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各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他们体育观念、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的体育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体育健身习惯的重要阶段。本文探讨了高校体育除了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增强学生体能外,还应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大学生;健身意识;现状培养
一、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现状
在中学阶段,学生因忙于升学考试,来自社会与家庭方面的压力很大,故忽视了体育锻炼。多数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健身技能差,体育健身观念淡薄,体质不佳。进入大学后,虽然通过体育训练,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多数学生仍未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亚健康问题非常突出。在大学阶段,排入课表的体育课学时不多,一般仅在一、二年级开设。而在大学一、二年级,多数学生迫于考试分数,不得已而为之,有一定积极性。但大学三、四年级,已经没有体育课了,多数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下降,有些学生甚至放
弃了体育锻炼。赵梅的一项研究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应付体育考试”,“在考试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占调查总体比例的95.9%”。杨淑萍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目前大学生与体育的关系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以局外人的心态欣赏议论的多,亲自参与的少;被动的应付一时考试或达标的多,长期坚持主动锻炼的少;关心体育分数的多,追求体育真正价值的少。
二、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途径
高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终身体育的养成阶段,具有与社会相衔接的特点,因此,高校体育应当立足于长远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体验体育的乐趣,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体育生活化、终生化。
(一)转变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各高校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扩大就业率,一味的采用应试教育。学生在高校教学的压力下也被迫不得不在学校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班,体育锻炼的时间几乎被全部剥夺。因此,“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了空谈。随着教育改
革的不断实施,以及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相继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开始逐步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学生中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这些新的目标取向将取代原有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的目标取向。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参与意识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由此可知,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体育的信心,培养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有学生感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体育游戏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对学习体育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三)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期性
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是一两年的体育教学就能解决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的一环。大学生经过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系列体育教育,但还有不少人停留在为学分、为考试而练的阶段。到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了,参加锻炼的人数明显减少,体质状况较大一、大二有呈下降的趋势,这就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参与体育锻炼还缺乏自觉性。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和体育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使高校体育教学朝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意识形成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身意识为主要目标。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其心理活动处于不稳定时期,思维活跃,对事物
的认识敏感,可塑性强,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对他们进行意识的培养必须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引导,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健身意识,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主行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