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旁白看手语 残疾人也能“看”电影
柔软舒适的地毯,被细心用绒布包裹的楼梯,银幕前宽敞的轮椅预留 空间……走进残疾人电影院,从设施的细节处,就能感受到温情与关 爱。据该市民中心残疾人空间工作人员陈嫒茜介绍,市民中心事先了 解残疾人朋友的观影需求,再从能制作成熟无障碍电影的上海,引进 了20多部片源,以循环播放的形式,每周二、周四开设残疾人专场电 影。“周二主要针对盲人和聋哑朋友开放;周四针对肢残、智障等其 他残疾朋友开放。”记者用笔“询问”前来观看电影的聋哑朋友李先 生,他告诉记者,电影院建成投入使用后,他每个月几乎都会来三、 四次,“很顺畅进入剧情”、“手语速度适中”、“很享受”,是他 对影院的评价。
三、四个层面
一般来说,残疾人遭遇的社会排斥包括四个层面。
1、第一层为生存层次的障碍。
2、第二层为残疾人实现诸如就业、教育等基本社会 权利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残疾人群体在进行 社会交换和社会互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3、第三层为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层次的障碍,即残 疾人维护自己权利、争取本群体利益最大化过程 中遭遇到的障碍,残疾人的利益在现实中被削弱 乃至被忽视。
2、“特殊型”范式 “特殊型”则深受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并 流行于美国,它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 现,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这种差异否定 了个人充分进入或参与社会交换或互动的 权利。市场失效以及未意识的权利都可能 导致排斥。例如,残疾人群体之所以与整 个社会的联系不断弱化,源于其特殊的生 理、心理特点和低下的职业技能。正是这 些因素将他们打入次级劳动力市场,使其 无力与肢体健全的、高技能的社会群体争 夺高层次工作岗位,从而使他们无法进入 社会主流。这是特殊型范式在现实社会中 的真实写照。
第二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从对残疾人的认知和对残疾人问题的认 识角度看: 有社会型残疾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二、从对残疾人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的认识角 度看: 有回归社会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三、从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的认识 角度看: 正常化理论。
以前觉得残疾是我自 己的问题,与他人无 关,只有慢慢适应
1、观点 社会型残疾理论认为“调整是一个对社会进行调整 的问题,而不是对残疾人个人进行调整的问题。” 该理论赞同把残疾人定义为“由于现今的社会组织 不顾或很少顾及身体有损伤者的情况而把他们排除 在社会活动的主流之外,从而使他们不便于活动
或是活动受到限制。所以 ,身体残疾是一种特殊 形式的社会压迫。”“对于专业人员而言,社会 型残疾的含义在于改变工作的重点,从法定的个 人目标、法定的补偿疗法转变到改变环境,使之 不能够不适当的限制功能受损的人。”英国学者 迈克尔 .奥利弗认为“社会型残疾观点的重要之处 在于不再认为残疾人自身有什么毛病,它摒弃了 个人病理学模式。因此,当残疾人不能完成某项 工作,分析其原因时就可能看到如建筑物的不良 设计、别人提出的不切实际的预期目标、生产组 织不良或不适宜的住房环境因素。”
2、启示
因此,从社会型残疾理论的视角来看,残疾人社 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应尽量避免把残疾人这一群体 标签化,对残疾人给予的应是尊重而非同情,是 人权而非施舍。政策制定的主旨应为残疾人创造 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残疾人对自己负 责。
我要的是尊重不是同情, 是人权而非施舍
事例:2012年10月成立的成都市首家残疾人电影院,如今已放映无 障碍电影近90场。每周二、周四,这个74平米的电影院都会迎来熟悉 的笑脸。在这里相聚的不仅有渴望知识的残疾人朋友,更有一群热心 公益、富有爱心的年轻人。8月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锦江区莲新市 民中心,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另类阅读”。
3、“垄断型”范式 与“特殊型”范式不同,“垄断型”认为 群体差异和不平等是重叠的,它将社会排 斥定义为集团垄断所形成的后果之一,其 表现则是权力集团通过社会关闭来限制外 来者的进入。以残疾人为例,一旦肢体健 全的高技能社会群体取得了优势地位,这 种优势地位就会逐渐表现出固化和代际传 递的趋势,进而对原本就在经济资本、社 会资本、政治资本等各方面都非常缺乏的 残疾人群体产生强烈的排斥倾向,剥夺其 向上流动的机会,使残疾人日益形成负面 的自我评价,这些无不是垄断造成的恶果。
4、第四层为残疾人主观方面的思想障碍,即他们的 社会疏离感和被剥夺感。
我只想呆在 家里,不想
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残疾人的 权益保障水平也不断提升。但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困难群体,残疾人 还面临一些问题,如还有不少残疾人基本生活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康复覆盖率仍然比较低,就业形式也很严峻,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 事件仍时有发生。 在招聘会现场,记者采访了不少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他们都反映存在 就业难的问题。患先天性残疾的夏女士说,2002年,她大专毕业,学 会计的她找了两年的工作才找到现在这家单位,但单位并未与她签订 劳动合同,她也不敢提,生怕单位辞退她,为此感到压力很大,这次 来就想看能否找到更好的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牛老师也向 记者“诉苦”:学校应届和往届聋哑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学校想 了许多办法,但就业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社会上对残疾人的了 解不够,不少单位出于追求效益的考虑,将残疾人排斥在外。她希望 更多的单位能够给残疾人一个机会。 另外,由于肢体或智力的原因,他们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让一 部分残疾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被侵权后不敢维权,维权后不能坚 持。而且,因为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保存、取得侵权证据方面要比正 常人更困难一些。所以,社会应该借助各种力量,加强对残疾人进行 维权知识的教育。
• 为残疾人建立无障碍环境,方便他们的生活
社会排斥理论
一、产生 20世纪60年代,法国一些政治家、活动家、 官员、新闻记者和学者经常在意识形态上 模糊地提到穷人是“受排斥者”。后由法 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首次提 出了“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概 念,并流行于法国,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 整体之间的断裂。西尔弗(Silver,1995)和德 汉(De haan,1998)将社会排斥划分为三种不 同范式:“团结型”(Solidarity)、“特殊 型”(Specialization)和“垄断 型”(Monopoly)。
现在我不这么想 了,社会也可以 为我们作出调整, 提供无障碍环境

社会型残疾理论
一、个体型残疾理论 个体型残疾理论认为“残疾人所经受的问题是他 们自身伤残的直接结果,所以,专业工作人员的主 要任务就是使残疾人适应残疾后的特殊条件。”
二、社会型残疾理论 社会型残疾理论是相对于个体型残疾理论而言的, 体现了我们对当代残疾人工作的新认识。
二、三种范式
1、团结型”范式
“团结Baidu Nhomakorabea”范式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 与整个社会之间诸纽带的削弱与断裂过程。 以残疾人为例,这一群体长期处于失业或 低层次就业状态,这就迫使他们逐渐退出 社会交往舞台的中心,而将自己的活动范 围局限于家庭范围内。他们已逐渐被社会 主流所排斥,成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这 与团结型范式的要义甚为契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