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

关知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教育哲学和教育人文相关知识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科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揭示教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提供教育价值和和规范原理的一门学科。

2.、六艺: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即“七艺”。“七艺”包括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相和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3、教育本体:教学实践是教育的本体。教学是统一诸多教育原因,形成教育活动,建构教育本质,实现教育目的的统一或终极原因,是教育的本体。

教育本质既来自教育思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抽象,也形成和实现于活生生的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本体。

4、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哲学的特点。

(1)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批判意味着质疑,意味着解读、讨论和反思。哲学就是考察与审理一切权威。哲学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的历史。一种教育哲学是否有价值,不仅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是看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如,康德哲学的伟大在于他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问方式”。他以前的西方哲学总“是什么”、“为什么”。而他问的是一切的存在如何可能,追问事物的存在条件与存在性。

(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这种反思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有鲜明价值立场的,第二,教育哲学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考性的知识。操作性知识可改变行为,而描述性知识可增加知识,而反思性知识只能唤醒自我反思。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寻根究底”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对教育生活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

(3)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这一实践性,不是简单指为教育实践报务,而指教育哲学要从教

育实践出发思考现实问题。要求教育哲学不能仅仅做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正义问题、教育的道德性问题,等等。

(4)教育哲学的价值性。教育哲学就是要追问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诸如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教育正是因为缺少这种哲学的智慧而显得贫乏和没有生命感。

(1)实践性,包括实践基础、实践过程、实践发展和实践检验。

(2)反思性,即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内在的注视,提高教育生活的理解力、感受力、判断力。

(3)批判性,指解读,表达,辨明,评价,判断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

(4)价值性,有教无类,泛智论等。

(5)人本性,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决定教育的人本性。

2、简述人的存在特征。

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可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①生存事实,②生存实践,③生存价值。其中,核心要素是生存实践,本质要素是生存价值,后者决定人的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1)存在的绝对性,先于生活,先于生活意义。

(2)意向性,受意识指引,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3)文化性,人的一切都是文化的产物。

(4)语言性,语言是人存在的家。

(5)时间性,人的存在是时间性,有限性的存在。

(6)独特性,精神特征上人的认识背景和结果具有独特性。

3、简述人的形象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要帮助人类解决关于自我、自然、社会的认知与发展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并能具有自己的思想,成为独特性的自己。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类和谐、文明、进步、幸福。

教育的最大可能是人的自我教育,是人对存在的一种深刻认知和反思的教育。

教育传统中四种主要的“人的形象”:“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

“宗教人”形象对中世纪的教育论述影响很大,使中世纪的教育知识充满着宗教气息。

“自然人”是16~ 19世纪风靡欧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育有尊重和遵循人的或儿童的自然本性的特点。

“理性人”是现代西方文化中的一个具有哲学、历史和政治意义的人的形象。“理性人”形象对于18~ 19世纪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第一,教育必须培养和训练人的理性,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第二,教育活动必须合乎理性。认为教育活动的首要原则就是“遵从理性”。第三,教育必须树立理性和教师的权威。第四,教育强调纪律和秩序。

“社会人”的形象是19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于教育知识之中并逐渐占据教育相关知识核心位置的人的形象。教育被看作是“社会”或“个人”的工具,教师构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阶层,代表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势力。

从“宗教人”经“自然人”、“理性人”到“社会人”的转换过程,也明显地说明了人类在自我意识方面的不断进步,也明显的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力求重塑教育中“人的形象”的问题,像“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的形象等,希望有助于重构21世纪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人性论基础。

4、简述人的境界与教育的联系。

(1)人的境界是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整体反映,体现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程度,也标志着人的教师修养及思想觉悟的水平。这些对学生发生着深刻而长远的

影响,提升学生的教师境界。

(2)教育建立在生命完整性基础上,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师境界以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寻。

(3)教师和学生人的境界与教育的契合点,教育与人的境界的提升是彼此内在的深刻需要,是不可分离的。

(4)重视教育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既符合教育尊重人的本真意蕴,也与教育彰显人文性、关注人的完整生命的特征相吻合。

(1)教育应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人生境界,寻找自我与目标。(2)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提升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界,成为至圣之人。

五、论述题

1、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名教育家及其核心思想

孔丘: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朱熹:自动和适时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王守仁:知行合一

朱元培:五育思想,尚自然,展个性。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2、阐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0本文献及其主要观点。

(1)《学记》: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2)《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老子》:道法自然

(4)《中国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