。
师:那用你们这组的紫甘蓝汁来喷喷看。
生试验,纸花依旧没变色。
师:为什么花还是没有变色呢?
生:是纸的问题。
师:那么纸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生默默思考
师:同学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先不告诉你们答案,先买个关子,下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或许在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小组活动:分别向装有白醋、橘子汁、碱水、柠檬汁、苏打水、雪碧的杯子里滴入7-10滴自制的紫甘蓝汁,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滴入紫甘蓝汁后,白醋变红了,橘子汁变红了,碱水变绿了,柠檬汁变红了,苏打水变绿了,雪碧变绿了。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紫甘蓝汁使白醋、橘子汁、柠檬汁变红了,使碱水、雪碧、苏打水变绿了。
生:白醋、橘子汁、柠檬汁是一类物质,因为它们滴入紫甘蓝汁都变红了。碱水、雪碧、苏打水是一类物质,因为它们滴入紫甘蓝汁都变绿了。
师:像白醋、橘子汁、柠檬汁这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板书:变红酸性物质)像碱水、雪碧、苏打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板书:变绿碱性物质)而紫甘蓝汁可以检验物质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所以叫酸碱指示剂。(板书:酸碱指示剂)
现在同学们知道这朵花不变色的原因了吗?
生:变色的花是因为在花上涂了酸性物质,叶子上涂了碱性物质,而这朵花没有涂上这些物质。
师:是否是这样呢?你来验证一下吧!
生当众给花抹上白醋,给叶抹上碱水,花果然变色。
……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变色花》这堂课上,老师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为什么这一朵纸花没有变色”,接着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学生提出是纸的问题,老师又让学生动手实践,发现紫甘蓝汁可以让一些物质变红,可以让一些物质变绿,然后老师相机介绍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于是学生就发现纸花之所以变色,是由于在上面涂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原因。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蜕变二】:注重结果到更注重“过程的生成”
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是发现学习区别于接受学习最大的特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各有利弊。传统教学太多运用接受学习,直接告诉学生知识
结果,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自学互帮导学法”大力提倡发现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尽量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过程的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还遵循了学生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
案例:《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执教:李鑫
……
活动一:桌上有一张纸,想办法让纸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活动,师巡视。
师:我听到了纸发出了声音,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做的。
生1手指弹、敲击桌子、揉成团
生2抖动纸片
生3搓,摩擦
生4折成这样甩(演示响炮)……
活动二:让纸哨发出声音,初步体验振动
师:好请大家把纸片放在桌上。你们想出了很多办法。老师也有点手痒痒的,我也想试着发出声音。(师演示吹出声音),灵不灵?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我来告诉大家是怎么做的?演示对折,再两边分别向外对折,顶部撕开一个小口子。手托住(纸哨)留一条缝隙,对着吹,要求吹的时候,体会手指上的感觉?不要太响。如果纸坏了,可以向老师换一张。
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把纸哨放在盘子下。记得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生1:颤动,有点嘛。
生2:颤动,触电。
生3:纸在抖动。
生4:空气振动。
师:到底是什么在振动?
生:纸在振动
师:发出声音的时候,有物体(纸)在振动。
活动三:观察橡筋、钢尺发声时的现象,再次感受振动
小组活动:动手制作橡筋琴,拨动橡筋发声,并观察现象。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橡筋琴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筋在抖动。
师:(出示钢尺)能不能让它发出的声音?
生演示。
小组活动,师提示要注意安全
师:活动中你能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